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应用知识大全
3786600000011

第11章 演讲者(9)

(3)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的美。它包括两个大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明媚的阳光、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月色、澎湃的大海、逶迤的山峦……二是经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加工过的自然美,如整齐的梯田、绿化的山林、金黄的麦浪、雪白的羊群、枝头的蜜橘、花草繁茂的公园、绵延不绝的林带……人是大自然之子,人类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必然地相伴相依的亲密关系,而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则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的。从表层的意义上说,自然美来自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自然属性的认识;而从深层的意义上说,自然美又是来源于“人化的自然”——即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在自然物上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使人类在自然物上看到了人类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因而人会觉得自然物是美的;或者人类通过正确地认识自然,并且有效地利用和支配自然,从而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过去与人类相敌对的自然变成对人类有益、与人类亲善、为人类服务的自然,这是“人化自然”的隐蔽形式。还有,自然物作为人类生活的寓意和象征,也会显示其审美的意义。如孔子说“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梅兰竹菊被称作“四君子”等,就在于它们对于人类有着某种寓意和象征的意义。自然美属于共同美,它可以为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人所共同喜爱。另外,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人们更多地从自然外在形态的美上对自然物倾注自己的爱美之情。

(4)艺术美。艺术美是经过艺术创作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美加以艺术的创造和表现,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这种美我们已经在上面谈到。

(5)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社会生活、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式因素如色彩、线条、声音、形体的有规律的组合。在具体的美的事物中,形式的美不能脱离内容的美而独立存在,它要为内容的美服务,但在形式感的意义上说,形式美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们可以从某种纯形式的意义上去欣赏形式的美,获得纯形式的美感。如圆形的柔和、方形的刚正、水平线的恬静、波状线的优美等等,都可以暂时脱离物体的内容而独立存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有:单纯统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等。

(6)优美与崇高。优美指婉约柔和的美。其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平衡状态。优美在形式上是属于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说,优美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这种优美的表现是风和日丽、乌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青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或是夕阳西下,一脉金晖斜映在山头水面,或是在蔚蓝色天空里的淡淡金色……这些境界都体现了优美,给人以和谐、安静的审美享受。崇高是美的一种壮美形态,它是那种豪放雄浑的美,常常以体积上的巨大或精神上的雄伟,令人惊心动魄,感到势不可挡,从而心向神往。崇高美能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鼓舞人的意志和毅力,使人感到高临在平庸和渺小之上,促使人们自觉地去和卑鄙、畏缩作斗争。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前者给我们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后者给我们的却是无限的力量感,它们都能给人很好的审美享受。

有关美学的知识也很多,除了这里提到的以外,还有如中外美学史知识、审美欣赏知识、审美创造知识、美育知识等等,演讲者也应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社交礼仪知识

演讲是一种以口才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活动,它离不开一定的社交礼仪知识。演讲者作为一个面对公众进行传道授业的宣传鼓动者,他的所有活动都需要以必要的社会交往为前提,都要以得体的礼仪为规范,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被听众所接纳、为公众所欢迎的人。请看吕天的演讲辞《欢迎你到徐州来》中的一段话:

我没有受任何人的委托,不能代表徐州人民,但可以代表我自己和我的全家,热烈地欢迎在座的朋友们到我们徐州来。徐州,不如上海那样繁华,不如天津那样发达,不如武汉那样便利,不如贵阳那样多姿,不如西安那样古老,不如成都那样富庶,不如兰州那样质朴,不如长春那样宜人,更不如这里——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这样令人神往!但是,朋友,徐州也是我们祖国母亲肌体上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母亲看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在徐州这块土地上,同样可以寻找到我们祖先的脚印,同样有着烈士流过的鲜血,同样有着旧社会留下的苦难眼泪,同样流淌着开拓者的汗水,同样有着旖旎的风光,同样有着含苞的花蕾,同样有着沸腾的生活。徐州的山有情,水有情,草草木木都有情,徐州人民更有情啊!徐州之美,有诗为证:“自古彭城到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绿柳掩映黄茅岗,古风相飘燕子楼。”

来吧,朋友!到徐州来吧!但是请你务必带上一样东西,那就是“爱”。请你带上对祖国的爱,对同胞的爱,对时代的爱,对事业的爱……用你最诚挚的爱去交换徐州700万人民的爱!

这段饱含真情的演讲辞带有鲜明的社交和公关色彩。演讲者用词热情、诚恳,富有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缺少社交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口才,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演讲效果的。社交即社会交际,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和相互作用。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或联系。社交一般分为个体与个体的社交、个体与群体的社交和群体与群体的社交三种。健全的社会交往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康的个性人格的基本途径。马克思曾说:“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和根源。”离开了正常的社会交往,一个人的心理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有的人存在着孤僻心理,不愿与人交往:有的人有自卑与羞怯心理,不敢与他人交往;有的人又有着偏见、狭隘或固执心理,难以与他人交往。这些都会影响一个演讲者的主体素质,甚至直接影响他的演讲效果。社会交往离不开交往双方之间的彼此认同、互相尊重。交往者之间为了实现彼此的认同与尊重,必然要选择一定的参照标准,这种人际间交往的规范和参照标准就是礼仪。在这里,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仪式和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与程序。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讲礼节、重仪态,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孔子就曾把“礼”作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礼仪学专著,它告诫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古代的苟子则把“礼”看作是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认为“礼者,人道之极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如何构建演讲者的知识结构

一个演讲者需要了解的知识浩如烟海,无际无涯,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正如古代的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在有限的生命时空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付出更多的努力。英国的罗斯金说过:“要想获得有用的知识,从来没有嫩草萋萋、百合盛开的小路供你行走;人们总是沿着溜光陡峭的山岩去奋力攀登。”确实是这样,要获得演讲所需要的知识,也必须以坚韧的攀登精神和正确的求知途径去一步步到达知识海洋的彼岸。一般来说,构建演讲者的知识结构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多方面的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学来的,是日积月累获得的。如古人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干仓万箱,非~耕所得;千天之木,非旬日所长。”(葛洪)演讲者的丰富知识及其完备的知识结构只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学习,来源于不断的积累。这有两条基本的途径:

一是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知识,在生活经验中掌握和运用知识。这是因为沸腾的生活本身就是知识的海洋,生活的经验就是知识的宝库,演讲者只有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并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当然,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生活,但并不是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要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者,还必须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做积累知识的有心人。

二是通过学习和认知,在前人的知识宝库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礼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汉代的王充也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知。”当代演讲家李燕杰,知识渊博,每次演讲总能以广博的知识、精深的哲理打动人心,那是因为他好学深思,从而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驰骋。且看他的著名演讲辞《德才学识与真善美》中的几个小标题:

第一个小标题: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

第二个小标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个小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四个小标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

这样典雅的标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是不可能表达出来的。

在世界华语大专辩论赛上,我国的大学生代表队屡屡获胜,这是智慧的胜利,口才的胜利,也是知识的胜利。辩手们广博的知识是他们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第二届“狮城舌战”中,复旦大学队与台湾大学队就“人性本善”问题展开辩论时,有这样一番舌战:

对方三辩:对方辩友,请您回答我们,苟子说的是性恶说,还是性无善无恶。

我方三辩:这点都搞不清楚,还来辩论性善性恶?……

对方三辩:荀子说:“无为则性不能自美”,说性像泥巴一样,它塑成砖就塑成砖,塑成房子就塑成房子,这是无善无恶呀,

对方辩友。

我方四辩: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之所积耳”,什么叫“注错习之所积耳”呀?对方辩友。

对方三辩:荀子说错了!荀子说他看到什么是恶的,不是说没有看到善,你就说是恶的。没有看到善是不善,不是恶,对方辩友。

我方四辩:你说荀子错了就错了吗?那要那么多儒家学者干什么?

对方三辩:儒学就是来研究荀子到底是说了性恶还是性善嘛!

我方二辩:荀子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性恶,其善伪也。”

复旦大学队的辩手在辩论中显示出良好的知识结构,终于在辩论场上节节胜利。但这种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据复旦大学队的教练俞吾金介绍,他们的辩手们在大赛前的准备阶段,就做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工作。如他们制定了精读和泛读的书单,泛读的书有近百种,涉及文科的各个学科;而精读的书主要是《老子》、《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候补队员张谦描述当时的读书情况时说:“夜读《春秋》,房间里读经诵典之声不绝于耳。到了次日要读书汇报或者考查之时,更是活脱脱要拿出悬梁刺股的劲头来。读《孙子兵法》时,我们运筹帷幄;读《老子》时,我们坐而论道;读《论语》,我们又之乎者也。所谓书山可攀勤为径,我们便是这样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中觅得了一条探宝之路。”(《狮城舌战》,第111页)另外,他们还组织讲座,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先后组织30多位专家给队员们开了50多个讲座,以弥补他们在知识结构上的局限性。队员们说:“这50堂讲座,每一堂讲座都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从朱维铮教授的中国文化史到何思广老师的西方美学史,从谢遐龄教授的中国古代哲学到朱明权老师的当代国际裁军,从基督教到艾滋病,从文化语言到分子生物学,每位老师都有那么多的如珠妙语。”(《狮城舌战》,第113页)正是因为他们广撷博采,从人类的文明典籍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所以他们才能在辩论中步步为营,赢得比赛的一个个胜利,为祖国赢得荣誉。辩论演讲是这样,其他类型的演讲也是这样,演讲者应该并且必须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和认知,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注意知识的博与专

作为一个演讲者,其知识素养当然应该是丰富的、精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数量上的堆积而无体系上的健全和结构上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博与专的统一。所谓“博”,是指知识的广度而言的。一个演讲者,无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各个横断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同领域,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研究。他应当善于拓宽知识面,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还是对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等,都应该有所了解。只有这样,在演讲中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利用自己知识广博的优势,使演讲内容做到丰厚充实、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从而使听众顿开茅塞,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所谓“专”,是指知识的深度而言的。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一个人要想什么都懂,门门都精通,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就是一门单科的知识,要想面面俱到地全部熟练掌握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这就要求演讲者要集中精力,在“博”的基础上锲而不舍地钻研某一学科或某几个方面的知识,做到学有专长,以便在演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这里,博与专是密不可分的。博是为了专,专又离不开博,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例如“狮城舌战”中辩论演讲就体现了博与专的统一。在复旦大学队参加的三场比赛中,他们感到有关“艾滋病”的问题大家还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于是,他们专门请来了上海传染病防治所的康来仪教授给大家补课,很好地弥补了选手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缺陷,后来在辩论“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时,辩手们以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专门的知识体系,使自己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并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现代科学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对现代演讲者的知识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演讲者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这些新学科、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以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在知识修养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或站在时代的前沿。也只有这样,他的演讲才能传递出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见解。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演讲者属于社会的先进分子和敏感阶层,是时代的精英人才,他应该站在时代前列,感应时代的脉搏,及时地了解和获得新的知识信息。而不能总是老调重弹,用过时了的知识去对付新时代的听众;更不得因循守旧,对新的东西持排斥的态度,做时代的落伍者。特别是要讲授新的问题,涉及新的知识领域的时候,更应该懂得尽可能多的现代新知识,让听众从演讲中得到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