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听不完的历史
3821400000041

第41章 法国歌剧(4)

《玛侬》的终极版本是1928年至1929年由法国哥伦比亚公司录制的,动用了36面78转唱片。与1923年的声学录音相比,电气录音的效果真是有着云泥之别,即便今天听来也完全可以接受;歌手和乐团之间有着良好的平衡。玛侬由热曼·费拉尔迪(GermaineFeraldy,1894—1949)饰演。她生于图卢兹,1924年首次在喜歌剧院登台。直到1942年,她都是法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女高音之一。费拉尔迪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完美的玛侬,有着辉煌的技巧,在咏叹调中表现出风情万种、灵活无比的音色,以及令人激动的高音;在二重唱里,又将戏剧性发挥到极致。与她搭档的男高音约瑟夫·罗佳彻夫斯基(JosephRogatchewsky,1891—1985)虽然出生在乌克兰,但很早就在巴黎学习,1922年在图卢兹首次登台,并立即加入了巴黎喜歌剧院。1924年起他在布鲁塞尔莫奈歌剧院登台,并在1952年至1959年间执掌该剧院。他具有出色的技巧,从弱音到最戏剧性的段落都能控制自如。将整部歌剧完美诠释的是指挥家艾利·科恩(ElieCohen),奇怪的是各方面的资料对于他的介绍少得可怜。他大约在1922年至1940年间担任巴黎喜歌剧院的指挥。他继承了彪塞的优秀传统,对全局的控制极为精确,每个细节都演释得完美而自然,是最纯正的法国风格;在戏剧性高潮的段落更是推波助澜,处理得淋漓尽致。这个版本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毫无敌手,直到1955年蒙都的版本出现,才勉强能与之抗衡;而如此扣人心弦的感觉再也没有第二个了。

科恩的另一个录音——1931年指挥巴黎歌剧院录制的《维特》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同样由法国哥伦比亚公司录制。这是歌剧录音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唯一一个真正的法国传统版本,没有任何一个商业录音版本的歌唱家能够达到如此完美准确的咬字,在音乐上也从未有过如此精美的呈现。即使你不懂法语,歌唱家美妙的语音也成为聆听时不可或缺的部分。

《维特》在音乐上没有《玛侬》那么华丽,却更富有内在的戏剧性,多以男主角(男高音)为主,而女主角由女中音演唱。没有什么能超过1931年版本的演员阵容了——男高音乔治·蒂尔(GeorgesThill,1897—1984)和女高音尼侬·瓦兰(NinonVallin,1886—1961)。他们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著名的法国歌唱家,音色的配合上再合适不过了:都具有清晰的轮廓,并非特别明亮,但富有质感。尽管瓦兰比蒂尔大十一岁,而且她不太看得上他,但在戏里已经让所有人坚信他们就是一对。

蒂尔学于巴黎和那不勒斯,从1924年到1940年在巴黎歌剧院演唱;在喜歌剧院则唱到1953年。1930年至1932年他在大都会演唱,角色包括马斯奈歌剧以及其他法国浪漫歌剧、瓦格纳歌剧、威尔第歌剧和真实主义歌剧的男高音人物。他的音色熠熠发光,充满能量;乐感富有活力;咬字精致。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男高音,听听第三幕二重唱他出场时的宣叙调,让人汗毛直竖。虽然著名的咏叹调“Pourquoimereveiller”的高音出现了瑕疵,但无损于他细腻精确的诠释。瓦兰的曲目和蒂尔一样广泛,从戏剧女高音到女中音角色都可以轻松胜任。她饰演的角色以法国歌剧为主。瓦兰学于里昂音乐学院,她有着温暖的嗓音和极高的音乐素质,1912年在巴黎喜歌剧院登台,1916年至1936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唱。在巴黎歌剧院,她饰演的角色包括泰伊丝、博伊托的玛格丽特,二战后又加上莫扎特的伯爵夫人,那时她已经六十岁了。在这个版本中,瓦兰展现出最优雅动人的法语,在第一幕结尾和第三幕读信一场的大咏叹调表现得尤为酣畅淋漓。1931年的录音质量有着极其出色的水准,不仅音质上佳,而且单声道录音还带来了特殊的古老情调。EMI的老版绝版已久,新的Naxos的转录没有加入任何人工混响,十分自然。

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历史上最独特的歌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曲家用最精致奇妙的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微妙情感,整部歌剧听起来就像是永无止境的宣叙调,或者说是带有音乐的话剧。第一次听到这部歌剧就会觉得不同凡响,很容易就沉浸在德彪西制造的迷幻世界中。

1941年的版本由法国HMV录制,指挥家罗杰·迪索米耶(RogerDesormiere,1898—1963)时年四十一岁。他的指挥生涯从1921年开始,1937年起在喜歌剧院指挥;四十年代他同时就职于巴黎歌剧院和喜歌剧院。这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他一生中最令人钦佩的成就。这是一个无比敏感的诠释,具有一尘不染的风格,既清晰又神秘,既严谨又富有幻想;和其他伟大的录音一样,带有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感。主要演员都非常年轻,饰演佩利亚斯的法国男中音雅克·扬森(JacquesJanesn,1913—2002)首次登台就是1941年在喜歌剧院饰演这个角色,这也成为他标志。他的声音不大但很精致。他饰演的佩利亚斯还出现在1956年克吕依坦的版本中,不过那个版本更国际化、更具有现代感而失去了法国音乐独特的魅力。梅丽桑德的饰演者、法国女高音伊莱娜·约阿西姆(IreneJoachim,1913—2001)是著名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西姆的孙女。她学于巴黎音乐学院,然后加入喜歌剧院,从1939年至1956年她都是主要演员之一。为了饰演这一角色,她向首演梅丽桑德的玛丽·加登学习。约阿西姆后来以演唱法国现代音乐为主,范围大致包括“六人团”到布列兹之间。生于波尔多的男低音贝特朗·埃切维利(BertrandEtcheverry,1900—1960)饰演戈劳,1937年首次在喜歌剧院演唱这一角色,后来又在科汶特和斯卡拉演唱。

这个杰出的录音由EMI发行CD,音质还算上乘。在唱片补白中收录了两位女高音的录音。苏格兰女高音玛丽·加登(MaryGarden,1874—1967)是首演时的梅丽桑德。她主要在法国和美国发展,1904年她录制了第三幕的片段和三首艺术歌曲,由德彪西亲自伴奏。继加登之后,另一位出色的梅丽桑德是英国人玛吉耶·泰伊特(MaggieTeyte,1888—1976)。她在十五岁时到巴黎学习,1906年首次登台饰演凯鲁比诺(《费加罗的婚礼》)。为了更好地饰演梅丽桑德,德彪西亲自教她。泰伊特还是唯一在公开音乐会由德彪西伴奏的歌唱家。CD收录了她在1936年录制的一批德彪西艺术歌曲,这个录音是她闻名于世的见证,伴奏是法国大钢琴家科尔托。

如果没有Andante的转制,EMI的版本就是唯一选择;但是Andante更好地反映了这个录音的原貌。首先电平更高,声音明显比EMI要鲜活;没有使用过度降噪,音质更加润泽,而不像EMI那样干巴巴的。更大的贡献是,除了1941年全剧版,还收录了三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这部歌剧的历史录音,包括1928年的GeorgesTruc录音、1927年的PieroCoppola录音、1928年的GermaineCernay录音和1930年的AlbertWolff录音。有几位歌唱家非常重要,特别是Coppola录音中佩利亚斯的饰演者、瑞士男中音查尔斯·潘采拉(CharlesPanzera,1896—1976)。他在一战时加入法军,之后定居法国。他对于佩利亚斯的诠释得到德彪西遗孀的高度评价。潘采拉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弗雷曾把歌曲题献给他。他还灌录了迪帕克艺术歌曲的唱片,出色的诠释体现了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表情控制精确,毫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