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
3822900000012

第12章 意大利(6)

饭后,我们在Raymond的带领下,找到了比萨的另一个趣处。那是一面叫“Tottomondo”的壁画,它是年轻、富有才华却英年早时的涂鸦始祖Keith Haring在临终前几个月为比萨创作。用圣安东尼教堂(Church of St. Anthony)的南墙作为画布,以世界上的和平与和谐为主题。借着城市中建筑的颜色作为创作时的色彩,用30个人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母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

就这样,本是一个人的外出,变成了五个人。本来只想随意来比萨溜达一趟,却变成了这样一场充满了各种偶遇的同行。

一个人走路走惯了的我,却在这一天享受了太多一路上有人分享欢声笑语的愉悦。哪怕,结伴同行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在教堂和名画前细细端详的机会,或许还会错过预计乘坐的火车而推迟了3个多小时才在夜里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但所有的美好经历,以及与他人结下的回忆,都让这些变动不值一提。就像住在佛罗伦萨的这几日,每天晚上我都要挤在12个床位的大屋里,和来自祖国各地的姑娘们交流生活的见闻、旅途的经验、女生的话题,也总要HIGH到快1点才睡,早上又被乒乒乓乓地吵醒。虽然睡不了多久,但相处的乐趣早已弥补了睡眠不足的疲惫。

风景总能再看,但错过的人却不一定会再相会。珍惜每一段或长或短的缘分,亦是旅途中的一大乐事。

罗马:生命中一刻赏心悦目的时光

以我的方式来决定在罗马的参观景点和路线很简单——摊开城市地图,但凡由色块组成的街道和区域中出现了精心描绘过的建筑图案,并标注了更加显眼的粗体名字后,就可以认定这里必定是有一定意义或者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圈出诸如斗兽场、许愿池这种知名到必须要“到此一游”的景点后,就可以在顺路的情况下,到上面那些以粗体标识名字的地方去瞧一眼,说不准还能有意外惊喜。

因为旅行久了,随性久了,也变得懒得做功课。所以,我经常一边看地图一边琢磨着“沿这条路继续往前走好像会遇到很有趣的东西”,并在真的走过去后一边惊叹眼前美景一边猛然意识到“这不就是XXXX嘛!”这种出乎意料的邂逅产生的惊喜心情,也鼓动着我乐此不疲地继续这么随性下去。而在走到目的地之前,只管好好地仰望罗马处处都让人不会失望的漂亮建筑、洒满阳光又富有情致的小巷、路边时不时出现的引人驻足的餐厅就可以了。

多次出行以后,我已经没有那种“不去那里会死”的强迫症,也不会对着旅行书把上面列出的推荐景点用荧光笔逐个划出来并在之后用暴走的方式一一走遍。虽然戒掉了这些习惯,但偶尔满足一次这种到处“签到”的心情,倒也不错。而且,罗马是个适合这么做的地方。它有太过厚重到让人无法轻易消化的历史,却五脏俱全得能把这些全囊括在市区用双腿就能走遍的范围内。所以,我觉得,初到罗马时,就这么泛泛走过好了。毕竟,我没法在这里逗留1个周来细细品看,也无法在这里住上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学习和深入。我只有3天,而这么短的时间对于一个像罗马一样的城市来说,太不公平。那么,这次只要泛泛地、泛泛地就好。虽然也经常因此踱步到不知是哪里的莫名小巷中,但这莫名的新鲜感总能让这些看似没有多少意义的举动变得有趣起来。

罗马地图上面的那些被精心画出的景点,但凡我去过的就又会用笔圈出,这样一来,展开地图,就知道自己在罗马曾看过了哪些地方。虽然这张地图之后因蹂躏多次而裂成了好几块,又惨遭水祸几近糊成一团了,但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把它丢掉,而是一片片晾干、摊平,用胶带粘好,它也成为了我从罗马带回来的唯一一件纪念品。

罗马,是个有着饱经沧桑的过去的古城,即使有再多的游人纷至沓来,也没有改变它古老的气质。城中的遗迹处处可寻。斑驳的红砖墙面、破败的神庙,和这一处倒下的石柱,那一处断裂的墙壁,零零星星地散落在低洼的空地上。石柱孤零零地立在空空如也的建筑旁,隐约地,可以想象出这个建筑原本的构造,只是这些柱子再也完不成它原本被赋予的用以支撑天顶的职责。

从这些占地辽阔又技艺卓绝的断壁残垣上,不难联想到这里昔日的蓬勃和辉煌。曾经的兴盛,曾经在面对这些华丽建筑时所需要的瞻仰,已变成如今世人的指手画脚,或者没心没肺笑容灿烂的V字手留影中极不协调的苍凉背景。尤其站在帕拉提诺山顶俯瞰时,看着眼前残败的景象,心里涌着莫名的悲伤。这里曾是罗马最古老的聚居地,是一个从小小村落变成了有太多漂亮的拱廊、教堂和神殿的富贵之地。本来,我是多么喜欢到处都有着养眼古建筑的罗马啊,但从山坡上的角度看过去,就永远逃不开破败的前景。这个一直让人觉得很浪漫的“永恒之城”,竟又如此让人心疼。走在遗迹中间,就像一次次地触碰罗马的旧伤。即使意大利的阳光再灼热,但照在这些残垣断瓦上,依然让人觉得有洗不尽的惆怅和唏嘘一般。即使每年到这里的游客再络绎不绝,也依然无法带给这片沉重的过往半点的活跃气息。

斗兽场、古罗马遗迹、帕拉提诺山丘、卡拉卡拉浴场、图拉真广场和它的石柱……但又何止这些。罗马到处散落着这些古迹,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的露天博物馆,现世再安好,但无论漫步至哪里,总能看到千多年前刻下的历史印记,让人总要猝不及防地感怀……

不过,在那个用血水浸泡出的斗兽场前,在那个森然得即使在阳光中也总有点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总有事情可以让你在面对远古场景时不至于穿越回过去,始终保持着想象与眼前现实世界的平衡。身穿古装的士兵们贯彻着他们在米兰教堂前和威尼斯广场上的同僚们的精神,会很热情地一把把你拉到他们身边拍照,当你还在很傻很天真地想他们是不是在玩Cosplay,落入你相机记忆卡中的“把柄”已经足够让他们对你强制收费了。

在罗马,除了有无处不在的遗迹和废墟,就是无意中总要路过的太多教堂。比如圣母大教堂(Santa Maria Maggiore),比如以收藏着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而闻名的圣彼得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在《罗马假日》中以测谎仪出现的“真理之口”科斯梅丁·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in Cosmedin),威尼斯广场后的天坛圣母堂(Santa Maria in Aracoeli)……

教堂们或许外观简单甚至有点简陋,比如共和国广场边那个米开朗基罗遗作的天使与圣玛利亚大教堂(S.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Basilica)就是如此,但它的原型却是古罗马最大的浴场,米开朗基罗在接手设计它时保持了基本外观,只是在正门上方添加了一个十字架而已。虽然最初看到这个被密实的红砖堆砌但外表显得有些残破又沧桑的建筑时,曾以为它会是又一个远古遗迹,但走进去时才惊觉其瑰丽,玫瑰色大理石墙面、精细的雕花、漂亮的油画……在一片宁谧的暖色中带给人心灵上的宁静。比之更甚的是万神殿附近有着绝美又壮观的壁画的圣依纳爵教堂(S. Ignazio di Loyola)其由安德烈·波佐绘制的天顶,有着不逊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中的《最后的审判》的华丽。

在这个城市中的任何一间教堂都不容小觑,它们一如既往的有着你可以想象得到的罗马教堂之美,也有你想象不到的那种精雕细刻和繁复华丽。每每站在教堂中,看着阳光透过彩窗而落于地面的圣光,想象着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们为此注入的毕生心血和虔诚的信仰,都让人觉得深受感动。

在教堂多的罗马,广场也多。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市政厅所在的卡比托利欧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连接着漫长的白色阶梯的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有着半个环形建筑、容纳着纳亚蒂仙女喷泉的共和国广场(Piazza della Repubblica)、有着埃及方尖碑和“双子教堂”的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可爱又熙攘的花神集市(Campo de,Fiori),以及吃完百年老店的冰激凌就可以在带着点热带风情又被远古遗迹环绕下晒太阳的伊曼纽尔二世广场(Piazza Vittorio Emanuele II)……任何标志性或大型建筑前,总有一个广场与之形影不离。

最让我喜欢的广场,不是因《罗马假日》而闻名的西班牙广场,而是威尼斯广场,因为这里有为了纪念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任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的纪念堂。威尼斯广场在罗马市中心,五条交通大道的汇聚点。它一侧被古罗马遗迹、斗兽场、图拉真广场这些古代遗迹环绕,一边被威尼斯宫、卡比托利欧广场的古典建筑相迎,而纪念堂那一身纯白的建筑,就在这一片罗马式的古色风情中,如穿着一袭白衣的纯洁天使般,安然地伫立在那。

有人说这个纯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像打字机,也有人说像结婚蛋糕。乍一看还真是如此,那立起的柱子就像一个个按键或燃着火苗的蜡烛一样。不过初遇它时,我显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觉得那袭白色,在阳光和如水般湛蓝的天空下,让人如痴如醉,又恍惚可以想到水边的威尼斯。循着莹白的阶梯,起先是笔直而上,接着就兵分成环形的两侧通道,直立的线条和柔和的曲线,坚柔并济,动静相合。正中央骑在马背上气势如虹的伊曼纽尔二世青铜雕像,环形长廊顶上的两架双轮战车和胜利女神维多利亚雕像。它就这么霸气地伫立于罗马市中心,身上散发着神圣又明晃晃的耀眼的光。走近,定能端详到细节,但却让人忍不住就这么站在远处遥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看清它的全貌,看到它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依然伟岸高贵的身影。它在罗马的市中心,以辽阔的占地面积和恢宏的气势,展现了罗马才有的大气、神圣、壮阔。那白色,在阳光下如此纯净无暇又耀眼。不过,在得知伊曼纽尔二世雕像下,由白色大理石和众人雕塑铸造的是无名烈士墓,而这里是意大利国家独立和统一的象征,被人民称为“祖国祭坛”的地方后,再看这里,无垢的白色便也多了些庄重和肃穆。

在威尼斯广场背后可以乘电梯俯瞰罗马市景(Roma dal Cielo),也可以坐在咖啡馆天台上看看古老的城市。但若说这个广场有着赏心悦目的远观之美的话,那充满了艺术气氛又能够让我真心着迷的,是纳沃纳广场。

纳沃纳广场(Plazza Navona)在圣天使桥附近,号称是最漂亮的巴洛克广场。这里有三座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喷泉,正中是贝尼尼设计的四河喷泉,它面对的也是贝尼尼的主要竞争对手博罗米尼设计的圣阿格尼丝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椭圆形的广场两端是出自波尔塔之手的摩尔人喷泉和海神喷泉。不过,因为贝尼尼插手的缘故,南端的摩尔人喷泉才在波尔塔设计的原案基础上多了正中壮硕强健的摩尔人雕像,而北方的海神雕像也为了与之呼应而被另行添加。作为巴洛克建筑的设计师,贝尼尼和波尔塔均参与过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

不过最让我着迷的还是整个广场上的空地都被油画、水彩和正在作画的画师们所占领的艺术气氛,好像深深地呼吸一口,肺腔中都会填满颜料的味道一样。画布上面有着鲜艳、明媚又热情的颜色,就像意大利给人的感觉一样。纳沃纳广场与佛罗伦萨的乌兹菲美术馆前的广场如出一辙,但我更喜欢这里,这个被热情的阳光、清凉的泉水和纯白教堂霸占的地方。

虽然一直以为许愿池是人气最高的喷泉,但纳沃纳广场显然是大家聚会都钟爱的场所。瞧,在这里你才可以更舒服地坐在喷泉边,或者广场边餐厅的太阳伞下,一边看街头艺人的热情表演,一边吃颇受好评的冰激凌,或来一杯咖啡、一份意面。心情好的话,再去逗逗扑簌扑簌飞来的一群群鸽子,然后浸沐在明媚的阳光中,品味生活的简单和快乐。

许愿池,是很多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倒也难怪,白天这里从池边到路边都是好几层的人墙。背对着坐在池边,取出硬币许下三个愿望,然后将它抛入水中,希望能梦想成真,希望能再回罗马。不过这里,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极为矛盾的地方——是个并不浪漫的浪漫之地,让人心向往之但又唯恐避之不及。

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大概是因为TVB的电视剧《冲上云霄》。往水池里丢硬币许愿这种事想想就很小清新,何况是在文艺的意大利。从那以后,海神雕像、清澈的喷泉、古典的建筑构成了我脑海中无比向往的画面,于是率先将它定义为罗马最浪漫的角落。但是,这样想的我明显是低估了它作为世界上吸引游客最多的旅游城市之一中最有名的地标之一的身份。现实是,黑压压又层层叠叠的人群会打碎你一切事先预备的幻想。在这个连脚都站不稳,举起相机想拍照都难找到合适角度的地方,更别提钻到池边拍个“到此一游”照会有多困难了。

谁让大家都爱罗马,都想应景地背过身去往池子里丢枚硬币期望他日重返这里。但是,嘈杂的环境让人少了虔诚又纯粹的内心,以至于很多人在丢硬币时脸上也只是一副应付差事的表情。

相同的,还有那个《罗马假日》中赫本吃冰激凌的西班牙广场,也早已回不去电影中那个样子了。台阶上不再有花团锦簇的景象,每一寸地儿都坐满了游客,人多到让患有密集恐惧症的我恨不得喊出一句“珍爱生命,远离罗马!”

我一直在想,罗马一定是非常让人赏心悦目的一个地方。即使有温暖甚至炎热的空气,却可以吃Gelato来解暑,又或者到随处可见的水龙头边掬一捧清水洗把脸、降降温。在艺术家的画中,在摄影师的明信片中,我看到了被灯光照射并泛着湛蓝池水的许愿池,也看到了被鲜花簇拥、有着宛如童话中通往梦幻城堡的洁白阶梯的西班牙广场……这本该是多么让人心神摇动、魂牵梦萦的地方……但是,若真把自己当普通的游客,那么也只能遇到游客必然遇到的心情——拥挤、吵乱、燥热,这些不堪的心情是无药可解的梦魇,足以摧毁梦中的那个罗马。所以,选对时间很重要。如果想要看到想象中的这些场景,怕是非清晨或夜深而不能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