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史记
3800500000004

第4章 夏朝风云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夏朝共传十三代,十六王,约四百年。

启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启是禹的儿子。传说,当年禹治水时,曾经变成熊的模样开凿轩辕山,不巧被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看到,妻子惊吓过度化为石头。禹对着石头大喊:“归我子!”结果石头裂开,生出一个男孩,这就是启。

帝禹作共主以后,举用伯益为接班人,让他管理政事。后来帝禹出巡时在会稽死了,他把天下授给伯益。三年的丧服完毕以后,伯益就将天下让给帝禹的儿子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面。帝禹的儿子启有贤德,天下的百姓都希望他能继承共主的位置。虽然帝禹临终前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辅佐帝禹的时间太短,人民尚未蒙受他的德泽,所以各氏族首领都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启,并且说:“启是我君帝禹的儿子啊!”最后,人们拥立启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天下太平以后,夏启两耳戴着青蛇饰物,乘坐天帝派来的由两条龙驾辕的宝车,曾经三次到天庭作客。他把天庭的乐曲《九辩》、《九歌》偷窃下来,改编成新的曲子《九招》,让人在高两千仞的大穆之野随乐歌舞。

大禹治水的功德和由此形成的权威是当时任何人所无法企及的,因此,禹的儿子启“子承父位”在人们的心中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夏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历史上正式形成,“家天下”从此取代了原始社会的公选“禅让共主”制度。

甘之战是怎么回事?

启登上帝位后不久,便与有扈氏部落在洛阳甘地进行了一次战争,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甘之战”,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第一次战争。

启称帝后,有扈氏(今河南省原阳县一带)不服,说启破坏了天下公有的老传统,天下应该是伯益的不应该是启的。有扈氏联合一些部族发动叛乱。据《尚书·甘誓》记载,夏启为了打败有扈氏的进攻,在决战前进行了誓师总动员。为了把这次对有扈氏部落的作战说成正义之师,做到师出有名,他在誓师动员大会的讲话中列举了有扈氏的两大罪状,即有扈氏威慑侮慢上天,反对和不听从代表上天的夏王朝的命令,因此,上天要我们来剿灭他们,以维护天的神威。为了保证这次对有扈氏作战的胜利,在誓师动员大会上,夏启还颁布了纪律,即对于作战勇敢者,进行最高的奖赏;对畏敌退却者,不但要杀其本人,而且还要杀其妻子、儿女及其他家人。由于夏启在战前进行了誓师动员,颁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同时又借助于上天的神威,所以夏王朝的军队作战时斗志旺盛,士气高昂。经过激烈的战斗,有扈氏部落战败。天下诸侯出于对禹的追念和对启的敬佩,都愿意拥戴启为国君,再也没有人觉得启继承王位有什么不合理的了。

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启要废除“族选公推”制,有扈氏要维护“族选公推”制;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并被消灭,“战俘”沦为奴隶。其他氏族由于弱小,不敢反抗,被迫接受领导,禅让制被废除了。

“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是怎么回事?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即位后,把都城从阳城(在今河南登封)迁到了斟寻(在今河南巩义)。他自以为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已经稳固,登上帝位后不需要再在政治上劳心费神,所以,他天天出宫打猎游玩。时间长了,他还嫌附近玩得没意思,就跑到数百里之外玩,玩了上百天也不回都城处理政事。太康不理政事,引起了人民的极大怨恨,东夷部落的首领羿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消灭夏王朝。

一次,太康又带着随从跑到百里外的洛水打猎,羿就带兵攻入夏都,自立为王,并且派兵把守在洛水岸边不准太康回国。由于太康早已失去诸侯的支持,临危之际无人相助,太康无奈就向东南方向流亡,在那里他建立了一个小城池,这就是现在的河南太康县。羿是个神射手,力大无穷又能百发百中,但他在治国方面却一窍不通,不久就厌恶了政事,沉湎于游猎之中。左右大臣见羿竟是这样,纷纷进谏,但羿听不进去,他只相信他手下一个叫寒浞的人。寒浞不仅会献媚羿,更会拉拢和愚弄羿周围的人,几年下来,羿周围的人都被收买了。一天,羿在外玩得正高兴,寒浞就指使亲信杀了羿,这样,夏王朝的政权又落入寒浞的手中。

羿和寒浞忌惮大禹的威望,在夺取了夏王朝的政权时并没有把夏禹的后人都杀掉。太康在失国后,他的弟弟仲康就带领一部分族人在斟寻建立了一个******,这个******到了仲康的儿子相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不久引起了寒浞的注意,寒浞派人杀了相,相的妻子缗从墙洞里逃脱才得以幸免。缗在她的娘家有仍氏那里产下了少康。少康小时候就很聪明,缗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从小就给少康讲夏代先王的故事,叮嘱他长大后一定要报仇雪恨,光复夏王朝。少康在有仍氏长大后,很有出息,但不久因为寒浞的追杀,被迫逃到了有虞氏那里,有虞氏非常赏识这个青年,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少康,还把自己的一块叫“纶”的土地让少康管理。少康把纶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百姓的爱戴。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少康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这时,夏王朝已经是寒浞的儿子过浇当政,少康暗中派人刺探过浇的情况,还派人先偷偷杀了过浇的儿子。一切准备好后,少康集合所有的兵力杀奔夏朝旧都,过浇想顽抗,但是大势已去,最终被少康消灭。这样,天下又回到夏禹子孙的手里,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少康中兴”。

桀为什么被称为暴君?

夏桀是夏朝第十六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建造一座宫殿。这座寝宫历经七年完工,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夏桀贪恋女色,后宫美女众多,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妹喜,对妹喜言听计从。妹喜听烦了音乐,想听撕裂布帛的声音,桀便向百姓征集大量布帛,令人撕帛来取悦妹喜。夏桀十分讲究饮食,一心想吃山珍海味,常吃的有西北出产的蔬菜,东海里捕捞的大鱼,并且要用南方出产的生姜和北方出产的海盐作为调味的作料。为了供应他一个人的饭菜,需要成百上千人替他种菜、运输、捕鱼、烹调。夏桀又特别喜欢喝酒,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他喝酒还有个毛病,就是要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浑浊,他就将厨师杀掉,许多厨师就因此断送了性命。夏桀酒醉以后,还要拿人当马骑着玩耍。谁要是不肯让他骑,就要挨一顿痛打甚至杀头。

夏桀喜欢说自己好话的人,讨厌耿直规劝他的人。大臣关龙逢看到夏桀胡作非为,便劝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夏桀根本就听不进去,最后还把关龙逢杀了。从此,忠臣都远离夏桀,而奸臣则成群地围着夏桀转。夏朝的政治日益腐败。当时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夏桀却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夏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

正当夏朝走下坡路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势力强大起来。商部落的首领商汤起兵伐桀灭夏,结束了长达近五百年的夏王朝的统治。

鸣条之战是怎么回事?

夏代末年,夏桀无道,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于是,商汤决定兴兵伐夏。他和丞相伊尹等制定了除其羽翼、后攻夏都的战略,逐个攻灭夏朝盟国葛国(今河南宁陵东北)、韦国(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国(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氏国(今河南许昌),清除了灭夏的障碍,完成了各项准备。接着,商军开始大举攻夏。

灭昆吾后,商汤即集合商军和各国诸侯联军进行誓师,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有夏若兹,今朕必往”(《尚书·汤誓》)。他还宣布了必须服从的纪律。然后,他手持铜钺亲率商军武士六千人、战车七十乘和各诸侯国联军,浩浩荡荡进攻夏都斟寻。夏桀也调集军队准备迎战。此时,被夏桀冷落的妺喜向伊尹提供情报,说夏桀梦见东西方两日相斗,西方日胜,十分迷信。商汤据此把军队调到斟寻西面再向东进攻夏都。夏桀害怕,连忙指挥夏军撤出斟寻,向故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方向退却,至有娀(约在今山西永济境)迎战商军。商汤率军紧追不舍,在河曲渡过黄河,经邴(今山西中条山麓,永济境)至有娀,击败夏军。

夏桀率军退至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摆开阵势欲与商汤决战。商汤赶到鸣条,将大军列成左、中、右三军阵,自己在中军,指挥军队各横列看齐,向夏军阵发起进攻,史称“鸟阵雁行”(《墨子·明鬼》)。商军士气高昂,阵容整齐,协同良好,战斗力强。夏军则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商军的攻势。商军一举击败夏军,歼灭其主力。夏桀只带了五百人仓惶逃至三腹。商军追到,击破三腹。夏桀最后逃往南巢,被困死在该地。

鸣条之战中,商汤歼灭了夏朝军队,灭亡了夏朝,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同时,这次战争也是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最早一次使用阵法的军事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