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3767400000037

第37章 第六皇帝老爸 魏武帝——曹操(5)

原来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皇位继承制中比较地可以减少****、稳定过渡的一种有效方式。嫡子即正妻所生之子,嫡长子只有一人,作此硬性规定后,可以尽量减少其他皇子对皇位的合理野心。

如无嫡子,则以庶手中最年长者继位,亦是这个道理。封建君王如果不实行这一制度,而是在诸子中任选一人继位,则所有皇子均可有凯觎皇位的合理野心,常会使老皇帝死后的政治过渡中,形成多人出面争夺皇位的混乱局面信。

这是说的一般情况,对于开国君主而言,这一规律常会发生变通情况。因为一来开国君主打天下时需要用有才杰之士,手下能人云集,继任者的驾驭能力便显得重要了;二来,天下未定或初定而基业未稳时,还有可以重新失掉。这样,在挑选继承人时,才干与经验往往放在天平上的更显要的单位,否则怕天下难保。

曹操的考虑显然是这样的。然而,这就终于造成了曹丕,曹植之间不可调和的兄弟矛盾。

曹丕是长子,传位给嫡长子,看起来天经地义,其实不尽然,曹丕的接班之路走得极为坎坷。在曹操四十九岁那年受封为魏公后,危机感尤其深刻。

依照汉朝制度,只有和皇族同姓的刘家子弟才可以封王封公,曹操权高势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帝不敢得罪他,便打破惯例,封他为公。此时,依理曹操该宣布谁是继承人了吧?然而,曹操居然未表态。显然,曹操还在为人选而挣扎。看在被视为当然人选的曹丕眼里,当然是说有多着急,就有多着急了。

曹操固然是一世枭雄,但别忘了,他也是位文学家,文笔好得不得了,对才华洋溢、腹有诗书的曹植,自然格外器重,格外珍惜。尤其铜雀台会,更让曹操生起传位给曹植的念头。

历代帝王喜欢建造高台,一以登高望远,一以此为天子威权之象征。曹操虽未篡位,但野心昭昭,他也费了两年的工夫,建造富丽堂皇的高楼,也就是铜雀台。铜雀台落成后,某日曹操召集所有儿子登台共游,兴致一来,命大小儿子各写一篇《登台赋》助兴。

二子曹彰不好读书,率先弃笔投降;曹丕虽然文章也不错,但是论才情却差曹植一筹,写得平顺有余,精彩不足。反观曹植,文采粲然,挥洒自若,曹操大声朗诵:“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文采好不说,还大大的捧了曹操一番,曹操自然是乐不可支。

此后曹操时常就政治之事考问曹植,曹植都应答如流,大有接班之势。如果,曹植能以王位为念,自我检束,时时留意行为举止,像曹丕一样忍着点,恐怕他已成为魏公的继承者。

可惜啊可惜,浪漫本是文人雅事,身为政治人物,浪漫却是浪荡的同义词。风流倜傥的曹植,终于犯了大忌,坏了大事。就在曹操封魏公次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东吴,曹丕、曹叡诸子跟随,只留曹植留守大本营邺城。第二年春天,孙权请降,曹操大喜,退军北归,可是一回邺城,便听到一则令人吐血的消息——曹植大胆妄为,竟然擅开司马门,且奔驰于驰道。

司马门跟驰道是什么东西?驰道是皇上专用的车道,宽五十步,路旁植满松树,雄伟壮观,曹操虽非皇帝,但比皇帝还大牌,也建造驰道;至于司马门是魏宫正门,只有魏王曹操本人的车驾可以出入。

父王不在,一去数月,曹植当家,好不自在,或许得意忘形了,竟然由司马门出入,驶入驰道。

“我还没死,就想取而代之吗?”曹操凯旋而归,听说曹植如此荒诞,简直气炸了,一怒斩了司马门的守门官。曹植哪有这么复杂的心思?一片浪漫,用俗话来说,就是小孩子爱玩,不管后果。但在生性多疑的曹操看来,却不单纯。

曹植嗜酒纵欲,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后来传位给曹丕。而曹植不但无法败部复活,反而老毛病不改,有一次大将曹仁遭关羽围攻,曹植奉命发兵援救,没想到他老兄竟然喝得醉醺醺,误了军情。曹操又怒又伤心,曹丕的位子至此才算坐定。

在曹操死后,曹丕继位,进而篡位,建立魏朝。曹植抑郁难展,还差点被曹丕所害,幸好“七步成诗”(此诗有待考察是否曹植所作),逃过一劫。

文人潦涉政坛,多半没好下场,即使如李白般风光一时,也因浪漫个性得罪他人;李后主写得一手好词,政治成绩及领导EQ却不及格。政治这玩意讲权谋,而权谋这个东西,不是单纯文化人玩得起的。

曹植就算没有政治野心,但抬轿的人,如杨修等,却会哄抬,曹操也会不时投以关爱的眼神。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曹植必须表态,放弃攀爬高位,才能自保,才能自由。

十一 曹操与曹丕父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一则故事,是关于曹丕和曹植争储的典故:一次曹操远征,曹植写了《离别行》词藻华丽无比,朗诵得是风凄云惨,曹丕暗地里就着急啊,怎么办?问贾诩,贾诩说“哭”。于是曹丕马上痛哭流涕,感天动地。事后,众大臣都不记得曹植的华丽诗词了,都说曹丕孝顺!他不仅赢得了父亲的心,同时赢得了臣心。

曹操,此人奸诈无比,是为“奸雄”。儿子曹丕在这方面岁比不上他老爸曹操,但是有时候倒也可以在曹操面前“班门弄斧”一番。可见曹操的众多儿子中还是曹丕跟他最为相似的,曹操最终选择曹丕为自己的接班人也算是比较正确的。

同样,曹丕跟曹操一样也算是“文学家”。魏文帝曹丕与其父曹操、弟弟曹植都很有文采,文学史上称为三曹。曹丕在政治上对他的弟弟很冷酷,但在文学上对文友们却很敬重,因而留下有一些趣事,流传至今。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才学俱佳。少年时为著名学者蔡邕看重。传说,有一次,他到蔡邕府中拜访。蔡邕闻知,忙撇下众多客人,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着去迎接他,王粲到府中后,大家见他年纪轻轻,个子矮小,相貌平常,都很惊奇。蔡邕向大家介绍说:“这位王公子,是天下奇才,我自愧不如,将来我家藏的书籍文章都会传给他。”

王粲进入曹操幕府以后,官居侍中。他的诗文语言刚健,词风慷慨激昂,一直为曹丕所敬重。太子曹丕总以朋友的身份与王粲交流学问。王粲有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爱好,就是爱听驴叫。这个爱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体弱多病的王粲不幸于盛年而逝,终年仅39岁。曹丕对王粲之死感到非常悲痛。王粲被亲朋好友安葬到洛阳东郊外。大家感伤一番之后,曹丕对大家说:“王粲先生平生最喜欢听驴叫,现在就要永眠于此。我提议大家每人在他的灵前为他学一声驴叫,以此向他的亡灵告别。”说完,曹丕到王粲的灵前,神色庄重地学了一声驴叫。

其他人见到贵为太子的曹丕亲自为王粲的亡灵学了一声驴叫,都非常感动。于是,大家都排着队到王粲的灵前,每个人学了一声驴叫来送别王粲的亡灵。后来,曹丕为朋友亡灵学驴叫的事情传开后,人们都纷纷称赞他对朋友的深情。

曹丕在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名士吴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历史传说,曹丕与曹植在争夺太子宝座的时候,曹操的主要谋士杨修一直在曹操身边为曹植说好话,帮助曹植谋取太子之位。曹丕对杨修又恨又怕,于是就想与自己的朋友名士吴质商量怎么对付杨修。但是,杨修的耳目众多,一直监视着曹丕的举动。

有一天,曹丕派亲信侍卫用马车装了很多大竹篓,把吴质藏在其中接人自己的府内商量对策。尽管这件事很隐蔽,但还是被杨修的耳目发现了。杨修立即报告曹操说:“曹丕以车藏人进入府中,可能有不良之谋。”曹丕听说杨修向父亲告密,揭露了自己与吴质的密谋,内心非常恐惧,赶忙在当晚派人告诉吴质。吴质听了情况介绍后,让来者转告曹丕,不要害怕,按计行事即可。

第二天,曹丕按照吴质的计谋,再次派侍卫用马车装运一车大竹篓回府。杨修的耳目向杨修汇报后,杨修立即报告曹操,曹操马上派人前往检查车上装运的货物。但是,车上的竹篓中,装的全是丝绸黄绢,并无人藏于车中。曹操知道后,就认为杨修有意诬陷曹丕有不法行为。

从此以后,曹操开始对杨修产生怀疑,认为杨修不除,必然使曹丕、曹植兄弟相残,因此就找借口杀了杨修,并最终立曹丕为太子。被立为太子的曹丕,一直念念不忘吴质的功劳。后来,吴质被外放出任元城县令后,曹丕给吴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经常回忆起我们的交往,对那一段美好时光,一直难以忘怀。”

后来,人们便把曹丕与吴质交游的故事称为“魏储南馆”而流传下来。

据说,曹丕终于被曹操立为太子后,心中非常激动。他回到府中以后,心情一放松下来,不免有些得意忘形。

当天,曹丕回到府中,官居侍中的大臣辛毗前来祝贺。他们以前的私交很好。两人一见面,曹丕就忘了君臣礼节,上来就拥抱住辛毗。辛毗躲也不是,不躲也不是,感到有些难堪。曹丕好像没有觉察一样,搂着辛毗的脖子,亲热地说:“你知道我今天有多高兴吗?”辛毗连连祝贺曹丕荣登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