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驾驭你的谈吐
3782400000006

第6章 有益说话的基本法则(5)

变换角度就是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表达思想。当某一角度不奏效或不对路时,要及时更换新的角度,寻找新的突破口,把说服进行下去。

变换角度的最佳方式是:有灵活多变的策略,即你事先应有被对方拒绝的心理准备,并考虑好阐述问题的不同角度。一旦对方表示拒绝,就变换新的角度;再拒绝就再变换,直至达到目的。

例如:美国一青年来到一家公司提出谋职要求:“请问你们这里需要秘书吗?”“不要。”“要采购员吗?”“不要。”“要门卫吗?”“不要。”“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啰。”他拿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公司老板笑了,最后这个人被录用为销售经理。

(12)辩明利害

利益为人所关注,但有时人们不一定能认识自己的某种言行将会对自己利益造成的影响。因而,在说理过程中,让对方明白自己利益所在,从根本利益角度督促、提醒、唤起对方。这就是辩明利害。

(13)寓言说理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基本功能是借助比喻,将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寓言就已盛行,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国外也有许多寓言广为流传。这些寓言为我们进行说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寓言说理是我们应注意掌握的一种方法。

自然地表达主题

过分的紧张会使一个人忘怀了恐惧,不顾死活地蛮干下去;在这一种心情之下,鸽子也会向鸷鸟猛啄。(卡耐基语录)

口才虽然需要天赋,但却不是绝对的。谈话有风度,有教养,这些似乎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程度,但正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几乎都是后天练就的。(卡耐基语录)

通过交谈而建立友谊是不容易的,而想要引来灾祸却是唾手可得。所以聪明的人对人总是唯唯喏喏,可以不开口时,便三缄其口。(卡耐基语录)

(1)用语言把紧张状态表现出来

当生活困苦、万事不如意时,人不免要感到紧张。

所谓紧张意味着内心的不安,同时也是为下一个动作做出的准备姿态。当因无能为力或对某件事的结果心里没底而不安时,感到揪心、焦虑就是紧张的症状。

所以,一个人紧张时态度难免要僵硬,嗓音发抖,我们得学会及时消除这一状态,恢复内心的宁静。

而几乎大部分的紧张都是缘于内心不安的,或有不便示人的隐秘,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消除紧张的钥匙。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紧张,然后要在客观的立场上正确地评价自己的紧张。意识到紧张并不难,可要对它做出客观评价则需要一点勇气。

堪称“世纪铁拳”的阿里有一个随从曾发表过如下看法:

“一个拳击手面临一场大赛,等候在休息室里时,不免要感到不安。或许因人而异有程度的差别,但这可说是所有拳击手的共同心理。他们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难免夸夸其谈或说些大话。他预言要在几回合里打倒对方,不过是有意识地把紧张化成一副假面具,戴在脸上,以求内心的平静罢了。阿里在大赛之前吹嘘得越厉害,越表明他在为按捺不安而苦恼着。”

他还毫不留情地抨击说,阿里喋喋不休地吹嘘,不过是内心紧张情绪的一种发泄方式而已。

他的这一席话其实不无道理,心理学研究指出,暴露内心的紧张,可迅速恢复内心的平静。可是,把自己内心的紧张展示在人们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与其你总怀着一份紧张,战战兢兢地面对人和事,不如鼓起瞬间的勇气求得长久的安宁。权衡得失,就没有理由不鼓起勇气了。

当某个组织里最底层的职员站在总裁面前时,他不禁会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时,职员不妨坦率地表现自己的心情,向总裁直言:“其实我心里很紧张。”这时,他就会神奇地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摆脱了紧张,开始平静下来了。

这种经验,那些一线推销员大都体验过。那些身经百战的营销高手这样回味当时的情景:“心里害怕时,不如自己承认它,并用语言向对方吐露出来,那样一会儿就会好了。”

(2)自言自语法

所谓自言自语也算是一种独白,人们常常借此发发牢骚或发泄某种情绪。

在纷纭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时候你常常难以当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来。特别是在自以为是和****的人以及上司面前,你无法当面驳斥他或做出刺激性的反应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通过最近充斥于荧屏的小品或喜剧性的节目,你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小人物固然胆小,无法当面驳斥大人物,却常常嘟嘟囔囔说出自己的想法,以致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

就以一个小品为例:经理召集职工,煞有介事地说明这次红包削减的原因。经理无比严肃地说明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以不容挑战的严厉口吻说出削减奖金的决定,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职员当中有个人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嘟囔了这么一句:“他以为我们喝西北风就能过……”当然,这句牢骚话经理是听不到的,而听到了的观众自然要捧腹大笑。

因为,这个职员恭敬的表情和内心的不满造成了巨大反差,让观众忍俊不禁。

通常,自言自语是下意识地吐露出来的,可以说是下意识地蹦出来的“内心的隐秘”,因为它是下意识的,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为它是不加粉饰、赤裸裸、实实在在的,所以就显得更为可信。人们宁可不信一个人天花乱坠的宣言,也愿相信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对那些几乎听不进他人的劝告的难缠的人,不妨试一试这一方法。也就是说有意说出听起来是下意识的话。

让我们设计一下如下场景。

有一对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已久,就是不捅破这层窗户纸,谁也不想先开口。

焦心的小伙子不妨用用这一方法,装作无意,口里喃喃有词。女的自然要问他:“你刚才说什么了?”“没,没有啊……”“哎呀,你说嘛,你分明是说来着。”这时,你再顺势利导让女方明白自己刚才是内心的爱慕脱口而出……那以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那些令人羞于张口的金钱等问题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当你急等着用钱,有一个人可以给你资助,但你又不好意思张口时,不妨自言自语地说出:“唉,要是能有二百万,就能挣回一二千万了呢……”再装出万事皆休、心灰意冷的样子,对方因自己无意中听到别人的内心隐秘而感到满足,同时因这是你下意识说出来的而觉得真实可信。这样,他就会考虑帮你一把了。

像这样,当面说出来不一定能奏效的话,若是恰当地运用喃喃自语的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贵在不懈地练习

据说在埃及金字塔中出土的一本古书里有一段名言:“为了出人头地,你要做个会说的人。语言是人类的武器,它远远胜过角力。”可见,三千多年前人类就注意到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今人际关系的80%以上是要靠语言来形成的。至少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要首推一个人的谈吐。因为语言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几乎影响人际关系乃至整个人生的成败,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事。

希腊的雄辩家狄莫斯忒内斯可谓是用顽强的意志和努力,开发出自己语言潜能,攀上令人心仪的雄辩高峰的代表性人物。亚历山大·泰勒高度评价他超人的毅力,指出:“他的嗓音粗俗,没有品位,发音也模糊不清,动作也僵硬,不协调。可他觉察到自己的缺陷,持之以恒地做雄辩练习,后来他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缺陷。”

口才虽然需要天赋,但却不是绝对的。谈话有风度,有教养,这些似乎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程度,但正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几乎都是后天练就的。狄莫斯忒内斯也靠后天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先天不良的音质,最终成长为举世闻名的大演说家。

说到音质差,我也可以算一个。进入高中以后,我省悟到这种先天的不利因素会成为我进步的障碍,于是按恩师S教授的训练法,不懈地磨炼自己的嗓音。经一番呕心沥血的努力,终于改变了自己的音质。掌握语言艺术的真谛,有几种训练法。

首先要矫正发音。不要语尾不清或断句不清,而应做到字正腔圆。正确的发音训练法首先要勤动嘴唇和下巴,且一定要全神贯注。

其次还得留意音调的变化和抑扬顿挫。音调的变化是语意传达的关键。好的演说家每天都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习音调和语言抑扬。

再次,该是选样好的语言了。词汇要选那些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又含蓄幽默的。这一点尤其需要深厚的修养,有了深厚的修养才能做到遣词造句富有机智又充满感情。

平时要着意选取一些描述性的词勤加练习,这样你就有可能掌握机智、精炼的说法了。譬如,同样介绍一座房子,与其干巴巴地说:“我住瓦房”,不如说“寒舍是顶着古老的青瓦,瓦缝里冒出些许杂草的古色苍然的老瓦房”,来得亲切又有品位。

你从这些小事做起,不懈地练习,不断充实自己,也就踏上了人生成功之路。

(4)说话中的忌讳

通过交谈而建立友谊是不容易的,而想要引来灾祸却是垂手可得。所以聪明的人对人总是唯唯喏喏,可以不开口时,便三缄其口。比方你对他说起别人的隐私,他本身有些秘密惟恐别人知道,而你却无意之中点中了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露他的隐私,心中顿感不悦。这是说话的第一忌。

某人做了一件事,因为他是别有用心,所以竭力掩饰自己,以防别人发觉,如果被人知道,那对他是很不利的。如果你与他素有交往,彼此比较熟悉,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但总是对你有些提防。你处在这样的境地,既无法向他表白你并不知道,也无法表明你决不泄露,那么你将如何处理呢?大概你惟一的办法只有装聋作哑,绝口不提此事。这是说话的第二忌。

别人有秘密企图,你却参与此事,你为他出主意,从乐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悲观方面说你又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虽谨守秘密,从不提及此事,不料别人猜到了其中秘密,并泄露于外,那么你是无法辩白你没有泄露,在他看来,你是最大的嫌疑。在此情况下,你只有设法亲近他,表示你决无二心,同时设法查出泄露的人。这是说话的第三忌。

别人对你并不十分了解,并不十分信任,你却偏偏竭力讨好他,为他出主意、想办法,他如果采取了你的意见,而实行的结果并不理想,他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实行的结果很好,也未必对你会有好感,以为你是偶然想到的,实行又不是靠你,怎么能算是你的功劳?所以你还是不说话为好。这是说话的第四忌。

别人有过失被你知道了,你不惜直言相劝,认为他做的不对。他本觉得内疚,生怕别人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不好看,而你却去揭破他,自然令他十分难堪,并往往由此产生怨恨,由怨恨而与你发生冲突。所以,你还是不说为好。即使劝告,也应以婉转为宜。这是说话的第五忌。

如果你上司的成功是由于你帮了他的忙,你的上司会深恐好名誉被你抢去,内心里自然会惴惴不安。你明白这种心理,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这是上司的领导有方,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有什么本事。这是说话的第六忌。

别人力所不能及的事,而你认为他能够办到而强迫他去做:别人认为能做的事,并已开始工作,而你认为他办不到,强迫他中止这件事,这都是强人所难,不通人情。你认为朋友或下属哪件事该做哪件事不该做,你应该进言相劝,说明道理,使他自己认识到这一点,这才是上策。即使他不听劝告,你也只能相机而行,适可而止,不能威逼强求,徒伤感情。这是第七忌。

(5)人们常犯的“语病”

有些人谈话风度虽然很好,但是在他的语言中掺杂了无意义的“杂音”。例如鼻子总是哼一哼的,或是喉咙像老是不通畅一样,轻轻地咳着,或者是在每句话的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豫一阵子才能讲出来。还有的人每说完一句,总要加一个“啊”,好像每一句话都生怕别人没听清楚似的。

诸如此类的杂音都要加以清除,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如同玻璃上蒙了一层灰一样,大大减少了它原有的光彩。

有些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过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语,例如在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词句。也有些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讲”、“老实说”等等词句;有些人老喜欢问别人“你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有些人喜欢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些人习惯性在每句话的句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某人在上中学时,有一位新来的老师向同学们讲话,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不过我今天来……”,以后,到处都是“不过”。

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平时一点也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多提醒你几次,你就能改正了。

有人特别爱用某些词来表达众多的意思,也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

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乎在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文章太伟大了!”“今天看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这批货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

最妙的是有一个朋友喜欢用“那个”代表一切形容词。你听听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吧:

“今天太那个了!”

“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

“我觉得这件事未免有点那个。”

这一类的毛病大概是由于太偷懒,不肯动脑筋想一个形容词的缘故吧!”

要多记一些词汇,才能生动和恰当地表达出你的思想。

在“好”这个概念之下,有“精彩”、“优美”、“善良”、“出色”、“美丽”、“愉快”、“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那么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这个茶杯很好”、“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他是一个好人”,不错,可是他是怎么个好法呢?从最伟大的人,到普普通通、没有犯大错误的人都可以说是个好人。他可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也可以是一个服务热心的人;他可以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力求上进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劫富济贫的人;他还可以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到底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好人呢?同样,你说:“这个茶杯很好,”是“样子”好,是“颜色”好,还是“质料”好,还是“价格便宜”,或是“最合你的需要”……?

我们要求一个口才好的人,说的话精致而细腻,丰富而活泼。不要像三岁小孩子那样,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个极简单的字:“我跑到门外边,猫看见我就跑到树上,树上的鸟儿都跑开了,树上的苹果也跑到地上来了……。”

(6)不要滥用琐碎的问句

有些人喜欢用谚语,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三句话不离谚语。用太多的谚语,会使人听了腻味,而且也易使人意识混乱。这就如同一个美丽的女子,带了满身的珠宝首饰,不但淹没了她原来的美丽,而且使人觉得庸俗不堪。

在适当的场合和时候,用一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而有力量。

有时候,某些名词流行起来,不论在口语还是在文章里都被普遍采用。这种词句,也最容易被一些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