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55

第55章 是谁分裂了南斯拉夫(9)

南斯拉夫把民族平等原则视为解决各民族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则,为此要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平等地派出人员参与联邦管理机构,领导人由他们轮流担任,在议会中实行“民主协商,,原则,讨论涉及一个共和国或自治省利益时,他们有否决权。这种“各民族权利均等”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很平等,实际上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它虽然大大提高了某些人数较少的民族,如黑山、科索沃等地民族的地位,却限制了人口较多的民族,如塞尔维亚族人民的权利,使之心怀不满。同时他们大力批判国家权力集中的“危害性”,过分强调了共和国和自治省的独立自主性,把议会和联邦政府变成了争夺各自利益的场所,而联邦政府的权威却越来越小。这对于有长期分裂传统而历史上又很少建立统一国家的南斯拉夫各民族来说,无疑是助长了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民族主义倾向,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第六节分裂是国际格局变化的必然产物

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处境及其相互关系,历来受外部因素的重大影响和制约。在两极格局下,南斯拉夫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实行独树一帜的自治社会主义体制,对外实行不结盟政策,与美、苏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保障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随着苏联及东欧的剧变,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对南斯拉夫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成为促成南斯拉夫四分五裂的重要因素。

一、两极格局的消失对南斯拉夫国内局势产生巨大影响。在政治上。一方面,两极格局的消失,外部压力的减弱,使南斯拉夫原来处于相对稳定和抑制状态中的矛盾,特别是********,迅速地爆发出来;另一方面,多党制对南斯拉夫政局造成巨大:中击,使南共联盟的一党执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斯拉夫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危机加深,尤其是********日益尖锐,但在两极格局下,一般还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或被抑制着。两极格局消失后,一方面抑制这些矛盾的因素受到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利用和挑动这些矛盾的力量大大加强,使之迅速发展。

与国际格局变化几乎同时发生的苏联、东欧多党制议会民主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南斯拉夫,西方国家多年来进行渗透所培养起来的势力急剧膨胀。它们利用两极格局瓦解、苏东剧变的时机大显身手,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六个共和国的多党议会选举到1991年上半年已全部完成。而多党议会民主造成国家缺乏必要的能稳定局面的权威,给南斯拉夫带来的是混乱和无政府主义。原来统一全国的核心力量—一南共联盟名实俱亡。虽然在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执政的是由原共盟演化而来的党,但实际上它们与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大不相同,并受到议会内反对党的钳制,其政策纲领已没有多少社会主义的性质。这样一来,民族利己主义自然成为处理各共和国之间关系的首要准则。各共和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日益增强,而且还自行建立独立的武装组织,使国内局势更趋复杂化。

在经济上,两极格局变化之前,南斯拉夫经济与西欧及世界市场的经济密切相连,曾得到不少好处。但是,南斯拉夫在与西欧的经济联系中处于最低层次,因此两极格局变化引起的世界经济波动,首先累及南斯拉夫。原来西欧从战略上考虑对南斯拉夫有一种一致的经济政策,而两极格局消失后,这种战略考虑已不存在。西欧各国对南斯拉夫的经济政策出现分歧,甚至对南各共和国的政策考虑也各有侧重。这对与西欧经济联系密切的南斯拉夫的经济非常不利。南斯拉夫最后几年的经济危机与此不无关系,而经济危机又促进了国家的混乱和分裂。

二、两极格局的消失使南斯拉夫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降低

两极格局的消失意味两极格局军事对抗中的消失,这样南斯拉夫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虽然南斯拉夫在巴尔于是个大国,但是,在世界上,甚至在欧洲也还是个小国。小国常常受大国摆布,外部势力的干预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冷战时期,南斯拉夫是天平上的一个筹码,可以用来稳定巴尔干地区的局势。在国际关系中,无论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在军事战略方面,苏联都对南斯拉夫感兴趣。对美国来说,南斯拉夫在意识形态上是对苏联的一种挑战,因为南斯拉夫走的是另一条道路,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从军事战略上来看,南斯拉夫不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就是一种平衡作用,因为南斯拉夫对苏联的任何接近都会改变北约南翼的平衡。南斯拉夫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很有号召力。因此它可以利用东西方之间的矛盾起到沟通东西南北关系的作用,提高它的国际威望,并增强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凝聚力。两极格局瓦解后,南斯拉夫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东西方和第三世界各国认为过去南斯拉夫在国际上的作用现在可有可无,甚至有的国家认为它分裂更能符合他们的利益,毕竟分裂的小国要比一个相对大的统一的南斯拉夫更容易摆布。

三、两极格局的消失使西方国家可以放手进行渗透和干预

长期以来,外部势力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对南斯拉夫进行渗透,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培养亲西方的势力,促使南斯拉夫共产主义政权演变;有的国家还不遗余力在科索沃培养分立主义势力。两极格局瓦解、苏东剧变给他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南斯拉夫分裂和冲突一开始外部势力就插了进来,而且越插越深,越放手。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外部势力的干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深、最广、运用手段最多的一次。被干预者所受的干预包括国体、政体、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教育、领土版图划分、某些领导人的去留等方面;干预者极其广泛,有联合国、欧共体、北约、西欧联盟、******会议组织等国际组织,还有作为解决南斯拉夫危机常设机构的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和平会议、五国联络小组,联合国和欧共体先后派遣的特使五人,以个人身份的各国政要,如卡特、密特朗,等等;干预的手段繁多,从游说、斡旋、调节、提出各种和平方案、推动或强迫和谈、施加压力、广泛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到军事威胁、空中打击、强行划出禁飞区和安全区、派驻维和部队、对有争议地区强制托管,等等,不一而足。在整个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是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增强了地位的欧洲(主要是西欧)。出于********的考虑,德国率先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独立。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南斯拉夫的存在,似乎与德国的统一不相容。南斯拉夫在奥匈帝国废墟上产生,但在二战中希特勒实行肢解南斯拉夫的政策,统一的南斯拉夫不复存在。在南斯拉夫陷人战争的前夕,在国家生存渺茫的时候,德国就向克罗地亚提出愿意支持他们建立“独立”的国家的建议,但被其拒绝了。在德国占领克罗地亚后,他们还是扶植了一个法西斯“克罗地亚独立国”。随着二战的结束,德国战败,新南斯拉夫诞生。冷战期间,德国分裂,南斯拉夫则维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990年德国实现了统一,而南斯拉夫却开始了解体。

战后东欧出现了几次危机,如柏林危机、波匈事件、苏军侵捷,但由于当时在两极格局下,谁也不愿和不能打破雅尔塔体系规定的势力范围,使这些危机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两极格局崩溃后,力量对比失衡,外部势力,特别是西方国家,可以放手进行渗透、干预,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美国等国家的政客扬言,南斯拉夫是东欧国家共产主义的最后堡垒,必欲除之而后快。不管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的独立过程,还是波黑战争,都可以看到外部势力的支持和干预,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持和干预,它们的“独立”是不可能成功的;而科索沃战争则更是美国和北约的直接干预和侵略,阿尔巴尼亚族的分立主义运动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持和庇护,也不会越来越严重。国际干预一方面促成和加速了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另一方面又使局势更加复杂化。欧共体在“调节”过程中,不但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分歧,而且发生了对南政策的大转折。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改变政策和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不但导致马其顿和波黑相继独立,而且在克罗地亚境内克、塞两方,波黑境内穆、塞、克三方尚未就国家未来达成协议前,只强调共和国通过全民公决实现独立,而不考虑其境内的塞族的利益,结果使克罗地亚境内战火未息,波黑的冲突又起。本来在波黑宣布独立并引起其内部三个********冲突时,三方尚能理智地就未来的国体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并就领土划分等问题进一步具体协商,但由于德国敦促欧共体其他国家和推动美国承认波黑的独立,随即导致波黑局势急遽恶化和复杂化,又打了三年,经过国际社会的不断调节和干预才达成“代顿协议”,实现和平。而“代顿协议”所确定的波黑国家的基本原则,从本质上看,与三年前波黑三个主要民族领导人磋商后自行达成的框架协议大同小异。但这场战争给波黑留下的潜在问题和困难要比当初他们自己解决时多得多,以至于“维和部队”至今还得驻扎在那里。

南斯拉夫作为一个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小国,在这样剧烈的国际格局变化中,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弱点,怎能抵得住这么强大的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冲击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斯拉夫的分裂也是外部势力支持和干预的结果。

)第七节历史的沉思

具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了,其自治体制也失败了,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其自治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及具体的实践和探索,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南斯拉夫的分裂,也可以吸取许多教训。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一、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虽然南斯拉夫民族问的确存在严重的不和情形,但是,各民族在多年来还是培养了不少关系,就算是它先天不足,但还是有存在的理由的。如果南斯拉夫能够正确地认识本国实际,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避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误区,把国家建设好,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还是会克服障碍,维护国家的统一的。

南斯拉夫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有致命的弱点,这就是它没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的提出虽然也以“马克思主义”作根据,但是从总体上看是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并且,为了避嫌和应付可能遭到的内外批判的压力,处处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辞藻和提法,宣传性过多,过于强烈,将一切都变得极其理想化,出现了在南斯拉夫被称为“新教条主义”的状况;在实践过程中必然出现过多的超前现象,将马克思说的未来社会一些可能的事物变换为现代的现实形式。如果说苏联斯大林主义是“左”的表现,那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也是“左”的,甚至是脱离现实可能性的更“左”的表现,比如“国家消亡”、权力下放,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国家消亡、商品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全面占有等,那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实现的。而20世纪的南斯拉夫的历史、国际现状都与马克思所论证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意义上的社会状况相差甚远。南共联盟把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原则搬到很不发达的南斯拉夫现实社会中来,向“自由人联合”迈进,结果在实践中碰到一系列问题,以致出现了经济停滞、下滑,社会全面危机,国家解体。虽然,南斯拉夫与其他苏联东欧国家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途径,但却反映出一个同样的问题。在对社会主义过渡、社会发展阶段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都一样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许多学者认为,南与东欧国家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它们之间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而应当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国情、历史和现状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理论如要真正能够成为实践的指南,必须要符合现实,符合各国国情。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过渡时期。即使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也不要盲目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化,应当根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充分认识国家的作用,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南斯拉夫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国家消亡论”运用于实际的国家。在与苏联论战的过程中,南斯拉夫为了消除国家集权的弊端,铲除官僚主义和特权阶层产生的根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铁托宣布“国家消亡的过程不可延误到来,而必须开始”。(《铁托选集1961~1973》,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34页)。南斯拉夫刚刚开始经济恢复时就立即开始放弃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在垂直方向,发展最大的自主性和把最广泛的权限交给国家的基层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在水平方向,把国家行政管理的一系列社会职能转交给独立的自治机构。”(《卡德尔论文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苏联东欧国家党政领导人专断的现象,但是也出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导致各共和国和自治省权力膨胀,各自为政,形成各共和国和自治省集权的局面。这样,不仅妨害了经济的发展,也助长了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倾向,并削弱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过早地放弃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三、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确认识和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时刻警惕和消除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要正确处理经济上发达和相对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积极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