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驾驭你的谈吐
3782400000016

第16章 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1)

诺言是奴隶和君主的宗教,真实是自由人之神。对于说谎者的惩罚绝不在于没有人相信他,而在于他不能再相信任何人。(卡耐基语录)

如果丑陋的人偏想要别人称赞他美,跛脚的人偏想表现矫健,那么这种原来引起我们同情的不幸情况只会引起我们讪笑了。(卡耐基语录)

除非你的话能给人安慰,否则最好保持沉默。宁可因为说真话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卡耐基语录)

谈话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名著、科学的发明、艺术品、伟大真理的发觉、以及种种美的形式——都有赖于伟大的谈吐,才能说尽其含意。(卡耐基语录)

说话要讲究场合

使人产生厌恶的人们,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己没有一件事需要谈的人,一是不需有什么可谈的事而要胡扯的。(卡耐基语录)

语言和行动是神奇力量的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语言是行动同时行动也是语言的一种。(卡耐基语录)

说话人的言辞表达,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必须加以选择。否则就可能影响交际效果,甚至出乱子。(卡耐基语录)

说话必须要讲究场合,不注意这点,说一些不适宜场合气氛情境的话,往往与初衷适得其反。

说话场合有不该说的场合与该说的场合之分:

(1)不该说的场合

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言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辩,应对如流,确实能够展示自己的风度、才干,获得交往的预期效果。

但是,在许多场合,好口才却不能派上用场,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反而于交往不利。这时,来他个缄口不言——闭着嘴巴不说话,反倒更利于与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预期效果。这就是不该说的场合。

例如,在一个人情绪失控的场合下,任何话语的安慰都难以使当事人接受,不如等他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再同他交谈为好。

在丧葬场合,说任何喜乐的话、玩笑的话,都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满;安慰丧亲的不幸者,急于劝阻对方恸哭的话也是没有作用的,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压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

葛力内在一次会议中对一项决议投了反对票。这个政党的领袖来到他的办公室,指责他是本党的叛徒,企图破坏该党组织。

葛力内正在写稿,见他进来时并没抬头,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来人见葛力内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发生气,于是对葛力内辱骂起来。可是,葛力内就是不予理睬,依旧默默地写着他的东西。

来人无可奈何,绕着葛力内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绝重说了一遍。虽然来人几番重复这套盛气凌人的指责,葛力内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来人词穷怒息准备离去,葛力内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轻轻地一笑,丢过去一个得意的眼色,说:“干嘛那么着急走啊?回来尽情地发泄吧!”

有些人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现在善于闭着嘴巴不说话。其心里像镜子一样明亮,虽然清晰地映照着事物,但却任事物来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够自如地应接事物而不劳心费神,最终战胜事物而自己却无任何损伤。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效果,是不能笼统地以“说”与“不说”这一形式简单衡量的。“说”与“不说”,从表面看来,是两个互为矛盾的概念,就其实质而言,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获得最理想的交往效果。但从人的接受心理来看,从说话的场合来看,有时“不说”却能收到“说”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

“不说”,不是不会“说”,而是会说却不说。它是为了某种需要而有意为之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的办事、交际的策略。事实上,在特定场合下,它是一种更好的进攻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哪一种“说”——聊天、座谈、辩论、询问、质疑、发言、讲课等等,对言者来讲,都是以声音这一物质形式对听者施加刺激。这种刺激被听者感知以后,会迅速产生理解的反射,继而作出决断,促成自己应对的行为。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就是这种应对行为,于是俗话中就有了“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之说。

反过来,交往之中如果本该说时却偏偏不说,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掩藏起来,让对方感到莫测高深,也就无从产生理解的反射。并且还会让对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引起一系列的疑问和猜测:是默认、赞许、同情、反对、胆怯、恐惧、轻视、尊重、怀疑、动摇、铁心、抗拒?由于对方的沉默不语,自己什么都无法知道,于是引起自身的不安、惶恐、烦躁,导致自信的丧失,情绪的低落,意志的动摇,斗志的锐减。

“不说”确是人际交往中言语运用的一件法宝。那么,在哪些情况下应当不说呢?

①在对方提出无理要求而且迫不及待之时。

②面对无休止的纠缠之时。

③面对恶意挑衅之时。

④面对狂躁、震怒之时。

⑤当下属或孩子有小过错,且又有所醒悟之时。

⑥当听众精力分散、窃窃私语之时。

⑦不速之客来访,久坐不去,而自己又无时间与之闲侃之时。

⑧对问题不便明确表态之时。

⑨向别人请教之时。

⑩听到有人指责、批评自己之时。

(2)该说的场合

该说的场合就是言语交际者在某种时间、地点、对象面前,可以说,应当说,必须说。

这种场合需要把握的是:究竟应该怎样说,说话的分寸在这里很重要。如果说得不好——深了、浅了、轻了、重了、庄了、谐了、喜了、忧了,都会影响交际效果。比如:结婚、过生日、乔迁、庆功、表彰、剪彩等场合,表达的只能是愉悦、欢快、祝贺、颂扬性的;奔丧、吊唁、追悼等场合,表达的只能是沉痛、悲哀、忧戚、肃穆性的;探病、问安、拜望等场合,表达的只能是宽慰、祝愿、企望、仰慕性的;群众集会,表达的只能是庄重、严肃性的;私人交谈,表达只能是轻松、随和、自由性的。对该说的场合的选择,有两种情况:

①说话者本来没有想说的意思,可现场情况逼得你不能不说,如果不说,盛情难却,不好下台。

②如果不说,自己或自己组织的权益、名誉就要遭受损害;如果不说,正义不能伸张,邪恶不能压制。

(3)地域不同说法不同

因地域不同而对言辞接受也有不同的要求,世界上的表现大体有:

欧洲人不喜欢听涉及自己的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年龄状况(女性更重)、家庭私事、行动去向等问题的话,忌讳“13”和“星期五”。

朝鲜、韩国、日本人忌讳别人说“4”;

阿拉伯人喜欢听“星期五”;

泰国人喜欢听“9”;

菲律宾人不愿谈论政治、宗教及腐败问题;

赞比亚人爱听尊称,最好加上职务和头衔;

新加坡人不爱听“7”,反感别人对自己说“恭喜发财”,忌讳谈论关于猪的话题;

扎伊尔人喜欢听随和、爽快、恭维的话;

俄罗斯人喜欢听尊称、敬语、谦辞,倾心于“女士优先”的话题;

******人喜欢别人在各种场合同自己打招呼,而且问候得越长、越久、越具体越好。

在中国,港、澳地区的表现大体有:

香港人爱听吉祥话,涉及福、禄、寿的都很喜欢,乐于别人随时随地对他说“恭喜发财”。喜欢“3”、“6”、“8”等数字。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住址、工资收入、年龄状况。忌讳语也较多,如“炒饭”、“炒菜”,有解雇、开除之嫌,听之不吉利;“猪舌”有蚀本之嫌,改叫“猪利”;“丝瓜”有输光之嫌,改叫“胜瓜”。

澳门人喜欢听别人说话干脆,直截了当,不爱听转弯抹角、吞吞吐吐的话语。

说话要看对象

当两个人在谈话时,其中一人可以倾耳聆听。但是当三个人一起谈话时,这世界上就找不到可以认真研究问题的谈话方式了。(卡耐基语录)

每一个人都应学得说话简洁;冗长演讲虽可使讲者快意,但却是听者的刑罚,连这一点都不知道的,是愚昧的征象。(卡耐基语录)

人们说任何一句话,都希望能够对听话人产生作用和影响。但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听话对象不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迥然有异。(卡耐基语录)

听众的不同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民族、地域、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阅历、性格等诸多方面。同一句话,有的人能够听得懂,也有人干脆听不懂。有的人可能只听明白了本意,也有人可能听出了弦外之音;同一个意思,有人领会为褒,也有人可能领会为贬。所以,我们说,只有语言的接受对象——即听话人才能检验说话者的表达效果。因此,对说话者来说,要想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就必须区分接受对象。根据不同的接受对象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林肯1863年11月19日在美国葛底斯堡国家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之所以被誉为“演说无价之宝”,就在于这一演说是紧扣听众而发的。

区分接受对象可以从许多方面着手,主要的有:

(1)看性别

不同性别,对言辞的接受也有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无论是言辞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如此。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在礼节性的互致问候之后,往往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交谈。而这三个、五个的,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的——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士的话题小而狭。一般说来,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服饰、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风流艳闻等。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性别的需求。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说话者如果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姐妹,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一些可以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对女士说;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可以用之于女士。

例如,对于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女性,就不宜轻率地询问她的年龄,也不应贸然询问她的家庭住址及家庭情况。即使是那些十分熟悉的女性,也切忌因某事而讪笑人家,更不能说其他女性的坏话。

对男性,说得随便一些、重一些、粗放一些、甚至偶尔带点骂辞也无多大关系;但对女性就不能这样,并且涉及性、爱的话题,要力求回避。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个别谈话,以及开玩笑、逗趣之时,就更要注意区别使用适宜的言辞。

懂心理学的管理者还善于根据男女性别心理上的差异巧妙说话,从而顺利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于“老”字,男人一般觉得没多大关系;但若说某位女性年龄大、老,她会非常不悦。

冬天,在电影院里,常有年轻女观众入场后不脱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观看。为此,放映员多次广播:“影片放映时请不要戴帽子。”但许多人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后来,放映员干脆说:“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女性全摘下帽子,因为她们都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衰老之人。

(2)看教养层次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却可能听不懂,理解不了。所以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3)看性格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日常生活、公关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4)看对方心境

心境通俗地称为心情,是一种比较持久的、难言的,但能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大家知道,在听觉方面,声波在耳蜗内转变成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通过神经系统的处理,听者就把这些编了码的信号感知为能够表达说话者意思的词汇。既然听者要将接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处理,那么,听者的心境,必然影响到语言的交流效果。

人际交流中经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

(5)看文化背景

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拿交际场合的称呼语来说,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就十分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在西方,你对一位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她听了格外高兴;而在中国,如果跟年轻姑娘也说这句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6)看身份

身份包括接受对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职业。一般来说,不要对一个无职业的人,去传授什么领导艺术;对一个中小学生,去谈什么计划生育;对一个建筑工人,去介绍什么养殖技术。一个学术会议,与会者都是专家、教授,而你仅仅是一个刚入门的初学者,却在会上夸夸其谈,就不恰当;一个领导办公会,与会者都是领导人,如果你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却在那里指手划脚,就不应该。

区分身份,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位年轻人路遇长者、前辈,打招呼说:“嗨,老兄,哪去?”这就未尊重接受者的身份。同样,一个小孩子过生日,作为其父母的同事、朋友被邀去做客,他致祝辞说:“衷心祝你健康长寿!”这就抬高了听话人的身份;对你的直接上司你直呼其姓名,就不适宜;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一概称之为“师傅”也属不当。

比如,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