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趁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收捡好东西,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遗书。我在遗书中说:‘亲爱的爸爸、妈妈,女儿就要离开你们了。当我就要离开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是多么的难过。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姑娘,活着是多么的好。可是疾病使我失去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权利。虽然我有病,但是,我不愿做这沸腾生活的旁观者。我愿像别人一样,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我,原谅我。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跟你们生活的那些岁月。我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并且还给自己打了冬眠灵。我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一段催人泪下的诉说。因而节奏缓慢,语气厚实,音调低沉,语速较慢,停顿和重音较多。非此,既不能充分表达张海迪彼时彼刻的心情,又不能激发听众的情感。
三是激昂型:抒发激昂、喜悦、愤怒、紧张等多种感情时所使用的一种节奏。语调高扬,大起大落,语速快,节奏流畅,音色明亮,重音与停顿较多。例如,《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的战地讲话,就是极好的范例。
“我们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们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们的千军万马就要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可刚才,有那么个神通广大的贵妇人,她竟有本事从几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这前沿指挥所。她来电话干啥?她来电话要给她儿子开后门,让我关照关照她儿子!奶奶娘!走后门,她竟敢走到我这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我在电话里把她臭骂了一顿!我雷某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走后门,谁敢把后门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没二话,我雷某要让她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前面几句,急骤、强音,有雷霆万钧之力。接着叙述事态,中速、低音,再加上停顿,表现激情。从“奶奶娘”起到“还是地老爷的太太”,由低而高,由慢而快,愤怒至极。“走后门”之后几句,停顿,由低而高,渐次提高,斩钉截铁,怒不可遏,一泻无余。轻重、快慢、高低交错有致,在极强的节奏中,完整地表现了当代军人的气质与气魄。
这三种类型的节奏,既可作为整篇演讲的基调,又可交替使用,灵活多变,但必须以演讲者的情感为依托。o变音技巧
演讲中,为了加强语音的表现力,造成形象感感染听众,演讲者常常使用某些特殊的发声技巧。因为声音发生变化,便称之为变音。
演讲中常用的变音有拟声、拖腔、气音、喷口、颤音等。
(一)拟声
因为表达的需要,演讲者有时需要转述别人的说话,有时还需要模拟各种声音,如风声、雷声、海涛声、狗叫声等。这是一种声色的变形。例如,蔡朝东的《理解之歌》演讲辞,有这样一段话:
“由于初上战场,没有经验,还在埋头看书,突然听到一位战士叫了起来:‘炮弹!’随即一把将我往战壕里推,我们稀里哗啦就进了壕沟,当时是跳下来还是滚下来的,我也记不清了,只知道趴在战壕里不敢动。就听到一阵空气撕裂的声音‘唰一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紧接着整个阵地都在摇晃,大概一两秒钟以后,噼里啪啦的,石块泥巴打到了身上,等身上挨了几下后,才反应过来应该进洞啊!”
为了加强逼真感,上述这些加点的词都需要模拟,否则演讲就显得苍白,缺乏表现力。
拟声的直接作用,就在于通过各种类型的声音帮助听众推想声源,进而产生形象感。运用这个原理,演讲中只要降低舌位,放松肌肉,使声音变得苍老,就可以使听众知道这是模拟老人讲话;将发音器官的肌肉绷紧,舌位推前升高,从发出的明亮的声音中,使人想到这是模拟小孩说话。
拟声不是表演,它并不求逼真,只求会意。譬如,演讲中要转述这样几句话:
“步话机里团首长命令的话音刚落,连长便喊了起来,小王,j中锋号!同志们冲啊!”
战场上,这种情景当然是十分壮观的,连长喊出的这句话的音量是很大的。但作为演讲,演讲者如果在台上同样按连长当时情景声嘶力竭地大声吼叫,不仅会破坏演讲的整体效果,甚至还会使听众觉得滑稽可笑。正确的处理方法应是适当压抑,用略带夸张的声音表现当时的情景就行了。
因此,保持演讲者语音的本色,这是演讲中模拟声音要特别注意的,否则就破坏了语音语调的协调统一。
(二)拖腔
拖腔是字尾的一种超长发音。为了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不强调字头而强调字尾,让字尾延长一定的时间,就形成了拖腔。请注意下列三例:1.“他为什么总那么说,我琢磨来琢磨去,难道——这话中还有话?”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的人,已于2月7日夜或8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10弹。
原来如此!……”
3.“他把自己的力量投入了美好的事业——教育。”
第一例,在“难道”处用拖腔,表现说话者进入一种沉思状态,他在细细琢磨;第二例,“原来如此”,应该用拖腔处理,因为这四个字贮满了鲁迅先生的愤激之情;第三例,“教育”也是用拖腔处理的,不仅起到了书面语的破折号的作用,而且也留给听众回味的余地。
总之,演讲中恰当地使用拖腔,可以渲染缠绵的感情、沉思的状态,也可以表现深沉的内心矛盾。但不可乱用,更不可故意拖腔拖调,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来教训别人。
(三)气音
气音,是控制声门的发音方法。用这种方法发出来的声音类似耳语,语音中央带着呼吸音。使用气音,可以控制描绘耳语,可以表现软弱无力,或者特别激动、特别劳累、特别紧张的情景。例如:
“在小曹地区的战斗中,一位战友身上连中三弹,昏倒在地。当他醒来时仍坚持战斗,不料飞来一颗手榴弹,把他的小腹炸开,肠子“哗”地流出来,落了一地,这时他随手捡来敌人的烂钢盔,用右手抓起沾满泥和血的肠子塞进肚子里,用钢盔卡住,用子弹袋扎紧,一米、二米、三米……他继续向前爬了1 0米远,打出最后30发子弹。”
这个事迹曾经感动过许多人,除了英雄的举动感人之外,与演说者恰当的表达很有关系,其中就使用了气音。这种气音的使用,不仅表达了演讲者对英雄无可抑制的崇敬的感情,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英雄顽强拼搏的毅力。
气音不可滥用。为此,演讲时话筒不可靠得太近,带有呼吸声的语音,声音发虚,使人感到虚假。
(四)喷口
喷口,这种发音技巧来源于戏剧,发音时把字头(即声母)发得特别有力,声音是突然喷发出来的。
运用喷口,可以使字音响亮有力,传送很远,更主要的是可以渲染愤怒、激昂的情绪,加强气势。在声母是塞音送气的,如p、t、k喷口尤为明显。例如: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贪,是万恶之源!”
“看你横行到几时!”
上述带着重点的字词,用喷口发音,产生的效果都会特别强烈。
(五)颤音
颤音,是由声门的开放与阻塞急速交替而造成语音的不稳定性的一种变音技巧。这种表达技巧,通常是在演讲者异常激动或者十分悲痛时使用。例如:
“看看我们脚下这片大地吧!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土地!她给予我们的是太多太多,而我们给予她的却是太少太少,她的贫乏是我的不是、你的不是、他的不是……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扑倒在她的怀里,深情地喊一声“妈妈”,又怎舍得离开她呢?”
带着重点的词语,演讲者都用了颤音,从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加强了感染力。
在这一章里,我们既说了发声中的一些技巧,同时也讲了一些特殊技巧。两者虽然相辅相成,但侧重点还在于基本技巧的熟练掌握与运用。俗话说,“熟能生巧”,连发声的基本技巧都不掌握,就更谈不上掌握特殊技巧了。熟练地掌握了发声的基本技巧,一些特殊的发声技巧的掌握也不是难事了。2.态势表达技巧演讲不仅需要言词声音,同时还需要辅以动作表情。这种通过面部表情、体态、手势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手段,便称之为态势语言,亦称体态语、无声语言。
态势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
冲击力1-O.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表情
演讲的态势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既符合言语交际的规范,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人的各种态势语,仔细研究起来,有的是遗传的,具有生物学意义,保留着人类远祖进化过程中的痕迹,譬如,愤怒时咬牙切齿,磨拳擦掌;有的则出于心理本能,譬如,难过时捶胸顿足、揪头发;有的则是因为人的行为定势,无意识地做出来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一切都是自然状态的态势语言,并非演讲的态势语言。演讲的态势语言是在自然状态的态势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这种态势语言既能表情达意,又具有很高的审美性。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无须根据天性本身的原则来训练演员的声音和身体。这需要做一番艰苦的、有系统的和长期的工作,我号召你们从今天就开始来做。要不这样做做,我们的体现器就会显得过于粗糙,不能胜任指定给它的那种细致工作。”这虽然是对演员讲的,同样也适用于演讲者。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演讲者的态势,既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同时也是听众的审美对象。
演讲的态势语言辅助有声语言完满地表达内容,充分地抒发感情,态势语言可以看作是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加重或强化处理,具有强调功能。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就是说,态势语言可以把有声语言不便说、说不出的意思表达出来,或者帮助表达未尽之意,它具有取代和补充功能。
有声语言有声而无形,诉诸听觉;态势语言无声而有形,诉诸视觉。两者结合,彼此补充,相得益彰,具有优化功能。
演讲的态势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由头部语言、面部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几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协调合作,互相配合,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头部语言头部是演讲者形象的主体,是听众目光的焦点。头要正,目光亲切自然,发声方向略高于视平线,这是对演讲者头部的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演讲者的头部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常见的大体有四种形态。
(一)正位
面部正对听众,不频繁晃动,目光落在会场中部的听众脸上。这种形态多用于陈述性演讲,表达比较平稳的感情,显得庄重严肃。这是演讲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造型,也是变化其他位型的基点。
(二)侧位
侧位的最佳角度是满侧,即由正面向左或右满侧35。左右。这样,既能让侧面的听众看到脸部的正面,又能使其他方位的听众看到脸部的大半部分。
侧位打破了正位的严肃、单调的造型,给听众一种优雅感。
询问性、怀疑性的语言和表情多配合侧位动作。
(三)仰位
头部向上仰起,可微仰、可昂仰,亦可偏仰,但所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微仰表示思考和停顿,昂仰表示情绪激动,偏仰表示呼唤与憧憬。
恰当的仰头,也可以给听众一种生动感。
(四)垂位
垂下头,垂下的程度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浅垂位一般表示谦虚、停顿和思索;深垂位表示悲伤、伤感和难过。
演讲中演讲者的头部不是僵直的,而是各种位型交替变化,时而正位,时而侧位,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时而抬头,时而低头,并配合各种手势和身姿,既有表现力,又生动多姿。总结演讲者的各种姿态,研究者们指出,演讲者的头部和两肩构成了三点,这三点最好不要同时正对听众,这样做,演讲者的姿势可能会更优雅动人些。面部语言俗语说,出门观天色,进门观脸色。观颜察色,看脸色行事。这就是说,人的面部是可以反映出内心变化和情绪的。如气愤时,血管收缩,脸色苍白;激动时血管扩张,脸色涨红;高兴时笑逐颜开;得意时容光焕发;失意时满脸阴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因此,演讲者在演讲时面部应该表情丰富,通过积极的调节、控制和支配,使表情准确地、自然地、恰当地体现自己的丰富感情,使听众便于领会。
面部语言,可以是抒情性,即将演讲者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外化为面部的肌肉活动和神色的变化,例如,口角向上,脸色和悦红润,纹路顺当,这是高兴;口角向下,嘴唇或紧闭或张大,脸色或阴郁或苍白,纹路只是协调,这是悲痛或厌恶;咬住下唇,这是忍耐;咬牙切齿,这是仇恨;如此等等。除抒情性语言之外,还有示意性语言,即面部肌肉均衡运动,动作协调,表现出微笑、庄重的神情。譬如,当听众鼓掌和发出善意的笑声时,演讲者微笑颔首;明白了听众的要求时,嘴角两边肌肉均匀拉开,溢出笑意;向主持点头、挥手,以示谢意,等等。
(一)笑
在面部语言中,笑是一种特别值得提倡的语言。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交流与交际工具。不管演讲者的心情如何、态度怎样、情绪好坏、有何倾向,只要他笑,不管他是怎样笑、是何种笑,听众便立即可以读懂这种语言,并且受到感染;笑是愉快的,是获得友谊、取得信任、融洽关系、化解窘态的重要手段;笑也是一种武器,它可以“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对胆大妄为的人也是~种制裁。
笑是千姿百态的,有微笑、大笑、狂笑、欢笑、苦笑、嘲笑、冷笑、狞笑、奸笑、真笑、假笑、嘻皮笑、皮笑肉不笑等等。
不同的笑,显示着不同的思想态度,情感心态,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人曾对笑的情态作出这样的归类与评价:
最愉快的笑是有说有笑;
最高兴的笑是开怀大笑;
最幽默的笑是别人笑而自己不笑;
最痴呆的笑是莫名其妙地跟别人笑;
最自豪的笑是哈哈大笑;
最美丽的笑是微微一笑;
最有情味的笑是回头一笑;
最遗憾的笑是边哭边笑;
最委屈的笑是苦中痴笑;
最没意思的笑是不笑装笑;
最难为情的笑是掩面而笑;
最使人不高兴的笑是嘲笑;
最使人摸不透的笑是假笑;
最阴险的笑是皮笑肉不笑;
最可怕的笑是奸笑和狞笑;
最难听的笑是狂笑;
最残酷的笑是冷笑;
演讲者在演讲中一般应面带微笑。微笑是美好感情的自然流露,真诚的微笑,不仅表明自己有教养、有信心,同时也表明对听众的友善与信赖。除此之外,还要在演讲中不失时机的制造笑的语境。最能引人发笑的是讽刺。讽刺本身就是笑的艺术。讽刺之所以能引发笑,是因为演讲者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矛盾的、反常的、违反常规常理的现象加以集中,并通过谐趣手段加以表现,从而使听众产生了心理扑空,因为心理扑空,便产生心理刺激,因为心理刺激,于是笑声****。这种笑是最彻底的,在使听众获得极大的愉快感的同时,对社会生活的丑、恶、假的现象的否定也是最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