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3785600000010

第10章 甘南的苯教(1)

苯教是产生于青藏高原的一种古老宗教,它形成后在藏区广泛传播,虽然后来佛教开始在青藏高原传播,但是苯教还继续在藏区存在和发展,最后佛教吸收苯教部分内容和形式形成了藏传佛教。直到现在,藏传佛教已经在藏区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但苯教还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区存在,即使在苯教绝迹的地区,还能发现它的许多遗存。

)第一节苯教的产生和传播

苯教是产生于西藏象雄(今阿里地区)的一种宗教,最初流派很多,经过一个时期的生存竞争,由辛饶米沃创立的雍仲苯教逐渐占据优势,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苯教由起初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等自然现象的“万物有灵论”的原始自然巫教,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才形成一个拥有众多富于哲理的经文和系统化的教规礼仪的人为宗教。根据苯教的历史演变和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多苯时期、恰苯时期和居苯时期。

一、多苯时期

这个时期是苯教的萌芽阶段,也有人称为“原始苯教”阶段,一般从苯教的祖师辛饶米沃(据史书推测,大约是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同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开始到第八位吐蕃王止贡赞普(约公元前2世纪),这段时期也相当于藏文史籍所说的“七赤天王”时代。

原始苯教是一种崇拜大自然的多神信仰,崇拜对象包括日月、山水、草木、禽兽等,崇拜大自然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原始人类最初的宗教形式之一。原始人把直接与生存有关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进行神化,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和崇拜意识。只不过由于原始人各部落依赖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自然崇拜对象的不同。

原始苯教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是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逻辑思维能力极差,没有能力探索和认识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但又试图对这种原因作出貌似合理的解释。于是只能以幻想编织的联系来代替客观事物的真实联系,用歪曲现象的神秘观念来解释一切,把人类具有初步自我意识的灵性赋予万物,用万物有灵的观念来解释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并把万物之灵作为一种异己的神秘力量来加以崇拜。原始苯教把自然界万物人格化,并赋予灵性、智慧、意志和权能,然后对其信仰方式和崇拜形式也仍然是对人格化神灵所需内容。苯教在祭祀仪式上以宰杀牛羊等动物祭祀神灵,焚烧谷物给神灵煨桑,叩首向神灵表示崇敬.以跪坐对神灵表示虔诚,苯教的这些宗教礼仪形式不但没有随着苯教后来的衰落而消失,反而成为佛教不得不接受的土著宗教文化,佛教从形式上吸收了苯教的宗教仪式,使其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段时期苯教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带有一些原始的巫术性质,以鬼神崇拜为主要特色。不过这并不影响苯数的广泛流传,因为它代表了当时西藏社会宗教发展的水平,适应了吐蕃统一前的社会状况,因此在七赤天王时期对上至吐蕃赞普和部落首领,下至普通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记载,聂赤赞普身边分别有次米穆杰和居恰噶尔两名苯教师做古辛,以苯教辅政。聂赤赞普还从象雄迎请苯教大师南喀囊巴多坚至雅陇河谷传教,故当时有“山为拉日姜托,王为聂赤赞普,辛为囊巴多坚,本为密教吉邦,城为羌瓦达泽”的说法。聂赤赞普本人则是一名虔诚的苯教徒,他不仅在统治区域大力扶持和推广苯教,而且本人也因苦修苯教密宗而最后获得成就.成为苯教史上“十三王统成就者”之一。此后五任赞普身边也均有苯教师做古辛.并相继在吐蕃建立了许多苯教神堂。

苯教在吐蕃七赤天王时期就已经普及了,而且远在聂赤赞普以前,象雄的苯教就已经传到了赞普统治区域,否则,在聂赤赞普时突然产生那样强烈的苯教信仰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因为任何一种宗教的信仰效应必须是以深刻的社会影响作为基础。另外,《西藏王统记》的作者索南坚赞在对该书的注释中也说:“苯教史称:苯教盛于聂赤赞普,衰于至共赞普。”③由此看来,从七赤天王时期的吐蕃社会就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影响的苯教文化氛围.从此以后直到松赞干布时期以前吐蕃文化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同一性,这就是由于苯教文化整合吐蕃社会后产生的效果。七赤天王时期(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正是佛教在印度创建、逐渐盛行,后来又从印度北部南传和向中亚北传的历史时期,随后佛教经西域传人中国的中原地区。印度佛教北传时没有经过吐蕃,其中的原因除了地理环境,如西藏的海拔高、终年积雪等自然因素导致处于热带地区的印度佛教僧侣难以涉足外,吐蕃社会苯教文化的抵制也应该是一个原因。当时。吐蕃苯教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这种本土宗教文化的强烈影响,使正处于上升时期的佛教也无可奈何,只得避开青藏高原,绕了个大圈子,然后才传播到中原地区。

二、恰苯时期

恰苯时期是苯教的成熟阶段,大约从止贡赞普(约公元前2世纪)到松赞干布在位(650年),这一时期是苯教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到了第八代止贡赞普时,他与大臣罗昂达孜比武,在战场上一声呐喊,“红牛惊逸,灰袋碎地,扬尘障目,狐尸使战神被秽而遁,犬尸亦使阳神被秽而逃。舞剑盘顶,致天绳为断。尔时大臣罗昂对王额上放出一箭,王遂中箭身亡”。这一故事把统治阶级内部的王室与贵族大臣之间的矛盾和争权夺利的斗争反映在宗教领域之中,实质是拥戴聂赤为赞普的苯教集团的势力越来越膨胀,直接威胁着王权。因此,止贡赞普进行了压制打击,于是引起了代表苯教势力的贵族大臣不满,结果赞普被贵族大臣杀害,王族四散逃走或被贬为庶人,废除了赞普天神之子的神位。后来止贡赞普的儿子杀死仇敌.从象雄请来苯教师为其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第一次在人间建立了赞普陵墓,并在象雄苯教师的宗教仪式之中继承了王位。

多苯时期的文化在当时已经成为陈规陋习.无法适应日益蓬勃发展的吐蕃社会,这就使得多苯中的落后部分趋于消亡。恰苯的主要特点不仅剔除和抛弃了多苯中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成分,而且吸收了一些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外来文化。《土观宗派源流》记载:“这三人未来藏以前,苯波教所持之见地如何,还不能明白指出,此以后苯波教也有了关于见地方面的言论。据说恰苯时期的苯波教乃混融外道大自在天派而成的。”引言中的“三人”是指止贡赞普亲自从克什米尔、勃律和象雄三地迎请到吐蕃的三位有专长的苯教教师。所谓的“大自在天派”是古印度的一种教派名称。许多学者认为止贡赞普以后在雅陇河谷传播的就是象雄恰苯,也就是经过改革、完善后创立的新型苯教。

恰苯时期的崇拜仪规特点对这一时期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来藏族的思维观念和伦理习俗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形成了自己的宗教特点。虽然恰苯对血祭神灵的仪规也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创立了用生灵的画像代替作祭品的规矩。但它在雅陇河谷等地的传播中收效甚微,没有能够取缔或替代多苯的宗教仪规,反而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发展。恰苯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迫于吐蕃部落社会变化后的形势为求生存而采取的行动。原始苯教“多苯”时期的鬼神崇拜和祈祭仪式,后来随着恰苯进入居苯时期,甚至它的那种原始鬼神观念在民间延续到现在。

多苯时期苯教那种分散的、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众多崇拜对象不利于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统一。恰苯传人吐蕃后,对原来多苯繁杂多样的崇拜对象进行了合并,创立了统一的共同崇拜对象。在雅隆河谷建立了以“三界”为主的雍仲苯教理论体系,将世间分为三个部分,即天、地和地下。位于天上的神灵叫做“赞”,即天神,排列在诸神之首;位于地上的神灵叫做“年”,即地神,排在中间;位于地下的神灵叫做“鲁”,即龙神,也可认为是水神。③尤其严格区分了神、人、魔的关系及其处所,以止贡赞普被杀、斩断天绳为契机打破了原始苯教——多苯的天人合一、神王一体的观念,树立了辛饶米沃的教主地位。此后赞普、大臣、百姓都要向天神及教主辛饶米沃进行祭祀活动,而且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了制度化,于是苯教的祭祀礼仪就成了当时王朝政治中的重要活动。

三、居苯时期

居苯时期从松赞干布以后直到现在。居苯两个字在藏文中的含义,“居”有“翻译、解释、编纂”等多种意义.而“苯”是苯教的意思,其全部含义是“被翻译过来的苯教”或者“经过改造的苯教”。这一阶段苯教从佛教学说中引用大量的教义来充实自己的理论,故而形成了佛教化的苯教,习惯上称这一时期的苯教为居苯。

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时佛教由印度开始传人西藏,起初由于苯教的排斥而得不到广泛的传播。直到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王室和赞普竭力扶植佛教.并且延请著名佛教理论家静命大师和密宗大成者莲花生大师等众多印度高僧大德入藏传教弘法,着手修建寺院剃度藏族人为僧,派藏族僧人到印度各地学习佛法,大规模地开展译经活动。为佛教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通过举行辩论的形式,将汉地禅宗驱逐出西藏,打破苯教独尊的地位,苯教从此让出西藏宗教历史舞台上主角的位置.而佛教则被推向国教的宝座上。

苯教徒不甘心从此消沉下去,他们积极吸取历史教训,总结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决心步佛教的后尘开始整理和翻译苯教经典,努力为自己的宗教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对付来自佛教的理论攻势。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势力,苯教信徒开始对苯教典籍作佛教式解释,并用佛教理论修改苯教的教义。这种行为被赞普定罪为亵渎国教,大批苯教徒被诛杀和流放。从此苯教的传播和信仰活动转入地下或在边远地区进行,这就使得后来苯教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北部局部地区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吐蕃王国崩溃后,苯教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紧随其后的藏传佛教形成期,藏区各地进入了有如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发展时期,苯教信徒充分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迅速建立起可以与藏传佛教相媲美的宗教理论体系,编辑了许多著名的苯教经典。

苯教在吐蕃王朝时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灾难,在组织上被判定为非法而强制取缔过一段时期;在思想理论上被界定为与佛法相违背的歪理邪说进行打击。长期处在这种形势下的苯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一方面积极向佛教靠拢,迎合当时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借鉴佛教的一些理论体系、组织制度、宗教礼仪来充实完善自己。使得苯教发展成为具有系统化的宗教意识、正规的宗教组织、规范的宗教礼仪的正统宗教。苯教在宇宙观、灵魂观和善恶观等方面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并加以发挥,使苯教的教义理论得到充实和深化。苯教又学习佛教的传教方式,开始著书、建寺、绘画,从11世纪起出现了苯教经典、苯教寺院、苯教神像。从它们的建筑风格、造型艺术以及所运用的色彩等方面几乎与佛教没有区别,只是名称和细微的装束上有所差异。同样,苯教对印度佛教西藏化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化空间,如藏传佛教的本尊、护法神、仪轨、法器、供品、装束和象征物大都延续苯教而来,所以说佛教和苯教是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发展而来的。

)第二节苯教传入甘南地区

甘南迭部县阿夏乡纳告村附近的纳告苯教寺是甘南藏区修建最早的苯教寺院,建于唐朝乾符年间(874—879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该寺的第一世活佛香帕在当地主持建造了苯教寺院,它属于四川省更江苯教寺的属寺。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的综合分析,基本上可以确定苯教传人甘南藏区起始于吐蕃王朝末期。吐蕃王朝崩溃后,由于战乱频繁,许多苯教徒为了逃避战祸,也源源不断地前来甘南地区定居,从而推动了苯教在甘南的持续发展。苯教传入甘南藏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佛苯竞争”失利后退往甘南的苯教徒传播

吐蕃王朝建立初期,在当时的吐蕃社会里,苯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许多苯教徒曾经参与朝政,松赞干布以前历代吐蕃赞普大多数都以苯教来治理国政。人们信仰苯教除了祭祀鬼神以祈福免灾外,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大到农牧业生产、军事结盟、战前动员几乎都有苯教徒参与的身影。公元7世纪初期,松赞干布继承吐蕃王位后兼并了许多小邦和部落集团,青藏高原出现了第一个统一政权。随着吐蕃王权的巩固,过去与统治阶级分享各种权力的苯教逐渐成为****王权的障碍。而且在自然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苯教,因为缺乏系统的神学理论学说,所以满足不了统治阶级奴役人民、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目的。而新兴的佛教以其“因果报应,富贵在天,以死为福,以苦为乐;今生今世受罪由于前世造孽.故此辈积善方能来世幸福”等等的一套崭新的神学理论,很快迎合了统治者的要求。于是佛教便被从印度引入青藏高原,并且渐渐地传播开来。而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苯教却遭到了冷落、排斥、诋毁甚至打击。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等赞普都是佛教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他们在位时佛教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