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04

第4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3)

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端的帝汶岛,历史上由于葡萄牙和荷兰先后入侵,并通过签订条约瓜分了帝汶岛,东部归葡萄牙,西部并人荷兰属东印度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1945年印尼宣布独立后,东帝汶依然是葡萄牙的“海外省”。20世纪70年代开始独立运动期间,东帝汶内部分成三派:主张独立、主张与印尼合并、主张继续与葡萄牙维持关系。1975年印尼出兵东帝汶,并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的第27个省。后经过战争和有关各方的长期谈判,最后在联合国干预下通过全民公决,终于在2002年正式宣布成立了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马六甲海峡人口处有个新加坡岛,历史上曾经先后为古印尼王朝和马来亚王国的一部分,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曾一度与马来亚、沙巴、沙捞越一起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又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国际干预的招数包括召开“国际会议”,如二战期间的苏联、美国、英国三国德黑兰会议,中国、美国、英国三国开罗会议,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雅尔塔会议,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波茨坦会议等等,都以“宣言”和“协定”等方式涉及一大批国家疆域的划分、领土的归属、主权的承继。正是这种强权国际政治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分裂和国与国之间的领土纷争。

二战以后成立的联合国,是对各国的统一或分裂干预最多的国际组织。有关的“联合国决议”比比皆是,联合国派出的“维和部队”驻扎在不少国家。1948年以来,联合国共实施了六十多项“维和”行动,其中大部分涉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如“印巴分治”后遗留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领土争端,安理会曾派兵监督停火;联合国为塞浦路斯希、土两族分裂战争派出了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派兵干预了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独立出来后发生的战争;波黑独立战争、东帝汶独立战争等等都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身影。

国际干预的药方还有强制性的“全民公投”。除了上述提到的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来、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独立出来、东帝汶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等等都使用过“全民公投”这一招外,在印巴长期有争议且不断发生武装冲突的克什米尔地区,联合国决议提出过举行“自由和公正的公民投票”;联合国为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争夺西属撒哈拉地区的主权派出过“公民投票特派团”;魁北克省试图从加拿大独立出来等都曾在所谓国际监督下使用过“全民公投”这一招。

还有一种叫实行“国际托管”。在《联合国宪章》中专门有关于“国际托管”的规定,即对世界上的某些领土依特别协定置于联合国的管理和监督之下。主要是三类领土,尚未独立的领土,从世界大战战败国割离的领土,自愿置于托管的领土。如1995年的“代顿协议”就把因战争不断的波黑实际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现在的科索沃依然处于“国际托管”之下。

有的国家干脆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公然以战争方式强力干预别国的内部事务。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因为科索沃的分离问题公然对南斯拉夫实行了几个月的轰炸,最后,不仅使科索沃实际上成为国际托管之下的“准国家”,而且造成了南斯拉夫合法政权的垮台;还有的是对被分裂国中央政府实施“经济制裁了,同时用资金或武器“暗里支持”分离主义势力等等。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闹分裂搞“独立”的民族或地区,如果得不到国际上的支持和资助,也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历史上或现代国际问有一种自称为“独立国家”的地区,由于在国际法的角度看不具备主体地位,既得不到原所属国的认可,又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

在地中海塞浦路斯岛北部有个‘‘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由于只有土耳其一个国家承认,所以并不构成一个独立国家。 在阿塞拜疆共和国内,有个纳戈尔诺一卡拉巴赫地区,简称纳卡地区。该地区80%‘的公民属亚美尼亚族,信奉基督教,1920年曾一度归属亚美尼亚,因地域关系,后来苏共中央将其划归以******为主的阿塞拜疆,并于1921年建立纳戈尔诺一卡拉巴赫自治州。********导致纳卡地区1988年发生冲突。1991年纳卡宣布“独立”,但一直没有被阿塞拜疆认可,也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在格鲁吉亚的最北边有个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有自己的总统和总理,历史上曾是个小的独立王国,1921年加人格鲁吉亚。格鲁吉亚1991年苏联解体后正式宣布独立,紧接着,阿布哈兹也于1992年自行宣布“独立”,但同样一直没有得到格鲁吉亚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承认。多年来,阿布哈兹一直同格中央政府对抗,并多次发生武装冲突。

还有,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一直通过武装斗争闹独立,但俄罗斯中央政府寸步不让,坚决镇压,始终未能得逞。

在印度尼西亚最东部有个亚齐特区,1976年成立的“自由亚齐运动”通过发动武装斗争要求建立独立的******国家,但由于印尼中央政府强力反对而又得不到国际支持,至今未能像东帝汶从印尼独立出来那样如愿以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稳定的周边环境和良好的国际关系,对维持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是相当重要的。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领土争端,不一定非要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完全可以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取得共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利用或许不失为一种双赢的办法。这样不仅会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可能把“火药桶”变为“聚宝盆”,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做出了好的榜样。中国的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边界线共2.2万公里。我国与大多数国家已签订边界条约并勘界结束,与越南和塔吉克正在勘界,就剩印度。中国与至少13个邻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通过向中亚邻国作出一些让步,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与这些前苏联国家的领土争端。2004年10月,又与俄罗斯成功解决了两国长达4272公里的陆地边界线的确定问题。2005年4月10日******总理访印期间,宣布与印度建立了走向和平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同时与印方达成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中印长期存的边界问题有望和平解决。2006年7月6日,中印两国时隔四十四年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边境贸易通道,迈出了中印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一步。

)第五节战争是国家统分的助推器

战争或者说动用武力是把“双刃剑”,它既能维护已有国家的统一,又能通过征服兼并组建新的国家,同时也能导致统一国家的分裂。世界上统一国家的分裂或分裂国家的统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战争。因此,一个现代国家必须要有足以保证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武装力量,为了维护统一,必要时也应不惜动用武力。

因战争和外来强力干预而人为制造的分裂,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二战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朝鲜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与大韩民国(南朝鲜);越南分裂为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和越南共和国(南越)。

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是二战的直接产物。德意志帝国赫赫有名,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可是德意志人万万没有想到,德国会被外国占领而且被迫一分为二。公元962年,德意志民族建立了神圣的罗马帝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国占领。1949年5月,被美、英、法占领的西部地区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为西德;同年10月,被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则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为东德。经历了四十一年的分裂后,在苏联、东欧剧变的国际大背景下,1990年以民主德国并人联邦德国的方式重新实现了德国统一。

朝鲜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也是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的结果。朝鲜位于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1910年即沦为日本殖民地。随着二战结束,日本投降,苏联和美国军队分别进驻北半部和南半部,以北纬38度线为界把朝鲜拦腰砍断。1948年北部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同年,南部也宣布成立大韩民国。长期以来,朝、韩两国互不承认,处于冷战状态。直到1988年后,两国才开始相互往来,推进南北合作。由于美国在南部驻军等国际因素的干预和影响,朝鲜半岛至今未能实现统一。

越南分裂为北越南越,是法国人侵和美国干预的结果。越南本来是个小国,但因“越战”而扬名世界。越南早在公元968年就成为独立的封建王国。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45年宣布独立并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可是当年法国再次入侵,越南不得不又进行了九年抗法战争。1954年北方获得解放,但南方仍在法国统治之下。南方后来在美国扶植下成立越南共和国,于是越南一分为二。越南人民经过长期的抗美救国战争,以武力解放南部的方式于1976年宣布全国统一,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因为战争导致分裂的德国、朝鲜和越南这三个国家具有典型性,很值得研究。尽管分裂原因略有差异,统一形式各具特色,但有四点共性与其他国家的分裂不同:

第一,这三个国家之所以分裂,都是强大外力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战争的直接产物。分裂双方并不存在真正分道扬镳的内在原因,而是二战后大国政治在国际上的典型体现。

第二,这三个国家都是统一民族的分裂。应当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分裂都是民族不同引发的。但这三个国家分别是居住在同一地域的几乎清一色的德意志民族、朝鲜族和越南族。

第三,这三个国家分裂之后,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不约而同地实行了事实上的“两国两制”。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西方形成两个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大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东德、北朝鲜和北越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西德、南朝鲜和南越则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四,这三个国家分裂后的双方都明确表示要追求统一,都在努力以我为核心重新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统一。迄今为止,越南和德国已先后实现了统一。有意思的是,由于时代和国际大背景的不同,在亚洲,是在“热战”中由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北越“吃掉”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南越;在欧洲,则是在“冷战”状态下由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西德“吃掉”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东德。越南和德国的重新统一都被称为“吞并式”统一,但有所不同的是,德国是以强大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和平吞并”,而越南则实质上是以谈判为辅助手段的“武力吞并”。分裂的南北朝鲜的最终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但究竟以何种方式达致统一,将成为国际上持续关注的热点。

世界上国家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呈增长的趋势。远的不说,从现代历史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世界性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主权独立国家的数目急剧增加。据统计,到1972年时,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约155个,联合国承认的有132个。到2006年,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达232个左右,是联合国成员的就有192个。这说明,国家发展的趋势似乎是分大于合。2004年5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发表一份报告,居然称十年后“俄罗斯将分裂为6—8个国家”。这一报告引起俄罗斯人强烈反应。有人认为这是美国鹰派人物企图肢解俄罗斯的基本战略,目的是为了“丑化俄罗斯”。有的学者则声称这种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世界上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种趋势,即出现了国家与国家联合建立“国家集团”的有趣现象。如果说“英联邦”作为一种殖民体系象征的国与国联合已经过时,如果说苏联和南斯拉夫联盟式的国家已经解体,如果说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式各样的经济共同体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有限的政治经济合作,如果说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立国家联合体”还是个松散的邦联,如果说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加勒比国家联盟等等仅仅是一些国家间的区域组织,那么,“欧洲联盟”的出现是国家集团这一历史现象的典型体现。‘欧盟与其他国家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评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或经济全球化时,有时已经把它当作一个“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了。它会不会成为走向“世界大同”的一种新尝试呢?第一,欧盟在“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到欧洲旅游办一次签证可以随便出入所有“申报”国家,这意味着国家领土概念可能被打破;第二,欧盟实行了统一货币——欧元,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标志;第三,欧盟试图“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第四,欧盟具有轮值主席、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一系列类似的国家管理机构。欧盟从六个国家起步,逐步发展到十一国再到十五国,现在已有二十五个正式成员国,甚至还处于发展的趋势,将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欧罗巴合众国”?

可以肯定,统一国家的分裂和分裂国家的统一这种“历史连续剧”今后还会继续上演,但剧情会以怎样跌宕起伏的细节来演绎,则不是我们可以准确预测的了。

作者李毅臻第二章两个德国重归一统

人们把1990年称之为“德国年”,这并不为过。这一年,两个分立、对峙了四十一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基础、美苏分治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土崩瓦解。从此,东西方冷战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结束了。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德国的历史、欧洲的历史都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