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那些教育家
3819100000001

第1章 序

自序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就像“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是一个无须思考、毋庸质疑的问题。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你就会发现教育并不像吃饭那样简单。比如:人为什么要进学校为什么要学那些课程?学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什么要考试?考试以后为什么要择优录取?择优录取后为什么就有好的出路?有了出路后为什么还要竞争?这一系列问题会让你产生如下疑问:难道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高人一等吗?难道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吗?或者说,难道生命的价值仅仅是为了谋生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家和哲学家的帮助。然而我们生活的时代,却几乎是没有教育家和哲学家的时代。在一个没有教育家和哲学家的时代,受教育的人就会感到迷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失去方向。

教育家与一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同,他们不仅要有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还要对教育有深刻的思考,要把教育当作关乎国家前途、人类命运的大事。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家就是哲学家。

这本书中介绍的六位教育家,与我在两年前写的《八位大学校长》

(长江文艺出版社)都是探讨教育问题的。如果说八位大学校长都有留学美国经历并且都崇尚自由主义的话,那么这六位教育家无论是教育背景还是思想倾向都不大一样。其中既有自由主义者傅斯年、潘光旦,又有思想偏左的陶行知、叶圣陶,还有较为中立的舒新城、陈鹤琴。尽管如此,他们对教育都有执着的追求和广泛的共识,都为中国现代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显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我把他们的思想和经历写出,无非是想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面镜子,让大家看看它的模式,并思考今后的出路。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主题的要求和篇幅的限制,我在介绍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希望读者见谅。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如今的教育不仅背离了五四精神,而且与改革开放也格格不入。在我看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本来是“改革荆州”的先声,然而从此后我们的教育却走上一条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的道路。

——改革开放要求解放思想,向前看。但是如今教育却故步自封,向后看。时至今日,整个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形成一种应试教育模式:高考要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也只好学什么。至于人生的真谛,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都可以不管不问。这种应试教育其实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再现。

——改革开放要求建立特区,大胆试验。但是如今的教育却统得很死,管得很严。各级各类学校在主管部门领导下,通过各种各样的考核评比手段,形成一种唯“考核”是从的局面。就连当年为教学试验而成立的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也早已失去原来的用意,有的还变成了应试教育的“重点学校”。

——改革开放要求破除落后管理制度。但是如今的教育却一直坚持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的“计划教育”体制。这种“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不仅大大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工具。

另外,在这种体制下,考核中小学校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中小学只能把单纯的知识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从而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和谐发展”的机会。于是有人把学校比作炼丹炉,把学生比作“考试机器”。即便所谓“素质教育”,也很容易成为一种筹码,陷入追求升学率的恶性竞争中去。

——改革开放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为整个社会“松邦”。但是如今的学校无论是行政还是业务,都要归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于是校长不仅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而且还有只对上级负责的义务和不受同行监督的权力。这是造成学校衙门化的根本原因。学校衙门化的一个特点是量化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把教学和研究分解为许多参数,并冠以“科学考评”的美名。按理说,考核的本意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的是,这种考核不但不能让老师们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反而诱导他们把精力花在应付考核上。由于僧多粥少,而考核的结果又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待遇,因此它给老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改革开放要求自由竞争,打破垄断。但是如今的教育仍然是一家独大的垄断性办学体制。这种垄断性教育体制剥夺了师生的选择,影响了教育的投入,挫伤了民间办学的积极性。

……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因此,如何救救我们疲惫的孩子,如何摆脱目前的教育困境,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任务。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均可独立成篇,读者在购买前,可择任一章中的任一两节,稍事游览后再做决定。

智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