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3781200000036

第36章 疆场竞斗之计(1)

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疆场竞斗;疆场竞斗伴随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 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的疆场竞斗,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迁徙的直接原因;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疆场竞斗,促成民族的独立和新生国家的诞生;国家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的疆场竞斗,促成政权的更迭。疆场竞斗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出人意料,有的不动一兵一卒,却化险为夷。水淹火攻,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疆场竞斗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也充满着计谋的较量,好计谋抵得上十万大军。

1.孙膑减灶智杀庞涓

魏国大将庞涓曾用计砍断老同学孙膑的双脚,想使他终身成为废人,他何曾料到,几年后,自以为聪明过人的庞涓却死在残疾人孙膑的手下。公元前342年庞涓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孙膑采用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齐威王决定援救赵国,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田忌想率军直奔赵国,孙膑说:“想劝开打架的人,不可以自己也挥着拳头动手;想制止械斗的人,不可以自己也拿起棍棒格斗。避实而就虚,造成不得不停手的形势,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如今魏国攻打赵国,主力精锐一定全部出动,国内就剩下老弱残兵。您不如率军突袭魏国的都城,占据交通要道,进攻防守薄弱的地方,魏军一定会放弃邯郸回兵自救。那么我们就一举两得,既解了邯郸之围,又趁机打击了魏国。”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回救,在桂陵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王让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问道:“韩国派使者前来求救,你们看早出兵好,还是晚出兵好?”成侯回答说:“依臣之见,还是不救为好。”田忌说:“如果我们不救,韩国必败。那么,韩国就投向魏国了。我看,不如早些救援。”孙膑说:“韩、魏两国刚开战,双方都没有疲惫。如果我们现在出兵救韩,岂不是听命于韩国,替它挨打吗?因此,我们可以答应韩国,但要晚些出兵。这样,我们既可以获得重利,又可以得到美名。”齐王听了,连声叫好。于是,他答应了韩国使者,然后打发他回国了。韩国见齐国答应救援,有了靠山,便坚持苦战,但打了五仗都失败了。这时,齐国出兵了。这次,齐王仍然让田忌担任大将,孙膑担任军师。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直捣魏都。庞涓闻讯,只得回军。魏王让太子申担任大将,和庞涓一起抵抗齐军。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轻视齐,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让他中计。”于是孙膑让大军进入魏境后,第一天驻军做饭时,挖了十万个灶,第二天挖了五万个,第三天挖了两万个。庞涓见了,大喜道:“我早就知道齐国人胆小,果然如此。齐军才进入我们国境,三日就逃走一半以上了。”于是,他抛下步军,率领骑兵兼程追赶。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晚上看见树下火起,就向马陵道上射箭。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他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来照。庞涓还没来得及把树上那几个大字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庞涓身中数箭而死。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具体运用就是向对方示“弱”,把自己的实力隐藏。当然,也可以示“强”,在我方实力弱小的时候,可以把兵力都集中到传送点,给敌人一种重兵防守的假相。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才是战争的艺术。这个计策能不能成功,取决很多方面,所以效果未必会尽如人意,主要还是看双方的指挥将领的指挥能力。《孙子兵法》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曰:“避实而就虚。”就是这个道理。

2.田单智设火牛阵

公元前279年,燕大将乐毅统兵攻齐,连下七十余城,齐仅剩两城,亡国在即,在此危难时机,田单挺身而出。他征集了1000多头耕牛,将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又选精兵5000人装扮成鬼神模样。半夜时分,齐国乘燕军熟睡之际,点燃了系在牛尾上的苇草,1000多头牛向燕军营寨狂奔乱撞,5000名精兵随后冲杀,城上齐军战鼓四起,燕军从梦中惊醒,看到了这些水牛和“天兵天将”,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命,死伤无数。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于是田单在城里征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紫色的缯衣,画上五彩龙纹,在牛角绑上尖刀,牛尾巴上捆上灌注油脂的芦苇束。到了晚上,田单下令在城墙上凿开几十个洞,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后,把牛从洞中赶出去,派勇士五千人跟在牛后面。牛尾巴着火受热,狂怒地冲向燕军。燕军士兵大惊失色,再看牛身上都是龙纹,被它碰到非死即伤,而且城里的人也呼叫呐喊,跟在牛后面冲出,老人小孩都敲击青铜器皿发出响声,声音震动天地。燕军士兵非常害怕,兵败逃跑。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一下子全都收复了,于是在首城迎立齐襄王。齐襄王抵达首都临淄以后,将田单封为安平君。

进攻与防守,是战争中的一对矛盾。当兵力不足时,采取守势,以求保存自己,然后以积极行动消耗敌人,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创造有利战机,适时转入进攻。当战机来临时,要迅速发动进攻,力争取得全面的胜利。可见进攻与防守这一矛盾是相互依存的,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战势的不断变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赵括纸上谈兵败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围攻赵国,老将廉颇坚守不战,秦军久攻不下,后用一妙计逼赵王撤换廉颇,起用善论兵法的赵括为统帅,于是中国厉史上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开始了。

周赦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进攻赵国的长平。当时驻扎在长平的是赵国老将廉颇的军队,廉颇率领部队与秦军几次交锋,都被秦军打败,于是坚守壁垒,拒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损兵折将,还胆怯不肯出战,非常生气,屡次派人责备廉颇。秦国的应侯范雎就派人带千金到赵国使反间计,宣称:“秦国什么都不怕,只怕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赵王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军。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白起说:“秦国已占领上党,上党百姓不愿归秦而归了赵国。赵军一向反复无常,如果不将其斩尽杀绝,恐怕日后生出大乱。”于是使用诈术,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个年纪尚小的军卒,放其归赵。秦前后总共斩杀赵军四十五万,消息传来,赵国上下大为震惊。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长平之战也留下无穷的遗撼,令人深思!为什么呢?还是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梁启超说过《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说过“直到今日,还是最爱说空话的人最受社会欢迎”。孙中山也说有的人没有真本事只会说却得到赏识,而一心工作的科学者因不善言辞却得不到重视。如果没有人去重视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真正的人才。

4.李牧以逸待劳破匈奴

战国时期,李牧为保卫赵国北疆,长期驻守雁门一带。在敌将骄士惰的情况下,李牧挑选一些战车和骑兵搞演习,又让边民随军放牧。匈奴见赵军车好马肥,便来抢掠。李牧用抛砖引玉之计,指挥赵军佯败后退,并故意让数十人被匈奴俘去。匈奴单于获悉后,便率军大举入侵。李牧巧设奇兵,歼灭匈奴兵10余万,使匈奴在以后的10多年时间里,不敢纵兵侵扰赵国边境。

战国时,经过兼并战争,只剩下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赵、燕三国与胡人为邻,赵国在代郡、阴山之下筑了长城,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到了战国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强大起来。匈奴骑兵数量既多,又很精锐,常到赵国雁门、代郡一带劫掠,赵国军队无法与之抗衡。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智勇双全,他长期驻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门,抵御匈奴入侵。

李牧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对匈奴采取预防为主、设法使敌军产生骄傲情绪的策略。李牧在驻地设置官吏,将军中交易所得税收都作为士兵的伙食费用,每天宰杀几头牛为士兵改善伙食。士兵吃饱喝足之后,李牧就带领他们练习骑射。李牧在边疆修了烽火台,派出很多间谍去窥察敌人的动静,并给士卒们订立了严格的制度,他传令说:“匈奴骑兵来时,要迅速进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骑兵者斩首。”因此,当间谍侦知匈奴骑兵进犯时,烽火台立即举火报警,李牧从不迎战,而是及时坚壁清野,让军队收好畜产退入堡垒中坚守。像这样过了几年,人畜都没有伤亡损失。而匈奴以为他兵弱胆小,不敢出战,不再把他放在眼里了。

久而久之,赵国驻守边境的兵士也以为守将胆怯。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怯战,斥责他,李牧依然照旧行事。赵王心中大怒,撤了他的职。代李牧守边的赵将每当匈奴来犯时,就率兵出战,结果屡遭失败,损失惨重,边疆不宁,百姓无法耕牧了。一年后,赵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边疆,李牧闭门不出,称病在家。赵王强逼他出山,他对赵王说:“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话,请允许我仍按老办法行事,我才敢领命。”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了边疆,一切如前。渐渐地,匈奴以为他胆小怯战,对他毫无戒心了。李牧关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杀几头牛为士兵改善伙食。但李牧善于治军,他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军事训练非常严格,士兵个个马精熟,勇敢善战。士兵日日受赏而不能报效,时间长了,都愿和匈奴决一死战。在敌军骄惰无备、赵军求战心切的情况下,李牧选出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五千匹,勇士五万,善射者十万人,全部进行操练,演习作战,准备发起攻击。

为了引诱匈奴骑兵,李牧让百姓出城放牧,满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敌人小股来犯,试探着进攻,李牧佯装败退,丢下数十人。匈奴单于听说后,忙率大军南侵,长驱直入。李牧见状,出其不意地摆出奇阵,从左右两翼包抄合围,敌兵立即乱了阵脚。只这一战,李牧就率赵军消灭敌人骑兵十余万。接着,李牧又率兵消灭了澹槛部族,打败了东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单于只得引兵远遁,十多年不敢犯边。

李牧破匈之战,先是坚壁清野,积极防御,为以后的破匈之战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故意以弱示敌,从心理上麻痹敌人,让对手产生轻敌思想,从而争取到歼敌的有利战机。李牧是匈奴崛起后第一个与之大规模交锋的汉族将领,并取得赵匈之战的大捷,从而解除了赵国北部的严重压力,使赵国能腾出手来西拒强秦,意义非凡。同时,在此战中,李牧创造了步兵大兵团围歼骑兵大兵团的奇迹,堪称军史上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