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而实用的身体语言
谈到成功,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天赋、性格、能力、知识等,认为这些才是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却忽视了人们的身体语言。其实身体语言对于人类来讲,正如心灵乐章的演奏者,人类内心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都会通过身体语言奏出无声的旋律,一个看似普通的眼神、手势、动作,都演绎着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那么到底什么是身体语言呢?身体语言又称体语,即通过表情、手势、站姿、坐姿、空间距离等非语言行为表达一定的意义。早在一百万年前,口语还未出现时,身体语言就曾在人类生活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合力捕捉猎物、母亲哺育婴儿还是传授生火经验,人类都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即使在口语诞生后,身体语言依旧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母亲需要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婴儿的需求;身处陌生的非洲大草原,在不懂任何当地语言的情况下,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得到当地居民的帮助;身体语言凭借自身的丰富性能够传达语言不易表达的复杂信息。
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发现,一个信息的传达,只有7%靠语言,38%依靠嗓音,55%是身体语言。后来的研究者也有类似的结论,雷·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人平均每天实际使用语言的时间大约是10到11分钟,平均每句话只用2.5秒钟,也就是说,人们每天面对面交谈的时间不到35%,大部分时间通过身体语言交流。
除此之外,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的自发性和可靠性上。通过有声语言说出的谎言,往往可以从身体语言那里找到真实答案,虽然有时候人们也会有意识地伪装自己,但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天衣无缝,身体语言常在不经意间充当了泄密者,所以学会解读身体语言对于洞察他人的真实想法,探知语言背后的秘密有积极意义。
谈到对身体语言的运用,人们总会想到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卓别林是利用身体语言的先行者。作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在电影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至今,他堪称经典的无声电影仍旧在荧屏上频频亮相,备受人们喜爱。他通过自己丰富的表情、滑稽的动作以及灵动的眼神,再配上只言片语的提示,表达丰富的情感,机智的幽默表演常常使观众捧腹大笑,而在表现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时,滑稽的举止中又透着悲凉,让人心酸落泪。卓别林的无声电影还借助音乐、画面、色彩,配合演员完美的肢体语言,将电影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身体语言的运用上,卓别林起了先导作用。
如今身体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积极有效地运用身体语言更有助于人们走向成功。在面试中,消极的身体语言可能会使你丧失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商业谈判中,不懂得察言观色,对症下药,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到头来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第一次约会时,无意识的举止或许会扼杀一段美满的因缘;而推销员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积极的眼神,很可能瞬间成交一张百万销售大单。身体语言就是这么神奇,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等待那些有心人来发掘,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人类对身体语言的探索
身体语言始终伴随着人类,同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但是人类对于身体语言的科学研究及正确认识却是近些年的事。1790年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一本关于身体语言研究的专着的问世,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身体语言现象的存在。20世纪中期,身体语言研究才开始大规模展开。所以直到今天,身体语言在人们意识中仍是一个陌生概念,至于人们对身体语言的运用就更谈不上了。
身体语言的早期研究
1644年约翰·布尔沃写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出版,该书对于手部动作表达的意义展开了开创性的研究;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研究演员在戏剧中如何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达情绪和感受;20世纪初,德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威廉斯·文特在《道德心理学》中用一章篇幅论述了身体的姿势语言。
身体语言与动物行为研究
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对人类和动物表情进行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身体语言的相关研究正式引进科学殿堂。他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和姿势是对先祖的继承,是他们适应环境的结果。正如,人们发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是祖先在即将到来的搏斗中的适应动作。
20世纪中后期,英国着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埃斯蒙德·莫里斯把非语言交流归因于人类的动物本性。他在《裸猿》一书中对于人类的行为和动作做出了动物行为学方面的解释。
人体动作学研究
人体动作学是研究人们在交谈过程中运用身体语言进行沟通的学科。美国人类学家雷·L·伯德惠斯特尔博士通过慢镜头回放电影中的对话场景,对人类的行为动作进行了深刻分析;美国精神专家阿尔伯特·E·舍夫兰认为人类的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细微、习惯性的动作组成的,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他指出人们的示爱行为是沿着可预见的顺序进行的。团队中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姿势表示对某位成员的接受或排斥。同时某个人也能通过身体语言表明自己的立场;格哈特·尼尔森博士在《自我控制研究》一书中指出身体语言在男性“示爱舞”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发现男性从认识女性到与其发生性关系,会沿着24个行为顺序逐步展开;爱德华·H·赫斯博士发现人们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物时,瞳孔会明显增大。
人类距离学研究
人类距离学即研究人类如何利用空间和距离传达信息的学科。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人类距离学”。把提出了着名的社交空间距离理论。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萨默博士开始使用“人际空间”一词,并在医院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被他人故意闯入个人空间的病人的行为做了相关研究。
身体语言的来源
身体语言的起源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没有明确定论。到底是什么赋予人类形形色色的身体语言呢?是从祖先那里继承得来,还是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呢?
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情感》一书中指出:灵长类动物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可以通过体态和面部表情表达出来。这种观点随着这本书的畅销流行一时,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身体语言是受外界条件影响的产物。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以及很多其他专家都认为,身体语言与人们幼年所受教育及文化背景有关。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通过一项跨文化研究证明人类表情有无世界性。结果发现有七种情感,在世界各国的外在表现方式基本相同。但是仍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那是人们受电影电视等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为了说服这些人,保罗开始对一些完全不受影视影响的一些地区进行调查,最后发现这些仅靠与外界接触实现进步的地区,依旧会通过相同的方式表达同一情感。这说明这些表情具有世界性,很可能是祖先遗传下来的。
所以对于身体语言的来源不能一概而论,人们可以通过一定标准来加以判断。如果某一动作无需学习,为同一物种所共有,那么这个动作可能就是先天的。证明先天行为的典型事例就是婴儿的吃奶动作,刚刚诞生的婴儿,不需要任何训练,只要碰到妈妈的****,就自然的发出吮吸动作。至于其他的行为动作,都可以由此得出结论。有关研究发现,那些天生既聋又哑又盲的婴儿,虽然没有见过微笑,也没有听到过哭声,但是仔细观察他们,会发现他们也会用微笑和哭泣表达情感,这就说明,这些身体语言可能是先天的。
对于成年人行为动作的判断,则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如果某种动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能找到,那么很有可能是先天的。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人,是不是愤怒时常常会跺脚;倘若害羞,就会脸红;极端生气,可能会咬牙切齿;与朋友打招呼,往往会不自觉的扬起眉毛等等。不过,在目前的研究条件下,
在这方面还没有准确定论。也许,许多人类共同具备的行为,通过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发展演变,在表面上呈现出一定差异性而不易看出来,所以,关于身体语言来源问题的探讨,需要等到遗传学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不过,对于身体语言某个侧面的观察研究,对于指导人们的工作生活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控制身体语言的“司令部”
众所周知,人们的内心活动、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都可会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我们高兴时会笑,伤心时会哭,羞涩时会脸红,说谎时小动作会明显增加。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呢?到底是谁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呢?
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了解人类的大脑结构。按照不同的职责,我们的大脑共有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脑干、边缘系统以及新皮质,它们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人类大脑的“司令部”,控制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边缘大脑在控制身体语言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边缘大脑对外界的反应类似于条件反射,因此它所反映的信息是最真实的。它不但控制着人类的生死,也是人类的情感中心,人类的思想、意志、情感都可以由它命令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且人们很难有效的控制这些反应。
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比如人们第一次登上演讲台时,不管你准备得多么充分,一旦面对台下无数双眼睛,你就会不自觉的紧张起来,所以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你也会大汗淋漓。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那双颤抖的手,尤其在需要手拿演讲稿时,这种反应会更加明显,也许台下的观众可能也会跟着紧张起来,即使有什么缓解紧张的替代动作,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的焦虑。
与边缘大脑相对,新皮质被称为思考大脑,负责一些高级任务,是把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器官,从此人类不但成为主宰地球的万物之灵,并开始探索火星和月球。当然,它也是大脑中行骗的“司令部”,人类的所有伪装都是它的杰作,虽然人们在焦虑时会出现冒汗、手掌颤抖等通过边缘大脑被迫产生的诚实信号,但是即使这样,在新皮质的控制下,人们嘴里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假话,虽然它早已经漏洞百出了。
当人们遇到危险或棘手的事情时,边缘大脑会使人们作出最及时的反应——趋利避害,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无论是收到悲惨的噩耗,还是遭遇歹徒的劫持,边缘大脑都会命令身体做出相应的回应,可能是冻结,也可能是逃跑或战斗。
冻结人们在感觉到威胁时,第一反应就是冻结,即保持静止,以减少敌人的注意力,最终得救,这在动物界也是非常实用的避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然后用手拍一下自己的脑门,嘴里嘟囔着:“又忘了……”,然后转身又回去了;当人们听到令人震惊的消息时,也会发生冻结反应,比如前几天突然听到一条消息“罗京去世了!”顿时,我目瞪口呆,愣了半晌,然后才悲伤的冒出一句话:“他还这么年轻!”;在面试时,我们常会屏住呼吸,等待面试官的提问,唯恐自己答不上来;记忆最深刻的是当老师公布考试成绩时,此时几乎每位同学都会凝神屏息,仿佛在等待上帝审判一样,等待即将从老师嘴里蹦出的那个数字;其实将少曝光率也是一种冻结反应,在超市的录像中,小偷总是蜷缩着身子,尽量减少自己的曝光率,好像这样就能保护自己似的。那些丑闻缠身的明星,面对媒体的包围,总是用手掩面,在保镖的护卫下,赶紧离开现场。
逃跑当冻结反应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人们就会选择逃跑,即远离或回避威胁物。可能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遭遇危险时,会撒腿就跑,这在动物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但是在现代社会,真正的逃跑做起来不太容易,而且在一些场合根本无法实施,于是人们便对逃跑反应做出了一定的调整——转换成其他动作,比如“用手捂脸”“闭眼”。当我们遇到不想见的人时,往往会转身离去,这是典型的逃避反应,当然在谈判中,如果对方提出不合理的条件,人们也会通过转身或者闭眼等动作来回应威胁,当然也可能将脚伸向门口,表示自己准备离开。如果在谈判过程中,对方出现这些反应,那说明对方对这次谈判极不满意,此时如果你想达成协议就必须要做出一定的让步。
战斗战斗是人们回应威胁的最后选择,因为一般情况下,谁都不愿意因为芝麻大的事跟别人闹翻,但是如果对方咄咄逼人不依不饶,那么最后人们只能选择迎战了。人类转化成人之后,也学会了将恐惧转化为愤怒,但是在文明社会中,任意发怒是不合法的,所以战斗反应又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比如蔑视的眼神、双臂交叉等,但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失去理智,此时很难对局势作出正确判断,所以战斗行为还是少用为妙。
身体语言的文化差异
身体语言在世界各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同一动作在不同地区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含义,比如点头在世界大部分国家表示同意,但是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则用点头表示“不”;不同的身体语言有时可以殊途同归,无论是握手、亲面颊、拥抱还是鞠躬都能达到问候的目的。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