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35

第35章 朝鲜半岛的统一尚需时日(6)

同样,朝鲜对金大中的“阳光政策”也没有从心底里消除疑虑,而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是,“阳光政策”对北方来说确有可利用之处。首先,在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方面进展不大,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发展与韩国的关系是一张牌,可以从侧面促使美、日态度的转变,同时也可在美、日、韩同盟关系中打进一个楔子。其次,利用韩国推行“阳光政策”需要得到朝鲜配合,可以使朝鲜在南北关系中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掌控南北关系的节奏。朝鲜一方面可以通过响应韩国的“阳光政策”获得政治上的分数,塑造希望缓和紧张局势、希望和平统一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又可获得韩国大量经济援助,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至今为止,在朝鲜半岛南北对话的历程中,双方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件而中断对话,南北关系的改善速度也时快时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双方存在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在形势发生变化时经常性地起作用所致。

五、南北经济交流合作开始向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发展,成为当前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缓和的一个主要标志和成果

“南北经济交流合作”是南北双方过去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甚至就此发表过协议书,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实际内容的南北经济交流合作是从南北首脑会谈后开始实行的。

1988年7月7日,时任韩国总统的卢泰愚发表特别宣言,宣布将谋求南北对话、共存和合作。从这一年起,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合作开始启动。当年,韩国的大宇机关首次进口了朝鲜的159‘件陶瓷器,拉开了朝韩民间贸易的序幕。不过,当时的双边贸易是通过第三方进行的。次年1月,韩国现代集团名誉会长郑周永首次访问平壤,受到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的接见。郑周永和金日成还达成了共同开发朝鲜金刚山旅游区的协议。但是…这一协议当时没有付诸实施。

金大中1998年2月上台并提出“阳光政策”后,4月30日发表了“加强南北经济合作措施”,大力推动南北方的民间贸易和经济合作。“加强南北经济合作措施”的基本方向是:尊重企业的自律判断,推进民间主导的经济合作;政府将注重创造经济合作的条件,防止过热竞争和不公正交易。根据这一措施,韩国放宽了对大企业领导人和经济团体负责人访朝的限制,扩大了随时访朝的范围,延长了企业界人士访朝的有效期限,废除了限制生产设备对朝转移和限制投资规模的一些规定和制度。

“加强南北经济合作措施”鼓舞了有志于开展南北经济合作的韩国企业界人士,特别是早在1989年就与北方达成共同开发金刚山旅游区的现代集团名誉会长郑周永。这位出生在朝鲜江原道通川郡的企业家在1998年6月和10月,不顾已经83岁的高龄,两次赶着500头黄牛越过板门店的军事分界线访问平壤,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接见。访问期间,郑周永与朝鲜亚太和平委员会再次协商了十年前达成协议的共同开发金刚山旅游区的问题,并获得了长期、单独开发和利用金刚山旅游区的特许权利。根据双方的协议,至2005年,现代集团将向朝方支付9.42亿美元的观光费用。1998年11月,满载着韩国游客的豪华游轮“金刚号”终于起航,从海上越过军事天堑进入朝鲜,开辟了金刚山旅游路线。2002年,双方又开通了通过陆路穿越军事分界线到金刚山的旅游路线,更加方便了游客,降低了费用。从1998年金刚山旅游启动以来,游客绝大多数是韩国人。’

当然,在金刚山旅游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双方也发生了一

些摩擦和纠纷,甚至出现了因经营赤字,主管这一项目的韩国现代

峨山公司董事长郑梦宪跳楼自杀的悲剧。尽管如此,这一合作项目一直没有中断,双方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并采取了不少措施使这一合作项目能继续下去。如:现代峨山公司在征得朝鲜方面的同意后,将过去每月支付1200万美元旅游费用的做法,改为按游客人数支付;韩国政府决定以“南北合作基金”支持金刚山旅游合作项目,并指定公营企业韩国观光公社参与金刚山旅游项目;朝鲜还宣布将金刚山开辟为旅游特区,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

金刚山旅游合作项目不仅使韩国游客获得了亲眼一见金刚山秀美风景的机会,而且逐渐成为南北方举行会谈、接触和进行离散家属重逢的场所。南北方之间许多会谈已经一改过去在板门店举行的做法,而改为在金刚山举行;南北方红十字会通过会谈,已经决定将在金刚山地区修建永久性的“离散家属会面场所”。

金刚山地区从一个单纯的“民间经济合作”的旅游项目,发展成了有政府参与的、功能日益多样化的特区,这是当初承办这一项目的现代集团所始料未及的。这里包含着双方合作者的艰苦努力,更包含着双方当局的精心照料和扶植。当然,双方当局扶植这一合作项目的用意并不十分相同。朝鲜侧重于通过这一项目获取克服经济困难,恢复经济建设所需的外汇,而韩国则通过这一方式向朝鲜提供了援助,谋求南北方之间的来往和交流,以此显示“阳光政策”的诚意和成果。

在南北经济交流合作中,开城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个重要项目。2000年8月,朝韩举行的第一次部长级会谈达成了共同开发朝鲜开城工业区的协议。开城是朝鲜的一个重要城市,距离军事分界线仅10公里,距平壤160公里,距汉城60公里。

按照协议,开城工业区的远景开发面积为2000万坪(1坪等于3.3平方米),其中800万坪为工业区,1200万坪为商业服务和旅游区。开城工业区由韩国土地公社和现代峨山公司负责滚动开发,随后以批租的方式向韩国企业和其他外商有偿转让。

按照计划,开城工业区在2004年至2011年分三期开发。据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2004年7月发表的《开城工业区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分析》,在一期工程完工后,从2007年起,每年将为韩国创造9.4万亿韩元的产值和2.7万亿韩元的附加价值(约1100韩元合1美元),并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在二期工程完成后,从2010年起,每年将为韩国创造21.7万亿韩元的产值和6.1万亿韩元的附加价值,创造的就业岗位将增加到3万个;在三期工程完工后,从2012年起,每年将为韩国创造83.9万亿韩元的产值和24.4万亿韩元的附加价值,就业岗位将达到10万个。开城工业区的一期开发为100万坪,自2004-年至2006年完成。据韩国方面的估计,一期开发结束后,预计将有250家至300家韩国企业投资办厂,这些企业主要为纤维、服装、电子、电器企业。

近几年来,经过双方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开城工业区的开发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2002年底发布政令,决定在开城市设立开城工业区,面向韩国、海外朝侨和外国招商引资。2003年6月30日,朝韩在开城举行了象征性的开发动工仪式,拉开了开城工业区建设的序幕,至2004年6月30日,朝韩联合开发的开城工业区示范区宣布竣工。同时竣工的还有一座由5个40英尺的集装箱组成的北方临时出入境事务所。朝韩方面的有关人士出席了竣工仪式。示范区的开发面积为2.8万坪。当年9月,韩国批准首批七家韩国企业进入开城工业区投资办厂。有报道说,首批进入开城工业区的韩国企业的投资总额为三百一十多亿韩元,将雇用七百三十多名朝鲜员工,生产电子、服装、鞋类和机械零部件等产品。

为了保障南北方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双方经过多次协商,确定了《投资保障协议》、《防止双重征税协议》、《清算决算协议》和《商社纠纷解决程序协议》等四个法律文件的主要内容,并在2000年12月16日举行的朝韩部长级会议上签署了这四个法律文件。双方最高立法机关2003年8月分别批准了这四个文件,当年8月20日,朝鲜和韩国的代表在板门店交换了文件生效通知书,宣布这些法律文件正式生效。此举体现了双方经济合作开始进入法制化的轨道,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除了金刚山旅游合作、开城工业区的建设等项目以外,朝韩在《南北共同宣言》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合作交流还有连接南北方的公路和铁路、文化体育方面的交流等,双方的贸易也在这几年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据韩国统一部发表的材料,1989年南北方的贸易额为1900万美元,而在2002年增加到6.4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7.24亿美元。从事南北贸易的韩国企业在1989年仅16家,而在2003年增加到451家,交易的商品品种从25种增加到572种。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在南北首脑会谈后,南北方人员交流迅速增加。在金大中上台的1998年,双方的人员交流为3317名,而在2003年达到了1.52万名。

经济交流合作的成绩固然是可喜的,但是,它也常常受到南北关系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得时快时慢,时停时续,一些协议还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而没有实施。南北方全面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成效显著的经济交流合作尚需要时日。

)第四节统一的途径与前景展望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实现统一始终是双方的愿望、口号以及处理一切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尽管双方在实现统一的方式、途径、统一的方案等问题上分歧重重,在统一的时间问题上也各持己见,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双方都没有把对方看作“异类”,而是看作“同一民族”,并且在各自的宪法中把对方的疆土视为本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半岛是一个整体,双方的关系是“民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国与国关系”。双方进行的经贸合作也是“民族内部的交流合作,与国与国的合作”性质不同。这一点多次明确写进了双方达成的协议中。

双方也从来没有对实现统一失去信心和感到彻底失望,而是千方百计地抓住统一的旗帜,想方设法地在统一问题上占据主动地位,并把统一问题作为团结民心、巩固政权的手段,朝鲜领导人金正日2000年8月12日在会见访问平壤的韩国新闻机构“社长团”时曾说:“在统一问题上,北南方前政权过去都有问题。双方政府都利用统一问题来维持体制。”这一评价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

尽管朝鲜半岛南北方对峙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朝鲜半岛不像有些国家和地区那样,总有人想搞分裂,总有人想闹独立。在朝鲜半岛南北方,如果谁想放弃实现统一,无疑将被人们视为最大的卖国贼,为全民族所不齿。

如果说在冷战时期还不能排除武力统一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在冷战结束后,武力统一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了。朝鲜半岛南北方现在强调的都是“和平统一”,甚至也都同意“自主”统一。然而,分裂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人们还没有看到统一的朝鲜半岛出现在世界的东方。这里既有南北方的内部因素,也有南北方难以驾驭的外部因素。内外环境在半岛的统一问题上起着复合性的作用,决定了半岛统一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南北方的不同体制、不同意识形态,成为实现统一的基本障碍

经过三年的朝鲜战争以及冷战时期的对立,不同体制和不同意识形态造成了相互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双方提出的统一方案均是以我为主,把自己的方案看成是最现实、最合理的方案,而对对方的方案则疑心重重。

朝鲜在1980年提出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方案后,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这一方案,并再三强调这一方案是解决半岛分裂问题的“最现实”、“最合理”、“唯一的正确途径”。

韩国《朝鲜日报》2003年10月2日刊载的《国民政府秘话》透露了2000年6月南北首脑会晤时双方领导人关于统一方案的一段对话:

金正日:“事实上,联邦制方案(指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方案)是犯有时代性错误的冷战时代的产物。”

金大中:“高丽联邦制由联邦政府掌握外交权和军事权,由地方政府掌握其他权力。但是在南北对立的现实下,是很难做到的。军队怎么可能在转眼之间实瑰联合呢?南北方应该在维持现体制和现政府的基础上开展统一工作。”

金正日:“完全有同感。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金大中:“看来需要20年至30年。”

金正日:“能那么快吗?我看需要40年至50年。对于这个问题,我同意南方的看法。”

《朝鲜日报》的文章继续披露说,但是在起草《南北共同宣言》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金正日表示,“南北两方对统一方案的想法基本相同,也达成了一致看法,但是名称还是叫‘联邦制’为好”。金大中则表示不可能接受这一提法。他担心如果接受“联邦制”这一提法,有可能在韩国内部引起政治的、社会的冲击波。在经过三十多分钟的争论后,金正日最后提出:“南方的联合制方案和北方的初级阶段联邦制相互具有共同点,应该朝这个方向推进统一。”有关统一方案的条款就这样写进了举世瞩目的《南北共同宣言》。

《朝鲜日报》的这一报道似乎是在解释《南北共同宣言》有关条款的产生过程。但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即使双方领导人在统一方案上有某些共同语言,但是,在最后落实到文字时,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担心和疑虑。.

韩国在现阶段是不可能接受朝鲜的联邦制的。在统一问题上,韩国自有自己的主张。在金泳三总统时代,金泳三曾在1996年8月提出“韩半岛和平与南北合作”的三项原则,即:第一,韩国希望朝鲜稳定;第二,韩国不希望孤立朝鲜;第三,韩国不追求单方面的统一。金泳三称,半岛的问题应通过南北之间的自由协商,以和平而现实的方法加以解决。在金大中总统时代,金大中提出了其长期思考后得出的三阶段统一方案,即联合——联邦——统一。为实现这一方案,在推进“阳光政策”的过程中,金大中同样提出了三项原则,即:第一,保持牢固的国防和安保态势;第二,排除吞并统一的方案;第三,促进南北交流合作。

很显然,这两个三项原则都是以我为主的原则,而且都有一种居高临下、蔑视对方的态势。他们虽然希望实现“水到渠成”式的统一,但是,这种“水到渠成”式的统一绝对是南方的水流到北方,而绝不会让北方的水流到南方。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南方不愿、也不能在统一问题上把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的手里。另一个原因与韩国国内存在的强大的保守势力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