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学百科
3798000000019

第19章 急救常识(2)

(7)手掌手背出血。用两手拇指分别压在腕部的尺、挠动脉上。

(8)手指出血。用健侧手指从两侧(而不是上下)紧捏伤指根部。

(9)大腿出血。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大腿根部)摸到股动脉,用双手拇指重叠加压将股动脉压向股骨。

(10)小腿出血。按压腿窝中部的腿动脉。

(11)脚出血。在踝关节下方的是背动脉处和内踝稍后有跳动处(胫后动脉),分用双手拇指按压之。

3、屈肢止血法

如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窝或腿窝放一棉垫,前臂或小腿极度弯曲夹住,然后将前臂与上臂或小腿与大腿用绷带作“8”字形包扎。

4、加压包扎止血法

在病人伤口处覆盖消毒敷料或干净的手绢,用力加以包扎,以能止血为度。但请注意,由于加压包扎止血压强较小,仅仅能阻断静脉回流,而动脉血流依然流动,因此,在施行这一措施时,应加以注意。

5、止血带止血法

(1)常用方法。

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布条止血带止血法,可用三角巾、手绢代替。

(2)注意事项。

用止血带止血是一种临时性措施,由于易引起组织坏死,应慎用。

常用止血带的部位是上臂和大腿上,前臂及小腿不宜上止血带。

上止血带前应先抬高伤肢2~3分钟,使静脉血回流。

止血带不能直接勒在皮肤上,应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放置衬垫物,如棉花、敷料或衣服、毛巾等。

上止血带的松紧度要以出血停止和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为准。

上好止血带后应立即做好鲜明标记,注明时间,每隔15~30分钟放松1次,每次约1~3分钟,以避免组织缺血坏死。

转送救治时,应由专人护送,并负责按时松解和上紧止血带。

第二次安放止血带应略向远侧移动。

骨折固定法

骨骼因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而发生折断,叫骨折。骨折通常伴有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出血,所以有剧烈的疼痛。但在救护现场经过适当的暂时固定,可减轻疼痛,并保持患肢于功能位。一般情况下,夹板固定是最为简单易行的。

1、肋骨骨折固定法

没有刺伤胸膜和肺脏的肋骨骨折可用多头带固定。在病人深呼气结束时,用多头带缠绕断骨处的胸部,以减少呼吸运动。

另一种方法是先在骨折部位垫上棉花,让病人用力呼气,然后用3厘米宽的橡皮膏贴在伤处,呈叠瓦状。胶布只需稍稍超过前胸及后背中线即可,以免妨碍健侧呼吸。

2、肱骨骨折固定法

先把伤臂从肘关节弯曲90度,上臂内侧放一夹板,上端顶住腋窝,下端到肘部,上臂外侧放一夹板,上端伸过肩头,下端伸过肘外,然后用绷带缠绕固定,并用三角巾或布带吊起上肢。

如找不到夹板,可以把伤肢屈肘,紧贴胸部腋侧,用绷带把伤肢固定在胸部上。

3、前臂骨折固定法

在前臂内侧及外侧各放一块小夹板,然后用绷带缠绕固定,并用三角巾或布带吊起。

4、大腿骨折固定法

先使伤腿伸直并轻轻向外牵拉伤肢,另一人按住病人骨盆,在大腿内、外侧各放一块夹板。内侧夹板短些,上端至大腿根部,下端过脚跟,外侧夹板稍长,上至腋窝,下过脚跟,关节处垫好棉花纱布,用三角巾或绷带缠绕固定。

无夹板时,可把伤腿与健侧腿平直并起,用带子或三角巾固定起来。

5、小腿骨折固定法

用一块狭长形的木板条,一面垫上棉花或衣服,外裹绷带,贴着伤腿的外方或下方,夹板的一头到大腿上部,另一头到脚跟。用四条三角巾,在大腿、膝盖上下和足跟上方,分别连腿带夹板,一齐扎紧。

6、利用简易材料进行固定

在一时找不到夹板的情况下,用厚纸、期刊杂志、坐垫以至滑雪板等也可代替夹板进行固定。

7、注意事项

现场固定不是整复,而仅仅是为了限制伤肢活动,便于医生以后的诊治,故非专业人员不要企图使断骨复位。

固定时,应在夹板与骨突起及关节处放些棉花及纱布,以免长时间压迫坏死。

纱布缠绕不要过紧。固定时要露出指(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如发现指(趾)苍白、麻木、疼痛、肿胀及呈青紫色时,应及时松解,并重新固定。

外伤包扎法

包扎是最常用的外科急救技术之一,它具有压迫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固定骨折和减轻疼痛等作用。一般是用绷带进行包扎,但在急救时,亦可因地制宜,用干净的衣服、毛巾,手绢等材料代替。

1、绷带包扎法

实施包扎的要点救护者将消毒纱布或清洁纱布覆盖在伤面上,然后左手拿绷带头,右手拿绷带卷,由左至右,从上到下进行缠绕,每缠一周绷带要压住前一周绷带的1/2或1/3。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压迫组织引起局部肿胀,也不宜太松,以免滑脱起不到包扎的效果。包扎四肢时,应由末端开始,指(趾)最好暴露在外边,以便随时观察血液循环的情况。一般手臂要弯着包扎,腿要直着包扎,以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包扎开始和终了必须缠绕两周,以免脱落和松散。

2、就便材料包扎法

在救护现场,利用手绢、毛巾等就便材料进行急救包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用手绢、毛巾包扎头部,用毛巾包扎肩部、胸部等就可代替绷带包扎上述部位的伤口。

中暑

中暑是较长时间在高温或烈日曝晒的环境下生活或工作所导致的急性疾病。它包括三种疾病: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严重者可致中暑衰竭。

1、疾病特点

(1)中暑先兆。病人有全身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心慌、眼花、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

(2)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的特点。

2、识别方法

(1)与脑血管疾病相区别。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病人昏迷或神志不清在先,发热在后,并多伴有高血压和半身不遂或肢体麻痹等病史及体征。

(2)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相区别。病人体质虚弱,有剧烈的腹泻,大便镜检有白细胞和脓球,大便培养可有痢疾杆菌。

(3)与低血糖昏迷相区别。病人有屡发昏厥史,体温不增高,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服糖后迅速恢复。

(4)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区别。病人有药物接触史、流涎、吐泻、瞳孔缩小,查血可发现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3、现场救护

迅速将病人转移到通风较好的荫凉处,解开衣扣,让病人平卧,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搧扇。

给病人喝凉盐开水或其他清凉饮料。

用10~15℃凉水给病人擦身,然后逐步降低水温,继续擦浴,并在病人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用冰袋或冰块冷敷。同时,使用扇子或电风扇,以增加空气对流。

可给病人服十滴水、人丹等。

刮痧疗法十分实用。刮取的部位多选在两侧背、颈部或眉心等处,使局部皮肤变红。

救护者在给病人进行简易现场救治时,还应不误时机地送病人去医院。

4、注意事项

在降温过程中,要注意体温、血压、脉搏的变化。病人的****温度在38℃时,应暂停降温。

注意更换冰袋,防止病人冻伤或受凉。

昏迷

在医学上,昏迷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指病人的意识完全丧失。引起昏迷的原因很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颅脑损伤、中暑、煤气中毒、药物中毒、低血糖等,都可导致昏迷。

1、疾病特点

昏迷的表现。病人可有意识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任何刺激都不能将病人唤醒。

2、现场救护

向急救站或医院寻求呼救。

将病人置于平卧位,防止舌后坠,摘除假牙,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

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人工呼吸术和胸外心脏挤压术。

有条件者,可吸氧。

注意保温,暂不进食。

试用手掐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运送病人时要做到平稳、快速。

惊厥(抽风)

惊厥或抽风,是一种因脑的病态兴奋所引起的全身肌肉抽动。多见于小儿,可引起小儿智力低下、瘫痪等后遗症。高热、脑膜炎、低钙血症是引起惊厥的最常见原因。

1、疾病特点

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憋气、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头向后仰、面色青紫,轻者则表现为一侧手、足和肢体抽动、或者两眼斜视或上翻、嘴角和脸部肌肉抽动。

2、现场救护

松解病人衣扣,使其仰卧,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

用缠有纱布的小木板或竹筷子,插入病人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唇。

针刺或手掐人中、百会、少商、合谷、十宣等穴位

不要给病人喂水、喂药,防止其摔伤。

送医院急救,并同时观察病人惊厥持续时间、表现、发作次数等。

急性腹痛

腹痛有三种类型:①绞痛:疼痛剧烈,常为阵发性,多见于胆结石、肠梗阻;②钝痛:能为病人忍受的持续性疼痛,如胃炎、肝炎引起的疼痛;③放射痛:因神经支配的关系,一个脏器疼痛牵涉到其他部位,如肝胆疼痛可放射到右肩。突然而至的腹痛,而且剧烈难忍,往往是病情严重的征兆,需急送医院救治。

1、需送医院救治的急性腹痛

疼痛剧烈,病人流冷汗、倒地乱滚,或抱膝屈蹲难以起立,甚至服止痛药也无济于事。

腹部发硬或者由于腹肌的紧张而如同一块硬板样坚硬。

局部腹痛变成全腹疼痛。

除腹痛外,还有腹胀,可摸到包块、或者有粪便带血。

除腹痛外,病人有意识模糊,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

2、现场救护

腹痛的病因相当复杂,且病情紧急,故迅速送病人去医院是最重要的,其次,可为病人做如下事情:

让病人平躺,屈曲双腿,以松弛腹肌,减轻腹痛。

肠绞痛时可针刺或手掐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脐周痛时加刺天枢、气海。

禁止给病人服止痛药、泻药、暂不进食。

不要用热水袋热暖腹部。

注意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血压、神志、呼吸等是否正常,如何变化。

咯血

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经口腔咯出,叫咯血。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咯血,如肺炎、肺脓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白血病、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等。每次咯血量在100毫升以下为小量咯血,100~300毫升为中等量咯血、300毫升以上为大量咯血。

1、疾病特点

咯血时病人喉头有痒感,然后血液随咳嗽而咯出。

咯出的血一般呈鲜红色泡沫状。

若咯血量很少则表现为痰中带血丝。若支气管壁血管破裂,可引起大咯血,甚至可因血块堵塞气管或吸入,引起窒息。

发生窒息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精神异常紧张并挣扎坐起,继而气急、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如不及时抢救,很快会进入昏迷状态。

2、现场救护

让病人保持镇静,不要恐慌。必要时可服用镇静剂,如安定2.5毫克,每日3次。

不要让病人强忍咳嗽,应让其轻咳,将血咳出,以免血液积存于呼吸道内。

病人有剧烈咳嗽时,可口服咳必清50毫克,或可待田30毫克。在病人胸部放置冰袋或凉水袋。

不要经常翻动病人,饮食及大小便均应在床上进行。

大咯血者应取半坐卧位,以利止血。咯血时则应让病人俯卧,头低脚高,家人用手轻轻捶其背部,以利血的咯出。

发生窒息时,要立即采取口对口的方法吸出病人呼吸道中的血液或痰液。

通知急救站或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再送医院。

呕血

食管、胃或十二指肠出血并从口内呕吐出来,叫做呕血。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炎、以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呕血的主要原因。

1、疾病特点

出血前,病人可感到上腹部剧痛,然后发生吐血,血多呈暗红色或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残渣。

呕血后的病情轻重与出血速度、出血量有关。一般病人可感到头昏、乏力、心慌、气短,大出血可致休克,病人神志不清、躁动,脉搏细弱而快,常在130次/分以上,四肢湿冷,此时,病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2、现场救护

让病人平卧或呈头低脚高位,将头偏向一侧,保持镇静。

可服用云南白药,每次0.3~0.5克,每隔4小时1次;孕妇忌服。

暂时不要让病人进食,注意保暖。

在病人上腹部放置冰袋或冷水袋。

病人发生休克时,可服独参汤。人参3克,煎水服。

尽快用车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注意不要丢弃病人的呕吐物,应将其交给医生,便于医生了解病情。

鼻出血

鼻出血,又叫鼻衄,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气候干燥、鼻内发炎、鼻腔肿瘤、高血压、血液病、麻疹、伤寒等,以及维生素缺乏,外伤、妇女经期等,都可以引起鼻出血。

1、疾病特点

少量出血时,呈点状流出,大量出血时可似泉水涌出,若堵塞前鼻孔,血液则经后鼻孔流入咽部,并由口吐出或咽入胃内。反复出血可致贫血,大量出血可致休克。

一般来说,最易出血部位为鼻中隔前下方,即所谓的立特氏区,因此区有极为丰富的血管丛。

2、现场救护

用手指紧捏鼻翼10~15分钟,用口呼吸。

稍许仰高额头,但不要过高,以免血液流向喉部,引起不适。

可将冷水浸湿的毛巾或用手绢包裹小冰块敷在病人鼻部和额头,以达到收缩鼻部血管而止血的目的。

出血量较大时,可用脱脂棉、软纸,最好是用纱布,用清水浸湿,然后用筷子将湿棉花或纱布慢慢填入鼻腔,使之压迫出血点,待观察3~4小时后再取出。如在填塞物上撤上云南白药或其他止血粉,则效果更佳。

止血后不要用揉擦鼻腔、挖鼻孔,以免再次引发鼻衄。

对老幼病人还要注意其呼吸、脉搏。

如经上述方法而仍出血不止,应尽快送病人去医院。宜抬送,病人应侧卧,途中可喝淡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偿失血。

鼻腔异物

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小儿玩耍时将豆类、瓜子、糖纸、纽扣、小玻璃球等物塞入鼻孔,而无法取出可形成鼻腔异物;鼻出血时堵塞用的纱布、棉球未能及时取出,忘记在鼻腔,也可成为异物。

1、疾病特点

长期存留于鼻腔的异物,可导致鼻腔发炎,病儿流脓性粘鼻涕或带脓血的粘鼻涕,鼻子不通气,并有一股臭气。

2、鼻腔异物检查法

家长把小儿坐抱在怀,用两腿夹住孩子的两腿,两手紧抱孩子的双肩,另一人将小儿的头扶住,并使其稍稍后仰,让小儿的鼻子正对阳光或灯光,或用手电筒照射鼻腔,即可看清鼻腔异物的位置。

3、现场救护

让病儿坐好,固定,不要让其乱动。

用手堵住病儿一侧未有异物的鼻孔,让其张嘴,家长对其咽喉猛吹一口气,诱使病儿大力呼气,将鼻腔异物喷出来。此法适用于刚堵不久的鼻腔异物。

若异物难以喷出,家长可将回形针两头拉直,手拿大头,将小头慢慢伸入病儿鼻腔,越过异物,将其拉出。决不要急着用镊子或钳子去夹异物,这样反而会将异物推得更深。

不要强行给不合作的小儿取异物。

如果异物难以取出,应及时请耳鼻喉科大夫进行挖取。

气管异物

气管异物是指异物进入气管或支气管,多见于3~5岁的儿童。常见的异物有瓜子、花生米、蚕豆、黄豆、果核等食物,以及硬币、图钉,纽扣,发卡、玻璃球等物品。此病后果严重,要迅速抢救,否则,病儿可在几分钟内昏迷、死亡。

1、疾病特点

病儿的症状轻重视异物大小和停留的部位而有所不同。

如异物较小,进入支气管,病儿起始可会有剧烈咳嗽、憋气、呼吸困难,其后症状可好转,但会出现发热、咳痰、肺部感染等症状。

如异物较大,仅能进入气管,病儿会出现剧烈咳嗽、鼻翼扇动、发绀、呼吸困难,贴近病儿胸部,还可听到喉鸣音,孩子哭闹时,可听到气流推动异物,撞击声门面发出的拍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