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年,大才子刘基明显感到上级领导对他的不公正,一不高兴就不做那什么官了,回到青田老家,大约用三年的时间写了本《郁离子》。为什么叫郁离子?离是八卦中的火,郁是有火光的样子,火烧得很旺啊。用这个作虚拟的评论员名字,太痛快了,和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一样,很有看头。我把它看成是很好的杂文,因为它处处都能和现实相勾连。188则短文,拣印象深刻的分说之。
壹、以做生意为幌子
《郁离子》以做生意为幌子的有两处特别有意思。一则是我小时候就读过的《良桐》。工之侨得到了一块极好的制琴材料,很精心地做了把琴,这琴有多好?“金声而玉应”,什么意思?就是这琴能弹出金钟的宏亮声,它发出的回声简直如同玉磬之声,总之是美妙得不得了。他以为这是最好的产品了,可以让它发挥大作用的,于是就把它献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也很重视,立即找教授级的专家鉴定。专家的结论是:好是好,可惜不是古代的,不值什么钱。琴还给了工之侨,工之侨却不甘心,好东西你们不识货!他马上找朋友商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朋友出了个点子,我们做旧吧,把所有关于古代的标识印记都弄上去,还要做得像,并把它装入匣子埋入土中。一年后,工之侨将琴挖出,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一个识货的有钱人见到,喜欢得不得了,花了百金买下,并把它献给了朝廷。有关部门让专家再出来查验,那些专家检查了再检查,一致认为:稀世珍宝啊!
工之侨见到这样的场景,深刻领会到现实社会之良莠不分,这样的社会很危险,于是出世而遁。刘基想讲什么?如果我们把它比作如何对待人才的话,这里至少透露出三层信息:第一,不识新人才,因为新人才再好,没有得过什么大奖,没有标记,他们不认;第二,文凭和资历极其重要,就如新琴,你凭什么说你这么值钱呢?不行的,我们是按组织程序来的;第三,身价是一定要用金钱来衡量的,百金,那说明很值钱,值钱的东西才是好东西。如果我们把它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也有很多的话题可以展开,比如人们价值判断标准的偏离,古的一定比新的好。他们不知道古也是可以通过造假做出来的,中国人的作假水平向来世界一流,在作假者看来,它也是一种艺术性创造。
二则是讲三个药贩子做生意的《蜀贾》。这三个四川药贩子都在集市上卖药材。
第一个专门收购上等药材,他根据收进的价格适当加价卖出;第二个不管药材质量好不好,全都收进,顾客想要什么样的药材就给他什么样的药材;第三个专门收购劣等药材,只想多卖,顾客完全可以讨价还价。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第三个店铺前门庭若市,他家的门槛一月都要一换,踩的人太多了,一年不到就大富;第二个药贩子生意也不错,两年后也富起来了;那个只做上等药材并不追求过多利润的第一个,他的店铺到中午时分还是像夜晚一样冷清,日子自然过得是有初一没有十五的样子。
刘基把这个事情和做官联系起来了。说是楚地有三个县官:第一个官很廉洁,但不被上官喜欢,他离开的时候,连租一条船的钱都没有,人们都笑他是个白痴;第二个官是有选择地收,有些人的东西是不要的,人们都不怨恨他,而称赞他有才能;第三个官什么东西都收,什么人送的都要,并且他还把东西送给上一级的领导,对下属也非常好,平时结交的都是老板,三年不到,就被组织部门重点培养,升到外面做更大的官去了。
这三种形式的官和三种类型的药贩子,是不是有相通点?那是一定的!畸形的社会,明白的买卖反而不被认同,难道只是产品思路有问题?难道是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允许这样?有一些因素,但不仅仅是这样。第一个药贩子和第一个官都让人尊敬,是我们现实中学习的楷模,但为什么都会当作先进和榜样来对待而不去认真地学习?第三个药贩子和第三个官,我们都不屑或不耻,但现实中他们活得很滋润,他们轻松地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有时还被人们称道;值得深思的是第二个药贩子和第二个官,他们是人们生活中的真正楷模,这一类人左右逢源,很吃香。对此,刘大才子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说的是卖琴,讲的是药生意,其实都在说做人和做事。这样的道理,600多年前合适,今天同样合适。
贰、勇敢的鹿
因为鹿的温顺和机灵,我一向比较喜欢它们,即使那非洲来的庞然大物,我仍然很喜欢。
在《贿亡》中,有种像鹿一样的雄麝以大局为重的前瞻性让我赞赏不已。说是东南地方的荆山有麝这种动物,雄麝身上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有麝香腺,所分泌出的麝香是极名贵的药物和香料。有一天,一荆人狠命追一头雄麝,眼看就要追到了,那麝一急,狠狠挖出自己的麝香腺,把它丢在草丛中,猎人急忙去拣,雄麝于是得以逃生。
这头雄麝很值得一说。人或者动物,什么东西最重要?其实很多人平时都不太知道,只是临到事时,猛然醒悟,往往有时迟了。动物呢,肯定很多都不知道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它们一定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奋不顾身。但这头雄麝很聪明,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最重要,如果没有生命,其他什么都是空的。它更聪明的是,它清楚地知道它身上的那个叫麝香的东西,是它生命中最危险的东西,因为贪婪的人类整天都在找它。而对于它来说,这个对人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是可以割舍的,因为是身外之物。既是身外之物,那一定可以丢掉,否则,它会让自己送命。正是它有了这么清醒的认识,并时时警醒自己,所以每每总是化险为夷。尽管挖那个东西时很生疼,但它顾不了那么多了,它毫不犹豫。
从生理角度,我还有个担忧。这头雄麝这一次救了自己,它那个值钱的东西是不是还会生长?如果不会生长,那失去了麝香腺的麝,会有明显的特征吗?如果会很快地继续生长,那就没有问题,下次倒霉再被追时,照样炮制就行了;如果永远都不会生长,而又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记,那么下一次倒霉的时候,很有可能要送命,因为那些猎人是不管这些的,打倒了再说。
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制贿的方法是很吓人的,贪贿一点点钱也会被抽筋剥皮。
即便是这样的严刑峻法,也仍然不断有人贪贿。更搞笑的是,他辛苦创立的王朝却被那个子孙猪脑子朱由检搞倒闭。军情紧急,吴三桂的父亲向崇祯皇帝要一百万两军费,可当时国库空虚,小朱又舍不得自掏腰包,于是就发动大臣捐款,可大臣们也精得很,跟着他哭穷,最终的结果是把战机给耽误了。最让人吁叹的是,明亡后,皇宫里竟然发现朱由检的私产达3700万两!
这个崇祯皇帝,绝对不如那只被荆人穷追的雄麝,十分之一也不如。
还是像鹿一样的麋,《麋虎》中,这只麋也很了不得,宁为玉碎,不过,它死得很壮烈,重于泰山。那只被它搞死的大老虎死得轻于鸿毛。
有老虎在追麋。我们权且想象一下,这是一只大老虎在追一头小麋鹿。小麋鹿因为平时忧患意识比较强,有自己的思想,再加上从小自立,还加上不断地锻炼身体,因此小小年纪,就很能干,很会独立处理问题,尤其擅长应急处理。
但这一回,他无论如何也跑不掉,因为追它的是只身强力壮的大老虎。这只大老虎呢?和小麋鹿刚刚相反,它依仗自己家庭出身优越,从小横行霸道,见谁欺谁,想吃谁就吃谁。这不,今天,它就要将这头小麋鹿当作美餐了!
事已至此,小麋鹿再健跑,也跑不过大老虎。前面就是悬崖了,怎么办?怎么办?
三个怎么办后,小麋鹿内心已经决定:绝不能让它吃掉,一想起自己被吃的血淋淋的场景,一想起老虎洋洋得意的神态,它就气不过,绝不能再让它去害其他动物了,冲下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大不了和它同归于尽!于是,小麋鹿冲着悬崖一跃而下。那大老虎穷追不舍,心有不甘,你这小家伙,跑什么跑,还跑这么快,这么急,看我待会怎么收拾你!想着美味,追着目标,它什么也不顾,追着小麋鹿的影子直冲悬崖。
那大老虎完全可以不死,因为它进退是自如的。这只小麋鹿,它自己冲下了悬崖,我干嘛跟着冲下去啊?冲下去难道还有命吗?世界上的麋鹿多的是,况且世界上不光有麋鹿,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美味可以吃的东西,算了算了,不追了,不追了。
可惜的是,老虎不是麋鹿!
小麋鹿其实是为民除害,这只大老虎,不追它的话,下次一定还要去追其他动物的,索性让它跟着死吧!是它自己寻死,不是我逼它,是它逼我!
贪,而且暴,大老虎是前车之鉴。雄麝为什么会脱身?大老虎为什么会中小麋鹿的计,这都是我们人要仔细思考的。
叁、失败的蹶叔
如何算成功,如何算失败,其实并没有定论,但《蹶叔三悔》中那个叫蹶叔的人,他的一生经历其实是很失败的。失败也没有什么,不可能人人都成功的,但蹶叔的失败却很有点意思。
此蹶叔,向来自信。这么说吧,别人的话他基本听不进,他要认定什么,你就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家里务工做农民。民以食为天,他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他的行动和别的农民不太一样。他们家吧,分到的地不是太好,在龟山的北面。一般说来,这样的地方,更要用心思才能种得好粮食。他却将水稻种在旱地上,将高粱种在湿地中。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水稻要水,高粱性旱,他却偏要像袁隆平搞科学试验,人家袁大师是真正的科学家,而蹶叔肯定不是。邻居经常劝他改变一下方法,他就是不听。这样坚持的结果可想而知,种了十来年,他家的粮仓依旧空空,一顿接不着一顿。看着人家粮满仓,收成年年都不错,他于是醒悟:
我后悔了,我一定要改掉自负的毛病!
于是,蹶叔进入第二个创业阶段,他去做生意了。从务农到经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一般的人要实现这样的转型都是很难的,更不要说个性鲜明的蹶叔了。果真,他依然老方一帖,还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来行动。他看到哪种货好卖,就赶紧进货,而且常常和别人抢购,不管价格是不是高,一律收进再说。
等到他的货物屯积到很多时,那些同样也收购到紧俏货的生意人都挤到他这个市场上。可想而知,价格马上跌下,他不仅没赚到钱,而且常常货卖不出去。这个时候,好心的朋友都看不下去,告诉他一个简单的道理:会做买卖的人,常买进人家所不急于买的货物,瞄准时机再出手,这样才会有钱赚,你不能这样跟风的!蹶叔还是不听。这样一直做了十年买卖,还是异常穷困。这个时候,他忽然又有所醒悟,对朋友说:我已经吃尽苦头了,从此以后,我一定要接受你们的忠告,再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了。
估计此蹶叔前二十年的奋斗并没有什么成就,也估计他并没有娶妻生子,没有太多的负担。他想,自己做农民不成功,做商人也不成功,还不如换种方式,搞点新鲜的,说不定会一举成名的。忽然,他作出人生中的另一个重大决定:要去航海。于是蹶叔进入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阶段,做航海家。此蹶叔,失败归失败,还是很有人缘的,他还借得到钱租得到船邀得到朋友。于是,一行人泛海东行,接近深海地带时,朋友相劝,不能再前进了,如果再前进,就会到海中的无底之谷,出不来的。蹶叔不听,没事没事,我们的船很安全的。不想,果真如他朋友所言,他的船进入到深海地带,漂啊漂,一直在海上漂了九年才回到岸上,是怎么回来的呢?还是一次强烈的台风,顺风把他的船吹上来的。
回到岸上的蹶叔,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呢?头发尽白,形如干尸,没有人认识他了。
这个时候,他彻底地懊悔了,对着朋友抱拳,向着太阳发誓:我如果再不听你们劝,一定不得好死!朋友们都笑了:悔就悔吧,但那些逝去的光阴还能再追回来吗?
诚意伯显然是夸张,此蹶叔本来就是个虚拟的人,虚拟了就没有多少真实性可言,至少航海的过程有点夸张。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言外之义的理解。蹶叔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呢?当然主要是性格,他就认一个理,自己很正确,而不管别人是如何做的。自己做自己的主总可以吧,我只要种子选好,施足肥料,再加上我的勤奋,不会没有收成的;人家卖得好,我也跟进,这肯定没有错的,做生意不卖紧俏的东西还卖什么呢?然而,别人成功的种种客观现实,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反证了他理念和行动的荒唐性。
生活中真正像蹶叔这么死不改悔的,肯定不多,但具有他一样做人做事思维的,肯定不少。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人到死了还不肯改悔,我认为这比蹶叔要好。因为他的从来不后悔,也就没有什么忧虑可言了。
肆、蜂之语
医生告诉说,睡前服几粒蜂胶,有助于睡眠。每服蜂胶,就常常会想到可爱的小蜜蜂。若干年前,我做记者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一位养蜂大王,很早的万元户。至今,还深刻地记着他说的一句话:蜂是有灵性的,你像对人一样对待它,它就会很好地回报你。他还自豪地说,他听得懂蜂之语,蜂们说的话。
650多年前,诚意伯刘基,也很语重心长地讲了个蜂之语的故事。
齐国灵丘,有位老先生是个养蜂高手。每年都能产出好几吨的优质蜂蜜,还有和蜂蜜一样多的蜂蜡。宋代以前,这蜂蜡使用还仅限于富贵之家,晋朝贵族石崇和人斗富,用蜡烛作炊,就震惊当世了。有人说,老先生家的富裕程度,可以和有封地的贵族有得一比。老人去世后,他儿子继承了这份产业。可是没到一个月,蜂群就有整窝整窝飞离的,他也不管它,任它们离去。一年多的时间,蜂群跑掉了一大半;又过了一年多,蜂群全跑光了。这个家就很穷了。
大企业家陶朱公(范蠡)有次经过灵丘,听到这个故事,于是就做了一番调查研究。
他调查的主题是:这家人为什么以前生意做得这么好,现在这么贫穷呢?
被调查的是位养蜂人的邻居,一位见证他家兴旺和衰败的老人。这位老人告诉大企业家:没有别的什么原因,都是因为蜜蜂啊。
老人帮大企业家分析了个中原因。
以前老先生养蜂,园里有专门给蜂们住的大茅屋,还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这些茅屋。这些蜂们具体住在什么地方呢?他把掏空的树木做成蜂房,这样的蜂房没有裂缝,没有臭味。布置这些蜂房也是有讲究的,要疏密有间,还要新旧有序,要坐落有方位,还要注意窗户的朝向。蜂群多了怎么办呢?那就五个编为一组,五组编为一伍,一个管理员就管理一伍。管理员的职责是,照顾蜂们的生活,调节蜂房的温度,并按时打开和关上蜂住房的门窗,夏天不让它们在太阳下暴晒,冬天不让它们在冰雪中受冻,大风不会摇摆,雨淋不遭浸泡。蜂们繁殖多若干年前,我做记者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一位养蜂大王,很早的万元户。至今,还深刻地记着他说的一句话:蜂是有灵性的,你像对人一样对待它,它就会很好地回报你。他还自豪地说,他听得懂蜂之语,蜂们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