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城消失之谜
3746400000005

第5章 中亚古城失落之谜(5)

古格王国遗址,确切地说是古格王国的都城遗址。它位于札达县城西十八公里的朗钦藏布的一片高地上。遗址区南北长约一千二百米,东西宽六百余米,总面积七十二万平方米。遗址区内地形极其复杂,沟壑纵横,宛若迷宫。既有平缓的台地,也有陡峭的山崖、幽暗的洞穴,区内高差近二百米。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象泉河南岸的一座土山上,土山南岸有一狭窄的山脊与南面的大土山相连;山的东西两侧均为深沟,有泉水流出,是古格王国遗址附近的常年水源。所有建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视野开阔。从远处看,整个建筑群由下而上逐层上收、错落有序,宛若一座巨大的金字塔,蔚为壮观。

当年,吉德尼玛衮把自己的王都建在了一座覆盖着厚土的岩石山上。城堡高约二百米,占地面积十八万平方米,大部分建筑依山叠砌,层层而上,共分十一层,有宫殿、寺庙建筑,也有民居和军事设施,宫殿建筑多集中在山顶,四周均是悬崖峭壁并有土坯砌筑的城墙保护,只有通过两条陡峭的暗道才能到达王宫。王宫内有三组建筑遗址,分别是国王处理政务、居住的处所。国王和王族的宫室小巧别致,颇具匠心。其西部建有国王“冬宫”,四周环绕由土坯围砌的城墙,一条长达五十米又窄又陡的曲道可直通其上,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王宫处于整个都城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便于观察全城,利于战时的指挥调动,同时也体现了王权至高无上、君临一切的思想意识。

这个古格故城中的武器库,存有大量的盾牌和箭头。

阿里周围曾经建立过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大小寺庙近百座。这些佛教建筑分布在王宫以下山坡的显著位置上,众星捧月般拱卫着王宫。佛教寺院里的壁画、塑像、雕刻乃至建筑艺术都具有西部西藏的独特风格,它不仅融会了中亚、南亚和西亚古代艺术的神韵,又吸收了中原内地和西藏地区不同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西藏古代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山的上下现存寺庙建筑六座,其中以红、白两庙最为辉煌。红白相间,为以土黄色为基调的土山平添了几分色彩。两庙为明显的藏式建筑,庙内四壁满布精美壁画,题材非常广泛,有各种佛传故事、礼佛、庆典、商旅运输、习武场面等。白庙北墙壁上绘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王形象的画像;红庙弥足珍贵的是南壁上的一幅故事画,描绘了迎请古印度著名佛学家阿底夏的场面。从山顶上小经堂的壁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天堂里的神和菩萨,人间和裸体侍女,还有在地狱惨受酷刑的人和魔鬼。置身庙内,人们仿佛在巡游一座宏大的画廊,浓厚的宗教气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鲜艳夺目的色彩,加之融内地、印度、尼泊尔和西亚风格于一体的绘画手法,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惊奇的赞叹和无限的遐想。

古格壁画整体布局严谨,通常以绘制的大像或塑像为主体,两侧或四周排列相关大小的小像;不同题材的壁画卷幅形式也各不相同,佛界人物神情、姿态丰富,很少僵化呆板。特别是佛母、度母、神母、供养天女等大多被描绘成身材修长、容貌娇美的美女形象,其中的一些可以说是佛教壁画中最优美的人体画像;世俗生活题材的壁画更是多姿多彩,许多都是画匠的即兴之作。

古格是个尚武的王国,在遗址内有暗道、碉堡、武器库,还有城墙。古格人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造就了雄踞一方的王国,最终却又让战争葬送了自己。无数个岁月过去了,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在这块沉睡了三百年的秘境上发现许多散乱的盔甲、马骨、盾牌和箭杆。传说,在与拉达克人的战争中,两军决战的场面尤为惨烈,杀声震天,刀光闪烁,尸体遍野,血流咸河。强悍的拉达克人灭掉了自己的兄弟之国后,却没有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立脚,为了防止古格人卷土重来,他们在胜利的狂欢中把这座城堡变成了一片废墟。

古格故城中的建筑遣址

弹指千年间,历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座缄默肃立的残垣断壁,屹立于风雨之中,岿然不动……一个红极一时的王国消失了,曾有着英雄色彩的古格人也从此杏无踪影了。他们到了何方?千疮百孔的城堡悄无声息地卧在阿里高原上,如同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没有作答,它也做不出回答……

夜郎古国之谜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原文是:“夜郎王与汉使曰:‘汉孰与我大?’”这样,“自大”的名声也就落在夜郎头上,一戴就是两千多年。然而,有关它的历史情况,知者并不多。

“夜郎古国”,不管它是一个阶级社会的产物——国家也好,或者仍然不过是一个原始部落联盟也好,至少在战国时期至西汉河平年间,的确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夜郎王”虽因说了“汉孰与我大”的话,以至贻笑近两千年。不过,从当时“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等情况看,他确实是有自大的理由的。

不过,“夜郎古国”距今毕竟两千年了,在中国正统史家的笔下,对这样一个化外“南夷”小国的事迹,虽有记载,却往往语焉不详。加上以后以“夜郎”为地名者,时过境迁,远非当年旧地。这就使后来的学者众说纷纭,连“夜郎古国”的确切位置,也无人能道其详了。

近年来,随着“夜郎史”专题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对有关“夜郎”地望、族属、社会性质等一类问题的了解有了较大进展。在这方面,首先是采用对有关史籍上的记载进行考订的传统方法。人们根据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所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邓都国”和《云南通志·夜郎考》的考证,先划出一个“大夜郎国”的范围来,其范围大致在今贵州(除去东北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及四川南部边缘一带。又根据《史记》记载:“夜郎者,临(柯)江”,将探索范围进一步缩小,进而寻找“夜郎国”及其“国都”之所在。

关于“夜郎国”及其“国都”,一种看法是沿袭清人郑珍在《柯十六县问答》(载《遵义府志》)一文里提出的“今安顺府地即汉夜郎县”这一观点而稍作发挥,或说在安顺北部;或说在安顺、镇宁、六枝一带;或说在安顺县东南广顺。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夜郎国”及其中心区应在今黔西南州及六盘水地区,其东南境到贞丰、望谟、册亨一带。有人还依据《安顺府志》和《威宁县志·夜郎县考》上的论述推断:西汉成帝河平中,太守陈立斩“夜郎王”兴时所到的且同亭,就是“夜郎国”的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它约在今贞丰、望谟一带,甚而指称“与北盘江会于贞丰之者香,即夜郎国都也。”

不过,围绕古代典籍有限记载进行考订的传统方法,已经难以有新的突破,即如上述几种观点,大都只是沿袭明清学者的说法而已,且其中多有难以自圆之处。解放以来,贵州、云南等地的考古发现,则为探索夜郎故地打开了新的局面。几十年来,在贵州清镇、平坝、安顺、赫章、兴义等十一个县内,已发现不少汉代遗址和汉墓等。如安顺县东南宁谷公社汉墓就有百座以上。众多的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夜郎古国”的存在,而且还印证了“夜郎国”中心在贵州西部偏南地区的文献考订。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史记》、《汉书》都提到过的“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中的“滇王”之印,早在1985年已从云南晋宁石寨山六号墓中发掘出来。我们可以期待,随着贵州地方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虽然不一定能将两千年前的“夜郎王之印”和《华阳国志》上留名的“夜郎庄王墓”发掘出来,但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古夜郎遗物、遗址重见天日,且为我们提供更多、更有说服力的有关材料。

此外,从民族学的领域切入,是解开“夜郎”古国之谜的又一突破口。因为,在夜郎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越人、濮人及少数氐羌人等,他们或是今天仍生活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一带的彝、苗、侗、布依、水、仡佬族的先民,或与这些民族的先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通过对数以百计的古彝文典籍和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古歌、传说的翻译和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从而也为我们传递来不少有关古夜郎国情况的信息。如解放后贵州毕节地区翻译的水西彝文巨著《恩布散额》及《水西制度》、《洪水泛滥史》等等中,就有关于彝族六祖后裔约在战国时期迁入夜郎地区的记载。

而对于与“夜郎文化”有关的“滇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以及广西壮族西部文化(特别是桂西地区古代文化)的综合、比较的研究,亦有助于克服重犯“夜郎自大”、眼界狭窄的毛病,给古夜郎研究者以新的触发和启示。因为,“夜郎文化”并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它和这些比邻地区的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如,1957年在贵州赫章县可乐区辅初出土的西汉中期铜鼓上,其造型和鼓饰船纹、牛纹和羽人,就与云南“滇文化”的“石寨山式”铜鼓、四川西昌“邛都夷”地区的铜鼓、广西西林铜鼓葬使用的铜鼓,多有相似之处。

考古工作者为探求夜郎古国投入了大量心血,遗憾的是,由于未能找到夜郎王族或主体臣民的墓葬群,所以一直难以获得圆满的答案。笼罩在夜郎古国身上的重重迷雾,何时才能拨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