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城消失之谜
3746400000047

第47章 巴比伦:天堂的失落(2)

据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460年曾在巴比伦城见到了已经荒弃的巴别通天塔。他在著作中描述说,巴别塔有一座实心的主塔,高约201米,共有8层。外面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并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他看到的塔基每边约90余米,高度也有90米;而通天塔上的一座大神庙,设有精致的大睡椅和一张全桌子,可见巴别通天塔的华丽和雄伟。

“巴别”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由于它的读音跟古希伯莱语中的“混乱”一词相似,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编出上述的故事来了。这是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笔下的巴别塔。为了表现通天高耸的巴别塔,勃鲁盖尔以宏大的构图来处理这个富有幻想意味的场面。他不仅精心描绘了众多的人物,还在塔顶处用云彩拦腰截去一个顶部,并在云层上画了一个隐约可见的塔顶,以示塔已建到可怕高度。该作品现藏于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

希罗多德笔下的通天塔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据史载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征服巴比伦时,第一次绕过了巴别塔。他为这座雄伟的建筑所倾倒,不仅禁止部下毁塔,而且还下令在自己的陵墓上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建筑,只是稍小一点。但这座塔最终未能幸存,它被波斯王薛西斯捣毁,成为一堆瓦砾。

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7层,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高耸入云的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在5000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在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之后,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21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单单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千百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伦城的遗址。1899年3月,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韦,在今天巴格达南面5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十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踪两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巴别塔建造在一个名叫“萨亨”或“盘子”的凹地里。据科尔德韦测量,增基每边长87.78米,塔与神庙总的高度也是87.78米。共7层,第一层高32.19米,第二层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层均高5.85米。据测算神庙约高14.63米。墙壁包有金箔饰以淡蓝色的上釉砖。该塔建造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这个庞然大物俯视着附近整个地区。科尔德韦认为,这座塔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别塔。

在尼尼微遗址的挖掘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要算是那些记载着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石雕壁画,如果把画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来,可以达2英里长。专家称,虽然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装饰性的彩色壁画,但壁画艺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

不过,巴别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儿,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伦王朝时代巴比伦城内的马尔都克神庙大寺塔。马尔都克大寺塔高295英尺,相当于今天一座20多层的摩天大楼的高度。这在当时人们眼里确实有高耸入云的通天之感。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在巴比伦城内有两座著名的神庙。一是马尔都克大寺塔,人称“地庙”;还有一座叫巴别伦塔,人称“天庙”。他们认为“天庙”才是传说中的“通天塔”。

真正的巴别通天塔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

亚述或尼尼微踪影

1843年,法国驻摩苏尔领事保罗·埃米勒·鲍塔在任职期间对美索不达米亚北边的荒漠上的神奇的上丘发生了兴趣。有一次他在距摩苏尔西北处喀霍沙巴德挖掘,挖出了亚述帝国最强大的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其中有巨大平台上的雄伟王宫、巨形狮身人画石像、浮雕石楹及楔形文字铭文。鲍塔把这些古物用筏子向下漂往波斯湾,在那里装船,经过南非好望角附近波浪涛天的水域,运住法国,举国震惊。

鲍塔原是一名医生,但他兴趣广泛,学养深厚,热爱植物学和阿拉伯学,青年时还作过环球旅行。法国政府为了获得早期亚述人的珍贵资料便给予鲍塔最慷慨的资助,还派遣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跟随他从事记录、绘画和雕刻工作。鲍塔不负众望,经过三年的挖掘,终于使萨尔贡二世的宫殿露出本来面貌。鲍塔的发掘成果,大部分藏于巴黎卢浮宫。这些古物的出土以及后来罗林逊对楔形文字的成功破译,创立了世界上一种最为奇特的学科—亚述学。

亚述学起源于19世纪欧洲语言学家对亚述语的释读和研究。它的创立人是罗林逊。

亚述王国从大规模的掠争战争中取得了霸权地位,一度把统治权扩展到西部亚洲;从伊朗到地中海,直至埃及首都底比斯都成了它管辖的范围。图为亚述人渡海远征的情形。

这是在尼姆德鲁遗址发现的象牙雕刻品,题名“窗前的少女”,被称为“尼姆德晋的蒙娜丽莎”。该作品高16厘米,约在公元前8世纪未完成,是深受腓尾基风格影响的亚述文化成果。该作品原藏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但在2003年的伊拉吏战争中遭当地人抢劫。

1933年,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少校的罗林逊来到波斯。四年后的一天,他来到隐于大山中的比希斯顿村。这里被波斯人称为“众神居住的地方”,因为在2000多年前,波斯王大流士为纪念他本人的不世之功,曾下令文官用3种语言在这里的岩壁上刻上浮雕和铭文。罗林逊来到这里被岩壁上的浮雕和铭文吸引住。他不顾危险攀上岩壁,抄录了那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所有的碑文。从此他开始了对楔形文字的研究,并成功地破译了岩壁上的美索不达米亚铭文,后来他还成功地破译了苏美尔文。1843年,罗林逊任英国驻巴格达领事,对库云吉克挖掘的泥板上的文字进行破译,进一步丰富了楔形文字的研究资料。1857年,罗林逊的研究成果得到权威机构的正式认可,他也被称为“亚述学之父”。亚述学的创立,丰富了人们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认识。

亚述人是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亚述人建立起来的亚述王国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成为两河领域的军事强国。由于亚述处于特殊的被异族包围的地理环境,经常受到敌对民族进攻的威胁,加之国土、资源又非常有限,使亚述人养成了好战的习性。亚述那西尔帕二世(前883~前859年)曾攻占叙利亚,扩张领土到卡尔赫米什附近,兵临腓尼基海岸。其后继者萨尔玛那萨尔三世(前859~前824年)在位35年,发动了32次的远征,两河流域北部和叙利亚地区的许多小国大都被征服,公元前8世纪下半期,扩张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往,终于形成庞大的军事帝国。

公元前744年,亚述王进军东北,征服了乌拉尔图的同盟者米底各部落。次年,又西征乌拉尔图的北叙利亚各同盟国获胜。公元前742年,亚述军再次西征叙利亚,围攻阿尔帕德城,历时3年终于取胜。公元前739年,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及阿拉伯等地区19国联合反抗亚述,被亚述大军征服。公元前714年,萨尔贡二世奔袭乌拉尔图腹地,最后攻占其宗教中心穆萨西尔,使乌拉尔图一蹶不振。

萨尔贡一世。这位闪族的开国之君,虽然出身卑微,但却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在位50余年,出征达34次,建立了萨尔贡帝国,自称是“天下四方之王”。

为了争夺两河流域的霸权,亚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南邻巴比伦。公元前688年,亚述军攻陷并摧毁巴比伦城,俘迦勒底王,从此巴比伦被亚述控制达数10年。

埃兰古国位于今伊朗西南部的胡齐斯坦。从公元前7世纪它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为了争夺巴比伦这一战略要地,亚述与埃兰战事迭起。公元前652年起,亚述王率军苦战3年,终于击败了巴比伦和埃兰等军队。公元前648年,巴比伦城被攻陷,巴比伦王****而死。

公元前642~前639年,亚述对埃兰发起强大攻势,最后攻入苏萨,埃兰沦为亚述属地。

公元前7世纪后期,亚述帝国的经济力量已被多年的战争消耗殆尽,其军事威力也已成强弩之末。公元前614年,米底人的军队乘亚述军队在外作战内部空虚之机,攻陷千年古都亚述城。公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联军又攻陷帝国首都尼尼微(“狮穴”),亚述王****于宫中,亚述王国寿终正寝。

亚述王国本身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有人认为,战争和艺术是亚述人贡献给人类的两大作品。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亚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所以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几乎全是与军事有关。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现霍尔萨巴德)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

亚述王国早已沉埋于历史的烟尘中,然而世人对亚述人所创造的两河文明依然津津乐道。15世纪初人们开始了对亚述王国的首都尼尼微遗址的寻找。

1472年,意大利人巴布洛以一腔怀古之情游历古波斯时,在设拉子一座庙宇的墙壁上看到一种像楔子一样不规则排列的奇怪文字,当时他带着满腹疑惑回到了意大利。1616年,又一个意大利人彼得罗·德·瓦莱来到设拉子,把印有楔形文字的砖块带回到意大利。这是楔形文字首次登上欧洲大陆,引起轰动。这些文字形状像楔子后来被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苏美尔文由图画文字最终演变成楔形文字,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才告完成。