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3750900000017

第17章 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2)

建兴九年,诸葛亮以木牛运粮再出祁山,派魏延为先锋直接围攻上邦以图凉州,并试图待魏援军一至则内外夹击,以报当年失街亭之仇。然而,司马懿坚守不出。其间由于司马懿受到内部压力而不得不小规模出战,派出张郃率奇兵攻击北伐军王平的部队,然而遭到魏延突击,损兵折将无数,司马懿遂退兵坚守。北伐军很快又陷入粮草不济的困境,于是被迫撤军。张郃率军追击,反被诸葛亮发明的损益连弩射杀,这成为第三次北伐的惟一收获。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整顿了国内政治问题后,又凭借发明改进了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发动第四次大规模北伐。其主力出斜谷驻扎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谓水南岸。最终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操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又无功而返。倒是在数次北伐中屡屡建树奇功的魏延反而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下死于非命。

诸葛亮数度北伐,连年用兵,虽有小胜,终无所成。在兵力对比薄弱,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他既缺乏当初项羽破釜沉舟的魄力,也没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积小胜不能成大功,这与他“应变将略”方面的欠缺不无关系。尤其是与司马懿的两次交手,更显得无计可施,甚至为激其出战而使出“下三滥”的手段羞辱与谩骂对方,但是,最终还是司马懿计高一筹。虽然实力是根本因素,但是在具体的战术应用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不乏先例,主要看谁能善于用兵,善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向很大却把握不住机会,多有谋略却难下决断,喜好用兵却缺乏权衡轻重及应变的能力”,这应该是最中肯的评价了。

“积小胜不能成大功”,即使思虑周密、创意的点子再多,但是如果行动上缺乏创意,言行不一,最终还是不能有所突破。同时,小目标的实现,并不代表着大局的进展顺利,只有制定决策时以“战略家”的目光统揽大局,才不会因一味地追求创意而偏离中心。

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企业或团体,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不惜花大量资金和力量于一些脱离市场实际的项目中去,希望“一鸣惊人”,找到一条缔造企业神话的捷径。虽然有一部分企业真能凭借“另类”的产品扩展市场,然而,由于他们的产品缺乏考验,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匆匆而过,根本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润,反而因资金投入过多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更多的“冒险者”,则未曾“小胜”就已被市场所淘汰。

那些不从长远考虑,只看到眼前利益的“标新立异”者,都是一些投机分子,这样的企业不知道市场竞争游戏规则,以为“小胜”就是福,以为抓住眼前的利益就能大功告成,所以,他们不仅在寻找千载难逢的商机,想要通过独辟蹊径来发财;而且还钻起了市场规则的空子,希望在别人没发现、市场尚没制定出相关法规的行业中捞取好处。他们鄙视那些走“阳关大道”取得成功的企业,当然,他们也没有实力去脚踏实地地稳步发展,这些投机取巧的企业是一些“暴发户”。它们成功了吗?未必!“暴发”的假象只能迷惑住他们的“眼睛”,因快速发展而导致内部空虚是这些企业的通病,管理上的漏洞百出和资金上的不到位都是足以导致一个企业走向衰道的巨大隐患。

市场规律是客观的,它是衡量竞争成败的杠杆。只有找到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项目,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只有在市场许可的范围内独辟蹊径,才是真正有效的创新。

当年秦池一鸣惊人,以3.2亿元的天价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播放权,确实够“标新立异”,然而,广告的狂轰乱炸带来的效益只是暂时的,它并不能掩饰秦池内部结构混乱的隐患。而且,违背市场平衡的巨额广告炒作也引起了市场的质疑——3.2亿元广告费,13亿中国人乐不乐意每人喝半斤秦池?果然,几乎在一夜之间,秦池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曾经以敢作敢为而一鸣惊人的秦池,终于在“语不惊人死不体”的道路上栽了跟头。短暂的辉煌之后,最容易出现可怕的沉寂——沸腾的秦池真的沉寂了。其实,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当其热衷于靠特殊手段而一举成名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摆在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市场上。很显然,这种追求只能导致基本功不扎实,最终只会是昙花一现。

创新不是哗众取宠,不是盲目和蛮干,而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思维拓展,是对环境和形势深入分析之后得出超越平庸的结果。试图“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人,不仅“胖”不了,而且往往因吃得太快太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一口噎出个好歹来,最终得不偿失。想要跳得高,助跑距离一定要长;要靠创新成功,就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做好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只有这样,才会步步为营,既有“小胜”,也终成“大功”。

4.瞻前顾后,缺少冒险一搏的胆识

诸葛亮擅于分析而又相当自负,这种个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然而,由于他走了极端,将擅于分析发展成处处顾虑,将自负发展成武断,所以导致他在许多决策和行动中瞻前顾后,缺少冒险一搏的勇气,从而错失了发展良机。

魏延兵出子午道之计,虽然冒险,但也有相当程度的可行性。“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这本身与诸葛亮“出秦川”之计不谋而合。同时,魏延此计合乎兵法“知己知彼”的作战原则。他对夏侯懋及曹魏的部署把握得十分准确,对行军环境和路线更是相当熟悉,这都是直取长安的把握所在。有了这些可行性,再加上魏延本身的勇猛和经验,确实有冒险一搏的必要。

然而,诸葛亮虽然考虑到了魏延所说的优势,但是他谨慎而自负的个性使他不敢冒险一搏。诸葛亮当然有他的分析,他认为,魏延孤军深入关中,魏国大军很可能会切断其后援通路,使其陷入困境而被击溃。这种分析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魏延的短线突击与诸葛亮的长线持久战比起来,哪一个更可行呢?

蜀汉本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弱,根本没有实力与强大的曹魏打持久战。与其在持久战中耗尽国力,为什么不冒险一搏,以“五千人马受困”的危险去搏取“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的大利呢?诸葛亮自认为可以“安取坦道,平取陇右”,然而,其结果又怎样呢?四次大规模北伐皆无功而返,消耗军资不计其数,最终也没有因“依法进兵”而取得北伐成功。

试想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孤军深入而能与汉高祖刘邦会于潼关,最终大败楚军,那又何尝不是采用大胆的冒险战术以取得胜利的呢?而后来钟会取汉中时取道斜谷和子午道,正与魏延计划的路线相同。但是,诸葛亮瞻前顾后,缺乏冒险一搏的勇气,错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虽有意谋取陈仓,然而曹魏早有所准备,又怎能轻易图得?

实际上,只要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上,就会有风险存在。“天上掉冰雹,也能砸死人”,更何况在千变万化、复杂难测的市场环境中呢?市场规律中惟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某些事态的发展是人力所难以完全把握的。然而,难以把握并不意味着不去行动,因为市场竞争不进则退,没有参与就得不到利益。

所谓不可抵挡的霸气,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决断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并且能提出异于流俗的见解,以及具有勇于冒险的胆识。

古人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市场商机无限,而每一次机会又都充满风险,能否抓住商机,就看你有没有向风险挑战的勇气。如果缺少了这种勇气,那就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或者以羡慕的眼光看着它被勇敢的人们抓住。因此,即使是善于作事前分析的诸葛亮,因为只能“看到”而不能去“做”,结果依然一事无成。

路是有心人走出来的,事业是有胆识的人所建立的,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科学进步则更是靠这些勇敢的人巧心构思、大胆开创的。所以,胆识是所有不甘平庸者特别是所有开创事业者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风险时时存在、处处存在,可以肯定,的确有很多人冒险失败了,可是,成功与失败相辅相成,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有胆识的聪明人士是绝对不会因为风险的打击而丧失信心的。

积极而自信人的,能通过学习他人冒险成功的经验而去大胆地冒险;消极而缺乏自信的人只能永远看到失败,所以永远谨小慎微,最终走向失败。

风险与机会是一对孪生姐妹。“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回报率大的机会,风险越高。比如投资股票、房地产,这都是可以获取高额报酬的产业,可是,它们分秒变化的行情和不可预见的高风险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人们去搞这些毫无预见性的投机产业,只是告诉人们机会与风险并存的道理。

投资的风险高低和报酬优劣可以用金字塔的形式表现,越是接近金字塔的底层,风险越低,但获利也越小;相反,越靠近塔尖,风险越高,但获利也最大。所以,要想追求高额利润,就需要有冒险的精神和胆识。

当然,冒险绝不是冒进,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有相当把握基础上的一种积极行动。任何行动都需要事先调查和分析,冒险则更需要理性和思考。不经分析而草率行事是冒进,分析不深入也是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