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50

第50章 是谁分裂了南斯拉夫(4)

第三,一些共和国建立自己的武装。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人加紧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一些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党派也招兵买马,建立武装。至1991年1月,克罗地亚当局已建立起一支3万余人的预备役警察部队。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还公开抵制和反对联邦主席团关于解散非法武装组织和收缴武器的决定。1991年第一季度,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了《斯洛文尼亚国防法》和《斯洛文尼亚兵役法》,要求南人民军限期撤出斯洛文尼亚和在人民军中服役的斯族军人只在本共和国服役,准备接管人民军在斯境内的指挥权和一切军事设施和装备,撤换了斯洛文尼亚地方防御部队司令和参谋长等一批军官。6月2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正规军成立。

20世纪80年代南斯拉夫长期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生产停滞和滑坡,使得原来与西方国家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日益扩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深感不满。南共联盟作为唯一的执政党长期未能扭转局势,威信下降,党员人数减少。各地**********者乘机大肆活动,纷纷成立组织,要求进行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政治多元化,确立多党制,举行自由竞选。

1988年末和1989年初,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等发达地区,先后成立了各种政治组织和协会。它们有的宣布参加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统一战线组织),在其内部与共盟争夺群众;有的宣布不参加社盟,不承认共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引导作用,公开与共盟唱对台戏。

起初,南党政领导人曾公开反对实行多党制。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舒瓦尔在1988年年底说,“实行多党制将导致更大的冲突”,会产生“多政治中心的、封闭的和分割的社会”。南联邦主席团也发表声明说,南宪法禁止反对党的存在,联邦主席团将坚持要求国家主管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

可是斯洛文尼亚共盟中央主席团在1989年3月6日的文件中主张结束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克罗地亚共盟领导人拉昌认为,南共联盟应拒绝“垄断和指挥一切”的社会作用,“日益减少权力因素”,“不以统治党的形象出现”。贝尔格莱德市社盟主席团建议南社盟尽早就多党制问题开展自由讨论。4月14日舒瓦尔也改变论调,在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说,政治多元化是南共联盟改革的基本先决条件之一,南共联盟必须放弃执政垄断,否则将无法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在东欧邻国政局剧变的影响下,南共联盟在1989年10月21日的第二十八次中央全会上,面对各地反对派政治组织纷纷出现的既成事实,在《政治体制改革提纲》中决定把多党制引进南斯拉夫政治生活。

1990年7月25日南联邦议会通过了《政治结社法》,正式实行多党制。在此前后,各共和国也制定了类似的法律。

随后,各地一下子出现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政党。其中少数是在联邦登记的全国性政党,多数是在各共和国登记的地域一民族性政党。各种已经成立的反对派组织取得了合法地位。战前在政治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党派纷纷复活。具有保皇色彩和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也大肆活动。尤其是各种民族主义政党,打着代表和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宣扬民族沙文主义,竭力扩张势力。各反对派组织为了在共和国议会选举中与南共联盟相抗衡,结成了种种政治联盟。

实行多党制后,各反对党要求从宪法中取消关于南共联盟是“思想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引导力量”的规定。由于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规定不言而喻已经失效。

各政党的基层组织都设在地方上,在地区里开展活动。在反对党的压力下,南共联盟退出了企业、机关和军队,并停止在其中活动。实现了“企业非政治化”、“国家机关非政党化”和“军队国家化”。

实行多党制后,各反对派联盟充分利用国际的有利形势,国内的经济困难和共盟的失误,大肆攻击共盟的政策,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煽动狂热的民族沙文主义,以便笼络群众,向共盟夺权。

三、南共联盟解体.

在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和********尖锐的情况下,南共联盟内部形成了以共和国共盟为基础的东西两大对峙的集团,它们在党的体制改革问题上意见截然不同。西部的斯洛文尼亚共盟和克罗地亚共盟认为,各共和国共盟应是独立自主的共产主义者联盟组织,有各自的纲领和章程,它们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组成南共联盟(即“联盟的联盟”),在南共联盟内部取消**********,代之以协商一致和民主统一。。东部的塞尔维亚共盟、黑山共盟和伏伊伏丁那共盟则坚持南共联盟应保持组织上的统一,反对“联盟的联盟”,不同意取消**********原则。

1990年1月20日召开了南共联盟非常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开始了南共联盟的分裂过程,同时也是失去政权的开始。这次大会的主旨是确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政治原则,制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南共联盟改革的纲领性方针。会上斯洛文尼亚共盟代表提出把南共联盟改组为“联盟的联盟”的动议,被多数代表否决(169票赞成,1165票反对)。斯共盟代表团集体退出代表大会,使准备好的大会文件无法通过,会议被迫中断。

斯洛文尼亚共盟退出代表大会后,在1月23日发表声明,冻结与南共联盟的关系,宣布“十四大”的一切决议对它均无约束力。2月11日克罗地亚共盟也宣布,只有在南共联盟放弃**********并允许党内存在政治竞争的条件下,克共盟才留在南共联盟内。至此,南共联盟作为维护南斯拉夫联邦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实际上已经分裂。

在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中断4个月后,南共联盟于5月26日召开续会。.到会代表989人,占全体代表的65.9%。斯洛文尼亚共盟代表无一人出席,克罗地亚共盟代表只到了22人,马其顿共盟代表只到了13人。大会决定中止南共联盟**********及其主席团的活动;成立由15人组成的新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每个共和国2人,每个自治省和人民军1人),定于9月29日召开南共联盟民主纲领复兴代表大会,以便把南共联盟改造成争取民主社会主义和联邦制南斯拉夫的现代化政党。

民主纲领复兴代表大会因各共和国共盟之间意见严重分歧,达不成协议而未能如期举行,筹备工作陷于瘫痪状态。1991年1月22日,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宣布,由于实现“十四大”提出的任务的条件已不存在,筹备委员会决定停止工作。至此,恢复南共联盟在组织上统一的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南共联盟完全解体。

随后,各共和国共盟独立开展活动,并纷纷改名。斯洛文尼亚共盟改称斯共盟——民主革新党,克罗地亚共盟改称克共盟——民主改革党,塞尔维亚共盟与社盟合并,改称塞社会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盟改称波黑共盟——社会民主党,马其顿共盟改称马共盟——民主改革党,黑山共盟改称黑山社会主义者民主党。

联邦政府总理马尔科维奇倡导于1990年7月13日成立了南斯拉夫改革力量联盟。

1990年1 1月19日南人民军的一批将领和某些前党政领导人发起成立一个继承南共联盟传统的新党“共盟——维护南斯拉夫运动”,12月24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四、各共和国的多党制自由选举

1990年是南斯拉夫的大选年,按照惯例应在4月进行联邦议会选举。实行多党制后,新成立的各反对党以准备不及为由要求推迟大选。经过协商,最初决定大选推迟到6月底进行,后来又推迟到年底进行。最后,南斯拉夫联邦解体,联邦议会不复存在,大选也无需进行了。 各共和国议会先后举行了选举,结果共盟的后继组织在大多数共和国遭到失败。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在1990年4月经过两轮投票,斯共盟——民主革新党的候选人米·库昌击败斯民主反对派(德莫斯)的候选人普契尼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但在斯议会三院的240个席位中,德莫斯获126席,占52.5%;左翼各党(共盟、青盟、社盟)只获74席,占30.8%;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获40席,占16.7%。大选后,反对派控制了议会,议长和副议长都由反对派担任。德莫斯的主要成员基督教民主党的主席佩特尔莱出任共和国总理。

斯共盟——民主革新党在议会大选中失败后,沦为在野党,党的地位急剧下降,党员人数锐减,由1989年的10.3万人减到1990年的2.5万人,减少了四分之三,由于党费收入减少,党已负债累累,不得不将党的办公楼出租;并裁减四分之三的党务工作人员。党的主席齐·里比契奇回到卢布尔雅那大学执教,他在党中央的工作已成为业余兼职。

克罗地亚共和国的议会大选在1990年4月和5月进行,经过两轮投票,在议会三院356个席位中,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获59%的席位,克共盟——民主改革党获27%的席位,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获14%的席位。克民主共同体已完全控制议会,其领导人弗·图季曼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核心领导成员斯·梅西奇当选为总理。

克共盟——民主改革党在大选中失败,沦为在野党,党员人数急剧减少,由1989年的29.86万人减到1990年的6万人,减少了五分之四。党的经费十分紧张,克罗地亚文的党刊已停止出版,党务工作者的工资打折扣发放,党中央有两百多名工作人员被解雇。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议会大选在1990年11月和12月进行,经过三轮投票,在议会两院的240个议席中,******族的民主行动党获86席,占35.83%;塞尔维亚族的民主党获72席,占30%;克罗地亚族的民主共同体获44席,占18.33%;波黑共盟——社会民主党获14席,占5.83%;改革力量联盟获12席,占5%;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获12席,占5%。大选后无一政党在议会中占过半数,形成三大政党鼎立的局面,三党获得的席位数与共和国境内的民族构成基本上相适应。大选同时选出共和国主席团委员7人(******族3人,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各2人),波黑共盟提出的候选人没有一个当选。大选后三个主要政党协商分配共和国的领导职位:民主行动党的阿·伊泽特贝戈维奇任共和国主席团主席,民主党的莫·克拉伊什尼克任议长,民主共同体的尤·佩利万任总理。波黑共盟——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惨败,沦为议会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在野党。联邦总理安·马尔科维奇创立的改革力量联盟原想在波黑共和国打开局面,但选举结果很不理想。

马其顿共和国在1990年11月和12月举行议会大选,经过三轮投票,在议会120个议席中,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马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获37席,占30.83%;马共盟——民主改革党获31席,占25.83%;马民主繁荣党(阿尔巴尼亚族组织)及其盟党获25席,占20.83%;改革力量联盟及其盟党,获20席,占16.67%;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获7席,占5.83%。大选后没有一个党在议会中占过半数席位,形成四党割据的局面:排除了阿族的民主繁荣党,经过三个主要政党的协商,马共盟的基·格利戈罗夫任总统,改革力量联盟的斯·安多夫任议长,马内部革命组织的尼·克留舍夫任总理,成立联合政府。 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已提前在1989年11月进行改选。塞共盟在选举中获胜,得票率超过80%。1990年6月塞尔维亚的5个反对党在首都集会,坚决要求按多党自由竞选的方式重新进行共和国议会选举。新的选举在1990年12月进行,经过两轮投票,在议会250个议席中,塞社会党(原塞共盟)获194席,占77.6%;塞复兴运动获19席,占7.6%;伏伊伏丁那匈牙利族民主共同体获8席,占3.2%;民主党获7席,占2.8%;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获22席,占8.8%。在塞议会中,科索沃地区占有36席,阿尔巴尼亚族按人口比例应得其中的30席,由于阿族抵制选举,这些席位绝大部分被塞社会党获得。塞社会党领袖斯·米洛舍维奇在直接选举中以获得65.34%的选票当选为塞共和国总统,德·泽莱诺维奇出任总理(于1991年12月辞职,由拉·博若维奇继任)。

黑山共和国在1990年12月举行议会大选,经过两轮投票,在议会125个议席中,黑山共盟获83席,占66.4%;各反对党获42席,占33.6%。黑山共盟领袖莫·布拉托维奇战胜改革力量联盟的留·斯坦科维奇当选为共和国总统。黑山共盟中央书记米。久卡诺维奇出任总理。

1990年6个共和国先后进行议会大选后,共盟(及其继承者)在塞尔维亚和黑山占有优势。原共盟的成员在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但斯洛文尼亚议会已被反对派控制,马其顿共盟在马议会中只占四分之一的席位,必须与其他政党联合行动。在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盟丧失了执政地位,沦为在野党。

在各共和国的议会和国家元首的选举中,获胜者均为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和个人,他们的政治纲领都是以“********本民族利益”或“建设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出发点和目标。

五、联邦四分五裂

随着1990年南共联盟解体,多党制的形成,一些反对党在共和国选举中获胜,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进一步泛滥,各共和国的多中心主义和分离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不久,各共和国就树起了独立的旗帜。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终于四分五裂。

(一)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率先独立

1989年7月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了斯宪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公民讨论。修正案的内容有:斯洛文尼亚是主权的人民的国家;斯洛文尼亚人民拥有不可剥夺的完全的自决权(包括分离和与别国联合的权利);斯洛文尼亚享有完全的经济主权,可以自由支配境内的自然资源;在联邦机关的决定损害斯权益时,共和国机关可采取措施保障宪法规定的权益;只有斯议会有权在境内宣布非常状态和采取特别措施;和平时期不经斯议会同意,不得在斯境内使用武装力量。在********中有人主张:斯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应高于联邦宪法和法律,在两者发生抵触时应适用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斯应有自己的驻外代表,建立自己的军队,斯应征入伍的青年不到其他共和国去服兵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