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化学氧吧
3785700000011

第11章 和谐学习

——化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金明春

化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往往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排除这些思维障碍,建立全面和谐的思维结构,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强化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等,所有的思维和谐发展,才是学习化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的困惑:感到化学知识繁杂,在关键的解题思路处卡壳,出现“思维盲点”。

透析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障碍:

开始学习化学的初中学生,思维水平虽然已基本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还未进行系统的化学思维训练,其化学知识、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还比较差。具体表现为:1、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他们不善于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思维,遇到问题往往靠直觉经验判断,凭想当然推理。2、思维具有片面性。他们往往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构建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3、思维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他们思维具有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尤为突出。4、思维缺乏逻辑性和严密性。

排除和利用“数学惯性”。不要将将化学问题数字化,注重化学公式表达的化学含义。弄清化学公式的化学意义、公式的适用条件,弄清化学公式与数学公式的区别,用化学的思维方法去学化学。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适当利用一些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技巧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尤其是定量型).利用数理严密的推理性,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精密性。例如在讲到可逆反应中转化率问题时.可能有两幅“转化率——时间图”,其中何者更合理呢?根据数学知识,图(1)表示转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无穷大,这显然不符事实1图(2)曲绘趋势表明,随有时间的推移,转比率趋于一个最大值(平衡时).符合实际情况。这里将数学概念与化学问题结合了起来,使得有关推理流畅而严密,能显著促进对上述曲线意义的精确掌握。

排除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脑多次受到某种外界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往往在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起一定的消极作用,而且同一方法使用次数越多,这种倾向就越强烈,当具体条件稍有改变时,往往跳不出过去的一套框框,使思维误人歧途。如初中知识中的氧化反应,是从得氧的角度定义的,这很容易影响高中从全新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排除隐含条件形成的思维障碍。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是多条件的,有些条件题目明确给出,学生自然十分重视;而有些条件是隐含在字里行间或隐含在化学过程当中。所以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找出隐含条件。

内化知识结构思路,缔结合理知识网络。对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氧化剂与还原剂等,都可列表进行联系和对比。区别相似、相反概念间的异同点,使学生形成较清晰的局部概念体系。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对知识概括归纳,构造知识块、知识链,形成网。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按反应原理-仪器药品-气体发生-气体检验-尾气处理的序列组织教学,并从每一个知识点沿不同角度、途径发散,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并找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点有机地联系为一个知识网 。

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程序设疑诱导思维。例如复习卤素单质与二氧化硫的性质时,设计如下程序:(1)在二氧化硫与溴水的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为什么?(2)上述反应有何现象?(3)向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溴水有无反应?(4)向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有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5)氯水和二氧化硫都有漂白作用,当二者混合后其漂白作用如何?通过以上问题的解析,使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善于联想。如看到CH3—CHOH—COOH的结构简式,要能想得出:分子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脱水反应、跟钠反应;含有羧基有酸性、能酯化、脱水;含有甲基及邻碳氢,可消去、卤化等。

灵活迁移。例如,NH3与NO2能否发生反应,从课本中找不到任何依据,但通过思维,便能迅速迁移到反应可以发生的依据:

2H2S+SO2== 3S+2H2O

HCl+HClO==H2O +Cl2

即同一非金属元素的正价化合物与负价化合物间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由此可见,氢化亚铜与盐酸反应,能够放出一种气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CuH+HCl=H2↑+CuCl

CuH中的H为-1价,HCl中的H为+1,放出的气体为0价的H2。氢元素间得失电子数相等,故生成物中的铜仍为亚铜。

例如“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比较”是学主涉及到了一个疑难知识点,我们可以借助于如下实验和推理来消除这个疑难:

浓HNO3迅速产生红综色气体→电子转移快→浓HNO3易获电子

Cu→氧化性:HNO3(浓)?HNO3(稀)稀HNO3气体逸出速度较慢→电子转移慢→稀HNO3较难获电子

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实质是迁移,举一反三是高水平的“发散”。发散性思维是学好化学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诱导学生思维发散。例如设计这样一题:一瓶硫酸,不知是浓是稀,如何把它鉴别出来?请尽可能多地提出方案。学生通过思考,会提出溶于水观察是否放热;与铜片反应;做滤纸的碳化反应;测密度;比较粘度;使胆矾脱水;稀硫酸与铁钉反应;中和滴定等等。通过解答这道题,使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思维的广阔性也得到了锻炼。例如,依据课本字面叙述,N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NO2不能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原理,NO中+2价的N可与NO2中的+4价的N反应归中为+3价N:

NO+NO2+2NaOH=2NaNO2+H2O

反过来,NO2中+4价N也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为+3价和+5价的N:

2NO2+2NaOH=NaNO3+NaNO2+H2O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一条创造性规律:在NO,NO2混合气体中,只要NO的物质的量不多于NO2的物质的量,混合气可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

训练思维的有序性。例如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时,要注意书写时的有序性,做到以下“四步”,即首先耍判断该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以及如果为离子反应有无离子方里式可写;其次要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溶解住、挥发性、电离程度等确定哪些物质刁”以拆写为离子和哪些离子实际不参与反应,应该剧去;三是使离子方程式完全配平,即质量和电荷均要守恒;四要捡直反应条件、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是否迫漏,以及根据反应程度的大小,确定用“=”号还是“——”符号。

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化学思维的深刻住,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度与广度上。例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学习时,要深入分析化学平衡的定义,明确化学平衡状态定义中的“四要素”——“一定条件”、“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相等”和“反应混和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的重要涵义,总结出化学平衡的“逆、等、动、定、变”等五大特征,剖析出化学平衡中存在的三个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外界条件改变、v正≠V逆,平衡破坏;外界条件一定时,V正=V逆,平衡建立)、动与静的关系(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而各组分百分含量却保持不变)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V正=V逆是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是现象)。

努力创建第1章 和谐学习,为自己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1章 和谐学习,是美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