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投资人打算给一个小公司投资1000万美金,当他跟这个公司的CEO聊天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这个CEO抱怨说手下员工能力很差,公司副总心胸狭窄。投资人立刻告诉他说:“我觉得投资你们公司的风险太大了,你找别人融资吧,再见!”
这位投资人坚持的一个做人原则是:永远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一个小缺点能让你丧失千万美金?很早的时候,我也怀疑。但现在我绝对相信这样的做人原则:永远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要在背后多说别人的优点。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是正确的呢?如果一个人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就说明他平时的心态是消极的、对立的、易怒的。这样的人一般都自卑、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需要靠否定别人来自我安慰,他会不断寻找别人的缺点和失败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他会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别人的头上。所以,一个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必然会常常在别人面前夸自己以获得安全感。
我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好像从来就没有顺心的事,不管什么时候与他在一起,都会听到他在不停地抱怨。高兴的事他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挂在嘴上。见到人就抱怨自己所谓的不如意,结果他把自己搞得很烦躁,同时把别人也搞得很不安,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但明智的人会一笑了之,因为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是无力改变的,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能救的应该尽力补救,无法改变的也要坦然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做该做的事情。
但有些人,就像上面那个爱抱怨的人一样,每件不称心的小事都会长久地堆积在心里、挂在嘴上,自己的心态、情绪也因此变得很糟。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不难想象,他犯错误的几率自然要比别人高,许多新的烦恼又在后面等着他,那么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抱怨——沮丧——出错——倒霉……他自己还不明白而总是在抱怨我运气为什么总是这样差?那些能力不如我的人为什么干得总比我好?难道他们的运气总比我好?
如果家长是一个喜欢背后指责、抱怨的人,那么,孩子无形中就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也变得喜欢指责别人、抱怨别人。从而,让孩子在伙伴中不受欢迎。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喜欢在背后指责别人、挑剔朋友,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迅速和孩子指出这种做法的不对。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是说谁都有一定的缺点,你的孩子交的朋友,虽然经过选择,但也不会一点儿缺点都没有,正像你的孩子也有缺点一样。
任凭孩子背后指责朋友,会使你的孩子处处挑剔朋友的毛病,看不到朋友的优点。长此下去,他便会失去朋友,孤芳自赏。这样的人容易孤独,自视清高,不利于与人合作。
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父母要切记:无论何时,在背后指责、抱怨别人,都是愚蠢的做法。
六、快乐的父母培养乐观的孩子
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加健康。
有一对兄弟,一个非常乐观,一个却出奇地悲观。
这对兄弟的父亲想调整一下他们的性格。于是,一天,他买了许多色彩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
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其实,乐观是一种选择,悲观也是一种选择。林肯曾经说过:“大多数的人都是像他们所决定的那样高兴起来的。”乐观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乐观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
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他会改变孩子看问题的态度,由态度的改变成就孩子一生的转变。
生活不论是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灾难,还是取得成就,一个人只要拥有开朗、快乐而进取的性格,就能拥有永久的幸福。这样的人不论处于何种境况,都会像伏契克说的:“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战斗,为了欢乐而死。永远不让悲哀同我们的名字连在一起。”
理想的人生应当是快乐的、向上的、大有成就的、幸福美满的,也没有比这样的人生更令人向往、更值得追求的了!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有所成,人生幸福美满。为此,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快乐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这种性格最具有生命活力。
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加健康。
乐观是孩子需要保持的一种心态,一旦具备了这种心态,孩子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把握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呢?着名儿童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不做强制型的家长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
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
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需要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3.让孩子学会与人融洽相处
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
父母不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
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跟亲戚朋友融洽相处。
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待人,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4.别用物质宠坏了孩子
物质生活的奢华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相反,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高兴。
5.多一种爱好,多一种快乐
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
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心头必然会郁郁寡欢。
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爱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可乐在其中。
6.让孩子学会面对逆境
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
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时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
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7.少批评,多鼓励
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发现其长处并加以肯定使其发扬光大,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
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8.快乐的家庭气氛很重要
家庭的气氛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
总之,生活中,乐观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精神。乐观心态将成就孩子,悲观想不开只能害了孩子。作为一个为孩子负责的家长,不能忽视孩子乐观心态的培养。
七、与人为善就是与自己为善
与人为善,就会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悦,添一份好心情。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心灵受到一次净化,使其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芳芳是班上一个很老实的女孩,因此也总受同学欺负,一次一个男同学揪住她的小辫子不放,回到家芳芳就哭了。
芳芳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爸爸妈妈,妈妈说:“孩子,你就是太老实了,太老实可不行,挨欺负,下回厉害点儿,他再欺负你,你就给他一巴掌。”
爸爸说:“下次他再欺负你,你就捡块石头打他,打伤了爸爸赔钱。”
后来,芳芳又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芳芳就随手捡起了校园角落里的半块砖头,吓得那个男孩子直跑,芳芳追着男孩跑了大半个操场,男孩最后终于告饶了,答应以后再也不欺负她了。芳芳觉得这个办法好,总是拿出来用,现在成了班级的小霸王……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在一点一滴地灌输孩子“以牙还牙”的思想,而不是与人为善。尽管很多教孩子“以牙还牙”的家长本身并不粗鲁,很多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之所以建议孩子“以牙还牙”,是因为在每个家庭中,孩子在每一位家长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气。而“人善被人欺”的思想也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如果一个人能与人为善,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样,你帮助了别人,有时候恰恰是帮助了自己。
有个寓言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驴和狗跟着它们的主人一同赶路。走到半路,主人坐在路边睡着了。驴就停下来吃路旁的青草,狗却饿得难受,只好恳求驴子:“亲爱的朋友,请你蹲下来,装饭的篮子挂在你背上,我想吃一点儿东西。”
驴没有理它,只顾自己低头吃草。过了好大一会儿,它才对狗说:“你不要着急,等主人睡醒了,他就会拿东西给你吃的。”就在这时,一只狼蹿出了树林。驴连忙向狗求救,狗却说:“朋友,不要着急,等主人醒了,他就会救你的。”话音未落,狼已扑了上来,将驴咬死了。
驴在狗请求它帮助的时候,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而在驴需要救助的时候,狗也袖手旁观,致使驴丧命。驴没有行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是罪有应得吗?
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将相和”的故事千古流传,“萧规曹随”的典故家喻户晓,“六尺巷”的佳话尽人皆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的后街与五亩园之间,巷道南侧原为清朝名臣张英的私宅,北边原为吴氏私宅。就这么一条普通的百米巷道,每日慕名前往参观的游客却络绎不绝。
传说当年吴家在翻修宅邸时欲将院墙向外扩张,并不理会张英家人的抗议。张英家人情急之下修书一封,遣八百里快马飞驰京都,期待当朝权臣张英能出面协调,阻止吴家越界扩建。
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诗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细读回书后,豁然开朗,遂退让三尺。
当朝权臣如此大度,不但未仗势压人,反而以忍谋和、以让求睦,深深感动了吴氏一家。吴家也向后退让再垒墙,巷道由此拓宽成六尺,遂留下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做事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只有你对人以和,待人以善,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甘愿挺身而出。
与人为善,就会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悦,添一份好心情。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心灵受到一次净化,使其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种施惠于人的快乐。
奥地利着名作曲家舒伯特一生为人们留下了《G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杰作。但这位音乐大师在没有成名之前却贫困潦倒,穷得只剩下一身尚未展露的才华。
有一天,他的一位画家朋友马勒去看他。在朋友面前,他闷闷不乐、一筹莫展,脸上没有一丝笑容。问其原因,舒伯特无奈地说:“糟透了,我已穷得连买乐谱纸的钱都没有了,一肚子的音乐没了载体,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一样。”马勒听后和他一样郁闷,因为自己的腰包里也空空荡荡。
这时,马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兴奋地说:“别着急,我有办法了。”
他迅速打开自己的画夹,从里面取出画纸,架好尺子,一丝不苟地画出一道道线条,5条一组。他画了一条又一条,画了一张又一张,画了整整一天,厚厚一叠乐谱纸经过画家的手被制造出来。舒伯特万分感动,饱含激情地在朋友画出的五线谱上行走他精灵般的音符,创作出他的一首首传世之作。
多年后,马勒也声名远扬,成了着名的油画大师。有一次,他的学生问道:“您一生中对自己的哪幅作品最满意?”马勒想了想,十分认真地说:“我最满意的作品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舒伯特画的乐谱线。”这绝不是马勒的幽默,而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悟。他虽有许多画作令人称道,但他却对曾经画过的一堆平行死板的直线深感自豪,因为这“杰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那些乐谱线是一条条笔直的路,是一架架平坦的桥,载着舒伯特的才气通向音乐殿堂,通向成功之岸,通向大师宝座。这些乐谱不仅给了舒伯特友情和温暖,更给了他战胜困难的方法和勇气。
的确,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是最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善是人世间的一股春风,能吹绿广袤的大地;善是天地间的一阵细雨,能净化清新的空气;善是严冬里的一盆炭火,能温暖寒冷的生命;善是一剂甘甜的良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善是一朵芬芳的花朵,能装点美丽的世界。
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壮硕的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美丽的、丰满的果实。聪明的父母懂得培养孩子与人为善的品质,其实这就是在为孩子勾勒幸福一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