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代历史名人之谜
3748200000047

第47章 中国历史名人趣事(5)

天下第一清官与两座坟

为官清正的包青天为何遗下了两座高大雄伟的坟冢?在外表风光的背后是否有何难言之隐?威名远播的包老爷似乎有意留下若干线索,等待后来者开掘。

河南省巩县西南有北宋王朝9个皇帝的陵墓,习称“巩县宋陵”,是闻名遐述的旅游胜地。其中宋真宗的永定陵附近,有一座高约五米的圆形冢墓,就是世人熟知的陪葬真宗陵侧的包公墓。在影片《少林弟子》中,当观众看到洪家班姐妹被恶霸豪强迫逼至少林寺附近的包公墓前时,银幕上赫然出现了用颜体楷书写的“宋丞相孝肃包公墓”几个大字的巨碑。此时此刻,绝大多数观众都相信包公是长眠在这里了。

然而,这很可能是历史的谬误。据考古界报道,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长子包夫妇墓、次子包绶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十几年前都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坎发掘出来了。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包氏族墓及墓中出土的其它珍贵文物,既为史学界、文学界进一步研究包公的历史与传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一个包公。为什么两座墓葬?如果合肥包公墓是“真”的,那么巩县的包公墓是怎么回事?

包公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包名拯,字希仁,祖籍庐州(今安徽)合肥。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甲科,从而走上仕途,由建昌、天长县令而历任工部员外郎、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直至封为东海郡开国侯而病逝,终年64岁。

从《宋史》的记载及一些宋元野史材料来看,包拯其人在出任县令至枢密副使的一生中,秉性刚毅、处事严明,重视调查研究?坚持惩恶扶善,深得下级官吏和百姓的好评。在合肥出土的包拯墓志铭中,也记载了他以大义为重,不惧贪官豪强,并敢于上书皇帝查办枉法权贵的事迹。他策论国事能高瞻远瞩,讲究让百姓“衣食滋殖、黎庶蕃息”,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在他管辖过的地区,不断修改地方法制,一方面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管理、惩办贪官污吏,以增加国库收入。他重视调查研究,执法如山,自身清白廉洁,不谋私利,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与赞扬。

包拯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阶段。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屡次兴兵南犯,宋朝统治者却只求歌舞享乐。后来南北议和,边境没有多少战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地主更加在歌舞升平中沉沦,毫无富国强兵之念。日趋腐败的吏治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在那黑暗的社会中,群众有苦难伸。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包公的所作所为,必然有口皆碑。合肥包公墓志为当时枢密副使吴奎撰写,称他“其声烈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这就是包公的由来,可知“包公”是包拯在世时人们对他的敬称。

真正的包公墓在合肥市东郊,已成定案,这不仅有考古发掘的材料为确证,而且有宋代庆元年间淮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林至撰写的《重修孝肃包公墓记》等文献为印证。河南巩县宋陵中的包公墓虽然冢大碑高,也必然是一个“假”墓。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因为,在合肥包公墓正式考古发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巩县包公墓是“真”墓,不仅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而且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巩县志》即载包拯墓位于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承袭旧说,可见明初就已存在这个包公墓,至少经历五、六百年。现在,人们不禁要问:巩县包公墓究竟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包公墓?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它和合肥墓是什么关系?

这一系列问题,至今尚难于回答。巩县包公墓修于何时,很难考证。现存关于此墓最早的记录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县志,可知修建的时间不晚于明代中叶。元、明两代史籍对此均无说明。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修这座墓,里面究竟埋葬着什么等等也就无从得知了。

包公为什么两座墓,是“千古之谜”,而合肥包公墓地出土的材料同时又给历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成为“谜中谜”。比如,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一较大的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10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一色的生土,可知这个土堆是典型的“疑冢”,包公墓为什么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实在耐人寻味。又比如,嘉三年(1058年)包公60岁的时候,在皇帝面前声称自己“无子”,而就在这时他把自己一个已怀身孕的小妾孙氏遣送回了娘家,孙氏生子包绶,包公仍十分歧视,而由包公长媳崔氏暗地关照,后又力挥众议帮助孙氏抚养。此事对于包公虽属瑕不掩瑜,毕竟很难理解,可算一桩“疑案”。再比如,包公戏曲中多有他为严守法纪而惩治皇帝国戚的故事,但墓志铭却记载包公本人即为“皇舅”,其中关节,至今鲜为人知。

肥水岸边,包公墓已见天日:嵩山北麓,包公墓依然高耸。一个包公,两墓遥望,给我们带来很多联想,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弄清其中的奥秘。

木匠的祖师爷

中国是一个盛行造神运动的国度,只要认准了一个“英雄”,就会不遗余力地盲目追捧,直至将一切功绩皆归于其名下。鲁班之神,便同此理。

鲁班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间工艺家,是木工、石工、泥瓦工及许许多多工匠的共同祖师爷。《墨子》、《孟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时期的著作就已经提到这个人物。他大约是春秋末期人。历代统治者对“工匠”这样的劳动者是采取鄙视态度,象鲁班这样伟大的工艺家,竟缺乏史书的记载。关于鲁班的传说,一部分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一部分是汉唐时代记载的,直到宋、明,才作了完整的补充。

一般书刊上,都以鲁班和公输般是一个人,姓公输氏,也称公输子,名般。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也叫鲁班或鲁公输般。古时盘、般、班三字通用,在古书上有的写作般,有的写作班或盘。

《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可能就是后来民间所制做的风筝。《墨子·公输》记载:“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知道了以后,就到楚国去,在楚王面前与公输般较量了一下攻宋的打算,公输般对付不了墨子,楚国就停止了攻宋。

山东济南千佛山(原称历山)有鲁班庙,传说鲁班晚年隐于历山,后经异人传授秘诀,云游天下,成了仙人。这些传说,不足为信。其实,人们为他修庙,把他当作神人供奉,完全是纪念他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东汉赵岐注《孟子》时说:“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或以为鲁昭公之子。”这就是说,鲁班可能是鲁国国王昭公的儿子。桓宽《盐铁论·贫富篇》说:“公输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有的人举出这个例子,说明公输般不是鲁昭公的儿子,而是一个贫穷的劳动者。他只能为富贵者建筑宫室台榭,自己却没有盖房子的原料,连简陋的草房也盖不起来。

《礼记·檀弓下》记载:季康子之母死了。这时的公输若还很年幼,就提出改革敛尸下葬的办法。守旧的公肩假极力反对改革,因而公输若的改革方案不能实行。有人说这个公输若就是公输般或鲁班,般是名,若是字,也有人说公输若不是公输般,是另一个人。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这是说鲁班是敦煌人,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人。段成式的这个记载,是根据《朝野佥载》的记载转叙的。这个鲁班,或者就是古代的鲁班传说,也或者是后人之学鲁班者,同时又是一个巫师,是敦煌人。他的所作所为,在当地传说开来,被记录了下来。

卢南乔教授主张鲁班、公输般是一个人,他根据有关记载鲁班、公输般、公输若的13个传说故事所涉及的人物季康子、鲁公、楚王、宋公、墨子,认为鲁公是鲁哀公,楚王是楚惠王,宋公是宋景公。根据这些人物的年代推定鲁班的生平——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40年左右的人。

也有人说鲁班、公输般是两个人。晋人葛洪《抱朴子·辨问篇》说:“班(鲁班)、输(公输般)、(黄帝时巧人)、狄(墨翟)机械之圣也。”葛洪把这四个人称作机械制造的圣人,也是把鲁班、公输般当作两人。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时说:“班,鲁班也,与公输般为两人,皆有巧艺也。”《古乐府》诗:“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也是把鲁班和公输般当作两人。他们主张公输般的发明创造不能记到鲁班的帐上。

《世本·作篇》记载:“公输作石。”石就是磨。这是说公输般发明了磨。丁山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一书中,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还是吃粮食粒或捣碎的少量的面,还没有磨,不能大量地吃面食。

明代罗颀《物源·器原篇》说,鲁班作磨、碾子,饰门窗以铺首。公输般作铠、钻、隐括。砻是磨谷的器物。铠是古代兵将护身的铁甲。隐括是矫柔弯曲竹木等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器具。铺首是衔门环的底座,为铜制品。一二千年来,生产、生活和作战所用的器具,都传说是鲁班发明的,鲁班所发明的东西越来越多,只能视为传说,不能作为信史。

有的民间传说赵州桥、卢沟桥也是鲁班建造的。传说鲁班与妹妹比赛,在一夜之内(以鸡鸣为限)要修三座桥。他修好了赵州桥、卢沟桥以后,正在修第三座桥,妹妹怕他过于劳累,便自己学着鸡叫了。鲁班以为真的鸡叫,就停了工。这座未完工的桥,就是鸡鸣驿的石桥(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北京文联合编《北京传说故事资料》第3集)。

全国各地的著名建筑,都传说是鲁班修的或鲁班指点修的,如五台山的悬空寺、绍兴的北海桥、桂林的花桥、北京天坛祈年殿等。有些地方的自然山水奇胜,也说是鲁班的遗迹,如长江上的翟塘峡岩穴间露出一块匣子样子的石头,传说是鲁班的风箱。四川广元县的鲁班峡,传说是鲁班开凿的。

鲁班本来是一个历史传说人物,古书记载把很多发明创造都集中到他一人身上。有些传说不论什么年代,什么地区,凡是有很高建筑技巧的,都说是鲁班建造的。这些,只能算是民间传说而已。

鲁班、公输般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还有待专家们去继续探讨。

粱山好汉晁盖

本是梁山龙头老大的晃天王,在某些人笔下却沦为小喽。呜呼,路见不平一声吼,敬请知根知底者一辨真伪。

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里所写的晁盖,在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林冲火拼王伦后,他被推举为首领。自从他当上首领,梁山泊的革命事业,才蓬勃地发展起来。攻打曾头市时,晁盖被史文恭射了一药箭,回山后毒发身亡。晁盖死后,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

《水浒传》所写的晁盖,也可以见于其他作品中,但与《水浒传》中所写的不大一样。这个晁盖,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哪个作品写得符合历史上晁盖的真实事迹呢?

最早记载晁盖其人的是南宋龚圣予《宋江三十人赞》。铁天王晁盖在宋江36人中排34位。他的赞词是:“毗沙天人,证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这4句赞词活画出一个天人般的铁铸大汉,但在36人中的地位却是很低的。这可能是接近历史上晁盖的真实叙述。

宋、元间作品《宣和遗事》中,记载了晁盖、吴加亮等8人智劫生辰纲的故事。说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师宝,差县尉马国安一行,送10万金银珠宝为蔡太师上寿。行至南洛县五花营田地里,撞着8个大汉: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二、燕青等,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的铁天王晁盖。8人用药酒麻倒马国安等,劫去生辰纲。事发后,官府追捕,郓城县押司宋江暗中向晁盖报信,8条好汉共同前往太行山梁山泊落草为“寇”。晁盖死去,吴加亮、李进义成为首领。宋江上山后,吴加亮等又推举宋江为梁山泊的首领。因为晁盖早死,所以排在36人中的最后一名。

《宣和遗事》里的晁盖,虽然当过梁山泊的首领,但为时极短,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宋江以36人横行魏齐的时候,晁盖也不在其内了。

《黑旋风双献功》、《同乐院燕青博鱼》等6种传世的水浒故事元杂剧,有5种叙说着晁盖事迹。说的是宋江杀了阎婆惜,迭配江州牢城去,因打梁山经过,遇着晁盖哥哥领喽罗下山,打死解差人,打开枷锁,救上山去,坐了第二把交椅。三打祝家庄时晁盖身亡,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晁盖主持梁山泊的时间虽然比《水浒传》小说所写的短得多,但比《宣和遗事》所写却又长些。

《水浒传》小说写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把8个好汉中减去秦明、燕青,增加了公孙胜、白胜,吴加亮、阮进、阮通改为吴用、阮小五、阮小七,地点由五花营移至黄泥冈,押运生辰纲的县尉马国安改为提辖杨志,梁师宝也改为蔡太师女婿梁世杰,晁盖的村庄由石碣村改为东溪村,造反的去向也由太行山梁山泊改为山东梁山泊。《水浒传》把晁盖排在天罡地煞一百单八将外。

罗贯中、施耐庵写的这个故事,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把杨志押送生辰纲和晁盖等智取生辰纲的矛盾,杨志与老都管及众军卒的矛盾,几条线有机地结合,交叉发展,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成了《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之一。

民间故事中的晁盖,却又有不同的情节。鲁西南民间传说晁盖、吴用等原在棘梁山占山为王。棘梁山又名司里山,位于梁山北约50里。因为东平府派大军进剿,晁盖等乘机转移阵地,与梁山泊宋江的队伍合并成一处起义大军。晁盖的义军转移后,官军一把大火,烧毁了起义军的聚义厅和粮仓。至今棘梁山东南角粮仓旧址,仍可扒出烧焦的粮粒。粮仓北面的聚义厅旧址,尚有一块巨石,巨石之上有几个石窝,是当年起义军插大旗的旗杆座。棘梁山北40里处的石庙村,相传为当年的石碣村。

郓城县的群众,都说历史上确实真有晁盖其人。清代初年,梁山泊所在地的寿张知县曹玉珂写的《过梁山记》中说:“晁、宋皆有后于郓(城)。”至今山东郓城县西北晁庄村的晁姓人,自称是晁盖后裔,说郓城县的黄堆集就是当年的黄泥冈,郓城县白垓村就是白胜的家乡,白胜井至今尚存。黄堆集酒厂酿造的白胜酒,就是用传说中的白胜酿酒的古井水酿造而成的。

晁庄属丁里长乡,有103户人家,全是晁姓。《晁氏宗谱》记载的九世祖晁盍,·他们说就是晁盖。《晁氏宗谱》还记载五世祖晁补之(《宋史》有传)为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国史编修等职,系郓城县晁姓的始祖。按晁补之生于宋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死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晁盍的兄弟晁彰,是金贞柘年间澹州都统,遭谗被害。晁彰子晁望死于大德三年(1299年),年83岁。那么他是生于公元1217年。晁盍所生活的年代,距北宋宣和年间已90多年。这个晁盍不可能是与宋江同时代的人。《晁氏宗谱》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和民国23年3种版本,关于晁盍的记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