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萨姆想把商店开得更大些,于是开始和弟弟巴德联手投资规模较大的杂货店。就这样,在密苏里州的圣·罗伯特萨姆的第一家大型杂货店——“沃顿家庭中心”开业了。开始时的营业面积只有1200平方米,后来扩大到近2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超过了200万美元,比他所有杂货店营业额的总和还多。对于圣·罗伯特这个人口仅仅1500人的小镇来说,一个面积扩大了的杂货店竞能吸引来这么巨大的购买力,连萨姆也感到难以置信。这一成功鼓舞了萨姆在阿肯色州的贝瑞威尔开了第二家家庭中心,又在本顿威尔开了第三家。
萨姆在买下他的第一家店以前,从没有管理工作的经验,而他所买下的店是巴特勒公司的一个加盟特许店,因此,母公司最初在业务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对他是很有帮助的。在头两周的培训课程中,萨姆学到很多经营店面的知识,还从公司编印的指导小册子上学习怎样建立会计系统、卖什么东西、怎样卖、怎样讨价还价等等。其中萨姆认为对他最有帮助的是会计系统,他一直未作改动,直到近20年后沃尔玛已建起五六家分店时仍在沿用。
萨姆不仅从书本和小册子上学习,还乐于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而他学习的对象就是周围与他竞争的商店。最初,萨姆常到对街的商店中观察。这家店的店面虽不如萨姆的大,但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5万美元,是当时萨姆店的两倍。于是萨姆老是跑到对街的店里,观察他们的经营方式、商品定价、商品陈列方式等,然后改进自己,希望比对手做得更好。
结果,开业第一年,萨姆店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0.5万美元,比原来的7.2万美元增长了近46%;第二年增为14万美元;第三年是17.5万美元。最后,他终于超过了街对面他的竞争对手的营业额。
以后,萨姆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竞争对手的商店去观察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拿着本子或录音机,然后回来设法做得比别人更好。事实上,他几乎观察了世界各地办得好的各种零售店,细心揣摩零售业的发展动向,一旦决定加入,就一定要做得最好。在加入折扣订货业以后,萨姆以行业中的佼佼者凯·玛特为目标,但是他并非只是跟随,还将别人的长处发扬光大,并且超越他。
同时,沃尔玛公司的进步离不开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动。而萨姆也不断地充实自己。早在1966年,萨姆就意识到了电脑管理的重要性。他正确地判断出一点——当生意做到某一规模之后,任何商人都不能把商店扩展到界线以外,除非他有能力获得书面报告来实现控制。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人力已无济于事了。于是,他富有远见地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初创阶段的电子计算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小型电脑和微机还没有诞生呢,沃尔玛就建立起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利用计算机来管理他的商品了。
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萨姆建立起了他的分销系统、卫星系统,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事实证明了活到老、学到老,能使人不至于落在时代后面的真理。
开放的头脑是财富之源。当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认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拥有一个开放的头脑,这也正是造就他的成功和财富的内在特质之一。能说明这一点的最好例证就是微软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早在1993年,比尔·盖茨就以7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荣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首位。到1995年时,微软公司更是以操作系统和软件雄霸个人电脑市场。但当时比尔·盖茨几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没有及时地意识到互联网的引入将使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和全球经济发生根本性的革命。然而由于他随时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并及时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使他改变了看法,全面调整了微软的战略。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互联网络奇迹般地由个人网络摇身一变而成为全球性的通信与计算机媒介之时,盖茨的微软公司增长正旺。销售额增长了两倍,达到38亿美元。员工也由1990年的5600人增至1993年的1.44万人。这主要是出于视窗软件的成功。
到了1993年,技术方面的消息灵通人士发现了“万维网”,万维网可以让你在网络上轻松地显示图表和照片。尤为重要的是,你只需用鼠标在某个地方轻轻一点,万维网就可以让你在网络计算机间跳来跳去。然而,在当时的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看来,万维网不过是个普通的新鲜玩意罢了。
比尔.盖茨说:“我是不会说‘现在已清晰可见万维网将在今后几年里迅速发展’之类的话的。如果当时你们问我大多数电视广告是否会在广告内容中加入万维网地址,我会放声大笑。”而且盖茨和他的经理们还有更紧迫的事要考虑。政府的决策者们对微软公司反竞争行为的调查正在进行。微软还有一个秘密小组正在创建一个服务项目以同“美国在线”一较高低。尤为重要的是,众多的程序员们正忙于研究后来的Win95。
微软公司对万维网所作出的公开反应一直沉默不语。直至1995年秋,万维网的猛烈发展势头给微软公司敲响了警钟:它已对微软公司造成了威胁,已有约2000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沉迷于网络。更糟的是,在太阳微系统公司所开发的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的推动下,万维网作为一种新式“平台”正在崛起。这对视窗在个人电脑上的霸权地位,以及整个个人电脑时代构成了挑战。
盖茨坐不住了。1995年12月他举行了一次大型活动,表明微软公司打算全面参与并赢得这场网络时代的软件大战。微软公司将生产网络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并对微软公司现有的程序进行网络化。从那时起,微软公司总部的每个人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有着35座建筑物的大院里,每个角落都进行着网络项目的开发工作。1996年2月份成立的专门从事网络产品开发部门的员工人数增加到了2500人,这一数字比网景公司以及紧随其后的五大网络新贵的员工人数之和还要多。盖茨说:“当前,互联网络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它将带动一切。我们的软件个个都是核心产品。”
为什么盖茨这么快就醒悟了?因为盖茨对历史非常熟悉,有些市场的领导型企业,比如通用汽车、IBM之类的公司由于其高层经理人员未能洞察到整个行业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栽了跟头。而且盖茨对市场情况看得很清楚:到1996年中,互联网的动力就变得极其强大,而网景成了万维网的新领地内统治者——网景至少占有浏览器市场的2/3。
如果当时盖茨固执己见,那么可能真的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微软公司是否会被国际互联网置于死地?”但是盖茨没有给其他人这样的机会,他根据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在数字化时代,没有什么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更重要。而这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任何墨守成规的人,或固执己见的人都无法成为一个永远的成功者。
对于员工来讲,不断学习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车子,房子,一切事物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会不断折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也一样会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如果你是工作数年自认“资深”的员工,也不要倚老卖老,妄自尊大,否则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那时候即使你是老板眼前的红人,他也会为了公司的利益,舍你而去。
台湾的资深音乐人黄舒骏在这方面就感受很深。处在流行工业最前线的唱片圈10年来,每年都有前赴后继的新人,以数百张新专辑的速度抢攻唱片市场,稍不留意就被远远地抛在后面。黄舒骏觉得:“老不是最可怕的,未老已旧才是最悲哀的事。”所以,面对推陈出新的市场,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不被抛出轨道,“我是个容易忧虑的人,每天都觉得自己不行了”,这样的忧虑是进步的动力。
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薪者。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当10个人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所以,不懈怠的学习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
在职场上奋斗的人学习有别于学校学生的学习,缺少充裕的时间和心无杂念的专注,以及专职的传授人员。所以积极主动地学习犹为重要。
在工作中学习
工作是任何职业人员的第一课堂,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胜出,就必须学习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寻智慧的启发以及有助于提升效率的资讯。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是美国ABc晚间新闻当红主播,他虽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最初他当了3年主播后,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决定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练,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路线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又广受欢迎的记者。
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你可以避免因无知滋生出自满,损及你的职业生涯。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技能组合以及刺激学习的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论是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你的知识对于所服务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很有价值的宝库,所以你要好好自我监督,别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后头。
努力争取培训的机会
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计划,培训的投资一般由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开支。而且企业培训的内容与工作紧密相关,所以争取成为企业的培训对象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你要了解企业的培训计划,如周期、人员数量、时间的长短,还要了解企业的培训对象有什么条件,是注重资历还是潜力,是关注现在还是关注将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完全符合条件,就应该主动向老板提出申请,表达渴望学习、积极进取的愿望。老板对于这样的员工是非常欢迎的,同时技能的增长也是你升迁的能力保障。
自己进补抢先机
在公司不能满足自己的培训要求时,也不要闲下来,可以自掏腰包接受“再教育”。当然首选应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其他还可以考虑一些热门的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类培训更多意义上被当做一种“补品”,在以后的职场中会增加你的“分量”。
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自然越来越差,而老板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人。
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目标造时势
“审时度势”意味着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决策,这样可以防止盲目经商的弊病。
郭芳枫先生是世界上的大富豪之一。1983年,美国《投资者》月刊评上世界上最富有的12个银行家,郭芳枫名列第二。1988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超级亿万富翁排行榜中,郭芳枫又被选中。能被选入这两类人物的财富都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也把郭芳枫先生列入“亚洲十大首富”之列。
郭芳枫显赫于世,他是丰隆集团的主席。丰隆集团的投资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下属60多家不同的企业。投资范围从金融、保险、贸易到制造业,非常广泛。郭芳枫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业,50多年来,事业发展极为迅猛。
他有一个鲜明的优点,就是善于准确地判断时代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他在传授自己的生意经时说:“要做生意,就要有远大的眼光,要认清形势,要配合时代的需要。”在他50年来的创业史中,为了配合时代需要,在每个关键时刻,他都能审时度势,顺应形势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采取有力的措施。
1945年,在“二战”刚刚结束时,郭芳枫就预感到,物资必定会出现短缺。因为受战火破坏的国家和地区需要重建家园。而且,新加坡作为一个转口贸易港,是战后各国轮船的必经之地,有条件购进大量的物品和设备。所以,他和他的兄弟商议,立即行动,收购战争剩余物品。
在当时,战火刚熄,战争剩余物品的价格都不高。他们便以低廉的价格购进了五金、建材、轮船配件和其他用品。在短短几年之后,这些物品就都成了紧俏商品。于是,郭芳枫就从中大赚一笔。
在这笔生意成功时,他又预料到,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必定会出现经济大发展,地皮、建筑材料必成紧俏商品。从1947年开始,他在经营战后剩余物资的同时,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房地产、建筑原材料等生意上来。他抓住时机,选好地盘,把有发展前途的地皮,廉价买入。果然,这些地皮价格年年上升,20世纪70年代已成身价百倍的奇缺之货。这时,郭芳枫成立了专门的丰隆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建设住宅区和写字楼。
郭芳枫又预料到,随着地产业发展,水泥必定抢手。于是就在1975年与三井和黑龙洋的公司联合办水泥厂。1961年投产,大量生产。此时,水泥恰成新加坡的畅销货,财源滚滚来。
郭芳枫的丰隆集团也由此闻名名世界。
成功的决心和热情并不能取代科学的方法。人人希望事半功倍,人人渴求少走弯路。你当然可以花几年、十几年,甚至穷毕生的精力和时间,自己慢慢地摸索成功之道,但那毕竟不是最好的方法。
要成功,你需要找到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道路。
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在哪里?在成功人士那里。因此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是追求成功的捷径。
首先,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可以肯定,这个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行得通的,是可操作的;其次,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就必须直接或间接与成功者为伍,受他们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的影响而积极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