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富豪游戏:中国民间财富大转移
3821300000003

第3章 一群小野马又萌又猛(3)

乔金岭的创业路与改革开放初期那一批企业家大同小异,他们的创业路充满了坎坷与冒险。

出生于河南某穷苦人家的乔金岭,早年丧父,父亲外出掉进黄河,尸骨无存。早年苦痛使年幼的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了变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一夜间成了充满渴望的大人。

1980年,身无分文的乔金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准备创办一家化工厂,主营石棉瓦和硫酸铜。摆在面前的困难是实际的,厂房、地皮、生产设备啥都没有,可谓真正的“三无工厂”,就这样还想着盈利,开玩笑呢大哥?

人家乔金岭却把这个玩笑变成了传奇。他磨破嘴皮子、跑断了腿,最终筹到3000元,勉强满足工厂生产所用。到了年底,一算账,刨去所有债务,这个化工厂竟然剩下10万元净利润,职工也从开始的20人猛增到100多人。

能人,总是让人嫉妒的,尤其是当他面对一个霸道的组织时。很快,县乡镇企业局的一纸红头文件将企业收归集体,乔金岭被迫离开工厂。

乔金岭走了,工厂的盈利萎缩那叫一个“立竿见影”。两年半后,职工们不干了,厂长厂长你在哪里,我们呼唤你。乔金岭在民意和地方政府无力支撑的双重背景下,重回工厂。此时,原本蒸蒸日上的工厂已经亏损47万元,银行贷款72万元。

此情此景,并没将他打倒。他拿出库房中积压已久的编织袋,找化肥厂换回3000吨化肥,转手一卖赚到50万元。凭借这珍贵的50万元,乔金岭购买了省内技术院研发的人造金刚石专利,从此,黄河集团开始迅速发展。

虽然看起来很顺利,却暗藏危机。2003年9月7日,乔金岭像平时一样,独自在房间里思考自己的事业。许久,老伴进来之后,却发现他已告别人世。这个突然的离去,丝毫没有预兆,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之后,关于其死因传出了诸多揣测,最终,官方和民间都无奈地盖棺定论,乔金岭属于自杀。

亿万富豪的死去,总有些捉摸不着之感。笔者讨厌各种阴谋论,却也对他们死于巅峰时常充满困惑。

一个早年充满豪气,甚至匪气的人,为何在坐拥亿万之际选择死亡,或者被死亡,你能说得清吗?难道还有比曾经的挫折更让他们害怕的事情?

刘希贵卖血记

豪气冲天的人,自有一股豁出性命、只为财富的生猛之力。

刘希贵记不清具体日子了。那天上午才卖过血,下午又进了另一家医院,求大夫买他300毫升血,因为家里养的40头猪还饿着……

若干年后,他的职位已经是沈阳首家民营企业集团董事长。又几年过去,他代表省内民营企业成为辽宁省人大代表。风光一时,然而谁又想到,当年过度卖血,落下了病根,手脚冰凉,不得不常年穿棉裤、棉鞋,睡觉必须用电褥。

悲剧啊。回想这个故事,让人难免心生怜悯,富豪的路,甘甜带着苦涩,谁能承受?

1980年,24岁的刘希贵和他的兄弟、小舅子一家凑了几百元钱,办起了养猪场和豆腐坊。创业初总是艰苦的,却也省心,猪场里没多少猪,豆腐渣这种饲料也能自给自足。等到猪场里拥有40头大猪之际,饲料不够了。没有余粮也没有资金购买饲料,怎么办?刘希贵一狠心,卖血换钱。他托人要来血证,刘希贵献了300毫升血,换回48元钱、2.5公斤糖票、2.5公斤鸡蛋票和一些票据。他用这48元钱买了500斤玉米面,解决了燃眉之急。

血路一入深似海,他对卖血这项“业务”已经轻车熟路。年轻的猪场主人分别托人在沈阳、抚顺、本溪弄了四个献血证,在短短两年内,一共卖血30余次。多年以后,刘希贵的胳臂上仍然留着当年卖血留下的针孔伤痕。

随着卖血越来越频繁,猪场的效益也大幅度提升。有钱的刘希贵不再卖血,他做起了货物运输,名下的车队逐渐壮大,他也迈入了沈阳甚至全国首批“万元户”,后来又称为首批百万富翁,因此还得名“刘百万”。

用卖血换来的百万之名,个中辛酸,一言难尽。

带刀上任

有的人悲凉,有的人张狂。还有的人,带刀上任,犹如狂想。

1978年,******到浙江东阳的一家建筑公司当起了小工。过了一阵子,他就因为头脑灵活又踏实肯干,破格升任公司的材料科长。但壮志未酬的楼哥却野心勃勃,向往着更高的平台。等到第6个年头,公司经理到了退休年龄,需要确定接班人。

******曾当面对笔者说,如果照以前的规矩,公司里提拔经理是要按资历的,那时候比他有资历的一抓一大把,可是他不服气,他一定要当上经理。

楼哥打定主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找遍了有权决定经理职位的领导,向他们毛遂自荐,恳切之情让人动容,一些领导也感受到这位来客的雄心壮志,可是这也无法改变公司的既定游戏规则啊,这个年轻人无法服众。

前经理的儿子也跑来和******当面对峙,责问他怎如此大胆。结果******说了一句话,你爹当经理的时候都得听我的,你凭啥来跟我抢这个位子呢?

对待众人质疑,******决定来点硬货。他得到了一些主要领导的支持,于是在新任经理的就职大会上,******提着菜刀站在讲台上,掏出公司公章深深地划了三刀,随后掷地有声地对着台下闹哄哄的人群说,从今往后,只有盖了这个公章的文件,才算通过了我这个新经理的认可,否则与我没有任何关系,也与我领导的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这位带刀上任的******,用大刀阔斧砍出了一条富豪之路。这个经历,无法复制。

你不是个俗人

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定势思维、固步自封……关于俗人,有无数个词汇来形容,但这些词汇又奇特地汇聚到中国的富人身上,他们善于模仿,善于跟风,而且往往能走通别人的道路,因此就有了多年以后的那个段子:“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马化腾说我的复制可以成功,郭敬明说我可以成功的复制粘贴……”

笔者笑而不语,相信诸位也懂得其中的秘密。但有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人就能够大行其道,有的人却不行呢?

知易行难。从这方面而言,在别人说烂了的故事里获得经验,继而成为下一个雷同故事里的男主角,着实不是件易事,也因此,这些人不是“俗人”——唐骏的假学历,并不妨碍他继续“成功”;马化腾的“QQ复制”反而让他成为“巨无霸”;郭敬明的“复制粘贴”让他开创了一条“逆流成河”的商业写作之路。

笔者讲这些事情,并不是褒扬,而是无奈。回顾富豪赚钱的历史,他们曾经是开创者,曾经是探路者,但多年以后,却不得不走上一条“恶性模仿”甚至是“欺世盗名”的不归路,创新谈何容易。

原因何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有人却故作不知。要在如此微妙的环境下继续赚钱,表面上,须装作一个俗人,即便骨子里,你真的不是一个俗人……

“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大商人往往有双重身份:一官半职的头衔、正经八百的生意人。这就是中国商业几千年来人所皆知的秘密。要达到这个境界,往往得低头做人,主动逢迎,结交权贵。性子耿直,言必称“尼玛狗官”的人,做不来。

这个缘故,有人跟笔者酒后吐真言:“做生意犹如练葵花宝典,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秋风中,乌鲁木齐一派萧瑟。当地一家经营粤菜酒店的日子也不好过,老板欠着一屁股帐,逃之夭夭。孙广信偏不信邪,他觉着这酒店地段不错,定位也不赖,赔钱比赚钱难。于是找到原酒楼老板助理,一番磋谈,最后以60万元的价格当了下家。

承包海鲜酒楼对孙广信而言,获不获利倒不是那么重,套取信息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说白了,人家就是奔着“自宫”来的。

他夜观星象,明白此中真意。吃惯了牛羊肉的新疆人,看到河蟹、******之类的水中之物,一般都退避三舍,海鲜价位又普遍较高,来酒楼吃饭的客户群应该见多识广,肯定非富既贵。所以,他亲任酒家前堂经理,观察顾客、琢磨顾客。

一天,来了位客人,爽快地订了一桌5000元的酒席。这好比今天有人来到倪氏海泰大酒楼,拍下一百万,订了一个包间,孙广信震惊了,什么人这样有钱,出手这样阔绰,便嘱咐包间服务员工留心这群人的身份。经过打听,他如梦初醒,原来客人宴请的嘉宾是石油系统的人员。新疆塔里木盆地刚发现大油田,正在进行开发。每年国家在油田建设上都是上百亿元的投入,吃饭宴请的这点钱,毛毛雨啦。

心里有了想法的孙广信觉得,“我就守在家门口,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利用酒楼的便利,主动为客人送上果盘,自己拿着一瓶陈年红酒,与石油系统的客商指点江山。客人一看,哟,这老板上道,讲究,人家还常常为他们免单。一来二去,双方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有便宜不占,傻帽啊?客商们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一次,两名在油田工作的朋友向孙广信借车,路上车翻了。孙广信听说后,拿上酒楼所有现金,直奔医院。见面后,受伤的朋友不好意思了,说老孙啊,你看这车让我们弄坏了,赔多少钱?孙广信当下一拍大腿,说啥呢,当我朋友吗?只要人没事比什么都好。

瞧瞧人家这话说的,这朋友当得,值当。出院之后,他们主动介绍客户资源,劝孙广信做石油贸易,“赚钱也要赚大钱。”有朋友帮助,孙广信第一单生意做的得心应手,仅3个月时间,获纯利润23万元。此后,他干脆卖掉了海鲜酒楼,成立进出口贸易发展公司,自此神功练就,财路洞开。

不俗打工仔

孙广信在当时已经算有钱人,与他相比,无数打工仔的故事更有“英雄辈出”的色彩。他们的故事将在多年后成就广为人知的段子。当这些段子变得千篇一律之际,没人知道,当初的月亮是白的还是黄的。只知道,苦逼不酷毙,俗人不庸俗。

成百上千名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打工妹们,奔赴广东,面对她们陌生又充满憧憬的新生活。多年后在中国内地富豪榜上一鸣惊人的女性首富张茵,也在这时候来到了深圳。

张茵的祖籍在山东,但出生在广东韶关,童年又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度过。由于家境窘迫,家里一共七个孩子,身为老大的张茵就必须承担起操持家务的重担,还要照顾其他弟妹,此外,她还要每天步行十里求学。

1982年,张茵举家南下,前往广东,迈入新的生活。

之后,张茵有了一个学习财会专业的机会,学成之后又幸运地进了一家厂子当起了会计,后来跳槽去了某合资企业,继续从事财务工作。就是在这家合资公司里,张茵接触到面向香港纸业生意,这为她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多年后,她与爱人出走海外,靠着人脉,从捡破烂开始,一步步走到与王侯贵族同路。

张茵回归广东,同在广东的梁亮胜却要离开广东了。

这位广东小伙带着太太,与厂里的其他数十名工人一起坐上了开往香港的轮渡,到达之后又挤在一间面积仅四平米的小窝棚里。

要说梁亮胜的祖上,其实还是印尼华侨,但父母这一辈,都在中国生活,而且是国企的工人。梁亮胜本人又是老三届,****期间上山下乡,凭着毅力与坚持在煤油灯下自学了大学课程。1970年,他通过招工,进入矿山,当了一段时间的井下矿工,再后来,由于比较有文化,就负责编印厂矿宣传刊物,还被调到文化局成了一名摄影师。

来到香港之后,梁亮胜夫妇不畏艰苦,他们晚上挤在沙发上就寝,虽然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那种绝境,梁亮胜却觉得充满希望,他来到香港,最主要的也不是赚钱,而是开拓眼界,他知道,一个巨大的机会就在眼前,一个大时代将要展开胸怀,他必须为此做好准备,于是他在3年时间里,系统全面地研究观摩了香港的航运、国际贸易与管理,还自学了英语。

梁亮胜已经成为一名做好准备的打工仔了,现在就差一个机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广交会”,他了解到内地急需檀香木,正好他接触过的国际贸易公司这个项目,通过做中间人,一年就赚了200万美金。

这之后的两年里,梁亮胜一门心思做国贸,他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同时积极寻找海外公司进行合作,最终选定化妆品进出口作为主业,从此登堂入室。

张茵与梁亮胜,这两位打工者,幸运地成为见证那个大时代的财富缔造者,可是他们又不完全因为幸运,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和眼光,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和他们同样的打工仔打工妹不计其数,但头脑活络、肯学肯干、为人谦逊、胸怀大志,这样的人在一帮俗人中又显得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传奇,是真的传奇,不是表面传奇,背后运气或权贵人脉铸就,这是当年的打工仔故事最令人心动的地方。

没吃过亏好意思当富人吗

俗人俗话:“吃亏是福”。生意人的吃亏,往往迫不得已。也许很多年后,回首当初的上当受骗,只会自我调侃:“没吃过亏,好意思说自己是富人吗?”

下海之前,左宗申也是捧着“铁饭碗”的职工,这个铁饭碗就是重庆瓷厂。下海之后,左宗申和妻子袁德秀尝试过很多行业,他们跑了许多地方,贩卖武侠小说、服装、水果。可是由于没有经验,做生意撞到了骗子,两万元本金损失殆尽。

饱受挫折后,左宗申一度想要放弃,他已经年过三十,俗话说人过了三十不再转行,可是他实在不甘心平庸一生。

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定继续战斗。跟着一个亲戚,左宗申以三十岁高龄学习摩托车修理,没想到他很有天赋,进步很快,成了汽修厂里的第一把修理高手。

整个一觅得武林绝学的无名小卒啊,出师之后,左宗申开了个摩托修理铺,一修就是八年。

这日,他在朋友的嘱托下前往重庆的一家中学校办摩托厂,帮朋友购买一辆三轮摩托。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意外发现这家小厂生意非常火爆,而且周边小旅馆都住满了南来北往的客户,都是要买摩托车的人。

打听之后,原来摩托车销售火爆的原因在于发动机货源紧张,左宗申乐了,不就是摩托车发动机吗,他修理了那么多台,就算自己组装也并非难事。和校办工厂的负责人聊了一会儿,对方也看得出来这是行家,双方一拍即合。

几天后,厂长带着人来到左宗申的汽修厂,给他下了订单,预定由左宗申组装的发动机,一百台。这个生意就这么不经意间做成了。

重庆的市场毕竟有限,左宗申有更大的野心。他带着自己组装的发动机,全国各地跑推销,目标很明确,就是各地的发动机生产厂家,和对方谈合作,学经验。一路上千里万里,火车上买不到坐票就站着,一站就是几天几夜,这种疲劳却根本掩盖不了他对未来的满腔希望。

两个月之后,基本上全中国的发动机厂家他都拜访过了,最终得出结论,这种发动机不愁卖不掉。

重新返回重庆,左宗申决心干一番大事业了。他把几年来汽修赚下的钱全部投入新事业,成立了宗申摩托车公司,这位半道出家的汽修工人,终于步入正轨。

二十年之后,他的宗申集团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成了重庆乃至全国排名前列的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