书城旅游想走就走:住青旅的旅行
3826500000005

第5章 第一夏(4)

游过泳后我们回到了市区。叔叔留司机和我们一起吃海鲜大排档。还打电话把婶婶也叫来了。菜陆续上齐了,有螃蟹、虾、扇贝、蛤蜊、鱿鱼等等,以及一些蔬菜。暮色逐渐围拢这个“海鲜美食之都”,白天的暑气不见踪迹,冷热宜人。光线还算亮堂,无需灯火。我们舒展手口,大快朵颐。以前我不吃虾。究其原因是小时候有一次吃虾米过敏,身上起了疹子。但后来我发现大虾还是不难吃的,于是声称只对小虾过敏。比如,他们这次点的对虾我就吃得津津有味。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晴

下午,我独自一人去看当年法租界遗留下来的老建筑。那片街区临海,加之有很多售卖海鲜的摊点,因而有种刺鼻的腥味。那些特征明显的老建筑要么破旧不堪,要么正在拆除。如此看来,我还算幸运,再晚些时候,除了已成景点的几处标志性建筑,估计全给拆没了。在寻访一座哥特式教堂的途中,我迷路了。想着它有那么高耸的塔尖,还有地图在身,应该好找。结果把我累得够呛。倒因祸得福,穿过很多街巷,见识了破败中的富庶,颓废中的雅致。那些建筑的色调,如同抹布擦过一般的赭红和黄橙,映着天的高远幽蓝,感觉有点像西贡。虽然我没有去过西贡。

说到天,还真得说说湛江的天气。三个字:好极了!这里的空气纯良,据后来出炉的《最近一年内空气质量日报一级(优)天数排名前10位(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2月22日)》报告显示,湛江名列榜首。此地日照充沛,一切裸呈于朗朗日光之下,有益身心。总之是一座宜居之城。

云南六日

今年初夏,Lonely Planet出了“中国旅行指南系列”的第一本:《云南》。书店撞见,便迫不及待地买回。阅读过程中对“彩云之南”这个边陲省份有了深入认识,同时向往之。

于是,我决定这个暑假去云南看看。计划的路线是昆(明)大(理)丽(江),结果成了昆(明)大(理)昆(明)。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晴有零星小雨

从湛江坐绿皮火车过来,炎热的天气,车厢里更显逼仄。我靠窗,右边是个矮壮的中年男子,大概比较长时间没洗澡了,身上发出汗馊味。很多人涌到附近的列车长办公室换卧铺票,我也去了,无功而返。索性坐到了底。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为云南唯一特大城市。中午到达,感觉市容普通(或因火车站周边环境噪杂),第一印象并不好。背着沉重的背包,按图索骥寻找预订好的茶花青年旅舍。过程很是曲折,期间去金马碧鸡坊、西东寺塔转悠了一下。见识了一种不知名的粉红色花卉,小花点缀在如瀑布般壮阔的藤蔓中,开得绚烂。

登记后卸下行李轻装上阵直奔第一站,云南大学。它的前身是1922年创立的私立东陆大学,后为国立大学,实力雄厚,现仍为云南最高学府。据说从校门进入后须登数十级阶梯方可往前,于是想要来走走。果不其然。有几处特别的老建筑,如会泽院、至公堂等等,年代迥然,各怀故事。明清贡院也在校内。而矗立在下午艳阳中的塔楼,高耸云天,煞是威严。云大的生物系应该不错,从其生物馆的规模便知。整个校园花木繁多,引得游人无数。

从云大西北门出,往北过十字路口向西,不远处就是云南师范大学。之所以来此观光,是因为鼎鼎有名的国立西南联大旧址存于该校园内的东北角。那时的云南师范大学还叫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很凑巧,这里正在进行一个夏令营,因而校门口拉出横幅——“热烈欢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学子齐聚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原是四校学生的聚会。霎时间,我很不厚道地想,这些学校加起来,其造化抵得过当年的联大么?遗址内有教室,有纪念馆,有墓园。那场浩浩荡荡的一二·九运动,给昆明留下了“一二九大街”。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南下,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又因战事被迫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迁徙队伍中有一支步行团,一路穿越湘、黔、滇三省,从长沙走到了昆明。想起我此次旅行首站正好是长沙,而今到了昆明,联想起那次着名的“文化长征”,也算是一种“殊途同归”了。

接着到了文林街,离云大、云师大都不远。因临近贡院,明清时科举考生云集此地,遂取“文人如林”之意。当然,西南联大时期更有一拨名师名徒经常来此买书喝茶。耳熟能详的有陈寅恪、闻一多、沈从文、汪曾祺等等。而今日,这里更多的是游人如织,尤其外国人居多。已然是文艺青年的最爱。虽然咖啡馆多如牛毛,但深藏陋巷的麦田书店更是名声在外。可惜到访时已关门。晚饭吃得早,在文林街一带挑了半天,最后进了兰白红酒吧。里面的外国人还是比中国人多。因以前在某德国餐厅喝到黑啤,觉得不错,这次就点了老挝黑啤。感觉还是不如德国的好。回去的路上途径翠湖公园,天空开始洒落细雨。没有久留,径直返回青旅。

晚上,室友推门进来,见我就问:“你是中国人吗?”“是的。”我一头雾水。

对方又说:“走,去杀人!”原来是邀我加入“杀人”游戏大部队。

“难道我不像中国人吗?”我心存疑问。

“不是,因为最近这里住了很多韩国人和日本人。”

在露台玩游戏时,见识了很多驴友,有大叔,有小妹,有来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生族,有出差此地的“内向帝”,亦有借此中转某地的过客。望着那些陌生的面孔,我想起了少年时喜欢的电视节目广告词:世界真奇妙。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晴转阵雨

因昨日在西南联大旧址参观时相机电量不足没有拍照,准备今天再去一趟。途中经过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这是一所着名的军校,中朝两国均有最高军事领袖师出于此。它与云大合称“文武双全”。建筑很漂亮,橘黄色的主色调,泛着岁月的荣光。又去了文林街,大白天的,依然吃了麦田书店的闭门羹。

中午在沙丘咖啡馆吃饭,喝到熟悉的Illy咖啡。红白色的醒目Logo,记得南京雕刻时光咖啡馆的玻璃门上亦有。其后去联大旧址完成一系列摄影活动。

沿一二九大街往东,不久便看到云南民族大学的大门。而我的目的地是圆通寺。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有意去探寻该地的着名寺庙以及教堂之类。

圆通寺是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建寺历史,加之区区6元门票(或许叫“香花券”来得优雅一些),所以没有理由不去。我对寺庙没有太多研究,觉得圆通寺特别之处在于它有很大的水域,因而廊桥相接,别具一格。

一路上遇见好几处兜售同一种水果的流动商贩。疑似荔枝,体型较大,颜色淡绿,毛刺不坚。

买来一试,味道平平。越吃越觉得可疑,莫非野果?果真能食?遂扔进垃圾桶了事。

中午回到青旅稍事休息。下午步行去看附近的昆明博物馆,结果在修缮,干脆回来,到露台上晒太阳,发呆。昆明酷暑亦无高温,但因地处高原(平均海拔两千米左右),紫外线强烈,是需要防晒的。还好青旅露台有阳伞遮拦日照。摊开数日前在广州联合书店欣喜买到的Moleskine记事本,写写日志。翻翻昨日在某图书城偶然淘得的《O2》杂志。暖洋洋的午后阳光,很是惬意。

心想,干嘛急着奔景点呢,放下脚步,未尝不会有另一种收获。

晚饭在青旅附近的建新园吃的米线。实惠且味美。不过这晚我被新来的室友打击到了。是个日本大叔,他用英语和我问话,我突然觉得这种语言很陌生。几乎是从脑海搜检最简单的单词来完成对话。而他却能随便甩出“Save the God”这样的俚语。当他得知我计划明天去大理,便问我具体几时去。一方面我确实不知道几时去,另一方面我还得用英语来组织语言,索性答道“When I get up”,他居然称赞道“Good answer”。

简直是鸡同鸭讲。

他的床位昨天睡的是一个以色列小伙,那人昨晚倒是用蹩脚的中文向我打听地理。以色列人要去独龙江,问我昆明有几个汽车站。祝他好运。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晴

依旧睡到自然醒。早餐是在青旅的露台解决的,咖啡、煎蛋、牛奶。今天的行程安排比较宽松,下午坐汽车到大理即可。那么就再去文林街那一带转转吧。

文化巷以及其他一些小巷,与文林街连成一片。品尝各地美食亦是旅行的要义,于是午饭选了文化巷一家叫做“印度菜菜”的餐馆。印度酸奶很地道,咖喱很给力。还是去看麦田书店,仍然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