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韩寒评传
3810300000016

第16章 不跟同龄人抱团

“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觉正与年俱增。”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写道。很多优秀杰出人物,尤其是哲学、科学、艺术领域的伟人,往往特立独行、孤行己意,与世俗人等格格不入。但追本溯源起来,孤独不仅仅常常是他们杰出的结果,也往往是他们优秀的原因。

韩寒初中所在的罗星中学,实际上是一座精英子弟学校,除了成绩特棒的学生,还有很多学生来自于官员或大款家庭。韩父把韩寒弄进这所学校时的一个考虑,就是希望韩寒能在这个汇聚了全县精英少年的学校积累一定的人脉,为将来走上社会后的发展打基础。但另一方面,很多精英少年的日常穿用、生活水平,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一般的城镇、农村孩子往往无法跟人家比,像少年韩寒这样家里刚脱离农村户口、并且因搬家元气大伤的孩子更是无法相比的。

在喜欢有意无意地在穿用打扮等方面攀比的精英同学中间,韩寒在很多方面是远远不如同龄的少年的。《一座城池》中写“我”和一个女孩子交往时的经历,隐约地反映了韩寒这方面的情感体验。“我想起我身体虚弱的爷爷奶奶。如果她成为我的妻子,只要将那个包在我爷爷奶奶前一晃,让他们猜猜价钱,俩老肯定会吐血身亡,从而实现她家中最好没老人的愿望。我能想象我奶奶伸出一根手指,对着这包说:‘难不成要一百?’”这段描写虽然写的是小说中虚构的“我”的事情,但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消费和消费观念差距的感受。

《一座城池》力还有一段曾这样描写学生中存在的消费攀比,以及因消费能力不同所造成的学生分化现象:“我们开车经过一所中学,学校里有的班级刚刚下课,男生几个一群,女生几个一群,骑车出来。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所以所有的攀比力量都集中在鞋子和自行车上,那些骑着破自行车的势必也穿着‘回力’鞋,灰溜溜地低头从我们身边独自骑过。”这些极为深刻入微的观察,显然应该来自作者有条件对学生们做更深入观察的学生时代。

贫富不同家庭孩子之间的差异、分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矛盾冲突,无疑会对韩寒的心理成长构成一定的伤害。韩寒在《少年文艺》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傻子》,其中写到一个转学到上海的安徽少年为老师同学欺负、不理解的种种情况,尽管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不完全对应于韩寒本人,但是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韩寒当时在罗星中学的情感体验。在城镇少年为主的罗星中学,来自更偏僻地区的乡下少年韩寒,很可能有过类似的不受师生欢迎、不被理解受排斥的经历。

韩寒在罗星中学读书时,他的同性朋友因各种可以想象的原因可能不会很多,甚至可能因各种原因遭受过孤立、排挤。初中阶段的年轻人,尤其是男孩子,因其生理、心理发育所致,多数处在攻击性最强的时期。周星驰的电影《长江七号》中,工人家庭出身的少年周小狄就总是受到不良富家子弟的欺负,虽然背景有差异,但多少可以帮我们想象韩寒当时所可能面临的困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寒很早就学会了泡妞谈恋爱,特别有女人缘,恐怕与他那会儿在同龄男孩中相对较孤立有关。不过可以想象,这种恋爱,就像《像少年啦飞驰》中铁牛、“我”的早恋一样,必然都是昙花一现,而且没什么正果的。

韩寒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尤其“爱狗如命”,曾经养过很多小狗,但养一次死一次。青少年时期韩寒对小动物的喜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当时的孤独。

韩寒内向腼腆、不善应酬,但另一方面也读书较多,比同龄人早熟早慧,智力和才华上的优势,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恃才傲物的内在优越感。那种与同龄人隔膜、在被同龄人看不起的同时又看不起同龄人的复杂情感,无疑会使得韩寒倾向于有意无意地避开与部分同龄人的交往。韩寒的特立独行、孤行己意,作为一种性格,综合各种情况,基本上正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形成的。

在2007年王朔与“80后”多名作家发生争论时,韩寒站到了王大师一边,韩寒说:“为什么要帮你们说话,就因为我跟你们差不多年岁生的所以就要抱个团?我只听说过志趣相投要结个党的,从没听说过年纪相仿还要成个帮的。”不了解韩寒的人责怪他缺乏同龄人的“阶级感情”,殊不知唯独这个理由是最不靠谱的。

★韩寒小贴士:

朋友的重要性不用废话,大家都知道,但有时候确实跟身边的人谈不来,甚至因各种原因受到孤立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找那些跟自己一样落单的人、甚至口碑较差的人做朋友,即使你确实对那个人没兴趣、甚至瞧不起对方。原因是你们之间的哥们交情不仅可以给你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消除你的缺乏安全感,还可以增强你们彼此的实力,吸引其他的骑墙派加入到你们一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