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代历史名人之谜
3748200000037

第37章 近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11)

居里夫人的死因之谜

爱因斯坦说:“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众所周知,居里夫人作为世界科学家长廊里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并且至今获得这种殊荣的惟一女性,她发现了重要的放射性元素——镭。

玛丽·居里是法籍波兰人,1867年11月7日,她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原名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卡。父亲是圣彼得堡大学的毕业生,后来在华沙一所中学教数学和物理。由于家中人口众多,特别是在沙皇的统冶下,波兰本国的知识分子受到歧视,父亲的收入低微,全家的生活相当清贫。

玛丽从小酷爱学习,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中学毕业时,她和哥哥姐姐都得到了金质奖章。但由于大姐和母亲相继去世,家境变得更困难了,她只能辍学在家,操持家务。为了支持姐姐到巴黎学医,她去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当了五年的家庭教师。然后回到华沙,在一个工厂主的家里又当了一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她到一个亲戚领导的工业和农业博物馆里,从事自然科学的实验。她总是那样成功地重复着教科书中叙述的物理学和化学实验。这些实验加深了她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并对她以后职业的选择,有着直接面重要的影响。

二姐毕业当了医生后,1891年,玛丽也进入了巴黎大学最优秀的俊朋学院学习。最早来到教室并坐在前排位置上的玛丽,穿着破旧的毛线衣,由于营养不良而脸色苍白。但是,自小培养起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支持着她去克服一切困难。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大学,并先后取得物理学和数学硕士学位。

作为一个年轻的、获得了毕业证书的物理学家,她从一个科学协会那得到了测定各种金属磁性的委托书。为了寻找一间条件较好的实验室,她在1894年初认识了在巴黎理化研究所工作的皮埃尔·居里。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求,使他们彼此相爱。1895年,他俩幸福地结合了,婚后生了两个女儿。

1896年A·H·贝克勒耳发现铀盐会自发地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辐射。玛丽·居里和丈夫等下决心寻找其他物质是否也具有铀盐的这种性质。后来这种性质被命名为放射性。实验中玛丽发现钍也有这种放射性。在研究各种放射性矿物时,她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铀盐的要强几倍。她认为在沥青铀矿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未知的、放射性很强的元素。于是她和皮埃尔·居里在实验室中,用化学方法和测定放射性元素的手段,在成吨的沥青铀矿中艰辛地寻找这种微量的未知的元素。结果他们于1898年7月发现了钋,同年12月发现了镭。

钋的命名是为了纪念玛丽·居里的祖国波兰。玛丽·居里所开创的、用放射性进行化学分离与分析的方法奠定了放射性化学的基础。1903年,她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她和皮埃尔·居里与贝克勒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当她与丈夫在科学的征途中携手共进的时候,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不幸死于车祸,玛丽从此失去了她最心爱的人和最亲密的战友。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极度悲痛。

但玛丽毕竟是一个坚强的人,她很快抑制了悲痛,用加倍的工作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她勇敢地挑起了全部工作和生活的重担。丈夫去世后不久,她就接替了丈夫在巴黎大学的职务,成为这个大学的第一个女教授。她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外,还要抚育两个女儿和照料79岁的公公。在她的日程表上,没有节假日,只有救学、研究、学习和家务。

玛丽顽强地工作着。1910年,她在A·L·德比埃的协作下,提炼出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并测出镭元素的各种特性。同年完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正是由于这些杰出的贡献,1911年,她再次荣获了诺贝尔奖,这次是化学奖。成为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并且至今获得这种殊荣的惟一女性。她写了许多著名论文,完成了由镭盐分析出金属镭的精细实验。

一个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这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多的。她赢得了全世界的威名。然而她不慕荣誉,不迷恋金钱。当一个新闻记者试图详细打听玛丽的私生活时,玛丽回答说:“在科学中,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事物,而不是人。”她一生中接受了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获得了二十五个国家的科学团体的荣誉称号。她把一生中获得的奖金几乎全部都用于资助波兰革命、资助穷人或为别的科学家创造工作条件。一个美国记者惊诧地问玛丽,为什么不申请专利?玛丽微笑着回答记者说:“镭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她把自己和皮埃尔一起提炼的一克镭,献给了巴黎大学镭学院。另外,她曾于1921年、1929年两次去美国访问,美国妇女界先后两次赠给玛丽价值二十万美元的两克镭,她把一克转赠给巴黎镭研究所,另一克镭转赠给华沙镭研究所。

当听到华沙要筹建镭实验室的时候,玛丽感到十分高兴。1913年,在实验室动工的前夕,她来到华沙,在挤得水泄不通的礼堂里,她第一次用波兰本族语言作了科学报告。这次旅行深深地激发了她的爱国主义的感情。

1914年,巴黎建立了镭研究所。除了物理部以外,还有医学生物实验室。物理部由玛丽领导,用于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物质。医学生物实验室用于探究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作用和治疗作用。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自幼就痛恨侵略者的玛丽,英勇地投入了反侵略的战斗。她和她的女儿·居里一起,从事利用X射线为伤兵进行医疗诊断工作。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200个固定式的伦琴射线装置,并装备了20台移动式的伦琴射线机交给军队,供战地医院使用。除了组织放射医疗所和装备伦琴射线室以外,玛丽还同女儿一起在自己的实验室皇组织短期训练班,训练出了一批批会独立使用伦琴射线机的人员。她在发展伦琴射线运用于医疗中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公认。1922年,她被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所创建的镭研究所开始积极地活动起来,该所逐渐成为当时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一个主要研究中心。她的《放射学和战争》一书成了她在战争时期应用和进一步发展伦琴射线技术和镭辐射的经验的总结。

玛丽还密切关注着自己不曾工作过的那些物理学领域中的科学院研究的发展。当爱因斯坦于1922年在巴黎宣读有关相对论的报告时,她也是讨论的参加者。她还定期参加历次的索尔维会议。

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她参加了国际联盟科学合作委员会。作为副主席的她从事于图书文献方面的国际合作,以便于各国科学家了解其专业方面的文献。她关心科学术语的简化和科学出版物规格的统一。

在1914年到1934年间,巴黎镭研究所,这座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过合作的、辉煌的放射性学校,共发表了约五百种科学著作。其中30多种出自玛丽的手笔。在其余的著作中,玛丽作为顾问参与过意见、或亲自修改过。她的第二部论述放射性的书,篇幅浩大,于1935年作为她遗著的一部分出版。

1932年5月,玛丽出席了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式。最后一次访问了自己的祖国。

直到1934年5月,居里夫人仍然工作在岗位上。一天,她因发高烧而回家,从此便再没有起床。其实,在此之前,她的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她患有风湿性肩痛,眼睛因白内障而做过摘除手术,耳鸣也常发作,而且她还一天比一天感觉到疲乏。1933年12月还被查出患有胆结石。但是她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而是把自己放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计划里。

居里夫人日渐衰弱,她在发烧。对于居里夫人的病,大夫一直没有确诊。有的说是患有流行性感冒,且工作过度;有的说是气管炎。在医院进行过几次X光照相后,学者专家们困惑地发现:她的器官似乎没有一个有明显的病症,只是肺部有旧有的病灶和一点发炎的阴影。要知道,居里夫人年轻时曾患过肺结核,但她一直没有治疗过。于是,大夫们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结论说这是结核症旧病复发。后来,又用X光检查了几次,发现肺部不是病因。

居里夫人被转到了桑塞罗谋的疗养院里,她的体温超过了四十度,血里的红白血球数目减得很快。日内瓦的罗斯大夫诊断她患了极严重的恶性贫血症。

生命以极快的速度离开这个疲乏的身体。7月4日,居里夫人带着对事业的无限牵挂与依恋离开了人间。

经过遗体解剖,医学专家涛贝教授认为:“居里夫人的病症是一种发展很快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不起反应,多半是因为长期辐射积蓄而有了改变。”她的同行瑞基教授后来也写道:“居里夫人也许要算是她丈夫和她发现的放射性物质的远期牺牲者之一。”也就是说,导致居里夫人死亡的真正的罪人是:镭。因为,35年来,居里夫人一直接触镭。这种具有超强辐射能力和腐蚀性的物质所发出的射线极大地损伤了她的身体。在四年的战争期内,她还受过伦琴仪器所发出来的更危险的射线。这使她的血液成分变得不正常,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

也有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夜以继日地工作无疑也是对她的生命进行透支。居里先生的逝世所带给她的心灵的痛苦,也是她日渐憔悴的原因之一。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居里夫人的母亲是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其父亲是因患胆结石去世,而居里夫人同时患有这两种病。她的死也与此不无关系。

居里夫人的葬礼很简单、很安静,正如她一生的为人风格。一年后,她的遗著《放射学》得以出版。

霍迪尼逃脱术之谜

世界上真有关不住的人吗?也许你不相信,但事实上确实有人做到了,他就是美国著名的魔术大师霍迪尼。

霍迪尼原名埃里奇。1873年,他出生于匈牙利,后随父母移居美国。在他16岁时,偶然读到一本法国魔术师的传记,便开始对魔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成为著名的魔术大师。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他为自己改了一个比较响亮的名字——霍迪尼。之后,他找到一名魔术师,为他做了四年的助手。

1894年,霍迪尼来到纽约闯荡,开始独立表演魔术,并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特色节目“逃脱术”,但是人们对他这无名小子的表演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霍迪尼又到了伦敦。他跑到伦敦最大的剧院,希望能在那里表演,却遭到了拒绝。为了争取到剧院演出的机会,也为了证明自己的高超技能,霍迪尼来到了警察局,请求警察把自己铐住。警察听后,以为他是神经病,没有理解他的要求,并轰他走。可是霍迪尼依然坚持。临近吃中饭时,一个警察长恶作剧地把他铐在一根柱子上,告诉他“我现在去吃饭,等我吃饱回来再放你”。说罢就同其他警察往外走。没想到才走两步,后面传来霍迪尼的声音:“等等!我跟你们一起去!”警察们回头一看,个个目瞪口呆,他们不敢相信:霍迪尼居然将自己从柱子上解脱出来,正对着他们笑呢!他们又将霍迪尼铐了几次,结果每次霍迪尼都是在他们眼皮底下很快脱身。从此,霍迪尼很快成了神话人物,剧场经理们迫不及待地要同他签订演出合同。

1903年4月,霍迪尼来到了莫斯科。一到目的地,他就去拜访莫斯科的警察头子革伯托夫,要求在他手中“逃脱”一次。开始革伯托夫婉言谢绝了。霍迪尼并不灰心,接着恳求。他建议革伯托夫将他关在“凯里特”里。大家知道,“凯里特”是一种特制的专门用来押送危险要犯前往西伯利亚的囚笼,它完全用钢板制成,有一点三米高,笼顶上方有一块被切制成二十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透气孔,钢门上的铁锁是锁中套锁的特殊装置。最为奇特的是此门一旦锁上以后就无法打开,只有用西伯利亚的钥匙才能把锁打开。自从“凯里特”制造出来以后,还从未有人能从这里逃脱过。霍迪尼提出这个要求,无疑是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向革伯托夫挑战。

革伯托夫接受了霍迪尼的挑战,他先命令手下对霍迪尼全身进行搜查,看他是否带着开锁工具,然后给霍迪尼戴上了特制的手铐脚镣。霍迪尼进入“凯里特”后,革伯托夫让手下将钢笼放在一个明显的位置,然后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盯着笼子。二十分钟后,霍迪尼竟满头大汉地从笼子里钻出,令在场的所有人瞠目结舌。革伯托夫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赶紧命令手下去对笼子进行检查,他们把笼子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一点受损的迹象。只有一副空的手铐脚镣放在里边,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霍迪尼到底是如何逃脱的呢?难道他是有“超自然能量”的人?还是他的表演水平高超?或者是他与伦敦和莫斯科警察合演了一出闹剧以欺骗世人?

关于逃脱术,霍迪尼生前从来没有透露过一点秘密,直到他死去。这个谜也就一直未能解开。

聋哑女海伦·凯勒求学之谜

1900年,美国著名高等学校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她既盲又聋又哑,但却通过了德文、法文、拉丁文、英国文学、希腊语、罗马史等各科考试。这在大学教育尚未普及、入学考试极严、正常人上大学尚属不易的当时,无疑是个伟大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便是美国女孩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17日出生在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堪比亚镇。她的祖辈在美国尚未独立的殖民地时代,由瑞士移民到英国的马里兰。其曾祖卡斯巴·凯勒是个很有成就的名人,曾经在瑞士的苏黎世创办聋哑学院,并写了不少聋哑方面的书籍。祖父移民美国后,在阿拉巴马州买下了大片土地。海勒的祖母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是维吉尼亚州首任州长的孙女。海勒的父亲阿萨曾是南北战争时南军的上尉,母亲凯特·亚当则是南军旅长的女儿。海伦刚生下来时,是个耳聪目明、活泼好强的女孩。她十分聪慧,六个月大时就可以很清楚地说些简单的词和“日安”等简单的话。

不幸的是,1882年2月她因患重感冒而持续高烧,引起并发症,最终导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聪。从此她便陷入没有声音、一片昏暗的混沌世界之中。

那么,这位又聋、又瞎、又哑的女孩如何得以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