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驾驭你的谈吐
3782400000022

第22章 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7)

这个一再谦虚的表示自己是出身贫寒的总统的林肯,也遇到过贫民的挑衅,一次在前往华盛顿的路上,当专车途经匹兹堡时,弗里敦镇的一个挑煤工人在人群中大声喊道:“亚伯!人家说你是全国最高的人,但是我不相信你比我高。”林肯回答说:“你到这儿来,让我们比比看。”这个穿着劳动服,满身灰垢的工人穿过人群走上前来,和总统背对背地站在一起——他们正好一样高,群众立即欢呼起来。林肯用比身高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一些普通人对他的不满,让这些群众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他能体会出把这个机会给一个挑煤工人的意义。

1863年7月1日,联邦军在葛底斯堡大会战中击败南军,扭转了战局。同年11月19日葛底斯堡举行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林肯应邀发表演说。全文只有十句话,用了三分钟时间。当一个摄影记者手忙脚乱地做好准备时,林肯正讲到“民有、民治、民享”,演说到此结束,这位记者没有来得及摄下这个有意义的镜头。这篇号召为自由而献身的演说引起了轰动。美国报纸说他过去演讲时语病百出,这次完全出人意料,称演说“感情深厚,措辞精练、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缺”,堪称演说的典范,是一篇誉满全球的演说词,将“永垂青史”。

美国早期的总统亨利·哈里森,在竞选时,也是不谈政策,只提出蛊惑人心的口号,如“选上哈里森,一天就有两块钱,还有烤牛肉”等等,结果是在就职典礼时感受风寒,后转为肺炎,一病不起,在职仅一月即病故,成了第一位在白宫去世、死于住所的总统。没人指责他们是骗子,因为此一时,彼一时,政治家们都精于此道,只担心功夫不到家。

无论美国的哪位政治家,要想爬上总统的宝座,往往都是在“和平与繁荣”的口号下,对选民作出种种许诺,如向妇女许诺当选后要给幼儿保育拨款,对老人答应取消社会保险金收入的限制,加强环保,改善医疗条件,不增税,平衡预算,提高教育质量等,总之一条,让他做总统就有幸福美好的明天,专拣好听的说。

构筑语言磁场

辞令的第一要诀是:一个人要劝说别人怎样,便先要自己表现这样;那只有以他的生活力量才能达成。(卡耐基语录)

雄辩最伟大的秘诀是:精于脱离主题的技巧。雄辩家的目的不在于指出真实;他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对方。(卡耐基语录)

在社会生活中,你要使出你出众的交际能力来影响他人,或是要想写出一篇演说稿以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告诉你一个要诀:探求别人的意见,然后永远的牢记在自己心中。(卡耐基语录)

作为成功的演说家,大多是富有活力和精神抖擞的人,他具有超人的爆发力,把他内心的情绪爆发出来,并强烈地感染听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演说要具有煽动性,具有能牢牢地吸引住听众的吸引力,具有打动听众心弦的征服力。总之,演讲者要在演讲现场努力形成一种犹如磁场一般的向心力。武器在哪里?在语言里!

首先你的语言必须不是废话,在法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个青年,向法国的著名哲学家伏尔泰喊道:我需要活着!但是,这位哲学家的回答竟是:我看不出你有活着的必要!

伏尔泰为何作如此令人意外的答复?事实上,以哲学家的态度来观察,这位青年的话没有讲的必要,它完全是一句废话。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非得先竭力使自己的话确有一吐的必要不可。

曾有过一位练习演说的人,他的脑子里也有不少精彩的题材。然而他每次讲起来,却是死板而无生气的,原因在于他不能把藏在脑中的题材和他热烈的兴趣交织起来。换句话说,他缺乏一种精神的活力。他对自己要讲的,总觉得好像没有叙述的必要,自然,听众也就更感觉不出它的重要了。人们常常为此而提醒他改进,但结果毫无起色,只得请教专家。

专家告诉他,他所用的准备方法是错误的,专家告诫他,理智和情感必须进行互相沟通。在演说时,不应该只是报告一些事实,还要表明你对这些事实的态度和见解。

此后不久,这位练习者果然有了新的感觉,他能够将有价值的意见讲出来了,并能以这意见来左右叙述事实时的语言情感。他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演说的时候能够产生激情。

因此,准备一篇高质量的演说稿,绝不是把一些机械的字句写在纸上,也不是片面地记忆成语,或是在报刊杂志中摘取一些别人的佳句,应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发掘一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语句和热忱。要记住“属于你自己的!”你有这份潜力,只要你努力去发掘。

◇◇◇◇◇

英国曾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一个乡下传道者。去问一位著名的牧师,怎样在炎热的星期日下午,能使听教者不为睡魔所扰?那位牧师诙谐地回答说,只要叫人拿根棍子把那个传道者痛打一顿就行了。这滑稽吗?不,这确是一个再好没有的办法。这短短两句话,所教给讲演者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为什么呢?你也许知道,有些艺人,都懂得登台之前先把自己刺激一下的重要。他们有的会蹦跳几下,有的会握紧拳头在空中乱舞几圈,也有的会自己拍打一下前额。在体育上,运动员上场比赛之前,也得先自我刺激一下,使自己进入亢奋状态,从而发挥出水平。隔行不隔理,演说者也不例外,在登台前,不妨到室外或邻室去踱上几圈,作作深呼吸使全身血液畅流,浑身精力似乎被调动了起来,便可稳健地走上讲台了。而在这些刺激动作之前,则要尽可能休息好,养精蓄锐,以便有足够的脑力和体力来应付台上那段时间。

所以,你要引发出别人对你演说的兴趣,你得先把自己的兴趣引出来,兴奋了自己,然后方可兴奋别人。

有许多人,他们之所以被人认为是口才拙笨,就是因为他们只注意谈他们自己感觉有意思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也许别人不仅不感兴趣,而且还非常讨厌。如果把方法反过来应用,你去引导别人开始他们所感觉有意思的事情,例如关于他的特长,他的成就等。如果对方是一位已有孩子的母亲,你不妨跟她谈谈她的孩子。你这样做,会给人家一种亲切的感觉。即使你的谈话不多,你的谈话也将被人认为是成功的。

有一个成功的广告商,也曾经用同样的策略。在他办公桌上,陈列了各种人的照片,分别代表他所要应付的几种典型人群,其中有农夫、商人、淑女、学生……等等,这样他的思想才得以常常集中在别人的种种问题及兴趣上,而不至于拘泥在自己观念中。

你如果讲述一些呆板的理论,说不定会令人生厌,你要讲述一些普通的人和事,也不大容易抓住听众。

以小孩子为例,要使他们感到兴趣,一定要讲一些关于人的故事,如果讲一些抽象不切实际的事情,那七、八岁的孩子会在座位上顽皮起来,不肯再听下去了。因为他们是孩子,缺乏理解的能力。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个军队中进行智力测验,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就是军队中美国兵的智力年龄,49%的人约仅相当于十三岁左右的儿童。所以,如果一个人讲一篇趣味性的人类故事,他是不会失败的。

又如一般的演说家,讲述内容丰富的人生故事,那一定是非常动人的。演讲的人,应该提出不多的几条提纲,讲完之后,就引用实例来详加解释。要是可能的话,最好还要讲述他们的奋斗史,讲他们怎样在奋斗中获得胜利的故事,因为对于“战斗”和“竞争”,是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内容。试想在很多言情电影中,放映到英雄克服了一切障碍,而且把爱人拥抱在怀里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戴帽穿衣而预备散场了。这一个公式,差不多每部杂志上的言情小说都是按照着这个方法而写作的,读者读到并喜爱的那位男英雄或是女英雄有一番热烈的奋斗而获得了成功。

一个人在事业上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故事,一定是永远动人的。可见世上最好的故事题材,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真实经历。因为谁不曾有过奋斗和挣扎呢?如果他的故事是真实的,讲出来一定很动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许多足以引人入胜的方法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技巧,常常被人忽略了。即使是一个演说者,往往也不易感觉到,或是他们根本没有去思索过。这种技巧是什么呢?那便是所谓的“如画一般的字句”。

一个会讲话的演说家,他会使他的话像一种影像浮映在听众的眼前。不善讲话的演说者,只是笨拙地利用模糊平淡而无声无色的一些东西把你催眠入睡。

英国大哲学家斯宝赛讲过,能够像图画般鲜明的文字,是有一种超越能力的,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圣经中,在莎上比亚的名著中,构成像图画一般的名词,像围绕着苹果酒厂的蜜蜂一样的众多。一般平常的作家,以为叙述某一件事是多余的,可是莎士比亚怎样表达与他同样的意思呢?他说:“把真金再镀一层,把百合再染色,把紫罗兰再洒上香水”。这真是如成语所说的那样,起了“画龙点睛”之效。

林肯是惯用视觉名词的。当他在白宫被长而繁的各种报告所困的时候,他说:“如果我派一个人去代我买一匹马,我并不希望他来报告我那匹马的尾毛共有几根。”这是一句生动得像画一般的字句,你能忘掉吗?

请听一位编辑的经验。他将读者分成若干类别,然后,派人与各类的读者交谈,征询他们在报纸中会注意些什么材料?最喜欢什么文字?然后将这些讯息加以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去采访和编发新闻。他说:“我们正在黑暗中射击一些变幻不定的东西,倘若我印发了一份适合我自己的晚报,那是绝不会畅销的!”

另一家报纸编辑则有这样的经验:

常常混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漫步在市井小巷听人们闲聊,或是在人群边驻足休息,很敏锐地静听他们谈话的内容,从而往往能发现一些具有冲动效应的新闻线索。

这些成功的人,都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他所要影响的那些人,犹如每一位商品生产者去潜心研究市场一般。在社会生活中,你要使出你出众的交际能力影响他人,或是要想写出一篇演说稿以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告诉你一个要诀:探求别人的意见,然后永远的牢记在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