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梦想的孩子最幸福
习惯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一个从小就具有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孩子在成人后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快乐;而坏习惯则可能使孩子的一切努力变成徒劳,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但让人惋惜的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这一点,却不明白怎样正确、有效地培养孩子在各方面的好习惯。
有梦才会有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拼搏和激情。不管是大是小,只要是孩子的梦想,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珍宝,它将带领孩子充满憧憬地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
毛毛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喜欢运动,最崇拜的人是体育明星刘翔。
一次,毛毛在家里看电视,看到刘翔参加比赛的镜头。镜头中,刘翔以矫健的步伐奋力奔跑、跨栏,最后取得了冠军。毛毛兴奋地对妈妈说:“刘翔哥哥真厉害。我以后也要成为像他那么厉害的人!我也要拿冠军!”
妈妈听了,不屑地说:“你啊,别做梦了,还没你们班强强跑得快呢,还想得冠军?”
毛毛听了,低下了头。
就这样,一个孩子美好的梦想被家长扼杀了。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梦想太虚幻了,太缥缈了,不切实际。比如,上大学填专业时,又有几个人是以兴趣、爱好、梦想为考虑重点的呢?大家想的都是哪个专业出来好找工作、工资高等等现实问题,所以,梦想被我们不自觉地排挤了。
《意林》杂志在读者群中做了一个“你的梦想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升职、加薪、健康、中奖等成了众多人的梦想。从这份调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现代人的个人情怀,在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被物质腐化了。
但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记住: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嘲笑他人的梦想是最可耻和可悲的事情。不管孩子的梦想是大是小,是俗是雅,只要他不是邪恶的,那么,怀揣美好梦想的孩子就是幸福的。
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个中学教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
一个名叫蒙迪·罗伯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写开了,用了整整半夜的时间,写了七大张,详尽地描述了自己的梦,梦想将来有一天能拥有一个牧马场。他描述得很详尽,画下了一幅占地200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和种植园,还有房屋建筑和室内平面设计图。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交给了克利亚老师。然而作业批回的时候,老师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个大大的“F”,并让蒙迪·罗伯特去找他。下课后蒙迪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F?”
克利亚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头小伙,认真地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思想离现实太远,太不切实际。要知道你父亲只是一个驯马师,连固定的家都没有,经常搬迁,根本没有什么资本;而要拥有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的钱吗?”克利亚老师最后说,如果蒙迪愿重新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可以重新给他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你得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
蒙迪一直保存着那份作业,那份作业上的“F”依然很大、很刺眼。正是这份作业激励着蒙迪,使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开拓创业的征程。多年后蒙迪·罗伯特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当克利亚老师带着他的30名学生踏进这个占地200多英亩的牧马场,登上这座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建筑物时,他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蒙迪,现在我才意识到,当时我做老师时,就像一个偷梦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梦,但是你的坚韧和勇敢,使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
有梦才会有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勇敢地走下去,你就会比别人提前到达成功的彼岸。
不管是大是小,只要是孩子的梦想,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珍宝,它将带领孩子充满憧憬地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我们对孩子的梦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家长都要珍惜孩子的梦想。
因为有梦想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
二、有目标,人生才有动力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明确的目标。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设定自己的目标。要知道,孩子真正的人生之旅才刚刚开始,它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有目标才有动力,设定目标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目标,有这样一个故事:
1950年,弗洛化丝·查德威克因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而闻名于世。两年后,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想再创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
那天,海面浓雾弥漫,海水冰冷刺骨。在游了漫长的16个小时之后,她的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筋疲力尽,而且一阵阵地战栗。她抬头眺望远方,只见眼前雾霭茫茫,仿佛陆地离她还十分遥远。“现在还看不到海岸,看来这次无法游完全程了。”她这样想着,身体立刻就瘫软下来,甚至连划水的力气都没有了。
“把我拖上去吧!”她对陪伴着她的小艇上的人说。
“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只剩下1英里远了。”艇上的人鼓励她。
“别骗我。如果只剩下1英里,我就应该能看到海岸。把我拖上去,快,把我拖上去!”
于是,浑身瑟瑟发抖的查德威克被拖上小艇。
小艇开足了马力向前驶去。就在她裹紧毛毯喝了一杯热汤的工夫,褐色的海岸线就从浓雾中显现出来,她甚至都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滩上欢呼、等待她的人群。到此时她才知道,小艇上的人并没有骗她,她距成功确确实实只有1英里!她仰天长叹,懊悔自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没有坚持将目标装在心里。
的确,目标能给人以信心、力量,哪怕是在筋疲力尽、希望渺茫之时!相反,若能给自己一个目标,心里时刻以它来激励自己的人生,或许成功就离得不远了。
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有目标。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就会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明确的目标。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设定自己的目标,要知道,孩子真正的人生之旅才刚刚开始,它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有目标才有动力,设定目标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沐沐刚上学的时候,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走神儿,学习成绩难免不理想。后来,我们分析了他的学习情况,帮助他制定了一个学习目标。那就是每次考试比上一次少一个叉号。
因为沐沐当时的成绩不理想,和别的同学相比,难免会让他压力太大。但是,我们不要求他和别人比,不管别人怎样,别人学习成绩第一、第二都和他没关系,别人倒数第一、第二也和他没关系。而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跟自己比。每次考试都比上一次少一个叉号,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只要稍稍一努力,这个目标就实现了。有了明确的目标,沐沐的学习劲头大多了,学得轻松,也学得开心。
现在,沐沐的成绩不仅在班上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孩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着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短暂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占3%的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那些占10%的有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占60%的目标模糊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而27%从来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都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别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这一切正印证了世界潜能大师伯恩·崔西的话:成功就是目标,其他都是对这句话的注解。
有目标才有方向,如果没有目标,就会盲目。不仅人如此,连狗也是这样。
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想请一位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
夫妻俩面面相觑,他们回答:“一只小狗的目标……那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
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
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要能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和家中财产的守护神。
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迪帕。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推而广之,做一个人更要有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孩子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举棋不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不可否认,孩子的目标和未来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辩证地讲,孩子有目标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没有目标,孩子一定不会成功。目标是孩子的行动指南,所以,设定目标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那么,我们在帮助孩子设定目标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目标要具体
有的孩子目标就是长大后做一个伟人,或是做一个成功的人,或者是有很多很多的钱。这样的目标太笼统,也不具体。父母要帮助孩子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孩子想把语文学好,那么就制定每天积累10个词汇,或者坚持每天写日记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很具体,能按部就班地去做,这样,孩子就能达到目标。
2.目标要切合实际
给孩子制定的目标不宜过大、过高、过远。要有阶段性。要让孩子觉得这样的目标努力一下,就可以实现。当孩子觉得目标过大时,可以把宏伟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
3.目标要专一
作家爱默生说:“生活中有一件明智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力涣散。”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的目标太多,必然无法精神集中,从而导致孩子不能够专注地去做事,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目标上。从而常常导致孩子无所适从。比如,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整天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目标太多,孩子会无所适从,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致和动力,也就成了父母眼中的懒孩子、“问题”儿童。这其实都是因为孩子的目标不够专一。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给孩子制定太多目标,其实就是没有目标。
4.有目标,更要有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张地图,无论多么详尽,比例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孩子仅有目标是不够的,并不是说,有了目标,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就像故事《守株待兔》中那位愚蠢的农夫一样,恐怕永远也等不来兔子。记住,成功不会从天下掉下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为目标而积极主动地去行动,千万不要让孩子做一个“守株待兔”的人!
三、赋予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一颗不知感恩的心灵,是麻木而坚硬的,怎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又怎能指望他勇于负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呢?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凝聚力的内化。
对孩子来说,感恩应该是父母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让每个孩子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慷慨的赐予。对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母亲已经很老了。儿子和儿媳妇便不再让她上桌子,只让她在火炉边吃饭。有一次,他们端着一碗饭给老人吃,老人想把碗挪近一点儿,可是碗掉在地上摔碎了。于是儿媳妇就开始责骂老人,说她把家里的东西都弄坏了,打碎了好多碗。她还说以后她要用大木盆给老人盛饭。老人只是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
有一天,儿子和媳妇在家里坐着,看见他们自己的儿子在地上摆弄一堆小木片玩。
父亲就问道:“孩子,你这是在做什么?”
孩子回答说:“爸,我正在做木盆呢。等将来你和妈老了的时候,我好用这只木盆给你们盛饭。”
夫妻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哭了起来,他们为自己那样对待老人感到羞愧。从那以后,他们又重新把老人请上桌吃饭,并且细心地照顾她。
现在很多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父母应该明白,“感恩”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健全人格、良好性格的表现。懂得感恩的人受人欢迎,人们愿意跟他再次合作;而不懂感恩的人觉得别人帮他是应该的,不思回报,别人就不愿意再帮他。
经常看电视的朋友,会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广告的内容耐人寻味,很有教育意义。
广告内容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生活细节:在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来到婆婆的房间,再给婆婆洗脚。这时,儿子跑过来,儿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深受感染,马上跑去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说:“妈妈洗脚!”
某调查机构作了一份调查,调查内容是“学生们最尊敬的人是谁?”美国孩子的回答是“父亲、球星、母亲”;日本孩子的答案是“父亲、母亲、历史名人”;在我们看来,中国孩子是最受父母疼爱的,而中国孩子的答案中,父亲、母亲只排到了第十位或第十一位。他们最尊敬的是些什么人呢?诸如歌星、影星,甚至不可思议的人物,却在他们心中倍受尊敬。
这不能不令每一个做父母的深思。固然,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父母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当妈妈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时,孩子不但不关心,还站在一边哈哈大笑;当妈妈生病躺在床上时,孩子却在抱怨妈妈没有带自己出去玩……种种冷漠让人心寒。
为什么付出了爱却没有收到爱的回馈·父母们也许该自我反省一下了。要知道,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并非都是好的。从小学会爱别人,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必修课,而“爱”的前提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此,教会孩子感恩,也是父母传递“爱”的必经之路。
一颗不知感恩的心灵,是麻木而坚硬的,怎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又怎能指望他勇于负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呢?
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我觉得,应从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