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厚道做人精明做事
3800900000007

第7章 厚道乃做人之本(7)

交友本是人生的雅事与乐趣,切不可把它作为谋取财利的手段,否则很可能偷鸡不成反蚀米。在交友这件事上,结交哪种人,不应以权势大小来决定与之是亲是疏是远是近。亲权势而疏无权无势者,那是势利眼;亲权势大的,疏权势小的,等于从中挑拨,必然会导致权势相争。按中庸之道,两者取其中,“公事公办”,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心力花费在研究某人的“背景”上。把权势当作与结交人是亲是疏的标准,实则是亲一时,疏一世。凡是这样“套”来的关系,都不会太长久。因为权势不是永恒的,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那么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所以真正做到不趋不避,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远近,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不以权势作为取舍标准,并不是说见官就躲,敬而远之;不要以权交友,也不等于就不能与当官之人做朋友,所以比较恰当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当亲则亲。

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利益与诱惑的社会里,真心真意的朋友,同甘共苦的兄弟,恐怕挖地三尺也太难寻觅了。现代社会,在某些人的思想观念中,“有钱即是爹”、“有奶便是娘”、“有吃有喝是兄弟”、“有米有柴才是夫妻”,而等到你穷困潦倒、一无所有之时,昔日的朋友将绕着你走,就连结发之妻也会与你离心离德,过去的山盟海誓、蜜语甜言在那一刻都将化为水泡,而情义在很久以前就已被埋葬了。

纵使世界在变,人心在变,但愿那些追求情义、崇尚情义的贤士们,心中固有的那份情义永久保留,并把它们发散出来。人们永远崇敬有情有义之士,唾弃自私自利的小人。

厚道人认为“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的一条极为经典的为人处世哲学。一般来说,甘愿吃亏者都是那些厚道之人,奸诈狡猾的家伙贪小便宜还来不及呢,脑子里根本不会有“吃点儿亏”的念头。

像那些看似“精明”的家伙一样,许多人都认为:吃亏就是吃亏,怎么能说是一种幸福呢?实际上,吃点儿亏,一来内心可以获得一份平安与宁静;二来可以赢得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来可以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以及他人给予的回报。那些甘愿吃亏者,往往就是因为领略了生命中取舍的真谛,以及由吃亏退隐带来的安详与宁谧,才做出“吃亏”这一举动的。

常言道:“吃亏是福,财去人安。”这条真理是人们再也清楚不过的了。试想,在你的身边与周围,以及你亲身经历的或听到的,有多少人为了不吃亏,多占一点儿小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为吃亏与占便宜到底哪个好,作了最有力的辩护。

古之圣贤说:愚者往往得福。因为愚者是世界上最幸福与最快乐的人。“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施舍出去的,对自己来说总是吃亏,但救助一个人后的快慰,绝非是物质上的得与失可相比拟的。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认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在得失上不计较就能更好地体会出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然而,得与失相互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不过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礼贤下士,与一位具有真才实学但十分落魄的士人冯媛结识。冯媛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立誓为他效命。

一次,孟尝君让人去封地薛邑讨债。冯媛自告奋勇地说他愿前往,并问孟尝君需要什么东西,以便回来时买下。孟尝君告诉他买些家里没有的东西。

冯媛领命而去,不久来到薛邑。他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听说收账的来了,都叫苦连天。两天过后,讨债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后来,冯媛经过仔细调查得知,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许多欠债的人根本无力偿还。了解这一情况后,冯媛特意把老百姓召集在一起,郑重地向他们宣布:“孟尝君放债的本意,是想救济你们,并不是贪图钱财。我来收账也并非逼迫你们,是因为他养了三千多门客,需要大量开支。但在我来此地之前,孟尝君曾嘱咐我:对你们中间有支付能力的,先收上来;暂时还不了的,先缓一缓;真正还不起的,就把债券烧了,从此一笔勾销!”众人听了,齐声高呼:“孟尝君真是我们的恩人!”

冯媛回到孟尝君身边,将情况如实向他汇报,说只收了一部分钱财,把大量的债券都烧了。孟尝君大为震怒,对冯媛发起火来:“只收回这么点钱财,怎么养活三千门客?谁让您自作主张烧债券的,你的胆子可真不小啊!我一直以为你有什么特殊才能,所以终始以最高的待遇招待您,而您就这样为我做事吗?”

冯媛冷静地说:“孟尝君请不要生气,薛城的百姓家贫如洗,确实无力支付银两,就算您留着债券,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无想收回钱财,倒不如烧掉,那样还可换取老百姓对您的感激。还有,我在临走之前,你说家里缺什么就给您买回来,我认为您这里最缺的不是钱财和物品,而是民心,所以我就给您买回来了。”

孟尝君见冯媛言之有理,只好说:“先生眼光远大,令人佩服,令人佩服。”

事实上,不久以后,孟尝君的名声真的大了起来。

事实证明,冯媛替孟尝君走的这步棋在后来发挥了作用。孟尝君原来在秦国时,秦国君原想提拔他,让他为自己效力,但孟尝君拒绝了。现在孟尝君在齐国为齐王效力,名声越来越大,而且很受重用。对此,秦国君十分忌恨,便派人到齐国散布谣言,说孟尝君试图收买人心,到时把齐国君赶下台,自己称王。谣言不久传入齐滑王的耳朵,齐滑王不问青红皂白,当即罢免了孟尝君的职位,叫他退回自己的封地。

孟尝君被革了职,交出宰相大印,三千门客见了,纷纷奔走投靠新的主子,只有冯媛还寸步不离地跟着他,这令孟尝君十分感动。

当冯媛和孟尝君一起回到封地薛城时,老百姓都提着新鲜的水果和美味的酒食迎接他,以示对恩人的感谢。孟尝君见到这种情景,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时才深有感触地对冯媛说:“先生替我买回了民心,它的确是最重要的东西。”在这里,孟尝君领悟到了“吃眼前亏,享长远福”的道理。

其实,吃一次亏就是为以后铺了一条道路。多吃一次,就等于为将来多铺了一条。当你走到穷途末路时,那条路便会展现在你面前。

战国时期,齐桓公在北方征讨山戎,途经燕国,燕国君主出境迎接。桓公问管仲:“诸侯相迎,一定要出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不出境?”桓公说:“这样就是燕国君害怕而失礼了。我不能因借道而使燕国君失礼。”于是避开燕国君所到的地方,并把燕国君到齐国的地方送给他。诸侯听说这件事,都来朝见齐桓公。汤王不动祝纲,文王泽及枯骨,而天下的人民都追从他们。从前周国开始兴起时,太王的国都在幽,以后是稷公继承大业,他积德行善,全国人民都爱戴他,拥护他。以德感化戎狄,使他放弃了攻击的念头,并送给他皮革犬马,戎狄还不罢休,就又以财物珠宝相送,而戎狄想要的是地盘与人民,因此还不罢休。全国人民非常愤怒,都决定要与他们交战。太王稷说:“做国君的要为人民做事,不是人民来侍奉国君;国君所要做的事要有利于人民,而不是残害人民。现在戎狄想打仗的是为了土地和人民,土地和人民在我与在他有什么区别?人民虽然支持我们与他们作战,而这就是杀人们的父子而作国君的人,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带领属下离开了幽地,渡过漆沮河,越过梁山迁到岐山脚下。全国人民扶老携幼离开幽地紧随其后,归顺于他,其它弱小的国家听说后,大多数也归顺了他,这样他的国家就壮大起来了。

所以说,吃亏是福,损己能受益,屈己能得伸,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厚道之人肯吃亏,这里的吃亏不仅体现在他们让出了自己本应得到的利益,还体现在他们做出了许多无私的奉献。

在共和国历史上,说起吃亏最多的人,所有人都将首推无怨无悔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名”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关于雷锋的先进事迹,这里没有必要再提,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雷锋同志是吃亏最多的,但吃亏给他带来了什么结果?答案是:人们的掌声与赞誉之声;是他虽然死了,但仍然活在我们心中,而且他的灵魂与精神将永远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他的名字将永远写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除了雷锋,还有许多把吃亏当成享受幸福的先进劳动代表,比如周总理曾接见过的把“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作为人生座名铭的清洁工人时传祥,在公交车上为乘客送去无限温暖与便利的售票员李素丽,在抗非典一线付出鲜血与生命的白衣天使,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为营造文明清洁的社会环境而付出努力的英雄们。

许多人尤其是厚道之人,由于吃的亏比别人多,所以都深谙吃亏之道:吃亏并没有损失太多,其实吃一次亏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情感投资,建立了一个情感账户,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那些“利息”会积累成一笔可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自己终生受用不尽。

厚道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人人热爱太阳,是因为离不开这颗巨星的光和热;而我们回报太阳的最好办法,是自己也能发出光和热。

每个人的道路由每个人自己走,人生的价值也由自己去创造。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别人的看法是褒是贬,而在于自己是否为社会做出贡献,自己内心是否问心无愧。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对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由于生命的短暂性和人生的许多遭际,迫使人们反省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思考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确立人生理想、人生信仰、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人生责任,从而使人的一生过得更有意义,更加幸福。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个人对他人需要的满足。个人对他人需要的满足,人个对于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无数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人的人生价值正是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得到了实现和升化。

人生价值的体现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有人功成名就,叱咤风云,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有的人一生默默无闻,但他每天辛勤地劳动,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他身上没有伟人那样动人的光彩,但你能说他的人生没有价值吗?他用自己的劳动美化人间,他做了他能做的,他该做的,这就是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承认,但是,由于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及所受到教育不同,在评判自我人生,他人的人生乃至社会人生时,常常是以自身所接受、所认可的某种观念作为标准,因此,便出现各种各样的价值标准,有的以权力大小、地位高低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有的以拥有钱财的多少作为标准;有的以享乐主义为标准;有的以他为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为标准。

赚钱与获得权力是人生的目标,但不是人生内容的全部。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挣钱”与获得权力上面,就容易迷失人生方向,如果抱着成功的决心,充满热情地工作,就不会因暂时的得失而动摇,当最终的目标实现时,获得财富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阿克罗斯国王试图迫使苏格拉底放弃在肮脏的雅典街头布道的生活,跟他回去,和他一起住到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去的时候,苏格拉底坚决拒绝,他说:“陛下,在雅典用半个便士就能吃到一顿饭,而水,并不需要花一分钱。”

爱比克泰德对一位富有的罗马人这样阐明自己对财富的观点,他说:“我并不需要那样的东西,而且,在你身边有许多比我还穷的人,你有银制的器皿,但却是只有陶土做成的理性、道义和愿望。与你不停的闲逛不同,我的大脑提供给我许许多多丰富的思想。你所拥有的在你看来是那么的少;而我所拥有的对我来说却是那么的多,你的欲望总是无法满足,而我却总是满意。”

爱默生说:“人类的真正的行善者,是这样一些男男女女,他们教育自己的同类离开谷物和金钱的世界;他们可以通过让人们对更高的自我感兴趣而忘记他们的存款;他们可能把那些只顾赚钱的人带入知识领域,在那里人们将停止用美元来衡量伟大和快乐,他们可以让人们忘记口腹之欲,而享用现实生命的欢宴。”

最富有的人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富有;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什么是最为富有和最为自豪;他用自己的钱帮助别人;他将机会之门最大地向别人敞开,他是聋人的耳朵,是瞎子的眼睛,是瘸子的腿。是这样一个人使他所在社区里的每块土地都变得更值钱,并使得住在附近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更加快乐。而一个百万富翁却可能使他所住的市镇变得贫穷,而且使得每一寸土地的价值下跌。

当弗莱德收下一个学徒时,他对学徒说:“我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我。”后来,这个男孩学徒通过自己的诚实、善良和勤奋赢得了雇主的信任。“亨得,”弗莱德说,“我考虑着在你学成后,送给你一件好的礼物。我不告诉你那是什么,但它对你来说会比100英镑更有价值。”

学习期满之后,弗莱德对学徒说:“我会把你的礼物给你的父亲,”然后又加上了一句话,“你的儿子是我所遇见过的最好的男孩,这就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一个好名声。”听到这里,亨利原先那获得物质奖赏的金色梦想破灭了,但他的父亲十分高兴,对弗莱德说:“我宁可听到这些关于我儿子的话,而不愿意看到你给他的金钱,因为,一个好名声要比巨大的财富更重要得多。”好名声是这个男孩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他高尚人格的回报,没有一个好的人格,金子,也会失去价值;身份,也不会使人高贵;地位,也没有什么尊严;美丽,也不会有什么魅力;高龄,也不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金钱和权力如过眼云烟,并不是最可靠的资本,获得金钱与权力首要的前提就是将自己的人格力量当作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都不背叛人格,那么他在日后,即使不得名不得利,也不会在事业上失败。反之,一个丧失人格力量的人,永远不能成就真正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