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史记
3800500000022

第22章 战国称雄(7)

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自己兵力的损失也是惨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公元前231年,代地大动。次年,赵国又发生大旱灾。公元前229年,秦又乘机大举攻赵,赵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将他处死。三个月后,秦将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将军颜聚,赵国灭亡。

虞卿弃相著书是怎么回事?

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肩搭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赐给虞卿黄金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他为虞卿。虞卿一生游说于诸侯之间。长平之战时,赵王不听虞卿联合魏、楚的主张,大败。长平战后,为解救秦军对邯郸的进攻,虞卿力排众议,献策赵王,联合齐、韩、魏等国合力攻秦,深得敬重,赵王赐城邑及佩卿相印。

可是,赵国与魏国合纵没有多长时间,魏国的公子魏齐在本国出了事,遭到了通缉,魏齐在魏国呆不下去了,便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家中。秦昭王知道了这件事,于是设计把平原君骗到秦国,以其为人质向赵王要魏齐的人头。魏齐向赵相虞卿求助,虞卿揣度赵王在秦国的威胁下断然不敢庇护魏齐,于是抛弃荣华富贵,解下相印,携魏齐逃往信陵君处。信陵君不敢接见他们,踌躇不定,问自己的手下:“虞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时,他的一个门客侯嬴站出来说:“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虞卿气度非凡,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双,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就拜他为上卿;等到第三次见赵王,赵王就让他做了相国,被封为万户侯。然而当魏齐处境危难,向他求助的时候,虞卿又放弃相国与万户侯这样高的地位和俸禄,解下相印,和魏齐一起出逃,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投奔到主公您这里,可主公您在这个时候竟然还问:他这个人如何?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信陵君听完之后大窘,于是亲自驾车去城郊迎接,但魏齐听到信陵君不肯接见他,早已怒而自尽。

魏齐死后,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书立说,采集《春秋》的史实,观察近代的世情,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用来批评国家政治的成功与失败。这些文章在世上广为流传,被称为《虞氏春秋》。

平原君杀美谢客是怎么回事?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被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

平原君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民宅中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平原君的一位美丽的妾住在楼上,有一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就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来,请求道:“我听说您喜爱士人,所以士人不怕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来归附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轻视姬妾啊!我遭到不幸得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耻笑我,我希望得到耻笑我的那个人的头。”平原君笑着应答说:“好吧。”等那个跛子离开后,平原君又笑着说:“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未免也太过分了吧!”平原君终归没杀自己的爱妾。过了一年多,宾客以及有差使的食客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一多半。平原君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说:“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妾,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于是,平原君就斩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借机向他道歉。从此以后,原来门下的宾客就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当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好客养士,争相礼遇士人,以便使自己招徕更多的人才。

“毛遂自荐”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大军压境,邯郸危在旦夕。为解邯郸之围,赵孝成王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因此,他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游说。平原君打算从自己数千名门客中挑选出二十名文武兼备的宾客一同前往,可挑来挑去,只挑选出十九名,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平原君正在发愁的时候,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自荐补缺。

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下毛遂,问道:“先生到我这里几年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带着讽刺的口吻说:“大凡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装在布袋里一样,那锋利的锥尖立刻就会露出来,你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我还没有听到过你有什么本领。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求援兵救社稷的重任,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是不便同去的,你就留下来好了。”毛遂对平原君说:“今天你就把我装进布袋吧!要是早将我装进布袋,估计连整个锥子都已钻出来了,哪会只露一点尖呢?”于是,平原君带着毛遂等二十人出使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在楚国的宫廷上与楚王谈判,说明赵国的危急,要求楚与赵合纵抗秦。楚王害怕秦国,不肯出兵。两人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平原君的二十个门客早已等得不耐烦了,便让毛遂进去看个究竟。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呵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如此勇敢,便没有再呵斥他。毛遂见此,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为楚王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楚王答应马上出兵。没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很快就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六、战国七雄之魏国

魏早期的历史是怎样的?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由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历一百七十九年。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姬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后来,他子孙之中出了个名叫毕万的,侍奉晋献公,毕公高的后代时来运转,又重新显贵起来。

公元前661年,毕万被任命为国君车马护卫,随着晋军四处作战。在他的帮助下,晋军先后消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晋国国势大增,一跃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晋献公认为毕万有功,对晋国发展出力不少,为了赏赐他,便将魏地封给他,并提升他为晋国大夫。一次,晋国掌管占卜的大夫郭偃与毕万在一起闲聊,他对毕万感慨地说:“您的后代一定会昌盛!万,是满数;魏,是巍巍的名号。用这样的名号开始封赏,是上天要您开拓基业啊!天子统治亿万人民,诸侯统治万民。依照现在的情况推断,您的后代必定会拥有众多的民众。”

毕万受封后的第十一年,晋献公去世,诸位公子为了争夺王位,彼此之间互相攻伐,晋国内部发生大乱。而此时,毕万的子孙则在封地内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因为先人受封在魏地,他们便改姓魏。魏武子是毕万的儿子,他侍奉晋国公子重耳,对重耳忠心耿耿。后来,他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是他身边的五大贤者之一。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便让魏武子以魏氏后代的身分沿袭先人的封爵,列为大夫,宗族的治所安排在魏邑。到了他的儿子魏悼子的时候,宗族的治所迁徙到了霍邑。

魏绛和戎是怎么回事?

魏绛是魏悼子的儿子,晋悼公的重臣。公元前571年,晋国与诸侯会盟,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了队伍行列。魏绛为了维护军纪,处死了杨干的仆人以示惩罚。悼公听说后,非常生气,愤怒地指着他的鼻子说:“寡人这次会合诸侯是为了显示荣耀,你现在却侮辱我的弟弟!这让我有什么脸面再去面对诸侯!”他心里越想越生气,后来想干脆杀掉魏绛。这时有人赶紧劝谏悼公,开导他说:“大王,魏绛这样做也是为了维护晋军军纪,他能够不畏强权,秉公执法,是个难得的人才啊!”悼公听了诸位大臣的建议才如梦方醒,不仅没有处罚他,并且因为这件事认识到魏绛的贤能与正直,继续对他加以重用。

魏绛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公元前570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戎。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恳切地向他陈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振动,对诸侯有威慑作用;第四,“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第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稳定的局面。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悼公当即命魏绛出使和戎。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公元前562年,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

魏文侯是怎样一位君主?

魏文侯名斯,为魏绛的七世孙,是春秋时晋国魏氏家族又一位显赫人物。公元前424年,魏文侯继魏桓子立。早在晋顷公时,其祖上魏献子与赵简子、范献子等并为晋卿。后来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共灭智伯而分其地,势力更加强大,这便给魏文侯提供了施展政治才能的舞台。魏文侯在位时期,魏氏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接连获胜,还攻灭了中山国,拓展了土地,正式被周王册封为诸侯,加入到了争霸行列之中。

魏文侯是儒家道德所标榜的榜样,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魏文侯归于《儒林列传》,并推崇说:“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史记》还多次记载了他向当时名儒,孔子的弟子子夏请教礼乐和经艺之事。子夏替他分析了古乐与新乐之别,以乐喻道,借谈乐向他灌输儒家思想,传授为君之道。田下方、段干木等都出于子夏之门,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史记》、《淮南子》、《说苑》等书都记载了魏文侯拜田子方、段干木为师的事迹。

魏文侯还能闻过则喜。伐中山后封他的儿子于中山,翟黄指责他不封弟而封子,算不得仁君。他起初很不高兴,随后省悟翟黄说得有理,又喜欢他能直言,便拜为上卿。魏文侯的好学、礼贤、善于纳谏,是一般人尤其是国君很难做到的。这些美德,使他成为当时有名的贤君。作为以贤明著称的国君,魏文侯还善于用人,用而不疑。人们说吴起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上很有才能,魏文侯便以吴起为将,进攻秦国,连拔五城,为西河守,一方为安。乐羊率领军队攻打中山国,很多人怀疑、攻击他,诬告信装满了一箱子,但魏文侯信而不疑,终使乐羊大功告成。此外,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黄为上卿,这些人努力建功立业,为魏国的发展强盛作出了贡献。

魏文侯对历史的重大贡献是大胆起用法家人物,在魏国实行变法。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都是法家人物,魏文侯重用的李悝更是一个法家代表人物。魏国的变法便是在魏文侯的支持下,由李悝实施的。魏国的变法开中国历史上变法之先河,开创了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的局面,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门豹是怎样治理邺县的?

邺地处于赵、魏之间,离卫、齐很近,是抑制赵国南进中原与魏国争利的战略据点,必须任用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臣,才能担当这个重任。魏文侯选择了声名赫赫的西门豹。西门豹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漳水经常泛滥涌向邺地,邺地的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当地的三老、廷掾借为河伯娶妇平息水患为名从百姓身上搜刮大量的钱财。百姓中有女子的人家为了逃避被选中为河伯妇的厄运,纷纷逃往外地,人口流失严重。西门豹入邺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制服了当地的三老和廷掾,废除了为河伯娶亲的陋习,止住了百姓的流失,为百姓节省了每年为河伯娶妇付出的大量赋税。

西门豹为了解决漳水泛滥和邺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在漳水南岸开凿了十二条水渠。这十二条水渠很好地完成了泄洪任务,消除了漳水泛滥对邺地的危害。西门豹从这十二条水渠引漳水灌溉邺地,反复冲刷,改善了邺地的耕地质量。西门豹的成功治漳,使从前以多水患、田地贫闻名的邺地变成了著名的良田。邺地的经济开始复苏,原来逃走的百姓又回来了。邺地的百姓对西门豹都很感激,十分拥护魏国的统治。

邺地在西门豹的治理下,成为魏国巩固的制赵战略基地,处于魏国中央政府的控制下。赵国对邺曾经采取过多次进攻,但是却无法稳定地占领,魏军在邺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赶走赵军,夺回邺地。赵国由于无法突破邺地对邯郸的封锁,一直也无法南进中原。

李悝在魏国进行了哪些变革?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子夏的学生,知识渊博,通权达变,是战国初期主张法治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李悝在魏国很得魏文侯重用。他先做中山相,把中山治理得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因为政绩卓著,魏文侯又任他为上地守,他领导上地人民一面发展生产,一面加强备战,曾与秦交锋,大败秦军。因为他治国有方,后来魏文侯任他为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