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一些仁慈与善意的举动所带来的感觉。有一句古谚说:“给予的本身就是种回馈。”这是真的,你对别人付出善意,让别人感觉很好,就能让你自己感觉到温暖与实在。此时,你已有了很好的人脉,将更多的机会留给了自己。
一、理解他人才能备受理解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看到一个人悲惨的处境,我们能了解,甚至想到自己“类似”的遭遇为他感到难过;看到胜利的欢呼,我们也能了解,替他高兴欢喜。
懂得“投射”他人内心,替人们“设身处地”着想的人,通常能够融洽自己交际氛围,在茫茫人海中多出一份温暖和关爱。
有“同理心”的人往往颇受欢迎,擅长活用“同理心”的人更能创造好人缘。否则,效果就会相反。
有人问某位官员都市公共汽车很难等,市民每天花在等车的时间“累加”起来又可以增加许多“经济利润”,不晓得市政府有什么么样的应对策略。
未料,官员回答:“不会啊,我觉得公车班次都很正常啊,如果尖峰时间会误点,本来就是合理的事……”
哇塞,真是有够吐血的!这位官大爷很可能每天上、下班有警车开道,而且也没有等过、挤过公共汽车。他的回答便是相当不能“将心比心”,和民众不是站在同一方,一丁点儿的“同理心”都没有。
另外,在补习班里,我们看到那些深受学生欢迎的红牌老师们,除了本身具备独门秘笈及笑话大全外,通常都有另一个共同特质,就是他们总是不讳忌地谈自己念书时的臭事:“念书时,我也曾经逃过课……”、“高考第一年我只考二百八十分”、“曾经重考三次……”。如此,让来补习班闭关的同学兴起了“同一方”,“同一阵线”的认同感,自然较“听”这些老师的话了;同样的,心理辅导机构的义工或辅导员如果曾有过与“辅导对象”相同的遭遇,辅导、沟通的过程将更为顺利。
的确,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经常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们的“行为”、“举动”,同时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真真正正“理解”他们,充分展现“同理心”的特征时,人际关系将更顺畅。
所以,不要吝啬和朋友谈“类似”经验,不管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心往事,或者是“Very vcry hogh!”的快乐经验,都有助于拉近你们朋友间的距离,让你们有一体的感觉。
主持界“大姐大”张小燕为心路文教基金会录制一段广播广告,呼吁社会各界关心智障儿家庭,是个有非常有“同理心”、非常能引起共鸣的成功广告。
在广告词中,小燕姐以亲身为母亲的经验说出对女儿的永久关系,并将心比心地关怀有智障小孩的家庭。
她说:“对贝怡侬的爱和操心,可能会延续到她长大、结婚、生子……一直到自己闭上眼为止……。我不知道智障儿的父母该怎么办?可能永远都闭不了眼……”
当你伤心、失落、彷徨时,你很希望有人能理解你,因为那种被人理解的感觉能让你体会到温暖、能让你体会到幸福,即然如此,何不先让自己时刻理解别人呢?
二、真心地对待他人
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他所得到的人情,就比一个要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在两年之内所得到的人情的朋友要多得多。
《职业妇女》杂志主编琳·波维琪曾经在《新闻周刊》工作了二十五年。她是以秘书受雇,后来升任为研究员,最后荣膺《新闻周刊》第一位女性资深编辑。这个职位表示她必须督导作家与编辑,而他们以前曾经是她的主管。波维琪回忆着:“事情发生了有趣的逆转。”
其实大部分的同事对她的晋升都相当认同,只有一位编辑不以为然。波维琪说:“那位编辑从开始就无法接受这个安排,倒不是因为讨厌我,而是因为他认为我得到这个职位凭的只是性别,而非真才实学。我是从别人那儿听说他的想法,当着我的面,他什么都没表示过。”
波维琪尽量保持平静,她让自己尽快进入新角色。她协助提供故事的新点子,她经常与作家们交谈,她对辖下的六个部门——医药、媒体、电视、宗教、生活方式与理念——都表现出真正的兴趣。
波维琪晋升后六个月左右,有一天这位编辑走进她办公室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对她说:“我得告诉你,当初我对你的晋升很不以为然,我觉得你太年轻、经验不足,只因为是女性就得到了这个职位。”
“但是,现在我想告诉你,我真的很感谢你对工作的浓厚兴趣,以及你对作家们与编辑们的关切。在你以前的四位资深编辑,我对他们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们只把这个职位当作跳板,没有一位真正关切这份工作。而你却完全不同,你是真正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并且对每个人感兴趣。”
毫无疑问地,波维琪把她多年培养起来的管理风格带到她在《职业妇女》杂志的新职务上。她说道:“你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绝对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必须经常与他们接触。我常常走动以便与同仁交谈。我们有一套聚会系统,因此每一位同仁都知道某一天的某个时间,会有机会与我单独谈话。他们一定会有机会、有时间说想说的话。我对他们的所做所为很感兴趣,我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我对他们这个人本身更感兴趣。”
对他人表示真正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令别人对你感兴趣。人们只有在别人的真诚关切下才会有所回应,因为他们没办法不回应。
其实,这其中有着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别人关注我们,总会让我们受宠若惊,让我们觉得与众不同,更让我们觉得举足轻重。我们喜欢跟对我们感兴趣的人来往,我们喜欢跟他们建立交情,让我们感觉到幸福,我们也对他们感兴趣以报答他们的关切之情。
汤姆·哈特曼·蒙席已经成为纽约长岛天主教会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多年来,他总共主持了三千八百场婚礼,并曾为一万名以上的新生婴儿施洗。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请求这位蒙席的主持呢?难道就没有别的神父可请了吗?当然不是,只是哈特曼·蒙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浓厚的关切之意,还没有别人能及得上。
哈特曼主持婚礼并非一成不变地公式化。他通常会花时间真正了解这两位来找他主婚的新人。他请他们到他的住所,又登门造访他们。在那几个月的时光中,他常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就是用这种方法,他才能真正主持一场符合他们个人需求与兴趣的婚礼。
他会对新人说:“好,我答应主持这场婚礼,但是我不只把它当做一个礼仪,我真正想发掘的是其中的奥秘,我要把它设计得超乎想像的美好。所以,我想先了解你们,我会跟你们谈谈你们对彼此关系的看法,你深爱对方的是什么。我想了解你们之间是否面临过挑战,你们又是如何克服的。在你们的婚礼上,我也会谈到这一点。”
哈特曼主持婚礼绝非易事。但是他对人的关注,却使新人更了解彼此,这才是最重要的收获。哈特曼说:“当他们发现我对他们一生中的关键时刻是如此重视时,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会听取我的意见。”
哈特曼以同样的态度为婴儿施行洗礼。他一定会先了解这一家人,包括婴儿,以及所有一切使这婴儿的诞生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为了给一位单亲妈妈的孩子施洗,他甚至陪那位母亲去参加拉玛兹自然生产课程。
哈特曼表示,由于这种关切,使他在劝服准爸爸们陪妻子一起上课准备分娩时,变得更具说服力。因为哈特曼自己都去拉玛兹教室,才能赢得那些男士们的信任,而他也才能鼓励他们:“去参加吧!你将会接触到真正的奥秘。”许多人回来谈到那场动人的经历,都说:“如果我没有真正经历过,那我永远只是隔岸观火的旁观者。”
要对人表示感兴趣,方法不下千百种,而且大部分都比去参加拉玛兹课程容易得多。对人表示感兴趣,有时候只要用开心的声音回个电话就可以了。接电话时,只要用一种:“我很高兴接到你的电话!”的声调打招呼。或当你逛街碰到熟人时,也能对这次巧遇表示出真正的喜悦,这些都是对人感兴趣的表示。
对人表示关切一直是艾德里安娜·比特女士的注册专利,她是斯卡拉曼丝绸公司的总裁。比特女士有一天经过壁纸部门时,无意间听到壁纸部门主管正跟一位员工在谈话。
那位主管问道:“路易,最近好吗?”
路易回答:“唉!不太好!我有点烦恼。”
比特走上前问了一句:“你知道原因吗?”
路易解释道:“我一直有恐高症和幽闭恐惧症,可是今年圣诞节我得搭飞机到波多黎各去度假。我觉得好恐怖哦!”
比特又追问了几个问题,最后她说:“我想你最好还是去看医生。”
“我去看过一位医生,可是他的诊所在三十二楼,吓死我了。”
“也许你应该找一位在一楼看病的医生。”比特说。
“比特女士,其实我前几天做过一个梦,我梦到自己怕得要命,可是你走过来用手臂抱住我,告诉我不要怕。”路易说。
比特于是抱住路易,并对他说:“别怕!路易,做几个深呼吸,恐惧就会过去了。”
他们又谈了一阵,路易终于绽开笑脸,并问比特道:“你愿意陪我搭飞机吗?”
比特跟他一起大笑了起来。
几天后比特谈起这件事,说:“路易昨天启程了,我想他应该不会有问题。”
对于这样温馨的关怀,没有人会无动于衷的。因此,一定要真诚,真心对别人感兴趣是需要耐心培养的。
打开话匣子——即使是谈论公事,最好的方式都是先留意到一件与谈话对象有关的事。可能你注意到的是墙上的一幅画、桌上一件儿童做的笔筒或是倚在墙角的回力球拍都可以作为话题。你可以表示感兴趣、钦佩或是致意,或问这一类的问题:“你墙上那幅画好漂亮,画家是哪一位?”或是:“好体贴的礼物,是你孩子做的吗?”或是:“回力球?那不是蛮难学的吗?”这些简单的问题看来没有什么学问,可是能表示对别人一种基本的。对他本人的兴趣,而且也是一种积极有趣的问题。
对他人表示感兴趣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它代表:“你对我很重要,我有兴趣,我很关切。”很少有人会不动心的。
威瑟夫妇可以说是事事顺心。先生史蒂芬从事保险经纪工作非常成功。他们在郊区有一幢很棒的住宅,他也是一位善心人士,他们的大女儿是耶鲁大学的新生,双胞胎弟弟在读高中,成绩优异。
一个周末的夜晚,史蒂芬与他太太罗宾在一家餐厅共进晚餐,史蒂芬骤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享年只有四十五岁,真是英年早逝。
史蒂芬出殡时来宾有几百人,都是他的朋友、同行以及他资助的教会执事们。其中许多人还亲自到威瑟夫妇的公馆致悼。
与史蒂芬突然去世同样令人意外的,是他太太在出殡那天晚上说的话,她说:“史蒂芬从来不知道他有这么多朋友,有这么多人爱着他,真是遗憾啊!”
他会不知道?有这么多朋友,又做了这么多善事的史蒂芬竟会不知道吗?很显然,这些人中没有几个真正透露过他们内心的感情。
我们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如果你关心一个人——可能是你的朋友、配偶或同事——你一定得让他知道,而且得立即把握机会。
哈理森会议服务公司是一家筹办各种会议、讲习会的公司,包办一切相关事务,以使顾客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研讨会议的主题。哈理森公司的生存之道在于训练员工对顾客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真诚的兴趣。
虽然哈理森公司在提供精美的会议设备上毫不逊色。安排别人的会议室、一流的餐点、高科技视听设备,甚至对提供多样化的休闲选择,哈理森公司一样也不缺。但是,除非让顾客感觉到备受重视与尊重,否则他们可以把生意交给任何一家公司去做。
哈理森公司董事长沃尔特·格林说:“我还记得有一位中国来的贵宾出席我们办的国际会议,我们公司的一位接待人员无意中听到他怀念中国菜,刚好这位接待人员自己会烧中国菜,隔天她回家亲自下厨精心准备了一些中国菜,带到会场。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位贵宾对这样贴心的照顾有多么受用,以及他与同桌贵宾分享中国菜时的兴奋。”
这位接待人员的行动清楚表示:“我们关切你,我们真心由衷地关切你。”受到这样的重视,谁能不感激?
值得庆幸的是,对他人感兴趣其实是一种很容易培养的习惯,并且很容易延伸出去。只要你真正体会其重要性,再加上一点练习就成了。在你碰到下一个人时,就不妨试着问他:“你去年夏天考虑想买的那栋房子,后来怎么样啦?”或是:“哇!你这里看出去的景致可真好,你怎么能克制自己不整天盯着窗外呢?”
只要你一旦开始第一步,它很快地会成为你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你会不自觉地表示关切,然后真的对周围的人越来越感兴趣。这样做的附加价值是,一旦你对他人更感兴趣,你就会把注意力由自身移开,而不再一头钻在自己的问题堆里。
你越多注意别人,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好,而你自己消极的想法也会相对减少。对别人说几句好心的话就有这么多回报,算是很值得的啦!
商业畅销书作者哈维·马凯是以信封生意起家的。他畅销书中的许多实例都是由那时得来的。马凯说:“我相信有创意的礼物效果惊人,不过,我指的礼物,可不是什么价值不菲的高贵礼品。”
马凯曾经用过一位业务员。他回忆道:“那位业务员在我的心目中,只能算是勉强及格。可是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的一位客户刚生了一名女婴,于是他去买了一份礼物。那很好啊!可是那礼物不是送给新生儿的,而是送给那女婴的小哥哥,他只有一岁半,正为妈妈分心照顾妹妹哭闹不已。我还记得当时感到的那股冲击。突然间,他令我刮目相看。现在,他是我们公司最重要的业务经理。”
对别人表达真诚的关切对于新进后辈尤其重要。
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似乎上幼稚园的第一天就知道这一点。他的老师回忆时表示,克林顿天性友善,对其他小朋友极感兴趣,毫无戒心。
他会跑来跑去跟小朋友打招呼:“晦,我是比尔,你叫什么名字?”听起来也许是老套。可是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时,阿肯色州他以前班上的同学们可没有一个觉得意外的。
如果你新进一家公司工作,或是在城里新开发一门生意,那么,开朗、友善、关切地招呼别人对你而言就更为重要了。你要传达的讯息不是“我来啦!你能为我做什么?”,而是“我来了,我能为你做什么?”
对我们居住的社区,也有很多方式可以表示:“我关心这个地方。”你可以到医院当义工,担任少年棒球队的教练,你也可以加入家长会,或参与一些慈善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你在舒适的气氛下认识新的朋友,又有趣,又能让你更满意自己,它可以帮助你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增加自信,并把你的舒适圈扩大。
美国商业银行现任副总裁史蒂芬·盖瑟以一种痛苦的方式学会对人感兴趣的重要性。
盖瑟很早就平步青云,少年得志。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学刚毕业,他就任职一家大规模投资公司的主管。他在洛杉矾西区拥有住宅,又开着一辆奔驰轿车,而他当时才二十五岁。他说:“当时我自认为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我在人前毫不掩饰这种自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