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化学氧吧
3785700000042

第42章 教育的天空

——择校,和谐教育的不和谐之音

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择校,牵扯着无数家庭、教育行业和整个社会的神经。择校,已成为社会之痛。有人说,择校苦了家长、富了学校、坏了风气、丢了公平!现实,不容忽视。现实,不容乐观。

择校,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公平。

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由于学校教育观念的发展不均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学校的强弱之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人为的因素,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择校,使其雪上加霜。一些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向条件优秀的学校流动,更多的闲散资金向本来就优越的学校集中,于是出现弱校更弱、强校更强。

有的学校,教师流失严重。而流失的教师大多都是素质较高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学校教师资源的沙漠化。由于公办学校大多都存在对人才的不重视,面对教师的流失更是无动于衷。他们的观念和采取的措施是:人有的是,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毕业,不愁找不到老师,于是,便让新教师顶替由于教师流失而没人上的课。课是有人上了,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和业务不熟悉等等原因,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是必然的。当然,因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素质薄弱的教师,采用粗暴强硬的高压教学方式,完全可以应对目前我们单调的应试考试,甚至有的还表现很“出色”。但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发展、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害的,这种暂时的效益,也会慢慢影响到学校的长远教学质量。这样,学校会慢慢失去它的竞争力。

为了减少学生的流失,有的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学校教职工的子女不能到外地上学。说归说,还是有很多教师把自己的孩子转到外地上学。

有的学校的制度制定或执行上不完善或出现问题,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师德下降。一味向前看,奉献精神的淡化、不提倡,造成校风的下滑。

教师的患得患失,制度的指向利益化,使得教师压力增大,效率下降。当世界上第一个不用氧气袋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下山后,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 他郑重其事地说:“我没什么秘诀,我知道大脑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源, 科学家告诉我们,各种思想在大脑中相互撞击时竞要消耗我吸入的全部氧气的百分之四十,所以,为了减少对氧气的消耗,我只有向前的念头,至于其他的任何想法,我都把它从脑子里抛掉。没有任何杂念,我就等于放下了一个背在身上的巨大的包袱,轻松的向前。这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变得名不副实。当然,有的心理素质高的教师,能够在高负荷的工作中、在各种压力下能寻找工作中的快乐,于是,他们痛并快乐着。但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脾气也变得也来也大。这种情绪不可避免的多多少少的会带入到工作中去,学生也就会成为牺牲品。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学生遍不断的选择新学校、新环境。

新学校新环境,也许带来新气象。学生感觉面目一新,学生自己也面目一新。于是,他会以一个全新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于是,他会大幅度进步。

杨越,在初一时在班里是中游水平,转入一个高学费的新学校,一个学期后以后,进入这个班的前十名。一年后,进入这个班的前五名。两年后,成了这个班的第一名。现在,他几乎是每次都稳拿第一名。学习兴趣有了,自信心有了,成绩有了,学费是高了一点,但学生家长高兴,学生也高兴。

一次,杨越的妈妈开玩笑的问杨越:“孩子!回来吧!别在那里上学了,那里离家又远,学费有高。”

杨越坚决地说:“不!”

新学校新环境,学生不一定完全适应。

李泉,高一时转入到外地的县一中上学。为了每个星期天去接李泉,李泉的父母专门买了一辆汽车,高学费、父母的车接车送,为了自己上学,家里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李泉的心理压力很大,如果学不好怎能对得起父母呢?

由于这里全是县里的“精英”学生,李泉感觉力不从心,每次考试都不理想。考不好时,李泉边吃不下饭,他用饥饿来惩罚自己。更有甚者,一次考试没考好,他竟用刀子在自己的手上割划... ...

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在她留给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遗书中写到:“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在择校热的社会大背景下,择校的压力是导致秀秀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择校,是摆在学校、家长和学生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一个值得信赖的学校,是家长再普遍不过的心理、最可理解的心情了。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所以,家长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片成长的天空。

报载:北京宣武区的某高校附属中学,根据入学考试分数情况,初中部“择校费”从两万多元到十多万元不等。但即便“门槛”如此之高,有些家长仍然是揣着血汗钱却“求”校不得。“择校费,择校费,含着家长多少泪。”但怀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苦心,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紧巴一些,甚至不惜举债,也要花钱为孩子“择”来好学校。

择校,苦了家长。择校,成为家庭负担。由于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得不无奈而痛苦地自愿捐献巨额的助学费,争购抢购那些重点校和名校的学位。而且这比“一费制”收费要高出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花费,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选择学校,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批条子,费尽心血。家长心痛的岂只是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和债台高筑?很多家长不是根据孩子需要就学,而是盲目跟风“择校”,这在很多方面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成才的成本。其实,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成才。

和谐社会,必须拥有和谐教育。教育公平乃社会公平之本。给择校热“开药退烧”,将择校暗箱操作变为公开行为以缓解症状、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等。要解决学校经费困难,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关键是国家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杜绝教育管理系统的贪污挥霍,少些你追我赶造“大学城”之类的事,而不是借口“教育产业化”把沉重的负担转嫁到学生和家长身上,让他们对供孩子读书心生畏惧,甚至丧失信心。

择校,为一些学校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也使一些学校迅速“致富”。有人曾给北京一所“名校”算过一笔账:初中部每年招生400人,划片就读的300人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能收费,剩下的100人包括“条子生”在内,以平均每人4万元计算,“收入”总额在400万元左右。

择校,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在择校的过程中,有权有势的不但可以少交、免交择校费,甚至动用公款为自己的子女择校,而且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具有绝对的优先享用便利,学校的教育资源成为某些人掌控的“私人资源”,为权钱交易留下了空间。无权无势无钱的孩子被挡在好学校的高门槛之外。享受教育公平本来是孩子的权利,教育机会失去了均等,教育公平无法建立,社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择校不但抑制了阶层的流动,而且凝固和扩大了阶层之间的差距,是引发社会不公平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公款以支持、赞助教育等方式流向学校,得利的只是少数人及其子女。很多“名校”却借此聚敛起一笔庞大的资金,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必然成为一个无底的黑洞。一些教育单位不是想方设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而是把自己的利益与“择校费”捆绑在一起,成为教育的一种新的腐败。社会,对新时期教育期望值之高,对教育现象不满度之大,空前之高涨。择校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权钱交易就是其一,权钱交易,换取短缺的教育资源。择校也破坏了正常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现在大中小城市都有重点校、普通校、薄弱校,重点校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择校风”,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对学校的监管没有像企业那样严格和规范化,甚至可以说对学校权力以及资金流动根本没有监管。择校费收费应该实行公示制度。在很多学校,包括择校费等收费的数额以及使用途径没有一个公示制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也不对此进行审查。而审计、税务等国家监管机构也没有及时将重点转移到这些学校,因此基本上在对择校费这块重大资金的核查和管理是个空白。

择校问题,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关注。针对“择校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症结,代表委员会诊后开出三剂药方。将暗箱操作变为公开行为。从杜绝名校腐败入手,对择校费加强管理,增加透明度,使择校公开,避免暗箱操作。重点学校的择校费,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于加强普通学校的建设。取消重点和普通之分。政府要使校际均衡发展,教育经费投入要向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倾斜,要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薄弱学校、普通学校进行定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示范,而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也可选派教师、校长到名校兼职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根治“择校热”,必须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建立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事业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个“三限”政策,即限分数,不准录取低于最低录取分数线的新生;限人数,不得挤压招生计划指标,变相扩大择校生人数;限钱数,择校生交费标准,由教育部门提出,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学校不准超过规定标准收费,不得向择校生收取赞助费或建校费等。)

盲目择校容易增加学生成才的成本和风险。择校,特别选择了路途远的学校,会比就近入学浪费很多路途上的时间。这也就无形的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就近对口入学的学生团体相对固定,对环境比较熟悉;择校后,对新环境熟悉需要一个过程,这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对学生不利,对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是考验,但从长远看,对学生也是一个锻炼。风险与机会并存,成本与回报共生。

择校,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子女教育的空前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自身的存在不足。择校,根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择校,反映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择校,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声音。第1章 教育的天空,应该阳光灿烂 。教育,应该天高地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随着教育整体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的前景会更加美好广阔。

学习,并快乐着

考试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否进入哈佛?上海复旦附中高三学生汤玫捷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并且每学年可以获得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这个在复旦附中考试中只能排百名左右的女生,打动哈佛的并非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是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中,玫捷名列中游,是什么使她进入哈佛?是出众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才华。从小在各种场合及社会活动中的锻炼,使汤玫捷更好地把她的学生领袖精神在她的学生工作中体现。她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在同学间颇具威信,曾组织策划各类校内校外活动。汤玫捷小学时便在上海最为知名的电视台任少儿频道的记者;初三时获得“上海十佳好少年”奖;在高二举行的上海高中生辩论赛上,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杰出的语言能力荣获最佳辩手。此外,她还在艺术类、文史类、学科类、应用类等多个方面荣获市级、国家级奖项,是上海被授予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最多的学生。汤玫捷拥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在演讲、作文、艺术领域获得的多种奖励。在美修读一年期间,她甚至让美国人也称赞:“她是学生领袖型的人才。”她曾作为学校公派的交流学生,赴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留学一年。她积极参加美国学生球队,在秋季参加的曲棍球队经历中,没有任何曲棍球经验的汤玫捷在加入队伍不到一个星期后的第一场比赛中,就为美国高中队伍进球。在后来的篮球及长曲棍球的球队生活中,汤玫捷以球会友,和美国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是惟一一个整个学年都加盟球队的中国交流学生。成功地申请到哈佛大学的她,对“学习能力”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在她看来,学习更多的是指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她极有自信。她觉得学习应是超越课本知识的一个过程,局限在课本的空间内,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受到极大的禁锢。她告诉记者,在学习上她相信“知识自由了就会成为思想,学习自由了就会成为学术”。用自由的心去看待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优待。汤玫捷说,学习并喜爱着,可以说是作为学生的她最幸福的一件事。她在学习方面的成功因素就是基础知识+拓展挖掘。

进大学,特别是进名牌大学,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于是便变着法的给孩子的学习加码,本来在学校繁重的学业负担就压得学生喘不过起来了,家长又给学生雪上加霜。本来家长已经给学生太多的压力了,老师又为学生加大了“剂量”。老师也迫于无奈,因为有社会的压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压力。教育、学习,成了一种苦差事。

面对知识经济世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教育应走向多元化。每个青少年,应该有怎样的属于自己的未来呢?这都需要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自己去制定目标并努力实现。就像一个起步期间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自己的主打产品和适当的营销方式,并且不断调整一样,实现中学生自我管理和经营是走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传统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多采取保姆式关怀,劳心费力,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在教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应学会自己把学习、生活、娱乐等事情建立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用管理学理论实行目标和时间管理。我们应关注下一代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问题,看孩子的分数有多少,远不及看孩子面对复杂事务怎样作出抉择更重要。这为我们打开了教育与学习成长的一个广阔视野,怎样教育?怎样学习?怎样成长?这个重要的话题,已经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已经把它打造得极其沉重了,它变成了一种包袱,压在教育者、家长与学生的身上。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业,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美丽的事业,学习本来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学习本来应该是一种美丽的事情。成长本来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成长本来应该是一种美丽的事情。然而,它们现在是那样的沉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父母应理解支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只要孩子尽了力,就是最大的成功,不给孩子下达不切实际的目标,过高的期望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给孩子施压,还要注重给孩子“松绑”。育人教育胜于传授知识,良好品性拓宽成长空间 。有开阔的胸怀的人是智者,这样才会不断地为自己拓宽成长的空间。

教育是一种快乐的事业,教育是一种美丽的事业。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学习是一种美丽的事情。成长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成长是一种美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