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6条人缘法则
3758500000035

第35章 给善良——没有人不想与善者为伍为邻为友(2)

《后汉书》中写了一个名叫陈蕃的人,他是个踌躇满志的人。少年时独居一处,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的屋里、院里脏得实在不像话,问他为何不去打扫,陈蕃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岂止扫一室呢?”

薛勤反问他:“连一屋都不肯扫,你又怎样扫天下?”问得他张口结舌,无话可答。

“扫一屋”虽然不足挂齿,然而,薛勤将它与“扫天下”联系起来看,认为不愿扫一屋的人,便不可能扫天下。这见解是对的,你想,小事都不愿去干,怎么能干出大事。

“小善”尚且不去“为”,怎么能为“大善”呢?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曾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

任何有成就的人,都乐意“善小而为之”,并且自觉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

知识分子蒋筑英,尽管科研工作很重,可他一直坚持做好事,光学研究所计算机房的冷冻机坏了,影响了工作,这本来不关他的事,但他却主动带几个人去修;室里同志生病,他冒着大雨前往看望;他原住的房子十家人合用一个厕所,厕所堵塞了,他主动去掏,成了邻居公认的“义务清厕员”;他路过一家机床厂,发现马路上撒有铁屑,为防止扎坏路人的自行车,他找来扫帚把铁屑打扫干净;看到工地上水管漏水,他去找人修理……他有多少热,就发多少光,全心全意为群众做好事,简直是个“闲不住的”人。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愿意在平时一点一滴地做好事,不愿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鸣惊人”,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便可一举成名扬天下。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常言道:“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难设想,那种平时“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愿做的人,那种好高骛远、不做实事的人,那种不行“小善”、空想“大善”的人,是绝不能成为有出息的人的。

“所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这句董必武同志赞雷锋的话,正阐述了“平凡”与“巨丽”的关系,也体现了以小积大,以小积多,以平凡铸成伟大的辩证思想。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由小善而成大善,逐步把自己培养成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3.善待每一颗心

从前有一家专卖高级点心的铺子。有一天,铺子里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他抖抖索索地摸出几个一角两角的硬币,要买一个豆沙包子。

小伙计来这三四年了,只买一个豆沙包子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他有些吃惊和怠慢。这时,店主发话了:“等一会儿,让我来做。”说着他亲自把包好的包子递到那人手中,在接过钱的同时,还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光临!”

那人出了店后,小伙计不解地问店主:“我记得以前店里不论来了什么样的顾客,都是由我们伙计和经理来接待的,可是今天为什么您亲自来接待呢?”

“光顾我们店的每一位顾客都是值得感谢的,但是,今天那位顾客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什么不同呢?”

“平时来我们店的大多是有钱人,可是你想想,今天这位顾客为了品尝一下我们店里的包子,下了多大的决心,鼓了多大的勇气,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难能可贵的事了吧!对于这样的顾客,我来接待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是一个老故事。然而,如今我们重新回味这个故事时,却有别样的深意。

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来店里买包子,假如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做?不屑一顾?怕吓坏了店里那些高贵的客人,有些憎恶讨厌,甚至恨不得一脚踢出门外?匆匆忙忙,赶紧打发他走?只要他能付得起钱,和其他顾客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让他吃个够,还不收他的钱?……

设身处地地想想,就愈发觉得这个店老板了不起。他亲自接待,还深深地鞠一躬,有感激,有爱,更包含着理解和尊重。对于处在困境的人们来说,理解和尊重最是难能可贵的。嗟来之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咽得下去的。

光有同情心,未必就能办好事情。有些地方不是张榜公布受资助的贫困户么,有些学校不是让特困生和普通的孩子用不同颜色的课本么?公开、公平、公正,动机是好的,但和这位店主相比,就少了一颗细腻的体察和体谅之心。所以说,这不仅仅是经营之道,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问题,这种人际的交往包含着这个店主的爱心和细心。如果我们能以店主的那种姿态对待他人,善待每一颗心,那么我们的人生恐怕就会变得非常快乐和充实了。

4.美德,生命中最闪光的部分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与朋友分别后,走到一家书亭前。书亭的主人是位老人,一副慈祥的面容,端坐在书亭里,看着几个翻书的人。我知道,那几个人只是随便翻翻而已,并不是真的要买,也许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蹭书看,这种情景我见得多了。但老人却丝毫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他只是用温和的眼光平视着他们,面含微笑。

我挑了一本书,付钱给了老人,便拿着书往家赶。回到家,我坐到沙发里,迫不及待地翻看起那本书来——这是我的习惯,买了书总是先睹为快。书翻到中间的时候,我突然愣住了:里面夹着一张20元的钞票。我猜测,这钱肯定是卖书老人夹进去的,忘了,结果连钱带书一块儿给了我。我暗自庆幸自己好运气。再看书时,文章里的内容却渐渐不入心了。我知道,老人卖书的利润极小,一本书卖出去,往往只能赚几毛钱,这20元钱,真不知老人要守多长时间摊,要卖多少本书才能赚回来。想起这些,我决定马上把钱给老人送回去,尽管从我家到老人的书亭有十几里路程。

我匆匆赶到书亭前,老人竟然还没有关门,一见我,便笑起来:“小伙子,我就知道你要回来的,果然没错,现在我可放心了。”我一惊:“老人家,你想起钱来了?”“什么钱不钱的,是你的手机忘这里了,我怕在这里丢了,就给你放起来了。”说着,他从座位旁拿出一部手机来。我一摸裤兜,新买的手机果然不见了,再看老人手上,正是我的那部手机。我一拍脑瓜,猛然想起来,我和朋友在酒店喝完酒,逛了几个地方,就到了这里,光顾着买书了,结果把手机忘这里了还不知道,那可是我花了两千元多买的。

我感激地谢了老人,然后郑重地把那20元钱递了过去,向老人说明了一切,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到,倘若我“贪污”了那20元钱,不回来呢?那我的手机……后果我不敢去想。

一个人能心存善念,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他得到的也往往是美好的回报。

已故香港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被称为“亚洲第一富婆”。据统计,龚如心名下的财产加在一起,将近有400亿港元。以此计算,龚如心的身家要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财富多出五倍。巨额财富,让她自1997年起,每年在《福布斯》富豪榜上都有一席之地。

但是,龚如心和其他富翁也没什么两样:有钱,以及一段积累这些财富的所谓“传奇”经历。如今有钱人多如天上繁星,所以见多不怪的人们对他们早已没有关注的兴趣了。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这位亚洲女富豪生命中的其他细节。

龚如心从来不穿名牌衣服,她的衣服都很普通,好多都是朋友亲手给她做的。她从没有花钱理过头,头发都是自己剪的。对于饮食,海鲜宴席在她眼里更是“贵得要命”,所以她从不享用鲍参翅肚,而只吃简单的快餐,吃剩下的饭菜还要打包带走。她对坐车的态度也十分随便,经常坐极普通的轿车。有一次,龚如心的华懋集团开楼盘,负责按揭的银行送几盒蛋糕到售楼处慰劳员工,在场的龚如心毫不客气,把剩下的蛋糕全部带走。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亚洲女首富每个月的花费不会超过3000元!

但是,这样一个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女性,做起善事来却异常慷慨大方。早在20世纪90年代,龚如心就捐建了二座“华懋护理安老院”。1993年,华东发生水灾时,她捐款300万港币。从1995年起,龚如心又设立了“如心农业奖励金”,每周奖励一名小有成就的普通农民,一年54名,奖金为每人l万元人民币。1997年,龚如心又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教育基金会,支持中国国内6所大学的教育事业。就在逝世前不久,她还在香港发起筹建“中国老区发展基金会”,向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捐赠500万元港币,龚如心的善举几乎遍布各个行业。

“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赚钱,赚了钱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这是龚知心曾说过的一句话。品读这句话时,让人心灵一动,感觉其远比那道叫做财富的光环更为耀眼夺目。

每个人活着,一贫如洗也好,富可敌国也罢,其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都是为人处世中表现出的种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