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史记
3800500000020

第20章 战国称雄(5)

季胜有一个儿子叫孟增,他继承了父亲的美德,并因此受到当时周成王的宠幸。周成王为了表示对他的赞赏,把皋狼(今山西离石北)这个地方赐给他做采邑,孟增从此又被叫做宅皋狼。宅皋狼生下了衡父,衡父生下了造父。造父是赵人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承袭了先人爵位,并受到周穆王的赏识。更为重要的是,他继承了先人善于驾车的本领。他的技术出类拔萃,驾起车来风驰电掣,无人能及。有一次,周穆王带领军队巡狩西方,与当地西王母在瑶池对酒当歌,天天过得乐不思蜀,甚至连归期都给忘记了。正在此时,传来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

自造父受封赵城起,赵人一直生活在赵城一带。奄父是造父的五世孙,他也继承了先人善于驾车的技术,为当时的周宣王驾御马车,并在公元前789年周王室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救了宣王的性命,立下了大功。后来因为周幽王无道,奄父的儿子叔带审时度势,为了使自己的族人过上安稳日子,义无返顾地率领族人脱离周王室控制,归附了晋人,为晋文侯效力。此后,赵氏宗族在晋国势力的保护下逐渐兴盛起来。赵夙是叔带的五世孙,晋献公时他因作战勇猛当上了将军,并为晋献公驾车。公元前661年,赵夙参加了晋国兼并霍、魏、耿三个氏族的战争。由于赵夙功绩卓著,晋献公把耿(今山西河津南)这个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采邑。赵夙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跃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这也是赵氏宗族归附晋国后受到的首次分封。

赵衰是如何辅佐公子重耳的?

赵衰是赵夙的孙子,也是春秋时期晋国之卿。赵衰早年即有大贤之名,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逃,流亡在外十九年,赵衰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生活上照顾重耳,路上携带饭食,宁可自己饿着不吃,也留着给重耳。在归国谋位的大业上,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甚至于胁迫重耳成就大事。重耳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对他很好,给他安家,使他过上舒适的生活。重耳一住五年,不愿离去。赵衰见此,便与咎犯等人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

重耳后来到达了楚国,楚成王听说他来了之后,就以诸侯之礼接待他,重耳想着自己现在的处境,愧不敢当,赶紧辞让不就。赵衰却向他进言:“主公,您在外流亡十多年,那些小国个个都轻视您,更况且那些大国呢?现在楚国这样的大国如此厚待您,我觉得您不应该辞让,因为这是上天施恩给您啊!”重耳于是欣然接受了楚人的厚遇。此后,楚国派兵护送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也同样优待重耳,将宗室女子许配给他为妻。一次,秦穆公设宴招待重耳。赵衰在宴会上将《黍苗》一诗谱曲成歌,和唱助兴,歌词大意是:那些刚刚生长起来的黍苗啊,是多么期盼着一场好雨来滋润啊!唱完歌后,赵衰与重耳共同走下台阶,向穆公行大礼,恳切地对他说:“大王,我们对您的依靠,就像百谷的成长要依靠及时雨一样。”他们明确地表达了希望通过秦人帮助返回晋国、执掌政权的意愿。秦王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说有朝一日假如时机成熟,一定会帮助他们。过后不久,机会果然来了。晋惠公死去,他的儿子怀公子圉继位,圉能力有限,不得人心。国内民众都希望重耳能够当上国君。重耳看到机会来了,便在里呼外应的形势下率领随从返回晋国,被迎立为晋文公,终于结束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晋文公即位之后,赵衰又帮助他走上称霸诸侯的道路。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因王室内乱而避居在外,秦穆公已派兵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保护襄王归国。赵衰建议晋文公应该率先采取行动,护送襄王。因为尊王是称霸的资本,建立霸业的首要条件是以尊王为旗帜,如果此举落在秦国后面,要想称霸,是很难号令于天下的。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为不久以后获得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赵衰是跟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并且颇受倚重的功臣,但他从不争权夺利,不计较个人地位。回国后,曾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故亦称原季。后来任新上军主将,最后的职位是中军佐。赵衰最受人称道的品德是谦让。史书记载,晋文公问他谁可以担任元帅,他举荐了别人;让他担任卿,他推荐栾枝、先轸和胥臣。后来上军师狐毛去世,晋文公让他继任,他推荐了先且居。晋文公称赞他的让贤为“不失德义”,每次都让给社稷之臣,利于晋国,对他愈加敬重。

赵氏孤儿说的是什么事?

赵衰死后,赵盾独揽晋国朝政十几年。赵朔是赵盾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于晋景公在位期间担任了将军。赵朔娶了先君晋成公的姐姐,与晋氏宗族联姻,但赵氏宗族在晋国的地位与影响力已不及赵盾在世的时候了。

晋景公在位时,有一个奸臣屠岸贾当了司寇,他对赵氏一族始终怀恨在心,一心想找个机会报复。到了公元前597年,屠岸贾见到自己位高权重,在朝廷上能够一呼百应,就开始了他的复仇行动。他认为想要成功,首先要得到军方支持,于是就挑唆众将军。大多数将军也是非不分,对他言听计从。大夫韩厥坚决反对他的提议,但由于自己势单力薄,无法阻止事件升级,只好劝赵朔赶快逃走。赵朔不肯逃走,只是拜托韩厥帮助赵氏后人。韩厥答应了他,从此便以身体有病为托词,不再参与朝政。不久,屠岸贾在没有请示景公的情况下,擅自带领将军们对赵氏宗族发动进

攻,一时间,赵氏家族内血流成河,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人被杀害,赵氏被灭族。

赵朔的夫人因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过了一段时间,赵朔的妻子在皇宫里产下一个男婴。屠岸贾想要把赵氏家族赶尽杀绝,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随即带兵入宫搜捕。赵妻赶紧抱着孩子躲了起来。孩子没有发出任何动静,母子平安渡过此劫。公孙杵臼是赵朔的门客,程婴是赵朔生前的好友,两人共同担负起了保护、抚养赵氏孤儿的重任。为了摆脱仇家搜杀,转移视线,程婴忍痛用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代替了赵氏孤儿,藏匿在山中,并计划好由程婴出面密告假消息。屠岸贾得到消息后,便气势汹汹带兵追到山上进行搜查,一草一木也不放过,最后,他找到了公孙杵臼与假扮的赵氏孤儿,认为这下终于可以将赵氏斩草除根了。为了保全真正的赵氏血脉,程婴牺牲了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公孙杵臼也被杀害。计划成功实施后,程婴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隐居于山中,并给他取名为武。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占卜的结果是大业的后代子孙在作祟。景公心里不明白,让韩厥给他解释这件事的具体原因。韩厥回答说:“大王,生活在晋国的大业的后人不就是赵氏吗?自从叔带归附晋国,赵氏世代立下功劳,但却在您在位期间被灭族。人们同情赵氏,所以您的身体才会不舒服。”景公紧接着又问:“哦,那赵氏还有后人吗?”韩厥便以实情相告。景公知道赵氏还有后代活在世上,心里十分高兴,便让韩厥把赵武召入宫中藏匿起来。此后,将军们入宫请安,景公与韩厥威迫他们承认了赵武的合法地位,并且联合发兵将矫诏犯上的屠岸贾灭族。景公把原本属于赵氏的田邑归还给赵武。赵武成年后,程婴心愿已了,为兑现当年对公孙杵臼许下与赵氏同患难的诺言,自杀了。赵武在晋平公时曾官至正卿,赵氏宗族的势力开始迅速恢复。

赵简子为何要立毋恤为太子?

赵简子是赵武的孙子,也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赵毋恤是赵简子与侍妾所生的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一天,姑布子卿拜见简子,简子把儿子们都叫来让他看相。子卿说:“没有能做将军的人。”简子说:“赵氏要完了吗?”子卿说:“我曾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大概是您的儿子吧!”简子又叫来儿子毋恤。毋恤一到,子卿就站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简子说:“这孩子的母亲卑贱,是从翟来的婢女,怎么说他尊贵呢?”子卿说:“上天赐给的,即使卑贱也定能显贵。”从此,简子常把儿子们叫来谈话,毋恤表现最好。

赵简子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他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甚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简子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

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简子又对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考察。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简子闻听便让他将情况奏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简子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

赵简子有哪些事迹?

赵简子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由于赵简子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赵氏宗室的势力得以迅速增强。

经济上,赵简子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一百二十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政治上,赵简子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士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简子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简子才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简子家臣周舍“好直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简子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军事上,赵简子奖励军功,以功释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公元前489年至公元前478年,赵简子为避免同智氏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既得利益,又发动了一系列讨伐卫、齐、鲁、鲜虞的战争。公元前489年,赵简子率师伐鲜虞。公元前485年,赵简子率师伐齐。公元前481年春,伐卫。然而,这一进程因赵简子染疾而中断,从此,赵简子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公元前453年,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分晋国。

赵襄子是怎样一个人?

赵襄子在赵简子死后继位,很短时间内即显示出他的政治风格。他的姐姐是代国国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他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即来赴会。在酒宴上,赵襄子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用斟酒用的铜勺乘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然后,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其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其后,赵襄子协同智氏、韩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驱逐晋出公,立晋懿(或作哀)公。从此,四卿把持晋国的朝政,争权夺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狂妄骄横,要求韩、赵、魏三家都割给他一块土地。韩、魏两家应允,惟有赵襄子不从,因而智伯大怒,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赵襄子寡不敌众,听从张孟谈的谋划,退守晋阳。智伯率韩、魏两家围攻晋阳,一年多没有攻下。后来引汾河水灌城,“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岌岌可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赵襄子与张孟谈谋划,由张孟谈暗中与韩、魏二氏联络,说动二君,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韩、魏之兵在夜里杀死智氏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汾河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韩、魏二家从旁夹击,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领地,遂形成韩、魏、赵三家把持晋国的局面,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智伯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襄子被发现,赵襄子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乘赵襄子过桥时欲刺杀他,赵襄子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襄子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现在又要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遇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襄子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襄子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襄子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赵襄子善于用人,与其父被后人并称为“简襄之烈”。

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献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赵武灵王是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299年,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赵国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象。赵武灵王即位前,赵国势衰弱,往往无力抗击小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十八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