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3781200000063

第63章 处世交友之道(4)

崔世枢从鄢陵依附李密,翟让把崔世枢囚禁在自己的府邸里,索取钱财。崔世枢正在筹集,还没有筹到,翟让就要给他加刑。翟让召元帅府记室邢义期和他赌博,邢义期犹豫没有来,翟让就打了他八十杖。翟让对左长史房彦藻说:“你从前攻破汝南的时候,获得很多财宝,只给魏公,却没给我!魏公是我拥立的,将来还不知道会怎样呢。”房彦藻很害怕,就告诉了李密,因此与左司马郑颐一起劝李密说:“翟让贪婪、刚愎、没有仁义,心中没有君长,应该早点谋取。”李密说:“现在还没有安定下来,就互相残杀,怎么给远方的人做榜样呢?”郑颐说:“毒蛇咬在手上,壮士就砍断手腕,是为了保全更重要的。如果他先得志,后悔也来不及了。”李密于是听从了,设宴召见翟让。翟让与他的哥哥翟弘以及侄子司徒府长史翟摩侯,一起拜见李密。李密和翟让、翟弘、裴仁基、郝孝德坐在一起,单雄信等人都站在一旁侍奉,房彦藻、郑颐往来查看。李密说:“今天和各位饮酒,不用很多人,左右只留服侍的就行了。”李密身边的人都退下,翟让身边的人还在。房彦藻对李密说:“今天正好作乐,天气很冷,请给司徒左右酒食。”李密说:“听司徒的安排。”翟让说:“很好。”于是就把翟让的左右侍从都带了出去,只留李密手下的壮士蔡建德持着刀站在一旁侍奉。

还没吃饭,李密拿出良弓,与翟让练习射箭。翟让刚拉满弓,蔡建德从后面砍他,翟让摔倒在坐床前,声音像牛吼一般。翟弘、翟摩侯、王儒信也一并被杀。徐世勣逃出门,守门的卫兵砍伤了他的脖子,王伯当远远地呵斥阻止。单雄信叩头求饶命,李密把他放了。左右的人都十分惊恐,不知道该怎么办。李密大声说:“我和大家一同起兵,本来是要铲除暴乱,司徒翟让专断暴虐,凌辱群臣,不分上下尊卑。今天诛杀的只是翟让一家,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说完让人扶起徐世勣,安置在帐幕下,亲自为他敷药。翟让的部众正要逃散,李密派单雄信前往安慰。李密后来又独自骑马到翟让的军营里,对他的部下备加安抚,命令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别率领翟让的部下。于是内外形势逐渐安定。翟让残忍,翟摩侯好猜忌,王儒信贪婪放纵,所以死的时候,他们的部下都没有人伤心,然而李密的将佐却开始对李密有猜疑之心了。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武德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对宇文化及作战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严重。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的隋军,割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迫使隋炀帝陷入江都孤岛,不能控制全国。最后虽然也走向失败,但仅有的洛阳隋军残余势力也已面临末日了。

11.降唐反唐李密命丧熊耳

李密本隋朝名门之后,初为皇宫侍卫,只因杨广看着不顺眼而被逐出宫门,被迫投奔绿林,走上起义反隋之路。待入伙瓦岗义军以后,李密以其大智大勇、多谋善断使瓦岗军事业发展到顶峰。但由于其固有的弱点,终导致瓦岗军失败和消亡。最后,李密投降唐朝,随即又背叛唐朝,最终惨死在逃亡的路上,演出了隋末唐初农民起义领袖的典型悲剧。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魏公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于是全力进攻东都洛阳。隋炀帝死后,越王杨侗被东都留守拥立为帝。郑国公王世充发动政变,清除政敌,掌握东都大权。郑国公王世充专权后,重赏将士,修缮武器,暗中打算谋取李密。一天夜里,王世充派遣二百多名骑兵偷偷进入北邝山,埋伏在山谷里。天色微亮,王世充率领士兵逼近李密。李密出兵应战,还没来得及布好军阵,王世充已进军攻击。王世充的士兵都是长江、淮河一带的人,彪悍骁勇。王世充命令埋伏的骑兵出击,从高处冲下来,直奔李密的军营,放火烧毁了营舍。李密的军队溃败,与一万多士兵逃奔洛口。守卫洛口仓的长史邴元真反叛李密,献出洛口城,向王世充投降。

李密无路可走,准备自杀向大家谢罪。手下大将王伯当抱着李密嚎啕大哭,昏了过去,大家全都伤心哭泣。府椽柳燮说:“明公和唐公李渊是同族,过去又曾经交好。虽然没有跟随唐公起兵,但隔开东都,截断隋军的退路,让唐公不用出战就占据了长安,也是您的功劳啊。”李密于是率部入关投唐。李密到长安后,有关部门对他们的供应很差,部下士兵接连几天没饭吃,大家都有怨言。李密原以为李渊会让他担任要职,结果只让自己担任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没有实权。朝中大臣多数看不起他,有些掌权的人还来索取贿赂,李密心里很不平衡。李密向李渊献计,要求派自己去崤山以东,去收降王世充军中自己的旧部。李渊同意了,还派王伯当做他的副手,一起去收降。

十二月下旬,李渊让李密分出一半兵马留在华州,率领另一半军队出关。长史张宝德在行军途中,担心李密逃走,自己被牵连获罪,于是秘密上奏,说李密一定会叛变。结果李渊改变了心意,又担心李密受到惊动,就颁下敕书稿劳,让李密留下军队慢慢前进,自己单独骑马入朝,接受新的调度。李密抵达稠桑,接到敕书,知道朝中的流言起了作用,李渊已对自己产生猜疑,于是打算攻下桃林,起兵反叛。三十日清晨,李密骗桃林县官说:“我奉皇上诏命,暂且返回京城,请让我的家人寄居在县舍。”于是挑选几十名晓勇的士兵,穿上女人的衣服,戴上面罩,把刀藏在裙子下面,假称是自己的妻妾,亲自带着他们进入县舍。没过多久,这些士兵换了装束突然冲出来,趁机占据县城。李密攻下桃林后,劫持百姓,驱赶着他们,径直奔向南山,凭借险要地势向东进发,派人骑马告诉以前的将领伊州刺史张善相,让他派兵接应。

右翊卫将军史万宝镇守熊州,对行军总管盛彦师说:“李密骁勇,又有王伯当辅助,现在决定反叛,几乎不可抵挡。”盛颜师笑着说:“请用几千人拦截,一定能斩得李密的人头。”于是立刻率领士兵,翻过熊耳山,据守主要道路,让弓弩手埋伏在路两旁的高处,拿着刀盾的士兵埋伏在溪谷里。李密已经过了陕州,果然翻过熊耳山,盛彦师攻击他们,李密部队首尾被切断,不能相互援救。盛彦师斩杀了李密和王伯当,把首级传送到长安。

人的愿望、看法和行动,都要受到时势的影响,是顺应时势,还是违背时势,对行动的后果关系重大。事实经常是:顺应时势者能获得大多数人的帮助,从而取得成功,比如周代的武王起兵讨伐商朝的纣王,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反隋;背离时势者失道寡助,最后落得身败名裂,历史上的暴首都如此,如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之类。审时度势,是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切合实际,因时势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保证行动的成功。为此,不但要对自己的处境、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了若指掌,而且也要细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比较斟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审时度势不同于投机取巧。前者以道义作为根本支点和行动的准则,明大义,识大道,以争取尽可能多的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后者是以一己私欲力动机和目的,以奉承献嵋、溜须拍马为手段,只图得到主子的垂青,其私欲阴暗而不可告人。因此,审时度势者为君子,投机取巧者为小人。二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12.张承业谏晋王称帝

张承业是唐末五代间宦官,昭宗时,被派往晋王李克用处任河东监军。克用死后,他尽力辅助其子存勖,存勖与梁夹河交战十余年,军国之事多以委之。后闻存勖欲自立,苦谏不从,不食而卒。

李克用曾对晋王李存勖说:“从前天子巡视石门时,我派兵去诛灭了乱臣贼子,威振天下。如果我在那时挟持天子,占据关中,自己起草赐封九锡和禅让的文告,谁能禁止我?但是我家世代效忠皇帝,常为朝廷立功,我誓死不能这样做。你以后应当全心全意恢复唐朝社攫,千万不要效法这些人的做法。”前蜀主、吴主曾多次写信劝晋王称帝,晋王把这些书信让他的僚属们看,并说:“从前王太师也曾给先王书信,劝先王说唐室已经灭亡,应该自己称帝,占据一方,但先王说不能这么做。先王对我讲的话好像还在耳边,所以他们的这种建议我听都不敢听。”

不久,将领幕僚和各路藩镇们又不停地劝晋王称帝,于是他就下令主管部门购买玉石制作传国的宝物。黄巢当年攻破长安的时候,魏州和尚传真的师傅获得了一块传国之宝,收藏了四十年,准备卖掉,有人认出这块宝玉来,就对他说:“这是传国之宝啊!”于是传真就到行台把传国之宝献给了晋王,将领幕僚们都举杯向晋王祝贺。唐朝宦官张承在晋阳听说这件事后,到魏州劝晋王说:“大王世世代代效忠唐朝,解救了唐朝的不少患难,所以老奴我三十多年来为大王收集财物,招兵买马,誓死消灭叛逆之人,恢复唐朝的宗庙社稷。现在黄河以北刚刚安定下来,朱氏还存在,大王就急急忙忙想要称帝,和你当初奋力作战的初衷大不一样,这样天下的人心怎么能不离散呢?大王何不先灭掉朱氏,报了各位先王的深仇,然后再访求唐宗室的后裔拥立为帝,向南攻取吴国,向西攻取蜀国,扫清海内,统一九州,到那个时候,就是高祖、太宗起死回生,又有谁的地位敢在大王之上呢?谦让的时间越久,那么将来所得到的也就越牢固。老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因为我曾经受过先王的大恩大德,想为大王建立万年不朽的基业而已。”晋王回答说:“这样做本来也不是我想干的,但是群臣们的意愿我也不好拒绝啊?”张承业知道说服不了晋王了,痛哭着说:“诸侯们浴血奋战,本来都是为了恢复唐朝天下,现在倒好,大王自己就攫取了帝位,简直是欺骗了老奴我啊!”随即动身回到晋阳,一病之下就再也没有起来。

晋王既然同意了藩镇官吏们的请求,就访求唐朝旧臣,打算任命朝廷百官。朱友谦派前礼部尚书苏循到行台,苏循到了魏州,进入牙城,看到官府就下拜,这叫做拜殿。见了晋王就高呼万岁,手舞足蹈,边哭边自称臣下。第二天,苏循又献给晋王三十支大笔,叫做“画日笔”。晋王十分高兴,马上就恢复苏循的原职,任命他为河东节度副使。张承业对苏循极为厌恶。后梁均王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十一月,张承业逝世。曹太夫人亲自到张府致哀,并身穿子侄辈的丧服恭行丧礼,李存勖听到这个噩耗后,也是几天不吃东西,心情十分沉痛。

张承业的忠心和敬业精神应该肯定,也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但他在唐朝没落时期不能看出这个王朝已经走到了绝路,而仅仅是存有一片忠心而已。就张承业一个人来看,朱温诛杀宦官有些过火了,但宦官专权败国却是事实,不知张承业是否也曾在这个问题上考虑过。封建社会像张承业这样有些愚忠的人大有人在,那么在李存勖称帝不久张承业的死也是无法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