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学百科
3798000000014

第14章 谨防病从口入(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必要条件。夏季,气温在20‘C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正是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同时,当气候炎热时,人们常常因食欲下降、睡眠不足、出汗过多等原因,机体防御机能明显下降。如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容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概括起来,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可有以下几方面:

(1)食品的原料变质。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容易变质,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如果采用变质的鱼、肉、蛋、奶等原料做食品,加热处理又不透熟,例如采用暴火熘、炒,部分病菌没有被杀灭,这样的食物就容易引起中毒。

(2)食物没有烧熟、煮透。当加工整鸡、整鸭,或大块酱肉时,因荤食导热性差,如果加热时间短,肉食中心部位可能不熟,中心部位的细菌也就杀不死。例如一块4斤重的肉,煮1小时,中心部位温度只有50℃,细菌还活着。这种中心部位没有熟透的食品,就极易变质,从而引起食物中毒。

(3)食物存放时间过长,即使在冰箱内保存,也难防止细菌的污染及繁殖。

(4)生熟不分、造成污染。生食品上常常带有大量细菌,生熟器具不分,就会造成熟食的被细菌污染。细菌增繁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中毒。

(5)生吃水产品、凉拌菜等。水产品本身就带有大量细菌,如果开水泡一下就吃,往往内部的细菌还活着,凉拌菜或因清洗不净,或因加工中污染,容易引起中毒。

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属由变形杆菌家族组成,其中普通、奇异、莫根三种变形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变形杆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污水、食物、动物和人的肠道里均可检出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人的抵抗力低下时或一次食入的菌量十分大时,才会使人发病。因此,又叫其为条件性致病菌。

可引起变形杆菌中毒的食物也很广泛,以肉类食品为多见,其次为水产品、豆制品、凉拌菜等。常因夏季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案板、刀墩、容器上的变形杆菌,大量繁殖,致使多种食物受到污染。因此,此种食物中毒发生后,常常找不到一个单一的中毒食物的线索。

当大量的变形杆菌被食入人体后,最短的只经2个小时的潜伏期,就可以发病。主要中毒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尤以腹痛明显,有时有刀割样疼。体温有时上升。病程一般1~2天。

某些变形杆菌,如莫根变形杆菌,可引起过敏性中毒反应。莫根变形杆菌在鲐巴鱼等鲭科鱼中,可产生大量的组胺(过敏源物质),食入此种污染变形杆菌的鱼后,短时间内,使人产生皮肤潮红、头晕、头疼、荨麻疹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是个大的病原菌家族,可以使动物和人致病。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鼠伤寒、肠炎和猪霍乱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本来是动物界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当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后,病菌在其肠道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动物间的传染病。例如猪伤寒、鸡白痢、猪瘟、鼠伤寒等。因此,有病或死的家禽、家畜常带有大量沙门氏菌。健康的家禽、畜也有1%带有沙门氏菌。禽蛋带菌率为0.5~3%。家禽、家畜,特别是病死的牲畜在屠宰过程中,动物肠道中的大量沙门氏菌就会将畜肉污染。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肉、肉制品、蛋、奶、水产品等,其中病死牲畜肉是我国发生沙门氏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沙门氏菌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2~20小时,主要中毒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温可高达39℃以上,病程为3~5天。

预防沙门氏菌中毒,最主要的是严格禁止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因该弧菌需要在含食盐的条件下生长,过去曾称它为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由近海海洋生物携带。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为42.4%,咸菜带菌率为16%。因此,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鱼、虾、蟹等海产品外,肉类、咸菜等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后,也可引起中毒。吃生鱼片很容易引起中毒,吃海螃蟹时,如果加热不透,也容易中毒。

当食入大量的副溶血性弧菌后,经10个小时左右的潜伏期而发病。体温为37.5~39.5℃,上腹部呈一阵阵发作的绞痛,腹泻。大便呈洗肉水样,有时还带有粘液或脓血,严重时,大便次数可达每日20余次,可出现脱水,甚至休克。病程1周左右。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包括柠檬色、白色、金黄色三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最强。可引起化脓感染和败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例如25~37℃时,经5小时,即可产生肠毒素。肠毒素可使人中毒。肠毒素的耐热性强,煮沸30分钟,也不能破坏其毒性,经100℃,加热2个小时,方可被破坏。因此,一旦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产生了肠毒素,经加热处理,是很难破坏其毒性的。

引起肠毒素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富含水分、糖、蛋白质的食物,如奶、蛋制品、江米切糕、剩米饭等。在我国,夏季因剩米饭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例很多见。剩米饭富含糖及水分,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在通风不好的高温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即使吃前,将剩米饭回锅加热,也破坏不了其毒性,照样引起食物中毒。

肠毒素中毒的潜伏期为2~4小时,主要症状为反复剧烈地呕吐,有时出现腹痛、心窝部疼痛。一般1~2天即可恢复。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简称肉毒中毒。肉毒中毒是世界性的,发生较多的是地球的北半球及大约北纬30°附近,即北美、欧洲、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我国以西北地区发病较高,尤以新疆最高。肉毒中毒病死率达40~60%,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居首。

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肉毒毒素的毒性极强,0.01~0.0084毫克的肉毒毒素就可以使人致死。该毒素耐酸,不耐碱,不耐热。80℃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10~20分钟,就可以完全被破坏。

我国发生的肉毒中毒91.5%是因植物性食物引起。主要是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和“米送乎乎”。其主要原因是,豆子被土壤中的肉毒梭状芽胞杆菌污染,加工过程中加热不透,芽胞未被杀灭,在发酵过程中,形成30~40℃的高温厌氧环境,使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发酵食品食用前,又未再加热,而使人中毒。蔬菜、水果、肉罐头食品,加工过程中如加热不透,芽胞杆菌未被消灭,也可造成肉毒中毒。

肉毒中毒的潜伏期最短6小时,一般为1~4天.初起症状是全身乏力,头晕,走路不稳,少数人有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接着出现明显的神经中毒症状,眼皮下垂,复视,瞳孔散大,声音哑,口腔干燥,吞咽困难,头下垂等。严重时,呼吸麻痹,直至死亡。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蜡样芽胞杆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灰尘、腐草和空气中。食物在加工、运输、保藏和销售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肉类食品、奶类食品、米饭、蔬菜、水果的带菌率为20~70%。蜡样芽胞杆菌在15℃以下不繁殖,在一般室温下可以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32~37℃,繁殖型不耐热,100℃经20分钟,可杀灭,其芽胞型耐热。

熟的食品,如米饭、熟肉、奶制品,在20℃以上的温度下,放置较长时间,蜡样芽胞杆菌就会产生大量毒素。当人食入蜡样芽胞杆菌的菌量超过100万个细菌/每克食品时,就会引起中毒。

不同的蜡样芽胞杆菌可产生两种不同的肠毒素,即呕吐型和腹泻型肠毒素。呕吐型中毒的潜伏期为0.5~2小时,长的可5~6小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口干、腹痛等,少数人有腹泻,体温一般不高,病程1天左右。而腹泻型中毒,潜伏期稍长,平均10~12小时,以腹痛、腹泻症状为主,偶有呕吐、发烧,病程也是一天。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电冰箱的进入家庭,特别是在大城市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是,食物中毒仍是夏季的多发病,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未能完全杜绝。如果稍不注意,发生食物中毒,就会造成对众多人健康的损害。因此,讲究食品卫生,积极预防食物中毒,是十分必要的。

(1)加工食品时,首先应对原料严格把关。凡变质原料,不得用来加工食品。对冰箱内的食品,应定期检查,清理;冰箱也要经常清洗,保持清洁无味,以减少对食品的污染。

(2)加工食品时,必须烧熟、煮透。最好现做、现吃,剩余食品应冷藏或通风处保存。隔夜食品,应回锅、热透再吃。

(3)保持炊具卫生,严格生熟分开。炊具应每餐清洗、消毒;盛放和加工生、熟食品的器具要分开专用,避免交叉,以防熟食受到污染。

(4)生吃凉拌菜时,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再用消毒液浸泡或用开水烫一下,更为保险。

(5)制做食品的操作人员,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指甲应剪短,大、小便后,操作前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将手洗净;直接用手操作熟食时,应进行双手消毒。在操作食品制作过程中,不能搔抓皮肤或鼻孔,以防细菌污染食物。

霉变甘蔗中毒

甘蔗霉变主要是由于在不良的条件下,经过长期贮存,霉菌大量繁殖所致。食用霉变的甘蔗,可发生中毒。北方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2~4月份,发病以儿童为多。

霉变的甘蔗质软,瓤部比正常甘蔗色深,呈浅棕色,有轻度霉味。从霉变甘蔗中分离出的主要霉菌为节菱孢霉菌。节菱孢毒菌产生的毒素使人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的潜伏期短,短的只有10多分钟,也有长达10多个小时的。毒素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特征性症状是眼球发生偏向凝视。四肢抽搐,手呈鸡爪状。同时可能有呕吐、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体温一般正常。可留下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当毒素严重侵犯中枢神经时,可死于呼吸衰竭。

预防霉变甘蔗中毒:甘蔗必须成熟后再收割,以防未熟甘蔗含糖分少,易发生霉变。收割后的甘蔗,要防冻;冬季贮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霉变。一旦发生霉变的甘蔗,就要禁止出售和食用,防止中毒。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大麦、玉米、稻谷等农作物感染的霉菌病。赤霉病不仅使农作物减产,同时,人畜误食了患有赤霉病的粮食后,可引起赤霉病麦中毒。该中毒多发生在农村。

误食赤霉病麦后,10~30分钟内,可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腹痛、全身乏力,少数人有腹泻、流口水,颜面潮红等。以呕吐为明显,可持续约2小时,症状自行消失。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的波动,但未见死亡者。以赤霉病麦做饲料,可引起马、猪、狗等牲畜中毒,而羊、牛和成年鸡、鸭没有中毒现象。

预防赤霉病麦中毒主要应做好农作物的田间管理,选择抗赤霉病的品种,深耕可以减少赤霉病的发生,必要时,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粮食成熟后,应及时脱粒、晒干,粮食仓库应通风,防止粮食霉变。

已经发现有霉变的麦粒时,可采取清除霉变麦粒,或用清水、石灰水浸泡去毒,去除粮食外壳,磨成精粉,也可大大除去其毒性。

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是有毒鱼类。鱼体内的河豚毒素,使人中毒。河豚毒素多分布在鱼的卵巢、肝脏内,其次是肾、血液、眼睛、皮肤。春季,河豚鱼卵巢发育后期,其卵巢、肝脏毒性最强。长江下游一带多产河豚,是河豚鱼中毒的高发区。

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的神经毒素,毒性强且耐热。将河豚鱼煮熟后,不能破坏其毒性。

误食河豚鱼后,中毒潜伏期一般10分钟左右,长的可到3小时。中毒症状为:初起时手指、唇、舌有刺疼,以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接着出现指端麻痹。严重时,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全身麻痹,血压及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多死于呼吸及心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