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远离女人
3756600000020

第20章 会挣钱才是真本事(1)

你穷,因为你“财商”不高

如果提及2001年中国最“火”的排行榜上的畅销书,那么非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及其称为“富人摇篮”的“现金流”教具莫属。有些人更干脆,把它称为“财商风暴”。

罗伯特·清崎的亲生父亲,是美国夏威夷教育总监,头上有博士光环,人很聪明,但是一生都不富有。罗伯特·清崎称他为“穷爸爸”;罗伯特·清崎还有个同学迈克,他的父亲受教育不多,但是始终在创办新的企业,后来成为夏威夷有名的富人,罗伯特·清崎称他为“富爸爸”。这两个爸爸对小时候的罗伯特·清崎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爸爸努力存钱,而另一个不断地投资。一个说:“挣钱的时候要小心,别去冒险。”而另一个则说:“要学会管理风险。”一个相信“我们家的房子是我们最大的投资和资产”,而另一个则相信“我们家的房子是负债”。一个爸爸要求老板更多地关心他,满足他的要求,很关心加薪、退休政策、医疗补贴、病假、工薪假期以及其他额外津贴这样的事情。另一个爸爸则信奉完全的经济自主。一个爸爸教小罗伯特·清崎怎样去写一份出色的简历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个则教他写下雄心勃勃的事业规划和财务计划,进而创造就业的机会。一个爸爸希望小罗伯勃·清崎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找个挣钱多的好工作,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教授、律师或会计师,或者去读MBA,另一个爸爸则鼓励他挣钱,“不要为钱工作,要让钱为你工作”。

罗伯特·清崎听从了“富爸爸”的话先后创办了许多家企业,今天已经是百万富翁。

1985年,已经是企业家的罗伯特·清崎为了使“财商”教育更加形象化和容易学习,他发明了成人版和儿童版的“财商”教具“现金流”。不料,为了形象说明该教具思想而出版的书籍《富爸爸、穷爸爸》,一面世却不胫而走,在美国行销了1000万册以上,风靡全世界至今,掀起了一场“财商风暴”。

在西方,无论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都对金钱和资本进行过无情的怒骂和抨击。许多人都记得莎翁名言:“金子,把恶变成善的,把丑变成美的……”也知道马克思对资本的剖析:“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但是,无论是何种制度、何种文化,都必须承认人们追求财富和幸福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正像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一样。

美国投资家、作家、日裔美国人罗伯特·清崎和美国企业家、注册会计师莎伦·莱希特合著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则从人的个体出发,分析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自身因素,提出一个全新的“财商”概念,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存在富人和穷人的分野,是源于不同的金钱概念,穷人是遵循“工作为挣钱”,富人则是主张“钱为我工作”。富人是因为学习和掌握了财务知识,了解金钱的运动规律并为我所用,大大提高了效率,而穷人则缺少财务知识,不懂得金钱的运动规律,没有开启自己的财商。尽管有的人很聪明能干,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由于缺少财商,还是成为穷人,成不了富人。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的富爸爸、穷爸爸都是聪明能干的人,但两人对金钱、财务、职业、事业的看法有所不同,最终决定一个终生为财务问题所困扰,而另一个身后留下了数千万美元的巨额财产。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了“金钱是一种思想”的观点,认为有关金钱的教育和智慧是开启财富大门的钥匙,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发展到新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体制、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则都表现出可变的特征,货币形态也从铸币、纸币发展到电子货币,而我们对于金钱的本质及其内涵的理解却仍然困于传统的范畴,这是科学技术和文化不能同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中国还处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之中,社会制度、法律缺席还没有从根本上与国际接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许多投资理财方法还不能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运用,就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词语一样。但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习惯于贫穷的中国人正在汇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之中,追求财富成为人们的最大潜力,开启中国人的财商,挖掘中国的金钱智慧,将会具有更加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男人挣钱总得吃些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赚哪一行的钱都必须艰苦奋斗,如果想坐享其成,绝不能发家致富。

看看有钱而风光无比的男人们曾经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就可以想出他们挣钱过程中吃了多少苦。

鲁冠球原先是个打铁匠;徐文荣原先是个农民;南存辉原先是个修鞋匠;胡成中原先是个裁缝;******原先是个建筑工人;李如成原先是个农民;郑坚江原先是个汽车修理工;汪立成原先是个丝厂临时工。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从经济学角度将老板们的艰苦创业归结为“四千”精神,就是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

“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就能挣别人挣不了的钱”,“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发财”,这不仅是有钱男人挣钱的经验总结,更是他们挣钱的行动指南。

当年陈先生闯荡法国时,每天都是工作15个小时。早晨天没亮开始做工,晚上上了法语课以后还要做工,居然有整整5年的时间没见过太阳。

威力打火机的老板徐勇水当年为筹集创业资金,将东北的铝锭“倒运”到温州卖。由于没钱雇人,他自己搬运铝锭上火车,结果被脱手的铝锭砸伤脚。为了“押运”车皮,他几天几夜没敢合眼。

扬州绿叶食品有限公司老板杜大顺则是靠两把菜刀、一张铺板苦出来的。创业初期,工厂没钱装自来水,他就到别的单位肩挑手提;出差推销产品,不是借宿亲戚家,就是睡火车站;饿了买块烧饼充饥,渴了打自来水喝,连公共汽车也不敢坐,全是自己背着一个一个商店推销。有时候包扎后的绳子陷在肩膀上的肉里,勒出的鲜血把身上的衣服都染红了……就是靠这种吃苦精神,他将几个人的小作坊,做成了全国同行中的“大哥大”。

“能做老板,能睡地板。”这是商业界公认的格言,从小鞋匠到亿万富翁的南存辉就是在小阁楼里睡地板的。他不仅创业时期如此,就是当了老板以后,必要时照样能够脱下西装睡地板。

人生之苦包括很多种:工作之苦,环境之苦,气候之苦,思乡之苦,离乡背井之苦,抛妻别子之苦,寂寞孤独之苦,上当受骗之苦,失败之苦乃至于血本无归之苦,等等。对于这么多苦,如果一个人都能积极面对、随遇而安,那么,天底下就没有难赚的钱。

男人挣钱必须敢于磨炼自己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为什么先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呢?那是因为一个男人想要挣钱,意志的锤炼、心路的磨难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现在的教育界不是提出了“挫折教育”、“失败教育”等教育理念吗?其目的也是希望由此来增强学生经风雨、抗打击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耻而后勇、永不言败的精神,提高今后干事业的生存的能力。这一点对男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汪建华从小随父母来到了四川石柱县生活,他先后在县煤建公司、纸板厂等单位从事修理和驾驶工作。

1987年,汪建华承包了糖酒公司的一个汽车队。富有挣钱头脑的汪建华两年就赚了30多万元。1989年他又投资28万元,买下了一个汽车队,再投资近10万元创办一家修理厂。这样一来,汪建华既搞汽车运输,又经营汽车修理,生意十分红火。不到3年时间,他净赚了150万元,成了当地屈指可数的牛气十足的男人。

由此而来的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工商联副主席、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优秀企业家等各种头衔及荣誉,在这个男人头上编织出一道道耀眼夺目的光环。

整天置身于人们尊敬和羡慕的目光中,这个男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而此时的他压根儿没想到,公司的潜在危机一下子全暴露出来,酿成了一场灭顶之灾。

由于汪建华整天在外忙于各种应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管理农用车组装厂。结果导致购进的原材料质量太差,生产工艺粗糙,并连续发生两起因质量问题引起的车祸事故,死伤三人,车辆报废。一时间,他的组装厂生产的“神川”牌农用车臭名远扬,用户不敢买,经销商也要求退货,整个公司趋于崩溃。

不久之后,经法院评估,他的公司已资不抵债,宣布破产。一夜之间,汪建华变得一无所有,几百万资产如同天上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

这次失败在经济上打垮了这个男人,1995年整整一年,他几乎就靠父亲的接济度日。有一次,汪建华的儿子急性阑尾炎发作,可他翻箱倒柜,只找出5元8角钱,但这一切并没有在精神上打垮他。

走投无路的汪建华找一个借了他10万元的人讨债,结果对方只打发了他200元钱……

后来汪建华去给一个中巴车主开车。可是因为乘客害怕汪建华的霉运而不敢乘坐他开的车,车主只好把他给辞退了……

汪建华只有去蹬三轮车,一次,因为价格争执被乘客一拳将他打倒在泥地。

几经周折,他又到一家汽车修理店当修理工,又被一个故意找岔子的师傅用废汽油朝他劈头盖脑地泼过去。

在故乡实在生存为下去了,1999年,汪建华到北京一食品公司当了一名修理工。老板见汪建华精明能干,便破例让他进入配料车间做配料员,月薪也涨到了3000元。

精明的汪建华在这里发现了挣钱的机会:掌握食品配料技术,再投资办食品厂。于是,汪建华偷偷地将多种食品配方牢记于心。之后,汪建华便打电话与妻子商量并决定,把家里的房子卖掉开办食品厂。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建,2001年10月,汪建华注册的“重庆德华食品厂”挂牌了。

很快,德华系列食品也生产出来了,可销售成了一大难题。汪建华知道自己的产品要打入大城市有困难,便经常独自一人跑到石柱周边的一些小城镇挨家挨户地推销,每次一去就是20多天。

那年大年三十,夫妻俩还在外面推销产品,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1点多钟了。可他的两个孩子还守在厂门外,饿着肚子呢。汪建华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禁一酸,妻子还没等他将车停稳便跳了下去,抱着两个孩子失声痛哭。

就是凭着这股干劲和韧劲,汪建华终于为食品厂打开了销路。到2002年6月,他厂里的产品在重庆石柱的周边县占领了市场,销售业绩一路飙升,半年就实现利润近100万元。

至此,在人们眼里消失了两年多的汪建华在他跌倒的地方又重新站了起来,再次成为这个拥有10多万人口小城的“焦点人物”。

有了前车之鉴的汪建华重新站起来后,每逢朋友聚会,能推则推;对于社会应酬,则更是不愿意抛头露面;而面对那些送上门来的社会头衔和各种荣誉,他都婉拒:“我还没有资格接受这些,也不想被这些套住了手脚。”

老话说:“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对挣钱来说,肉体上的折磨算不得什么,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

第一次失败的痛苦,使汪建华在经济上感受到了压力,在身体上经受了折腾,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挣钱难关。但汪建华能在失败中认清了自己的弱点并及时把握住机会,成功再次降临到他的身上。当然,第二次做百万富翁的感觉会更爽!

先吃大苦后赚大钱

有一位在西北考察过的外国专家去温州,发现当时温州到北京的长途汽车,一路上要3天4夜,但还是人满为患,十分感慨。因为他在北方经常看到的景象是:一个北方农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虽然肚子还没填饱,却优哉游哉地蹲在墙根下晒太阳。

按理说,身居贫困地区,家境十分贫寒,更应当含辛茹苦地发愤图强,通过甩开膀子拼搏来甩掉贫穷帽子。但现实中就有人因为懒散惯了,所以“宁肯穷死,也不累死”。如此怕累不怕穷,令温州人感到不理解。

很多男人失业后,不是没有就业岗位,也不是没有挣钱机会,问题就是“不愿意去出那个力气”,宁肯坐在家里死啃“最低生活保障”,也不出去拼力多挣几百“血汗钱”,伸出两手等着人家“送温暖,献爱心,扶贫帮困”,动不动还一味地怨天怨地,指责社会如何“不公”,怪罪命运如何“不济”。

金利来领带现在已是世界名牌,曾宪梓也堪称“领带王”。但曾宪梓的发家却充满艰辛,他曾一度推着小车在商场门口和大街小巷叫卖他的领带。正是经过了这样的不懈努力,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最终才有今天的成功。

“世界景泰蓝大王”陈玉书总结自己的成功时说:

“我是从做工人起家的,吃过苦,受过罪,失过业,受过穷。回顾十几年来走过的道路,虽非步步血汗,也是崎岖艰难,甚至险象环生,不过终生不弃不馁,不断求索而已。”

“今天,我能够被尊为‘景泰蓝大王’,决非我有何超人之处,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结合,不畏艰难不舍成功,机遇加勤奋罢了。”

“当年抵达香港时,我的口袋里只有50元港币,所以对于每1毛钱都极为重视。现实生活告诉我,你若没有5毛钱,又怎能买到1磅面包充饥?我自认还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可也得承认,一文钱往往困死英雄汉,不管你本事多么了不起,怕就怕口袋里没钱花,我明白‘小富由俭’、‘勤乃无价宝’的道理。”

“记得每天一大早,我从北角乘轮渡过海到观塘去上班。为了节省1毛钱,我总是坐楼下三等舱。我节省每一个铜板,是为明天的幸福生活开路。所以,我连看报纸也舍不得花钱去买,而是身在船中,眼观六路,看看谁手中有报,等到船靠码头,自己押后,就利用这一刹那时光,几个起落,把乘客遗下的报纸拿走。如若椅上遗留一两本杂志,对于我真是如获至宝,我也常为节省两毛钱车资,不惜徒步从中环走到西环。”

“我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话是笃信不疑的,所以我能几十年来坚持勤俭的作风。每天收工之后回到家里,我虽然浑身疲惫不堪,但仍坚持把从船上捡来的报刊如饥似渴地细阅完。既学到不少知识,从中又学会一些广东话。”

“我找到运输工作后,就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认真地工作。我虽然不是货车的主人,但我很爱惜车辆,一有空便把车子洗刷得干干净净,而且买来油漆,将车子四周脱落不全的字填写清晰。就这样,唤起了工头的好感。他们见我是大学生,为人又和蔼,从此便让我跟他们一起吃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