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3785300000050

第50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2)

同时,企业“嫁接”外资也迈出了步伐。无锡市最近有一半以上(170家)大中型企业实行“嫁接”外资。福建省泉州市在1993年一季度把所有(41家)国有企业全部实行与外资“嫁接”、搞合股经济。

当然,我国目前的产权交易还刚刚起步。从1986年以来,交易额还不到应进入市场的1%,远未达到产权交易的规模和效益。据分析估计,目前国内急需流通的产权数以万亿元计,处于低效或闲置状态的就占30%~40%。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的产权市场和产权交易亟待突进。

六、个体私营经济已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一支活跃力量

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制定了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对个体私营企业也逐步实行规范化管理,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截至1993年9月底,全国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72.6%,成为私营企业自登记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并首次出现无一省下降或停滞的新局面。广东省1993年上半年私营企业净增11743户,居全国之首。北京、海南、安徽、黑龙江、上海、湖北、新疆和江苏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一倍。在私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到1993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452.9亿元,营业额96.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5%和116%,户均资金增长95.2%。私营企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工商税分别为4.1%、18.1%和7.8%。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的比重已达41.9%,其中私营科技咨询企业发展最快,发展到3871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20%;外向型出口创汇私营企业已达1520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近7亿元,分别增长27%和129.4%。

同时,个体工商户也发展较快。到1993年底,全国的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625.6万户,注册资金747.4亿元,从业人员2641.1万人,营业额2309.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7%、37.5%、14%和45%。此外,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底,民营科技企业已突破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50亿元。

七、企业集团、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合理调整

1.企业兼并起步较早,进展顺利。据80年代累计,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计划单列市共有6226户企业兼并了6906户企业,转移存量资产82.5亿元,减少亏损企业4095户,减少亏损金额5.22亿元。近两年来,企业兼并成效更明显。到1993年初,被兼并企业就达1万多家,减少了大批亏损企业,盘活了大量呆滞资产。四川省截至1992年上半年,被兼并企业达2288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4。据北京、天津、广州、武汉、深圳等16个城市1993年4月份统计,被兼并企业2900多家,转移存量资产约60亿,重新安置职工40多万人。

2.企业集团稳步发展。据1992年底统计,在全国县以上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其名称带有“集团”字样的企业有7538家。国家选择试点的55家大型企业集团,已有26家实行了国家计划单列,18家建立了财务公司,34家获得了外事审批权。与此同时,对1600多家企业集团进行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现已有431个初步发展成型,从而优化了企业人员结构、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

3.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并依法破产。自1988年实施《破产法》至1993年上半年,先后有356家企业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而依法破产,其中国有企业88家,集体和其他企业268家。沈阳市是全国实行企业破产最早的城市。1986年8月3日,沈阳市一家小型企业防爆器械厂被沈阳市政府宣告破产,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破产企业。截至1992年底,沈阳市累计已对28户资不抵债、复苏无望的企业实行了破产处理(其中。2户全民企业),共涉及职工8591名,其中有4294名随企业资产转移而重新就业,4176名退休,另有121名待业并按规定发给救济金;共处理外债总额7540万元,使111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12万多平方米的场地得到充分利用,重新产生经济效益。重庆针织总厂,拥有职工2914人,占地面积11万多平方米,各种设备1200台(套),有年产1600万件和800万吨化纤加工的能力,但由于管理混乱、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于1992年6月8日被迫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经重庆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于1992年11月3日裁定宣告其破产,成为全国第一家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破产案,引起了社会震动和各方面的关注。最后通过各方面技术性的工作,对此作了妥善的处理。

八、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群众的又一创造

据统计,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的1.12亿职工创造产值达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约占全国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45%。

目前,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迅猛发展到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10%。

1993年,北京、河南、四川、安徽等20多个省市的领导都强调,要把兴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今后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凡新建、改建的乡村企业,都应尽力办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河南省通过新建改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目前的15万多个。山东省一些农村的个体、私营业主为了扩大经营、提高效益,纷纷将厂房、资金、技术、设备等折股,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浙江省是我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年来。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统计,截至1993年8月,全省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达6万多个,其中由个体、私营经济组合演变而来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5万家,乡村集体企业改制转轨800家,其他经济领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1万家。

引人注目的中国改革试验田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更快,到1993年9月底,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由上年的24000多家猛增到34000余家,其中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21000家,总产值达1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股份合作制企业上交税收5亿多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5%。目前,温州的股份合作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已占温州国民经济的70%,被认为构筑了温州市场经济的基础。

九、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业管理逐步走向正轨

目前,全国以售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制度改革已普遍推开。在全国1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现已有104个城市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占53%。

1993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完成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so.4,新开工房屋面积增长136%,商品房销售额增长55.6%。对全国一度出现的房地产热,自1993年5月实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后,房地产开发规模高速膨胀的势头已大幅度减缓,土地供应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国50%不具备开发条件或没有实质性开发业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被关闭和清理,使房地产业的运作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同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1993年1至6月,全国共出让土地3000多幅,面积12000多公顷,收取金额270亿元。

广东省1993年1至10月有20个地市和63个县市共出让土地20.8万亩,总收益86亿元,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十、为产权制度改革服务的清产核资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展开,成效显著

全国清产核资试点工作是从1992年开始进行的。当时只有6户中央企业和45户地方企业参加试点。1993年,试点规模迅速扩大到9401户国有企业和82.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清查,初步摸清了“家底”,明确了企业的部分产权关系,维护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适度解决了企业成本核算不实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重估后9401户企业固定资产升值42%,升值额为1800亿元。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清查情况看,根据4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中央82个部门(不含上海和国家经贸委)统计,截至1992年12月31日,全国乡、镇以上(含乡、镇)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不含企业、部队所属事业单位)824496户,财产总量清查核实数是8364.79亿元,比清查前账面数6928.56亿元增加1436.23亿元,增加率为20.7%。1994年清产核资将主要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来进行,试点企业总数控制在1万户左右,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其中实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试点的企业1000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100户,还有实行公司制、股份制等试点的企业。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1992年完成了中央直属一级企业的年检产权登记户数1373户,登记国有资产总额8918.6亿元,国有资本金总额6349.2亿元。由各部门委托办理二级以下企业年检登记15357户,登记国有资产总额1206亿元。另外,对国有资产还进行了统计。据1991年统计,全国国有资产总量为26846亿元,比上年的22713亿元增加4133亿元,增长18.2%。

这些清查、登记和统计工作都是对国有资产管理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它对增强财产管理意识,加强财产管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改革深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十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

1.积极进行建立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的试点。为了促使政企分开,割断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分开,1992年,首先在天津、深圳、福建泉州和四川德阳进行了建立和筹备建立国有资产所有权政府专职管理机构的工作,深圳和泉州先后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上海1993年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深圳和泉州还进行了产权机制进企业的试点,即在试点企业中建立所有权的代表机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中作为产权代表的董事长,由投资公司提出考核意见,在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后,由投资公司办理任命手续。

2.进行建立隶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投资经营公司和专门资产经营公司的试点。据对全国部分省、市、地统计,1992年底止,共成立这类公司36个。深圳、北京、青岛等城市还建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青岛市撤销了一轻局,成立了专营国有资产的青岛益青实业总公司。该公司受市政府委托,对原一轻局所属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经营,通过投资、参股、兼并、联营、有偿转让、资产划拨以及合资合作等业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资产增值和利润最大化。

3.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改革试点。1993年4月,国家确定了东风汽车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第一汽车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纺织机械集团等8家企业集团为我国第一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即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企业集团中紧密层成员企业的国有资产统一授权给核心企业经营和管理,建立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的产权纽带,使核心企业成为企业集团的母公司,紧密层企业成为其子公司,实现集团化经营,发挥整体优势。

4.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基本建立,评估业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目前全国经省以上部门授予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已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截至1993年6月,全国累计完成评估项目2.2万多项,被评估资产的账面原值为2900亿元,账面净值2300亿元,评估后升值为3600亿元,平均增值率为57%。

十二、有利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法规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在发展股份制企业方面,有《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合作公司规范意见》等,《城镇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规定》正准备出台。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有《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股份制试点企业国家股股权代表管理办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即将出台。

在企业兼并和破产方面,有《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企业破产法》等;在对国有小企业出售方面,有《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的暂行规定》等。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方面,1988年4月1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又制定了《关于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发展对外经济方面,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

下一步准备制订的法律有国有资产法、股份合作企业法、房地产法、证券法、拍卖法、独资企业法等,还将继续制订有关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株洲市企业兼并情况调查

株洲市的企业兼并是1981年开始从商品经济中萌芽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化,企业兼并形成了逐步推进的态势。到1988年底止,已有30家企业兼并了另外30家企业。

一、企业兼并的客观必然性

所谓企业兼并,是指企业间的吸收合并,即在两个以上企业之间,优势企业“吃掉”其他劣势企业,或其他劣势企业被优势企业“吃掉”的一种经济现象。企业兼并现象的产生,并非人们的主观臆造,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