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个人空间
个人为了获取心理安全感,不自觉地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企图在自己周围划出一片私人领域,不希望任何人进入,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空间。每个人都需要个人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才可能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
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当有陌生人坐在自己身边时,会感觉浑身不舒服,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拿自己的包或者其他物品,放在旁边的座位上,这样就等于为自己划定了个人空间,别人不会轻易闯进来。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或者乘坐电梯时,与人摩肩擦背,甚至能够感觉到别人的鼻息,这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时刻,除了闷热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焦虑,因为别人闯进了自己的私人领域。
即使在动物界,也有个体空间需求。大部分动物会在自己生活的领域选择一定空间作为自己生存繁衍的场所。倘若有其他动物闯进,就会设法驱赶,如果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动物,可能会被迫迁徙,重新寻找自己的个体空间,甚至有的动物会以死扞卫自己的领土。不同动物所需要的领地范围不同,一只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的领地大约是2000~4000平方米,至于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个体空间半径可能会超过40公里。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大概是遗传了祖先的领地行为,具有强烈的个人空间需求。动物的领地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其他动物攻击,保障自身安全。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领地内有足够的食物供应,以免因为动物密度过大而造成食物匮乏,影响自己繁衍后代。与动物不同,人类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更多的是出于心理安全考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也是唯一需要脸红的动物。”
人们都需要个人空间,但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对于个人空间要求的大小各不相同。一般男性比女性要求的空间大,成年人比孩子需要的空间大,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要求的空间大。
人们之间的亲疏程度对于个人空间也有所影响。一般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接触时,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比较小,你可能会和妈妈手挽手出去散步,但是和认识不久的室友出去时,就要保持一段距离。因为妈妈是自己绝对可以信任的人,而对于后者,你可能还怀有一定的戒心。所以如果想知道谁和你的关系更亲密,从彼此的空间需求上也能做出判断。
一般具有暴力倾向的男性,对空间的要求要比普通男性大,因此,大街上经常会发生因为身体的摩擦碰撞而大打出手的事件。对此美国精神科医生琴扎尔曾通过一项测试进行了证实。他分别对八名杀人犯和八名普通囚犯进行了个人空间测试。测试过程中,试验者会向囚犯所在方向靠近,直到被对方阻止住,试验者此时所在的位置就是囚犯个人空间的边界。实验结果表明,凶杀犯的个人空间面积平均是2.72平方米,其他囚犯仅为0.65平方米,显而易见,凶杀犯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是普通囚犯的4倍多,因此他们更容易因为别人的入侵而被激怒。还有个实验表明,有暴力倾向的人对身后的空间要求大,普通人对眼前的个人空间要求大。
日常生活中,在与有暴力倾向的人交往时,一定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对方会因为你的“无知入侵”而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对你形成不好的印象。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接下来的路一定会走得很艰难,甚至会碰得头破血流,本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变得很棘手,这是得不偿失的。
个人空间距离的划分
有位身体语言专家曾讲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讲座的中途休息期间,有位学员前来咨询。他说自己是个房地产经纪人,对客户服务热情周到,然后他沮丧地叹了口气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越热情,客户越讨厌我,对我敬远之……”“我越努力,事情反而越糟糕。”此时我发现他已经侵入了我的个人空间,并且还在试图前进。
后来我告诉他:“你看看自己的脚,这样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他解释说:“我只是为了表示我的热情。”我说:“你这么做很可能把顾客逼到门外去,或者贴到墙上。”后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三个月之后,发了封邮件给我:“没想到事情进行得如此顺利,真诚地谢谢你!”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个人空间的设置各不相同,我们不能拿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别人。个人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国家有很大差异,同一国家中的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城市与农村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与人初次见面时,适当的保持距离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那么对于不同场合,如何把握个人空间的度呢?对此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做过专门研究,并制定出了四种个人空间的尺度。
1.亲密空间。亲密空间的半径在15~45厘米,这是个人空间中最重要的区域,神圣不可侵犯。一般只有自己的恋人、亲人、密友、宠物等,与自己感情最亲密的人或物才可以进入,如果外人进入这个区域,除非是无意识行为,否则将会被视为人身侵犯,人们可能会为此大打出手或者闹到法庭上去。在私密区还有一个更加私密的区域,就是半径小于15厘米的区域,这是只有需要接触自己身体的人才可以进入的区域,因此,在陌生人面前,千万不要尝试进入别人的这个区域,尤其是在异性面前,这不仅是礼貌问题,更关乎道德。
2.私人空间。私人空间的半径在0.45~1.2米之间,这是一个很有微妙的空间,既不会与人有过于亲密的接触,也不至于太疏远。其中在与比较熟悉的人交往时,私人空间的半径会保持在0.45~0.75米,谈话双方可以握手,亲密交谈,不会太拘束,谈话内容会涉及事业、家庭、情感等。如果谈话过程中突然冒出陌生人,那么,双方的谈话距离会保持1.2米左右,而且谈话会很快结束。
3.社交空间。社交空间的半径大约在1.2~3.6米。在与同事或关系不太亲密的朋友交谈时,空间距离多保持在1.2~2.1米,多聊一些生活琐事,或者时事要闻等;在和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时,个人空间的半径基本保持在2.1~3.6米,此时,谈话双方的眼神交流似乎比语言更重要,比如在领导讲话时,你可以通过眼神告诉别人,自己持何种态度。当然在和初次见面的人,餐厅里的服务员,以及门口的保安员谈话时,都可以保持这个距离。
4.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半径大约在3.6米以上。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可以保持这个距离,另外演讲者和观众之间一般也会保持这个距离。
保持距离是一种礼仪
中庸之道历来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推崇,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其实,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认识也与此有相似之处。在公共场合,如果与某人距离太近,别人会认为你有所企图,相反,如果距离某人太远,别人就会认为你很讨厌他,所以保持距离也要讲究中庸之道。
处于公共场合时,人们都喜欢与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这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了。但是保持距离也要讲究技巧,否则很容易使别人感觉不舒服。有人对医院候诊室中人们选择座椅的位置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第一位入座的人一般会随便选择一个位子,第二位则选择与第一位间隔一个或几个座位的位置,接下来的人多会选择离自己最近的两个人中间的位子坐下。人们称这个原则为“中间原则”。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聚餐时,刚到的几个人一般会按照“中间原则”入座;在上公共卫生间时,一般人们会选择最里边,如果已经有人,就会遵循“中间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距离也是一种礼仪,遵循“中间原则”既可以满足保持个人空间的心理需求,也不会让旁边的人有什么想法。在聚会时,谈判时,或者出席会议时,如果没有自己特别亲密的朋友,在选择位置时,最好做个“好好先生”。
乘电梯的尴尬
自从高楼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电梯便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在电梯里的故事也成了人们乐于讨论的话题。据说有位农村老汉,在城市第一次见到电梯,万分惊喜,一直站在电梯口,研究电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此时有位老太太走进电梯,随着数字的升降,又有一位年轻姑娘出来了。老汉惊呆了:“哦,原来电梯能把老太婆变成那个美女啊!”于是他决定回家把老伴接来,让她也坐一坐电梯。
这只是一则笑话,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乘坐电梯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尤其在上下班高峰,颇有挤公交车的感觉。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90%的人表示不喜欢乘电梯,当被问及原因时,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无非是因为乘电梯的人过多所带来的种种困扰。有人说:“每次上班时间,电梯口都是人山人海,每下来一班电梯,里边的人还没出来,外边的人就蜂拥而入,如果不拿出冲出重围的勇气,很可能又会被带回原地。”还有人说:“其实挤倒不是大问题,谁让咱中国人多呢,最让人难受的是在电梯里面与陌生人的‘亲密接触’,那简直让人无地自容,好像自己干了坏事一样,有点手足无措,不知把目光放到哪里……”
其实人们之所以有此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空间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够忍受的个人空间,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人们就会不自觉的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但是尽管如此,人们也绝对不会让自己的不良情绪任意蔓延下去,因为在公共场合暴跳如雷等于自讨无趣。多半人在乘坐拥挤的电梯时,会伪装出一张面具脸,目光呆滞地盯住电梯上的数字,好像对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
伪装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合,发挥身体语言的公理,通行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在电梯、公交车中,还是在候诊室、电影院、火车上等等,人们的反应不外乎以下几种:不跟任何人讲话,包括自己的熟人;避免与他人有目光接触;假装一本正经地看报纸,尽管脑海早已经因为身边的异性而浮想联翩了;保持某种姿势,一直僵持到底。
伪装能够成为人们在拥挤场所不成文的法则,并不是偶然的。这样做是出于保护个人空间的目的。当别人不可避免的侵入自己的个人空间时,把他人当作透明人,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因为外人入侵所产生的焦虑感。
当消极情况不可避免的出现时,自欺欺人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办法,当外人进入你的个人空间时,不妨尝试一下,至少可以使你在心理上轻松很多!
农村人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
人们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除了与本国的文化背景有关外,与其生活环境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人们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农村居民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也比较高,相反,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日常活动空间窄狭,并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不断加剧,所以他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标准也随之降低。
所以要想判断一个人是来自于农村还是城市,除了一些外在特征外,他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也是重要依据。大学刚入学时,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农村也有城市,虽然还不怎么熟悉,但是,从彼此之间打招呼时所保持的距离,就能猜到谁是城市长大的,谁是农村长大的。一般城市长大的同学对个人空间要求比较小,他们喜欢拥抱别人;相反农村的孩子,不喜欢与人有过于亲密的接触,如果别人主动伸出手来拥抱,他们开始时会不习惯的后退,后来也只是敷衍,但是在大学四年后,大家洒泪分别时,已经分不出来谁来自农村,谁来自城市,因为那一个个依依不舍的拥抱已经完全同化了。
另外,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居民,在握手距离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前者在与别人握手时,一般需要半径46厘米的个人空间,也就是伸出这只手的手腕与身体之间的距离。后者在与人握手时,则需要1米以上的个人空间,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否则就有被侵犯的感觉。
在见面问好时,农村居民喜欢站在原地,身体前倾去跟别人握手,城市居民显得更具有主动性,他们会彼此走近对方才握手。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通常站在几米之外相互打招呼,这大概与地理环境有关系,因为在偏远山区,虽然两个人之间可能只有1米之遥的直线距离,但走起路来可能要花上几小时,所以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他们远远地打招呼就可以了。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是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现在有关企业也在推行“家电下乡”活动,并且国家对于买指定品牌电器的农民还会有相应补贴,所以家电推销员下乡也是必然的事,那么在下乡过程中,推销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当然是要把握好距离问题,与农民握手时,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别人会认为自己的空间遭到入侵而不悦,那么卖出东西的机会也会大大降低。
个人空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地域的人,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谈过程中所需要的空间距离也有很大差别。在有的国家代表热情好客的亲密接触,在另一个国家可能会被视为对自己的侵犯或******,如果来自这两个国家人们相遇了,会怎么样呢?
有一对意大利情侣,一起去澳大利亚留学,不久他们应邀参加了一次舞会,参加这次舞会的大部分是本地人,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他们简直成了舞会的焦点,很多人都邀请他们一起跳舞,盛情难却,于是他们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可是不到一会儿,他们的舞伴都借故走开了,后来两人各自换了好几个舞伴,都是同样的结果。这令两个人很困惑,简直是无法理解,后来他们偷偷叫来服务员询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误会就出在个人空间的文化差异上。
在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人们对私人空间的要求只有半径20~30厘米的范围,即使人们保持25厘米的距离,双方也都会感觉舒适,但是如果他们与澳大利亚的朋友保持这个距离,这简直是开玩笑,因为澳大利亚人的私人空间半径达到了46厘米,这么做已经严重侵犯了澳大利亚舞伴的私人空间,难怪舞伴会一个个走开,他们可能认为这对情侣有好色的毛病呢!后来这对意大利人连忙向刚才的舞伴说明原因,这才挽回了面子。
在恋爱过程中,可以通过进入对方的亲密空间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做出后退的反应,那说明这只是一方的自作多情,相反如果对方留在原地不动,那说明两人心有灵犀,两个人很快就会确立恋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