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身体语言密码(白金升级版)
3801000000008

第8章 嘴部的言外之意(1)

解读谈话中的措辞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注意对方表达了什么意思,而不太关注他们是怎么说的,用了哪些词语。其实,认真研究人们讲话时的措辞,对于更好的理解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有重要意义,所以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发言时,总会仔细斟酌每句话、每个词,以免因为用词而泄露秘密。

在谈话中常常用“我”的人往往更在意自我,更关注自己。仔细注意一下周围的朋友、同事,看看那些常把“我”挂在嘴边的人,是不是更喜欢表现,总想把自己变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妨做个试验,假如和朋友一起去旅游,回来在跟别人转述时,你会发现,那些常常说“我……”的人在平时也是表现欲很强的人;而那些喜欢用“我们”的人往往是集体观念比较强,具有宽广胸怀的人。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喜欢听到“我们……”,因为这会拉近彼此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感。至于那些只喜欢喋喋不休的谈论自己的人常会惹人讨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当她在向新闻界宣告孙子诞生的消息时说:“我们当祖母了!”人们在听到后,都有一种喜悦感,好像自己真的当了祖母似的。

那些常把名人的话或者典故置于嘴边的人,不是想炫耀自己的博学,就是属于权威主义者。一般喜欢炫耀的人,往往缺乏自信,生怕别人看低了自己,所以要不时的出出风头,以提醒他人:“我其实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无知。”另外,名人的话都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更具有说服力,那些崇尚权威的人热衷于此。

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但是过分使用恭敬语也会引起怀疑,让人感觉你另有企图或者怀有戒心。别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再好听的话也无法奏效了。对交情很深的人说话很客气,则表明他们已经疏远了,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出现矛盾,那可能是某一方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这使另一方感到自卑。

说话时经常使用“不过”“但是”“尽管”之类的措辞,表明对方想通过对比表明一种观点,常常表达得很隐秘,仔细斟酌才能领会。此外,在谈话时频繁使用关系词语,可能是感觉自己的谈话内容苍白无力,想借此理清思路,弥补不足。

说话果断,表明对自己的谈话信心十足;说话故意没完没了,不容别人开口的人,可能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反驳,想通过较快的语速,蒙混过关;在句尾添加暧昧词语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喜欢用限定词的人显然有点神经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们的谈话总是带有某种倾向性,常常含糊其辞误导别人,所以单听对方的说话内容,是无法了解其真实想法的。要想洞察别人谈话内容的真实含义,还要仔细斟酌对方的措辞,那些无意中透露出的信息才最有价值。

从谈话中辨别身份

能从人们的谈话内容之外,判断出他们身份地位的差别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位高的人在谈话中总表现出一种优越性。在公共场合,他们往往是第一个发言的人,也是讲话最多的人。他们更喜欢东拉西扯,谈笑风生,毫无拘谨的感觉。所以即使对领导毫无所知的人,也能根据他们发言的次序以及讲话的内容和表情判断出来。

支配性的人物在谈话过程中,更喜欢打断别人,尤其在发言人大放厥词的时候。他们喜欢吹毛求疵指手画脚,总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以显示自己超凡的判断力和作为领导的责任感。同时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发言信心百倍,说话的声音可以盖过所有人,借此提高自己的权威。在他们的词典里甚至找不到“恩”“啊”之类词语。判断谈话人的身份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就是谁适应谁。处于屈从地位的人常常通过调整自己的谈话风格,来配合权威人物的谈话,或者称之为“模仿”。研究表明,人们在遇到自己喜欢或佩服的人时,常常会模仿他们,不过这么做有时是为了取悦别人。为了更好地配合别人的谈话,人们常常通过调整语音语调以及语速来实现。为了研究谈话中的“适应”问题,美国的两位社会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通过对一档电视谈话节目“挑战视听极限”的研究,仔细比较主持人和嘉宾的语音,结果发现,在与处于上流世界的大明星伊丽莎白·泰勒交谈时,主持人极力调整自己的风格,去适应她;而在与被视为讽刺对象的丹·奎尔交流的过程中,嘉宾却来适应主持人。

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支配性的人物总是表现得从容自信,把握着谈话的主动权。他们可以随心所欲,不必顾及是否会得罪人,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权威。

语音中的秘密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音调扮演着重要角色。低沉的声音好像更有威慑性,无形中给人一种压力,生活中那些声音低沉的人往往不苟言笑,威严肃穆。尖利的声音多在传递一种讨好的信号,是从属性人物的标志。男性的声音低沉,女性的声音尖利,所以男性往往严肃理智,常在生活中扮演主角,女性则因为感性脆弱,经常扮演配角。

在动物世界中,声音的高低与体形有很大关系。体形庞大的动物因为具有更长的声道,所以发出的声音更低沉,它们好像要通过声音来显示自己的威猛,恫吓其他动物。不过人类并没有这种规律,高大的人不一定具有低沉的声音。但是在听录音的过程中,人们依旧认为声音低沉的人更具有支配性,声音尖利的人则属于从属性人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声音低沉的男性更有魅力。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大卫·费恩博格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女性更喜欢声音低沉的男性,因为她们认为这样的男人更成熟、健康,更有男子气概。接着费恩博格还对********的哈扎部落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声音低沉的男子拥有更多的孩子。可能女性觉得声音低沉的男子更有安全感和责任感,所以才更喜欢以身相许,并且愿意为其生育更多的后代。

那么为什么声音低沉的人更有魅力呢?有关研究发现,声音低沉的人具有较高的****激素,而男性的支配性就取决于****激素的高低。不过音高也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如果想要扮演支配性的人物,可以有意识地压低声音,以显示自己的威严,回忆一下那些大人物在公开讲话时,是不是将声音压得很低。因此有“公爵”之称的西部牛仔明星约翰·韦恩曾建议男性,要想增加自己的魅力,在说话时“声音要低,说话要慢,不要说的太多。”

人们的社会地位也能通过音调反映出来。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采用较高的音调,比如城市中的农民工,他们那种骨子里的自卑感,常常会通过尖利的音调表现出来。美国的黑人演唱团——文体合唱团中的黑人歌手也常用尖利的假嗓子演唱,那种类似于女性化的声音正是屈从的信号。同样的情况在南非也出现过。南非种族隔离期的有色人种是黑白混血儿,他们处于政治上的非人地带,毫无安全保障,于是形成一种尖利的语言风格,以显示自己的屈从性。

音调的高低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降低音调意味着确定性和支配性,提高音调则表示屈从。澳大利亚人说话喜欢用升调结尾,这总会给人一种不确信的感觉。但是有项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女性的音调已经开始变得低沉了,这说明她们正在争取与男性一样的支配地位。

谈话中的意向信号

在与人谈话时,要注意观察对方通过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回应。对方是要回避说话还是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发表看法,正苦于你的喋喋不休而无法介入呢?又或者正在说话的一方正准备放弃说话,此时你就要做好接过话茬的准备。当然如果对方发出继续说话的信号,那你就继续做一个认真的听众吧。谈话中的倾听者如果以某种方式向发言者发出反馈信息,比如发出“是”“啊”“哦”等回应,并伴以点头动作,表明聆听者理解了对方的话,并期待他继续讲下去,自己并没有接过话筒的欲望。当然,不同的点头方式也代表不同的意思。缓慢点头表示赞同,快速点头代表热情或者不耐烦,想尽快结束谈话。摇头也有不同的含义,快速摇头表示否定,缓慢摇头可能代表疑问,也暗示自己不想说话。另外,如果聆听者表现得十分专注,双目凝视对方,保持沉默,那说明他对这次讲话很感兴趣,不想发表意见;还有一种情况,当聆听者做出想要说话的预备动作,如向前欠身,伸出一只手指,张开嘴巴,这说明他想讲话。如果双唇紧闭,手掩住嘴巴,则表示对方无意于讲话;还有一种回避讲话的方式,就是向对方提出问题,使别人继续扮演说话的角色。

如果倾听者想要说话,也会发出不同的信号。常见的有睁大眼睛或者举起手;有时会做些讲话前的预备动作,如张嘴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向说话者发送消极的反馈信息,比如叹息、打哈欠等。最后也可以直截了当地打断对方的讲话,取得发言权。打断的方式受不同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支配性人物往往打断从属性人物,男人多打断女人。不同文化背景下,打断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在地中海地区,朋友间的打断符合道德规范,是一种积极热情的标志,不过在有的国家则令人反感。

说话者想要放弃发言权必须发出相应的信号,才能使发言权平滑过渡到下一个说话者手中,目光是常见的转移信号。一般在讲话过程中,谈话者的目光会一直朝向别处,以更好的梳理讲话思路。当想要结束讲话时,目光会转向听众,其目光最后的落脚点往往是即将说话的人。降低语调也是结束说话的信号,耸肩也能表达类似的意思,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是使用短语“我不知道”。

在发言时如何保持发言权也需要技巧。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眼睛。在谈话过程中,倾听者注视讲话者的时间更长一些,因为谈话者需要动脑组织语言,经常注视听众会扰乱思绪。另一方面,因为注视倾听者是结束发言的信号,所以想保持发言的人要尽量少用。有的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想继续说话时,会使用悦耳的声调来加以提示,所以说话者可以通过提升音高来表明这种意图。

以讲故事或者列举要点的形式发言能更明确地表明这种意图。另外利用措辞如“此外”“因此”等也能表明自己还有话说。意大利人很喜欢以数手指头的方式发言,这也能保证自己的发言不被打断。

还有一种有趣的保持说话的方式,就是紧紧抓住倾听者,可能是衣服或者衣服上的纽扣,以防止他逃跑。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曾对此做了精彩的描述。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兰姆在匆匆赶往印度会馆的路上,遇到前来拜访自己的柯勒律治,因为他有很多想法要与其分享。尽管兰姆说自己赶时间,还是被柯勒律治拉进公园,他一边抓着兰姆的纽扣,一边闭着眼睛滔滔不绝的演说,简直沉醉了。可是兰姆必须马上离开,于是他拿出小刀,割断了纽扣,悄悄地走了。等到五个小时后,兰姆在回来的路上经过公园时,听见柯勒律治的说话声,进去一看,只见他仍旧一手抓着纽扣,眼睛微闭,还不时地用手比划着,好像兰姆从来没有离开过。

政治访谈中的较量

政治是个敏感的话题,因此对政治家的访谈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每次在总统大选的前夕,政治家都要通过政治演说或访谈来发表政论、获取选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不过,政治访谈不同于一般性的谈话,它是采访者与政治家之间的一次较量,一个优秀的采访者,能够把公众最关注的问题咄咄逼人的推到政治家面前,有时甚至令其难堪,拂袖而去。好的政治家,则会通过机智巧妙的回答,使不怀好意的刁难转化为展示自己外交才能的舞台。

在被采访的过程中,政治家不喜欢直截了当的回答问题,含糊其辞或者转换话题是他们逃避敏感问题的惯用技巧。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英国政治访谈中,政治家的间接回答高达60%;在只须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闭式的问题中,间接性的回答竟高达80%;而其他类型的访谈中间接性回答只占4%~15%的比例。

那么,政治家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回避问题呢?彼得·布尔及其同事对此做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其一,政治家想通过这次访谈发表政见,而不在于回答采访者的提问。所以在被提问之前,他们就准备好了答案,不管被问什么样的问题,他们都会坚持自己的答案;当政治家在被问到某些不友好的问题时,他们常采用反客为主的办法,将为难他的采访人置于聚光灯下,抨击他本人或者他提出的问题,借此转移公众注意力,最终反败为胜。撒切尔夫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抨击采访人;而反对党领袖尼尔·基诺克则可能抨击问题;回答一半也是常见的回避方式,可能只回答中无关紧要的部分,然后含糊其辞的结束;拒接回答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只有在确定有正当理由的时候,才能够使用,否则会引起采访者的不满;在政治家被打断,又被问及其他问题时,他们往往通过继续前面的回答,来回避后边不愿回答的问题。

政治家之所以喜欢间接回答问题,而且常常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其原因在于,明确的立场会得罪很多人,也会失去一部分选民,不利于自己最大限度的获取信任,赢得选票。另外,可能是不愿被采访人牵着鼻子走,表现自己的权威。撒切尔夫人总喜欢在访谈中东拉西扯,有时候会离题万里,所以常常被采访人打断谈话,拉回原来的问题上来,但是她仍旧滔滔不绝、从容不迫,丝毫没有窘迫的之感。

不过,在越来越民主的现代社会,采访人似乎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他们对权力采取蔑视的态度,对于政治家极力逃避的问题穷追不舍,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BBC的杰里米·帕克斯曼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采访人,在一次采访中,面对被采访者极力回避的问题,他竟问了14遍,最后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政治访谈是采访者和政治家之间的一种心理较量,追问政治家极力逃避的问题和逃避不友好的提问都需要掌握谈话的技巧。在短暂的政治访谈中,政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伪装,给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博得更多的选票,但是真实意图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身为人民代言人的采访者,通过机智的提问,最大限度地暴露政治家的真实想法,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恋爱中的谈话

谈话是彰显个人魅力的重要途径,在恋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男女双方初次见面形成的第一印象中,相貌也许占第一位,其次就应该是谈话了。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可以通过谈话表现出来。掌握恋爱中的谈话技巧,对于赢得异性的青睐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