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着,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趋附,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另一种积极。淡是一种醒悟和超脱,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特立独行而非趋炎附势,稳重坚韧而不浮华躁动,义无反顾而举重若轻。
记者曾问朱熹平:“世界上有那么多数学家在主攻庞加莱猜想,为什么你们能取得成功?成功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朱熹平说,“我慢慢悠悠慢慢悠悠地做着,一点也不急,忽然,就解开了。”话轻巧,蕴淡然,不急功近利,有条不紊;不浮躁,不愠不火,十年磨剑,临门一脚,破门封顶。“淡”字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自从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三篇庞加莱猜想的关键论文之后便销声匿迹,并在获得菲尔茨奖后拒绝组委会的与会邀请,拒绝在会上发言,拒绝领奖。早在1996年,他获得了四年一度的欧洲数学协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当时他就拒绝领奖。他不计名利、拒绝诱惑,只是埋头搞数学研究;他深居简出,不向杂志投稿,回避记者的聚光灯。佩雷尔曼的朋友说:“佩雷尔曼对物质享受毫无兴趣,他需要的是数学,而不是奖赏、金钱和职位。”更有多位学者及媒体称他为“不被名利征服”的人。
把事业看得神圣,把名利看得很轻,宁静而致远。淡泊不经心在意,是一种坚守的心境;淡然无影无形,却是大智若愚的守诚。淡者质朴、清淡、简约,无旁逸斜出,无繁冗奢华,有的只是一如既往,艰苦奋斗;淡者宽容、谨慎、执着,从不忘乎所以。淡是底色,蕴就华章。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大家大成莫不如此。
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学问,大抵是荒郊野屋中二三素心人之所为。”生前,他拒绝与各种形式的“钱学”研究相配合,拒绝别人为他编集出书。死后,他立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弘一大师李叔同一日早上在一老友处用饭,只要了一碟萝卜,一杯白开水,一碗大米饭。老友于心不忍,想给其添菜,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开水淡?”他笑着说:“这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画坛大师丰子恺听说此事后感慨地评价说:“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淡,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有取有舍,有收有放,有失有得。人们应该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在社会上尽可能地积极进取,只是内心深处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一份淡然。
(人生感悟)
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红尘中的你可曾品出“淡”的滋味?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米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却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历史上那些争名夺利的人,最后谁不是一场虚空呢?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穷,有自我,才有幸福可言。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过酸甜苦辣咸以后才能体会的一种洒脱与淡然。就像苏东坡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出笛子
林子家来过一个木匠,在他小时候的一个夏天,木匠擅长吹箫奏笛,在他家干了半个月的活儿。木匠教会了他吹笛子,但却舍不得将自己的笛子送给他,木匠说那是亲人留下的。
无奈,他到山上砍下一根竹子,请木匠给他做一支笛子。木匠苦笑:“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他觉得木匠在骗他。那根竹子粗细适宜,厚薄均匀,竹节不明显,质感光滑,是他挑挑拣拣才相中的,凭什么不能做一支笛子呢?他看了看木匠手中的笛子,也没有什么奇特的。他想,木匠一定是不把孩子的话当话。
很多年后的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走乡串户的卖笛人。卖笛人的布袋里装着好多笛子,随着他身体的晃动,彼此轻轻触碰,发出竹子特有的那种声音。他让卖笛人给他挑选了一支。
他的邻居是一位退休音乐教师,他拿着笛子请他鉴赏。老人仔细看过后,竟说这是一支没有多大用处的笛子,让小孩子当玩具耍还可以。“与其说它是笛子,不如说它是一根钻了孔的竹子,”他说,“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的。”老教师的话跟当年木匠的话一模一样,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他接过这支笛子,左看右看,始终看不出什么毛病。老人解释说,这是利用当年的竹子做成的,经不起吹奏。他更加困惑了,当年的竹子又怎么了?难道非要放陈旧了,再来做?什么东西不都是新鲜着好用吗?老人看出了他的困惑,接着讲道:“你不知道,凡是用来做笛子的竹子,都需要经年历冬,因为竹子在春夏都长得太散漫了,只有到了冬天,气温骤冷,天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它的质地才能够变得更加紧密结实,不管你左吹右吹,轻奏急奏,它都不变样,不走调。而一年生的竹子,没有经过霜冻雪侵,虽然看起来长得不错,可是用来制作笛子,就勉为其难了,不但音色差许多,而且还会出现小裂痕,虫子也喜欢蛀这样的竹子。”
他恍然大悟。当年的木匠也有这方面的经验,但讲不出这样的道理,也并没有敷衍一个小孩子的话。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因为不是每根竹子都愿意经历严冬酷寒、风霜雨雪,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够因此而质地坚硬、品格贵重,于无声处顽强蜕变,于血肉筋骨内丝丝缕缕全部升华,当看懂它、珍惜它的人爱不释手,吐气如兰,它便音色顿现,蓬勃流长,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和永不减变的美。
(人生感悟)
许多成功人士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逆境,不经过挫折的人,怎能品尝出成功的甘美?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不仅有明媚阳光、和煦春风,也有严冬酷寒、风霜雨雪。不经烈火的多次焚烧,泥土不可能变成精致的瓷器,不经过严冬酷寒的洗礼,竹子难以被刻成音色美妙的笛子。不能在挫折和困境中保持一份淡定的心境,又怎能在人生中赢得从容呢?
清扫心灵的扫把
罗伊·格劳伯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也是世界上着名的“量子光学”之父,在他快要过70岁生日的那一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可惜最终这个奖项却没有落到他的头上,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对量子光学的研究,开始问自己是否能够凭着这项研究成果如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的怀疑和审问对自己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格劳伯发现自己在研究的时候经常出现精力不集中的事情,更可怕的是格劳伯经常会问助手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了。
正当格劳伯为自己怀疑自己而苦不堪言的时候,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幽默科学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举办的“伊格诺贝尔奖”——又叫“搞笑诺贝尔奖”邀请他参加,格劳伯参加了这个活动,并和那些科学家们一起自娱自乐,大喊大叫,但当身边有科学家提到这一生要是真的获得诺贝尔奖,真的走上瑞典的诺贝尔颁奖台的时候,格劳伯觉得心底又有一阵阵的痛。
伊格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结束之后,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会场,只有格劳伯一个人呆呆坐在椅子上,他的大脑中还在想着真正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也许是看到台上太多的纸飞机和颁奖留下的纸屑,格劳伯不由得拿起角落中的扫把,开始清扫起会场来,他一下一下努力地挥动着扫把,看着慢慢积聚起来的纸屑,格劳伯忽然间觉得自己的心是那么地宁静,他忽然间为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不安觉得可笑。当那些纸屑被格劳伯倒进垃圾桶的时候,格劳伯觉得自己的心灵一下子轻了许多,就像自己心灵上的那些尘埃随着自己的扫把一下一下都扫进垃圾桶里了一样。
第二年、第三年……第五年,已经白发苍苍的格劳伯还是头戴斗篷手拿扫把,早早地就站在伊格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他已经等不及那些人离开再扫,他在人们一边颁奖的时候,就一边扫那些台下的人投掷上来的纸飞机,仿佛他的眼前也只有纸屑和飞到台上的纸飞机,至于那些奖颁给谁,谁上台领奖已经与他无关。就这样格劳伯一直在伊格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整整当了11年的清扫工。
2005年,真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落到了格劳伯的头上,这一年,格劳伯刚好80岁,人们以为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格劳伯不会再出现在伊格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更不会再拿起扫把,然而就在这年的伊格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格劳伯又拿起了扫把,站在台上。
格劳伯的一名学生冲到台上,想拿走格劳伯手里的扫把,格劳伯却对他的学生说:“你以为诺贝尔奖的真正获得者就不是常人,他们心灵就没有污垢?所以你不能拿掉我清扫心灵尘埃的扫把,你要知道我在清扫颁奖会场的时候,其实也在清扫自己的心灵。”
一位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拿着扫把整整清扫了11年伊格诺贝尔奖的现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更让人感动的是,已经82岁的格劳伯在2007年仍对那些希望他放下扫把的人说:“我手中的扫把,我将一直握下去,因为它能够让我清醒、执着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我清扫心灵的扫把,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拿走!”
(人生感悟)
心灵的轻盈,在于自己不断地清扫;淡定的心态,在于自己每日的自省。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的我们,这个偈语实在是战胜自身烦恼、解除心灵痛苦、获得自我解脱的一剂良药。只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
生活不是一场赛跑
如果有一件让你快乐的事情,你愿不愿意去做?你肯定说愿意,可是,你有时间吗?这件事在你的生活中重要吗?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断推脱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情,只因这些事情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不在他们的日程安排表中,或者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些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情,也或者是他们刻板到不能跳出既定的生活常规。
春春数都数不过来曾经给姐姐打过多少次电话说:“半小时后一起出来吃个午饭怎么样?”姐姐总会结结巴巴地说:“我去不了,我衣服都在外边晾着呢,我头发也该洗了。我希望昨天就能知道你这个安排,要不我今天就不会那么晚才吃早餐了,而且天看上去要下雨了。”春春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她那句:“要知道今天才是周一。”姐姐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可直到她去世她们也不曾在一起吃过午餐。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
由于我们往生活中填塞了那么多琐碎而不重要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正倾向于把时间都安排给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挤掉了本来属于快乐的时间。
我们总是这样想——
当我们的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后,我们会回去探望我们的祖父母;等我们把客厅的那块旧地毯换掉后,我们会去休闲一番的;等我们另外两个孩子也都上完大学,我们会再去度一次蜜月……
生命随着我们逐渐变老在慢慢地加速消逝。日子越过越少,而我们对自己所列的承诺却越攒越多。每天早晨我们醒来,对生命所表示的不过是例行的不断祷告,“我将如何如何……”“我计划如何如何……”以及“总有一天我会的,当所有事情都安定些的时候,我们会如何……”
只是,会有那么多时间等着你吗?
有一天,当春春再一次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她注意到,毁灭之前的那个夜晚,女人们还在为了保持苗条身材而放弃享用餐后甜点。这是何等的可叹!从那时起,春春开始尽量使自己在处世上变得更灵活些。
她已经十年没碰过冰激凌了。其实她很爱吃冰激凌,只是她一勺一勺细细品味的同时,那玩意儿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她脆弱的肠胃,损害她的消化功能。于是,她选择放弃。有一次,她终于停下车买了块儿三明治夹心冰激凌。那时候她觉得,即使她的车在回家的路上撞到冰山,她也死而无憾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像春春一样,为了某些不可预知的或者可能出现的状况,克制自己的想法,不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继续享受你的生活,做些你“想”做的事,而不是那些什么你“应该”做的。如果你很快就会死去,而且只能再打一个电话,那么你会打给谁并说些什么呢?想到那些,你现在又为何等待呢?
你注视过在旋转木马上玩耍的孩童吗?你聆听过雨滴轻落的声音吗?你追随过飘忽飞舞的蝴蝶吗?你凝视过落日的余晖吗?你每天都忙忙碌碌地度日吗?当你问声“你好吗”,你可听到了回答?
当一天完结的时候,你是否躺在床上脑子里还装着明天要做的家务?在孩子提出某个愿望的时候,你是否以一句“这事我们明天再做”来打发他,却在匆忙中忽略了他的感受?你是否曾跟好朋友失去了联系,让一段真挚的友谊遗憾地画上了休止符?为何不尝试着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当你焦虑而忙乱地度过你的一天,这一天对你而言就像是一份没有打开的礼物,就那样被扔掉了。生活并不是一场赛跑,不妨适当放慢脚步,在生命之歌结束以前,用心来聆听这段生活的乐章。
(人生感悟)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成名要早,致富要快,快速入门,快速记忆,英语速成,爱情速配,冲冲冲,赶赶赶,内心仿佛总有一个声音驱使着人们卖力地工作,拼命地赚钱,辛苦地育儿,快餐果腹,行色匆匆。
然而,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匆匆地赶路时,却错过了一路的美丽风景。我们驱赶着生命,快得让自己的灵魂都追不上了。殊不知,生命中也有不能承受之快。生命不是赛跑,一个眼睛看着过去,一个眼睛盯着未来,灵魂落在后面,周遭的一切都在为快速到来的未来做准备,这个姿势难看,这个活法可笑,这个人生快得让我们忘记快乐!不如让自己慢下来,做一个从容、淡定的过客,细细欣赏人生旅途的美丽风景。
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这是关于一个艺术家的故事。
有个画家已经六十多岁了,画技炉火纯青,尤其是他画的鸭子,形神俱备,极为传神。有人问他:“听说您在‘十年动乱’中曾遭受迫害,在那样的环境中您是怎么保持一颗平静之心去提高自己的画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