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韩寒评传
3810300000036

第36章 以社会批判为民意代言

央视《对话》访谈韩寒那期节目中,陈晓明教授曾提出一种说法:“韩寒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假定说她(萌芽编辑胡玮莳)没有发现他,假定出版业又没有这么大的宽松度,再假定现在媒体如果不是对青年文化这么感兴趣,特别是网络文化不是这么普及的话,韩寒的成功也要打折扣。再一个假定说经济不是这么发展,家庭给中学生的钱不是那么多,学生购买力不是那么强的话,这在五年前都是不可能。”

陈晓明所以说这番话,意在强调韩寒成名的社会偶然性,以贬低韩寒个人的价值。但不知道他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他所说的那些现象难道不都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吗?此外,他的话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将韩寒当成了一个牵线木偶,为时代所裹挟。但如果韩寒不是牵线木偶,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创作的呢?如果是这样,那他的成功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从韩寒自身来说,一个聪明智慧有才华的年轻人,成名成家是早晚的事儿,不去写书,做买卖也会发财。从社会来说,民众有话要说,然后出现一个有良心有智慧的文艺工作者,以其创作代言大众也是早晚的事儿。

韩寒所以能成为中国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本质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替老百姓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或不能说的话。

今天的中国社会分成三个世界,一个是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中上层为代表的权力世界;一个是以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资本世界;一个是由普通工人、农民、小职员、个体工商业者等普通老百姓为代表的**丝世界。学者李强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人之间的经济状况差异不大,主要是一个政治身份分层社会;改革开放引入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使得人们之间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实际上属于政治分层机制的体制内外身份划分,并未完全退出现实生活,近年来反而有所强化。显然,正是政治分层、经济分层并存的二元格局,造成了今天中国社会三个世界的分化。

在这三个世界里,权力世界对社会具有最大的支配力,也是现有体制的最大受益者,这使得权力世界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矛盾的众矢之的,尽管有些事儿其实权力世界也不应负责也没招儿。

资本世界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自由度,减弱权力世界对自身的束缚和不公平竞争,千方百计地开发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从中牟利,也为自身的继续发展开拓生存空间;**丝世界则希望权力世界能改变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让大家伙吃饱点穿暖点住的地方敞亮点。在要求深化改革方面,资本世界和**丝世界的要求是有重合的。

作为一个出身于底层的作家,韩寒的言论和创作天然地倾向于普通民众,他也愿意倾听、而且能够听懂大众的声音。韩寒依靠商业出版和赛车比赛谋生的体制外生存模式,也使得他对民间资本的现实诉求有更多认同。韩寒言论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如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反对政绩工程、要求扩大民生福祉等主张,不仅受到**丝世界的欢迎,也受到资本世界的赞赏。今天的韩寒所以能站得高、看得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被民意和民间商业资本推举起来的。

韩寒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反映了民众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市场经济的心声,反映了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不论他自觉还是不自觉、愿意还是不愿意,韩寒实际上已经成为**丝群体和资本世界的代言人。

跟历史的趋向相同、跟老百姓同路,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极其幸运的命运。这种命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历史上伟大的作家,所以能终享大名,都与这个因素有关。比如,屈原飘零身世与楚国国运衰退之同步;杜甫历尽繁华晚景萧索的人生和唐朝盛极而衰的国运之同步;曹雪芹所经历之家运身世沉沦与封建社会末世衰退之同步;鲁迅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与民国时期民众对社会黑暗腐败现实不满之同步……

同为“80后”作家的小饭曾这样评论韩寒:“韩寒现在这个角色就挺好虽然说不清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但有种感觉,那就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根本就是为韩寒量身定做的。”

★韩寒小贴士:

“志当存高远”意味着,要善于从宏观的视野把握生活的大势所趋,顺应时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学会顺势而为,才比较容易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鼠目寸光的做法恰好相反,螳臂当车,逆势而动,最终会被历史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