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黛泠看着这个新人做作妖艳的举止,暗自有点恶心。乔黛泠强忍着心中的厌恶,回答道:“因为现在的枪械,枪管里都有膛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来复线,所以子弹飞出时会和膛线有一定摩擦,磨损出痕迹。这些痕迹和指纹差不多,基本上从同一支枪射出的子弹,都有类似的痕迹。咱们的法证部的枪支鉴定处鉴定时拿我们所掌握的以前案件所找到的弹头、弹壳和案发时的子弹对比痕迹,如果确定一致,就可以确定凶手以前犯过什么样的案子。同时,根据子弹落点的判断,还可以判断出枪手的位置和发射角度。比如这个案子,我们就可以判断枪手开枪的位置和逃跑的大致方向。这种通过罪案现场遗留的子弹来追踪枪支的技术叫作弹道痕迹分析鉴识(BallisticFingerprinting),也可以称为‘枪械指纹’。目前我们汉都警察总署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集成弹道分析系统’(IBIS)。”
林婧挠挠头,感叹道:“原来是这样啊!您记得这么清楚,这么多细节和数据,姐姐看来还有很多东西要向大家学习啊!虽然我比你年长几岁,但是你们都是我的前辈啊!”
乔黛泠撇撇嘴,感觉到不快。林婧却大大咧咧地假装没有看见。林婧的视线于是转到了惊魂未定的葛森身上。葛森的西服上还有那个枪手“留下”的玻璃碴儿。葛森正在进行弹道分析。他站在枪手最早开枪的地方。他找到一个SWAT特警队员,要了一把和枪手的枪支一样的M16步枪,闭上眼睛做起了测试。葛森突然进入战术动作,拿枪指着自己的车,这着实让林婧吓了一跳。林婧甚至掏出了自己的手枪。她猫下腰,拿着手枪四处观望。她以为枪手又返回现场了,但是看到乔黛泠哈哈大笑。林婧吓坏了:“乔黛泠,快趴下!没看到葛警督都进入作战姿势了吗,是不是有敌情?”
乔黛泠哈哈大笑起来,听了林婧的话笑得更加厉害了。林婧还着急地说:“快趴下啊你!根据葛森拿枪指着方向,枪手应该就从我们后方过来了!快趴下啊!”
乔黛泠笑着说:“林姐,那叫作‘模拟’。这是一个犯罪心理学的必要的模拟过程。把自己想象成枪手,通过现场证据,模拟凶手的行为,来分析凶手的所想和所做。这是犯罪心理学的常规侦查手段!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您快起来吧!”
林婧尴尬地笑了笑:“原来是这样啊!真是丢人现眼了!哈哈!”她赶快把手枪放回了枪套,小心翼翼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林婧刚刚准备说话,只大声说了句:“乔……”就被乔黛泠打断了。乔黛泠压低声音说:“嘘!心理模拟最重要的就是安静。让模拟者可以深入其境,才能顿悟凶手的想法。”
葛森手持从特警手上借来的M16步枪快速向前,嘴里还咕噜着“嘟嘟嘟,嘟嘟嘟”这样的声音,就像是小孩子拿着玩具枪,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他眯着眼睛,神神叨叨,念念有词。
葛森此时此刻想象着自己就是那个枪手,葛森感觉如果此时此刻自己是伏击一个警察总署重案B组组长葛森警督的枪手,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自己”是如何知道葛森今天凌晨会出来。那也就是说,“我”要知道葛森今天凌晨此时此刻会出来,就要先知道赵熙月赶不到案发现场。那也就是说:第一,要知道赵熙月不会自己开车;第二,要知道警察总署随机派出的巡逻车的时间和车牌号,提前破坏或者是当时破坏,导致汽车无法发动,从而诱出葛森。会不会枪手要袭击的是赵熙月呢?不会,因为如果要袭击赵熙月就不应该诱出葛森。葛森作为警督,无论是体能还是作战素质,又或者是袭击葛森所产生的恶劣影响,都不如直接悄悄地杀死乘坐简陋普通的巡逻车到现场的法医要简单得多。何必多此一举?所以葛森明白,“我”要害的还是葛森。第三,要达到上述的一切目的,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可能他就是警察局的人,也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取消息。当时无论如何需要里应外合。
葛森拿出烟斗,塞满南美的烟叶,用打火机点燃,送到嘴边深吸一口,重重地叹了口气:“警察署有内奸!大大的内奸!”在商讨内奸之前,有一个更严肃的事情。这个人好不容易得到了情报,不管是那个内奸自己动手,还是其他人动手,冒着危险,最后为什么跑了,是觉得暴露了,还是觉得出了什么意外状况,难道是二流的杀手,发现自己子弹不够了?想来想去,葛森抬起头又吸了一口烟,突然听到大叫一声,声音非常尖利,一听就是女人发出来的。葛森抬起头眯着眼睛循声而望,想看看怎么回事儿,虽然只离着十几米,却只能看到茫茫迷雾。葛森若有所思,微微一笑……
他走进漫漫迷雾,他突然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他放下烟斗,用沙哑的声音说:“给我车,我要车!”
葛森驾驶着一辆巡逻车,失去了以往的风度和从容,一路狂奔。葛森不太会使用手动挡的汽车,一贯开自动挡的他,手忙脚乱地踩着离合器。他深吸了一口烟斗,直到汽车从跌跌撞撞到恢复正常了以后,才舒了一口气……
葛森在驾车的时候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凶手为什么要杀自己,如果是单纯的寻仇还好说!仔细想想,葛森做了这么多年警察,要说没有仇家是不可能的。干了这么多年的警探,被葛森查过的,经他手的或大或小的犯人,一个小一点的监狱都未必装得下。有一个两个出来寻仇是常有的事儿。如果事情这么单纯还好说,但是,这个人在警局里有内应,而且这个内应可能就是一名枪手。M16步枪是汉都警察总署的标准配备之一。这个人搞不好就是自己人,可能就在葛森的身边。葛森想到这里不寒而栗,他深吸一口烟斗,尽力使自己平复了一下心情。他仔细想想,谁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要说警察署有卧底,这个面太大了!江南总署、江北总署两个署,警务部、行动部、法医部、法证部、巡警部、行政部、财务部、总务部八个大部,光是警务部的重案组就有A、B、C、D、E、F、G、H八个组。这个庞大的纪律部队有这样的作战素质,有这样的思考能力的人太多了。这样计算,嫌疑人估计就有一两千人。从一两千人中间找到一个卧底,这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葛森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老师张萍教给他的。张萍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心理学家。她曾经告诉葛森,不要被表象蒙蔽。直觉往往是对的,因为部分事情是表面现象可以判断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成为惯性思维,我们就可能忽略很多重要的细节,忽略那些不是那么明显的蛛丝马迹。葛森对待一个事情的怀疑是平均的,他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是均等的怀疑。绝对不能够相信直觉,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之下。
而这件事情,有它的特殊之处。这个针对自己的谋杀未遂的枪击袭警案,当冰冷的枪管和炙热的子弹对着自己的时候,这种感觉比什么都恐怖,葛森感到一阵寒意。平时危险的现场,枪击、爆炸,他都经历过,也参加过很多抓捕、营救的任务,也经常亲临血腥残酷的现场。但是,当一个人躲在暗处,将冰冷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这种感觉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
这件事情真的有特殊之处,如果葛森仍然使用均等的怀疑原则,那么嫌疑人多如牛毛,数千人而且都是经验丰富,反侦察能力强,从事刑警多年的警探。这场调查肯定是无功而返,说不定还要打草惊蛇。但是如果凭借一个警察多年的直觉,绕开给自己定下的规矩,葛森觉得,这个人一定在江北总署。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个人知道赵熙月和自己是邻居。这件事情即便是自己很多好朋友都不知道。所以知道可以用破坏前来接赵熙月的巡逻车来引出自己。第二,这个杀手知道巡逻车的路线和车次,也知道警队接重要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规矩。这个人至少干过警察,而且是中层或以上。第三,这个人知道江南总署有个案子,是慕辰汐主管,至少发现了死者。这个人知道这件事情,要不然就是自己人,要不然就一定是慕辰汐这个案子的凶手要伏击葛森。就凭这三点,葛森认为,自己无论如何要管闲事,亲自管一管这件不该管的案子。
葛森眯起眼睛,仔细地看着前面的路,小心驾驶,也不敢多想了。因为迷雾更加浓了,视线越来越昏暗……
Howsecretsdeep.Howsecretsbecomedark.Thatsinthenatureofsecrets.
秘密如此深藏,秘密变得如此黑暗。这就是秘密的本质。
——加拿大科幻作家、科学家
科利·多克托罗
CoryDoctorow(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