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前的苏联是欧洲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苏联解体后,法国便跃居首位了。此外,英国约有20万,德国10万,荷兰、比利时各3万。经过两千年的融合、通婚,犹太人在外貌特征上同欧洲人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已是地道的法国人、英国人……区别在于宗教信仰,大部分犹太人仍信仰犹太教。由于历史和种族原因,欧洲很多犹太人从事商业和借贷业,其中的成功者进而成为银行家。欧洲最古老、最显赫的银行世家罗思柴尔德家族就是犹太人。在文化科技领域卓有成就的犹太人也不少,如199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沙帕克、法国大画家夏加尔等。
在欧洲各国,从中世纪到近代,犹太人多次受到驱逐、迫害,他们的财产也一再被没收。但只要局势一稳定,他们定居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又能集聚起大量的财富,成为所在国家不可或缺的财政来源。近代欧洲的不少大银行、大企业、大公司都是犹太人创办的,有名的犹太大亨也比比皆是,有着世界商人之称的犹太人在欧洲的商业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18世纪,波兰工业的起源主要归功于犹太人的工作,他们租赁着贵族最大的庄园,开采矿藏,修建道路,创办面粉厂、酒厂和食品加工厂。
说起欧洲的工业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和古根海姆家族相比。1848年,刚满20岁的梅厄·古根海姆从瑞士来到了美国。在成功地建起了一个经营擦炉粉和刺绣品的企业以后,他转而投入到矿藏开采,在科罗拉多获得了莱德维尔矿区。这个矿区因溢水而几近废弃,但是他排干了水,使之成为他的财源。他有7个儿子,大多从事矿业生产或经营,他还在美国的西南部、墨西哥和南美拥有一些矿区和冶炼厂。1901年,他将他的资产和“美国冶炼公司”的资产合并。当时已成为公司总裁的他的次子丹尼尔在玻利维亚、智利和西非开发了一些新的矿区,并建起了一些新的冶炼厂,而他的长子伊沙克则担任了在世界各地开发新矿区的“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头领。古根海姆家族从事于黑色及有色金属、化学品甚至钻石生产的每个阶段的工作,他们的公司在仍然主要是一个家族财产的时候,其资产也已超过5亿美元。
1839年出生于卡塞尔的路德维希·蒙德在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的布隆内尔蒙德公司。他常常督促自己和其他人更加奋力拼搏,正如他的一个同事在以后回忆到:他天生就具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从不认为自己会失败,并且对那些承认自己会失败的人几乎毫不同情。一个朋友曾要求他不必过于苛求一个未能成功完成他所分配的工作的人,认为那个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蒙德则说:“上帝会帮助尽了最大努力而未获得成功的人,没有别的指望,我不需要他。”
德国最大的犹太工业家,当然是拥有通用电力公司的埃米尔·拉特瑞了。这家公司为德国人提供了第一个电话传输系统,并在1915年拉特璃去世时已经拥有了7万名员工。拉特瑞的儿子瓦尔瑟在接替他父亲担任公司总裁后,曾试图增加生产经营的品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邀担任了政府官员并成为德国经济的实际控制者。战后,他继续担任了政府的经济顾问,并先后担任了重建部部长和外交部部长。
犹太人在中国
早在唐代就有犹太人从陆路经古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但较多的犹太人是在北宋时期以后从印度转道进入中国的。
当时,这些犹太入主要的活动是经营商业,尤其是出售布匹。开封当时是北宋的都城,有近百万人口,经济非常繁荣,这样就为这些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提供了发挥的广阔天地。
名扬开封府的石璞就是这些犹太人当中的一个。在清朝康熙年间,石璞来到河南省开封北土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是一间自产自销的丝绸手工工场和零整批销店。石璞是个机敏而勤劳的犹太后代,他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发觉丝绸行业有发展前途,从而决心在这方面开创自己的事业。善于心计和有长远谋略的他,在开创丝绸事业中不急于求成,而是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打下基础后,才直接介入。
当他真正独立经营之时,做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炮打响,使自己的经营一往无前,击败各方竞争者。石璞的丝绸业务经营是从当丝织厂学徒开始的,当他立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之后,他不嫌弃当学徒的收入微薄,也不畏惧学徒工作的艰辛,到一间丝织厂去当学徒。在那里,他埋头工作,不怕苦和累,样样工作都争着去干,由于细心观察、注意学习,他每项工作都很快上手,干得出色。厂里有些人笑称他是小黄牛,不明白他这么卖力当学徒所求的是什么。石璞如此卖力工作,为的是熟悉织造丝绸的各种技术,掌握有关诀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丝绸技艺迅速提高,老板很赏识他,很快把他当做技工使用。经过几年的学徒生活和几年技工生涯,石璞成为一名丝织行业的能工巧匠了。此时,时机已成熟,他找了个适当的理由,以自己前段积攒的一些积蓄和学习到的本领,创办“石子玉汴绸庄”。开始之时,他的绸庄只是一间狭窄的小工厂,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后大半截是工厂,其内是机房、剪裁、纺织、绣花、平熨等加工场地,前小半截则是零售、批发展卖店。就是这么一个前店后厂的小绸庄,石璞自任老板,又是技师,并且是推销员。
由于石璞织造丝绸的技艺超群,作出的产品倍受顾客欢迎。他织造的各色绫、绸、纱很快驰名各地,远销全国及海外,传说石璞曾经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随着生意的兴旺,石璞的加工厂和绸庄逐步扩大,成为开封乃至中国数一数二的大绸庄。他们生产的黄绫,色光绚丽,质地细密,轻柔飘洒,成为驰名中外的名产。当时河南地方乃至全国的大吏和富豪常用这种黄绫上贡皇室,号称“贡绫”。石璞开创的汴绸庄由于经营得法,在他自己及其后裔的努力下,蓬勃发展,经历了九代清朝皇帝,直至民国年间,前后历时200多年。留下了许多关于石璞和“石子玉汴绸庄”的传说故事,如《十二个金牛犊儿的故事》、《康熙私访汴绸庄》和《石子玉汴绸庄的好丝绸》等。
近代又有一些犹太人社团在中国兴起,它们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等几个大中型城市。
在19世纪中叶,精明的犹太商人以他们特有的商业眼光,瞄准了黄浦江畔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淘金”。近代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以英籍居多,大都来自英属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地。从鸦片、茶叶、丝绸贸易开始,后发展到工业、金融、房地产等方面,逐渐成为上海乃至远东最富有的犹太商人集团。
第一个来上海谋发展的犹太人是大卫·沙逊。沙逊家族不仅最早来到上海,而且经过100年的经营发展,成为上海外商中的首富。大卫·沙逊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大约在19世纪初迁到英属印度的孟买,并加入了英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