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3767400000017

第17章 第三皇帝老爸 汉武帝——刘彻(2)

得宠的窦猗房为代王刘恒生了一女、二子。女儿就是后来的长公主刘嫖,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次子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这是第二个幸运——得子。

后来,代王刘恒平定吕氏家族,出乎意料地被推举为皇帝,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这是第三个幸运——夫贵。

最后,窦猗房虽然受到刘恒的宠幸,但是刘恒有一个嫡妻,嫡妻生下四个儿子,有史书记载是三个儿子。非常奇怪的是,汉文帝被立为皇帝以前,他的这个王后死了;汉文帝称帝之后,王后生的四个儿子又都死了。这成全了窦猗房的第四个幸运——专宠。

窦猗房很快被汉文帝封为皇后,到了景帝年间,她就成了窦太后。我们知道,中国帝王史上,“太后现象”不容小视。所以,做了太后的窦猗房,在皇子的继承权上,是很有发言权的,而与王美人一条心的长公主正是窦太后的亲生女儿。

四 皇帝老爸汉武帝的成功

所以说,汉武帝能当上太子离不开他奶奶为他打下的基础,自然也得感谢王美人生下他,但他最最要感谢的一个人当然是陈阿娇。陈阿娇是长公主的女儿,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

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也是汉武帝和他的奶奶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汉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汉武帝非常赞赏。

但汉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在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汉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汉武帝的骄人政绩主要包括了加强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改革,以及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上的建树。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汉武帝的成功源自于他的探索精神,当然汉武帝绝不“武断”,他也乐意接受别人的建议。懂得思考。比如据《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武帝喜欢亲自出击杀熊和野猪,策马追捕野兽。司马相如上疏劝谏说:“我听说,有的东西类型相同而才能不同,所以力量大数得着乌获,行动敏捷要说庆忌,勇猛无敌应归于孟贲和夏育。依我的愚见,人确实有这样的情形,野兽也是这样。现在陛下喜爱攀登险要的地方,射杀猛兽,万一突然遇到力大凶猛的野兽,它在无路可逃的绝境,拼死冒犯陛下的随从车辆,陛下的车辆来不及调转方向,人来不及施展应变的巧计,即便是有乌获、逄蒙的超群技艺,也来不及使用,那么枯树朽木也会成为祸害了。

“这种情况,相当于胡人和越人突然出现在京城,而羌人和夷人接近了陛下的车辆,怎么能不危险万分呢!即便是万无一失而没有祸害,然而这种环境本来就不是陛下应该接近的啊。更何况陛下入都要在清道戒严之后才出发,车辆要在道路的正中间奔驰,即便如此谨慎,还经常遇到控驭马匹的铁勒折断,或是车轮脱出等意外变故,更何况穿过茂密的荒草,驰过丘陵废墟,前面有即将捕获猎物的诱惑,而心中没有预防意外的准备,野兽要对陛下形成危害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了。看轻皇帝的万乘尊位,不注意自身的安全,反则乐于行进在潜伏着危险的道路上寻求刺激和娱乐,我私下觉得陛下不该如此。

“大概聪明的人能预见到尚未萌芽的问题,有智慧的人能提前避开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灾祸,灾祸本来大多隐藏在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而发生在容易被人忽略的环节上。所以俗语说:‘家中积累有千金的家产,就不能坐在堂屋的边缘。’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比喻大事。”武帝认为他说得很好。

之后,汉武帝通过连年的战争开辟西域﹑东征朝鲜﹑将闽越﹑蜀及百越等蛮族融入中华民族中。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还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汉武帝从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到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五 皇帝老爸汉武帝的文化水平

汉武帝“内兴制度,外事四夷”,成为千古名帝。后世人们大多知道他的雄材大略,还有好大喜功、残酷无情的一方面,孰不知,汉武帝虽尊为皇帝,在威严冷面的背后,也有着一颗生动活泼、多情善感的心。他喜辞赋、爱歌舞、好游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是表现在政事上,也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上,而且也表现在写诗上。

《汉书?艺文志》云:“‘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而汉武帝学诗、读诗、品诗、作诗,一方面是多少有点附庸风雅,另一方面则也是舒志怡情。

汉武帝爱诗,所以他也比较亲近一些诗赋之士,从而影响到政治制度的改易。汉武帝即位之初,就集文学赋士于周边,和他们交流,从而在皇宫内形成“文学内朝”。看看汉武帝身边都有哪些人物:司马相如不必说,是汉赋大家;严助“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见《汉书?严助传》);朱买臣被“召见,说《春秋》,言《楚辞》(《见汉书?朱买臣传》);终军“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见《汉书?终军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见《汉书?外戚传》);至于枚乘,“梁客皆善属辞赋,(枚)乘犹高。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乃得其孽子(枚)皋”(见《汉书?枚乘传》);枚皋则“为赋颂,好嫚戏”(见《汉书?枚皋传》),所以被汉武帝大加宠信。

另外,跟据《汉书?艺文志》里记载:枚乘有歌赋九篇,司马相如有歌赋二十九篇,吾丘寿王有歌赋十五篇,严助有歌赋三十五篇,朱买臣有三篇,儿宽有二篇,枚皋的歌赋就更多了,有一百二十篇,庄葱奇有十一篇。所以在汉武帝的内朝官中有很多文化大家。

汉武帝爱诗赋,也不算是非附庸风雅,汉武帝常读诗,而且懂诗,“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见《汉书?司马相如传》)枚皋“上书北阙,自言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见《汉书?枚皋传》)。可见,汉武帝对诗赋有较好的鉴赏能力,能判断诗赋的高下。

不仅如此,他对诗也有极强的感知力,李延年尝“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见《汉书?外戚传》)司马相如“既奏《大人赋》,天子大说,飘飘有陵云气游天地之间意”(见《汉书?司马相如传》)。能与诗赋的境界如此感同身受,汉武帝的文学造诣当然就不用说了,几乎就可以称他为文学家了。

作为“文学家”的汉武帝,不仅止于读诗、识诗和品诗,还乐于诗赋创作的实践。看看《汉书?武帝纪》以及其他的古书传记,都可以知道汉武帝比较喜欢游历,而且都有诗词歌赋留下来做纪念。

瞧瞧汉武帝可以列出的部分他的作品单:

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

(元封)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临决河,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正道絁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见《汉书?沟洫志》)

(元封二年)六月,诏曰:“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上帝博临,不异下房,赐朕弘休。其赦天下,赐云阳都百户牛酒。”作《芝房之歌》。

(元封五年)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

(太始三年)二月……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

(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作《交门之歌》。

汉武帝诗自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重视,比如后人有“壮丽鸿奇”之论(见徐祯卿《谈艺录》)。汉武帝不仅自作歌颂,每次碰到大事小事还命随从作赋用来纪念,颇有“君臣民相和之意”,其实有点像“草根文学家”。

汉武帝朝的宫廷“写手”枚皋,“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见《汉书?枚皋传》)。“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从这里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他告祝天地,纪新颂奇,充满了盛世的豪气和喜气,他的远大的抱负和恢宏壮怀,都可以从他的歌赋中看到。

诗以言志。汉武帝的诗赋,固然有汉代歌赋的铺张藻饰、踵事增华、恢阔广大的特色,但也有舒其心曲的一面,可以说就是“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见《乐府诗集》卷八三“杂歌谣辞”序)尤其是在汉武帝的晚年,更加颇有悲凉之意。

比如在李夫人故后,汉武帝思之不己,“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其辞曰:美连娟以修嫮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见《汉书?外戚传》)。

汉武帝之所以为“武帝”,虽然他一生制度兴作堪称英雄人物,虽然他一生向慕成仙,但终究是人,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有普通人的思想感情,他对李夫人的思悼,对李夫人的情感,后来人的那些多情骚客、风流才子的作品也不过如此。明人王世贞言此诗是在“长卿下、子云上”(见《艺苑卮言》),汉武帝的歌赋情之所至,终能感动于人。

据《汉武故事》中说,他又曾作《秋风辞》,诗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虽然勇武一生,开疆拓士,扬大汉威名于异域,然而民生亦涂炭,后宫也不得安宁。到晚年他自己又求仙不得,老骥伏枥,回首往昔,怎么能不有英雄之叹。

沈德潜以为此诗可称“《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见《古诗源》卷二)可以说评得中肯。然而,汉武帝的天真、率情也在于此,他虽然贵为天子,却不以假面目示人,敢坦心怀于臣下,剖露内心情感于世人,在这方面后世帝王没有一个比得上。

六 皇帝老爸“尝而后知其甘苦”的探索创新精神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极具探索、开拓和进取精神的伟大帝王,他在位半个多世纪,西汉朝一直处在充满生机的改革和发展的大好时候,这与汉武帝本人所具有的探索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

他敢于大胆尝试前人从未碰触的事物,汉武帝第一个提出要游牧民族臣服,不但大胆地于匈奴的骑兵交手,而且还派出了张骞出使西域,他探索大汉朝之外的世界。他的探索精神不但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也给子孙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汉武帝的25个首创:

、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