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众所周知的成语叫做“口蜜腹剑”,也许是过分一点的比喻,但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鼓吹者大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暇顾及你的反应。他们或者像说评书一样一味地说些自己想说的,或者为了某种目的恨不得一把拉你上钩。那些没有手腕的推销员大都是这类人。
在昭本厚吉博士的统计中,共有198人参与设问调查。其中,用①没必要;②不想买;③价钱太贵了;④买不起;⑤已有的就足够了等回答,击退推销员的成功率达74%。其中,回答说“没必要”的成功率最高。因为“没必要”,有着强烈的直截了当的拒绝姿态。这说明你对这件事本身毫不关心,再厚脸皮的推销员也不会咬住对方毫不关心的话题,向你喋喋不休地进行宣传,
这句话也可以有委婉一点的说法,就是“我不想听你再说下去了。”这将打击推销员的信心,使他丧失谈下去的勇气,他只好跟你“拜拜”了,你也就达到了摆脱纠缠的目的。
对那些不想再见面或再打交道的人,可采用直截了当的拒绝语言,使对方像触到了冷冰冰的冰块,自然会打消继续谈下去的主意。
同样的道理,你想和谁绝交,也不妨使用这种近乎绝情的方法,那你将如愿以偿。
可是,要知道,这句话是非常非常伤人的,切不可用在以后你有可能用得着或得长期打交道的人身上。
因为这完全无视对方的人格,使对方有强烈的被侮辱感,一点不留再次打交道的余地。所以除了那些非得采用极端手段不可的场合,你还是不要去用它。
(5)责备应以安慰的话语结束
缺乏亲近感的批评只能算是责骂。
批评时常会伤害对方的感情,甚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令其怀有敌意。
即使是受到自己尊敬的人的批评,心情也不会很好,这是人之常情。
据说,人们在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温暖包容之情时才会尊敬对方。相反,听到对方冷冰冰的指责时,感情自然要疏远。
有家炼油厂的监工巡视厂区时,发现有个员工在“严禁烟火”的牌子下若无其事地抽烟。
监工没有勃然作色,而是走到那位惊惶失措的员工身边,伸出一只手说:“烟味不错吧?给我一支好吗?”
员工正等着挨训,见对方突如其来地要支烟,暂时把心放回了肚子。监工接过烟,不动声色地说道:“好吧,我也来一支。可是,在这儿抽,煤气罐爆炸了可怎么办?我们可不要拿生命当儿戏,在炸药库旁玩火呀。我们还是出去吧,我有好烟,给你一支尝尝。记住,以后可不准在这种地方抽烟啊。”
这种批评算是仁至义尽的,对于那位监工来说堪称难能可贵,可监工意犹未尽,加上这么一句:“其实我也是个瘾君子,可能比你还厉害呢。怎么样?干了一阵活,再抽上一支烟。真是赛过神仙吧?”
这位监工的高明之处就是懂得用安慰的话抚慰受批评者的心。
批评若是令人心灰意冷,那么批评就失去了意义。
因为批评者的本意无非是想使对方做得更好一些,但如果批评让对方心灰意冷,这批评只能是无谓的责骂。
应让对方感到你不是骂了他,而是抚慰了他。
下达任务,让下属限期完成,可接到尚未完成的报告时,上司应说的话是:“这可不像你,这点事你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可也别太担心,人人都有状态不好的时候。看来这一阵你是过于疲劳了吧?”注意,这里的技巧在于责难一定要用安慰的话结束。
美国知名企业家格列兰斯·弗朗西斯也是熟练运用这一技巧并大获成功的人。
他每次指责对方的缺点后,总是不忘加上一句为对方打气的安慰之言。
这样,他不仅使对方改过自新,还获得了对方由衷的敬仰,成为德高望重的企业家的楷模。
把批评作为一种忠告
在某种情况下,即使下级产生了一些没有预想到的失误,作为上级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而应先做一些必要的鼓励,然后再帮其找寻原因,以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卡耐基语录)
有时,会遇到对方主动向你咨询或请求忠告的情况。可是,要知道,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还是愿意听些赞赏的话。(卡耐基语录)
在需要进行必要的说服时,一定要尊重对方的条件,承认其能力,充分加以称赞和鼓励,然后用“可是”、“只是”等转折词说出自己需要说服的内容。(卡耐基语录)
(1)忠告须从称赞开始
近来,冠以"XXX歌曲大奖赛”、“新星擂台赛”等名目的,衡量个人歌唱(或其他)能力的栏目充斥荧屏。
偶有闲暇观赏此类节目,每每会看到令人难堪的场面。
上场的歌手因种种原因发挥不尽如人意,或跑调或产生其他失误,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审委员做出如下评价:
“一号选手因音阶不准,无法向听众传递正确的歌词。我想,应再进行发音和音阶训练之后参赛为好。”
“第二小节是不是参赛选手随意编曲的呀?”
这些不免有些刻薄的评语只能使那些原本就忐忑不安的选手倍添不安。
笔者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不知参赛选手的具体缺陷在哪里,但自以为可用下面的表现形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譬如,你可用“三号选手素质很好。音质不错,有发展潜力。但我想今天选的曲子不太适合他,若是选唱别的曲子会好一些……”等形式,先称赞他很好、有素质,之后,再指出应该改进的部分,使参赛选手能够鼓起士气,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这是既使对方感到满意,又能说服对方的谈话艺术。就是说将一段话分为称赞、指责和鼓励三个部分表述,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对方改进,但在对方听来这句话就不仅仅是指责的意味了。
选手反而会因评审委员对自己的关注深表谢意。
这种说话技巧理应推广和应用到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
在需要进行必要的说服时,一定要尊重对方的条件,承认其能力,充分加以称赞和鼓励,然后用“可是”、“只是”等转折词说出自己需要说服的内容。
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说法一定会使对方深受感动,对方也就能够自然地接受你的忠告了。
这种谈话技巧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这是他们统率和驾驭部下的有效手段。
在某种情况下,即使下级产生了一些没有预想到的失误,作为上级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而应先做一些必要的鼓励,然后再帮其找寻原因,以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用里面苦、外面甜的糖衣药片作比喻似乎很恰当。
但这绝不是欺骗。这只是提高说服力的辅助手段,是能使对方心服口服的艺术。
以盛气凌人的态度指手画脚,胡乱指责、批评对方,是无视对方自尊心的败笔,只会打击对方的积极性。鼓励对方,同时恳切地指出他的缺点和错误,这才是有能力的管理人员应有的姿态,是行之有效的谈话艺术的体现。
(2)批评应隐秘地进行
批评应在隐秘的氛围中心平气和地进行。
公开指责对方的缺点或在第三者面前肆无忌惮地渲染。只能使对方受到刺激和侮辱,批评的效果就无从期待了。
若想使对方接受批评,首先要营造隐秘的氛围,消除对方的敌对心理。
人,其实很难撕破自尊的外衣,坦率地面对一切。所以,批评他人的时候也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对方才有可能从心底里接受批评。
H贸易公司的D部长曾跟我说过自己的体会。
他手下的一个职员给国外某客户发出大有出入的价格明细表,致使客户撤回了订单。这个职员过去也常犯类似的失误,于是D部长就借下班后的机会单独找他谈了这一问题。
因为只有两个人在场,D部长就免去了客套,坦率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叮嘱其加以改进。可是这时突然走进一位女职员,想要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可能因为感到有些异样,站在那儿踌躇了一会儿。这时,一直默不作声听着对方数落的K突然勃然作色,竟开口反驳起部长的话来。
D部长一时不知如何才好。自己在做正当的批评,对方作为下属不虚心接受,反而当面顶撞,D部长当然感到可恨之极。他正待发作,忽然想到这可能是女职员突然返回造成的,只好不了了之。
D部长的经历并不为奇。
一句不合时宜的责问,也许会造成两人绝交的悲剧。
公开的批判或许能给人刺激,让其奋发,但更多的情况是使人感到深深的失意和气馁。
指责他人的错误,不在于使用犀利的语言,而在于以情感人。
法国的思想家拉·罗修普克曾指出:“我热衷于揭露他人的原形,可人们一旦发现自己****裸地展现于人前,只会感到不快。”
人人都想保留自己的隐私。
虽说社会已演化成共同的社会,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不便示人或不愿示人的领地。
因陶醉于自我欣赏之中,让自己的不满自生自灭,尤其是不想让别人察觉到自己的短处或缺陷,这应是现代人共同的心态了。
切记,涉及个人隐私的批评或忠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合时宜的。
要知道,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情刺激的、让人心平气和地接受的批评,首先要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隐秘的氛围中进行。
(3)切莫挫伤对方的优越感
所谓忠告批评毕竟不是令人愉快的。
一旦要忠告他人,忠告者难免会处于教育、开导他人的优越立场上,这时更要谨慎从事。《普罗达克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犹如受伤的疮口,即使涂上蜂蜜也会令人感到痛楚,坦率的忠告一定会伴随接受者的痛苦。”
哪怕是最无私、最真挚的忠告,若触动对方的自尊心或刺激伤口,都会产生负效应。
有些人未曾开口就认定自己的话会对对方有所帮助而不加修饰、直言不讳地谈出来,须知这往往会于不经意间伤及人际关系。
正确的方法应是先营造适宜的氛围,创造能使对方自然地接受的条件以后再开口为好。
美国的人际关系专家詹姆士·边德博士曾对忠告与批评的艺术做过如下表述:
“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我总要对要求忠告或咨询的人先说上一句‘我也不太清楚’之类的话,那对方会以此而感到某种优越感。待到对方感受到优越感后再予以忠告,就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根据边德博士的理论,忠告与批评“应巧妙利用对方的感情脉络,激发对方的优越感后再开口”。
有时,会遇到对方主动向你咨询或请求忠告的情况。可是,要知道,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还是愿意听些赞赏的话。
许多人就是因无法体察对方隐蔽的自尊心而口无遮拦以至吃亏的。
前面提到的边德博士遇到过这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