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行动=成功
3748500000023

第23章 三思而后行(3)

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或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对制品的款式质量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自然日益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逐出市场。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决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灭顶之灾。李嘉诚承认,他创业之初不是个出色的船长,他说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李嘉诚又一次陷于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这一次,却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对熬出头的人来说,磨难大有裨益,可磨难,又可能将一个人彻底摧毁。

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玩具成品,这些客户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李嘉诚急如热锅中的蚂蚁。业中人常说:“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厂正处于后一种情景。

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货款。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他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

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

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杀手锏。

墙倒众人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给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他恳求银行放宽限期。银行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厂面临遭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不走,车间和厂部没有片刻安宁。留下的员工人心惶惶,为长江厂的前途,更为自己的生计忧心忡忡。

经历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又成熟了许多。他知道。长江号航船,只能说暂时避免了倾覆之危,只能说取得一次小小的胜利。今后的航程,还会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作为船长,切不可陶醉在小小的胜利之中,须胸怀大志,头脑冷静,行为稳重。因此,他给自己立下座右铭: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李嘉诚的危机说明,成功者并没有天生的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善于多积累知识、总结经验教训而已。

思考的帝国

思考的空间就是头脑的空间,就是信息在大脑的储存量和周转速度。

头脑的王国:

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1998年2月10日,即将就任总统的金大中为《每日经济》报创刊32周年的题词是“头脑强国”。4月21****在出席新设计展览会的开幕式时说:“21世纪是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时代,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

“财富来源于聪慧的大脑”,这一名言在知识经济时代,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与意义,智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竞争力的资本。

有一个富翁曾对一个强盗说过这么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你可以拿走我的汽车、抢走我所有的钱财,但是,只要不杀死我,留下我的大脑,过不了多久,我就又会拥有这些了!而你呢?把从我这里抢去的钱物挥霍掉之后,你又一贫如洗了……”那个强盗听了似有所悟,便问:“那是为什么呢?”富翁说:“因为我拥有智力,智力可以变成黄金,可以使我拥有一切!”

许多智力条件好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在于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智力作为制胜之本,如果把智力比做金子,金子埋在土中,一丝光也发不出来,金子存在家中,如果不去使用,不把它打制成精美的饰品,金子就如同一块铁。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拔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钱,多少斤?”总经理问。

布若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

“价格是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市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想到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约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所谓智者,说穿了,其实就是有心眼儿,有心计,不瞎闯,不蛮干,不盲动,不胡来。对每一件事都前思后想.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所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即在于智慧的功用。智慧与智慧相争相斗,则大智胜、全智胜、奇智胜、险智胜。

有人向一位商界奇才请教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还是出个题考考你们吧。”

“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是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但他却含笑不语,很久,他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展营运?”

在那样的情况下,你宰得渡客只剩一条短裤,人们也会心甘情愿。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这就是智者与普通人的差别,无须干照样能赚钱,但这并不是说让你不干了,而是应该多开动脑筋。

思考也是行动:思考之所以也是行动,是因为思考本身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

思考的步骤

准备阶段:现在你要调查一下发展这个处在萌芽状态的观念的所有可能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那方面的资料,阅读有关书籍,记笔记,和别人交谈,提出问题。要善于接受新东西。这些都是开动我们想像力的跳板。

酝酿阶段:这一阶段应该让你的潜意识活动起来。散散步,睡个午觉,洗个澡,做做其他的工作或消遣消遣,把问题留到以后再解决。正如作家埃德娜·弗伯一次说过的:“一个故事,要在它自己的汁液里慢慢炖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成熟。”

开窍阶段:这是创造过程的最高阶段。脑子一下子明亮起来,一切东西都突然变得井井有条。查尔斯·达尔文一直在为进化理论收集材料,然后有一天,当他坐在马车里旅行时,这些材料突然一下子都融为一体了。达尔文写道:“当解决问题的思想令人愉快地跳进我脑子里的时候,我的马车驶过的那块地方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开窍是创造过程中最令人兴奋和愉快的阶段。

核实阶段:不管你的见识多么高明,但开窍时得到的启示可能是根本靠不住的。这时便要发挥理智和判断的作用。你的预感或灵感都要经过逻辑推理加以肯定或否定。你要回过来尽可能客观地看待你的设想。你征求别人的意见,对这出色的设想加以修正,使之趋于完善。而且经过核实,你往往会得出更新更好的见解。

要产生新思想,首先你必须激发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的主意往往出自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托马斯·爱迪生为了能继续工作就以拼命多赚钱来激励自己。甚至在他成了百万富翁以后,还有人听见他说:“任何不能卖钱的东西我是不会发明的。”

你还必须为自己创造一种紧迫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拖延的惰性。给你自己规定一个期限以提出新的思想。期限规定要合理,但也要有鞭策性,以造成必要的压力。日期规定后要坚决贯彻执行。富于创造力的人一般都表现出一种善于使理智放松的气质——不要太紧张,不要太小心翼翼。显然我无法告诉你哪一种方法对你最合适。也许是在地板上踱步,或是喝咖啡,或是听音乐,关键是要采用对你最合适的方法。

思考的收益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之所以能发生巨大作用,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拯救自己的人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拦路虎。

要衡量一个商人的前途,不能只看到他在一个小天地的作为如何,而要看他是否善于思考。

让思考成为习惯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事物盛衰的哲理,并主张人的行为要顺应这种哲理。例如在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周易》及其阐释中,就有这样的论述: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日中则厌,月盈则亏,君子尚消息盈虚。”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蜇,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李嘉诚从小从父亲口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日后在商场征战中的正确决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在企业发展中常常眼光超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且把对行业兴衰的思考和预见,作为开拓新领域、发展事业的重要契机。可以说,后来李嘉诚一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利于这一点。

思考现在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

也许,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的?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执全港塑胶业牛耳的李嘉诚,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则猛增到3359家。该行业的就业人员,由1960年的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似,增加到1972年的13.2%。据估计,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营塑胶花的。

长江拥有稳固的大客户,销路不成问题。可有不少塑胶花厂家销路不畅。竞争变得日益残酷,终将对长江产生不利影响。

塑胶花业的兴旺,除它自身的优点外,迎合了人们赶时髦的心理,不能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曾几何时,富人穷人,皆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到后来,渐渐鲜有人问津,人们还是觉得真皮裤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